Advertisement

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

阅读量:

本资料来源于公开的网络平台,并仅限用于个人学习目的。请确保该资料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并在遇到任何侵权行为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删除相关内容。如需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智慧方案文库》

目  录****

1 & nbsp;总论

1.1 & nbsp;项目背景

1.2 & nbsp;编制依据

1.3 & nbsp;可行性报告项目构成及研究范围

1.3.1 & nbsp;项目构成

1.3.2 & nbsp;研究范围

1.4 & nbsp;工程建设期及业务满足年限

1.5 & nbsp;简要结论

2 & nbsp;现状与需求分析

2.1 & nbsp;IDC 统一运管平台现状

2.2 & nbsp;需求分析

3 & nbsp;总体建设规模

3.1 & nbsp;建设原则

3.2 & nbsp;平台定位

3.3 & nbsp;总体功能架构

3.4 & nbsp;技术架构

3.4.1 & nbsp;容器+微服务架构

3.4.2 & nbsp;微信端技术架构

4 & nbsp;软件建设方案

4.1 & nbsp;服务门户管理

4.1.1 & nbsp;运营管理门户

4.1.2 & nbsp;信息展示门户

4.1.3 & nbsp;客户服务门户

4.2 & nbsp;运维管理

4.2.1 & nbsp;人员物资出入

4.2.2 & nbsp;设备重启

4.2.3 & nbsp;机柜上下电

4.2.4 & nbsp;跳线施工

4.2.5 & nbsp;技术支援

4.2.6 & nbsp;告警监控

4.2.7 & nbsp;方案比较

4.2.8 & nbsp;工单质检

4.3 & nbsp;运营管理

4.3.1 & nbsp;容量预警

4.3.2 & nbsp;事件管理

4.3.3 & nbsp;租用管理

4.3.4 & nbsp;业务管理

4.3.5 & nbsp;服务管理

4.4 & nbsp;报表统计

4.4.1 & nbsp;机房资源空闲率TOPN报表

4.4.2 & nbsp;机房资源使用情况报表

4.4.3 & nbsp;客户资源空闲率TOPN报表

4.4.4 & nbsp;客户资源使用情况报表

4.4.5 & nbsp;IDC上架设备明细报表

4.4.6 & nbsp;IDC释放的资源明细报表

4.4.7 & nbsp;产品综合统计报表

4.4.8 & nbsp;业务发展单位排名统计

4.4.9 & nbsp;业务发展单位趋势分析

4.5 & nbsp;资源管理

4.5.1 & nbsp;全量资源管理

4.5.2 & nbsp;拓扑管理

4.5.3 & nbsp;客户经理管理

4.5.4 & nbsp;资源统计和管理

4.6 & nbsp;系统管理

4.6.1 & nbsp;设备配置管理

4.6.2 & nbsp;用户与权限管理

4.6.3 & nbsp;日志管理

4.6.4 & nbsp;系统设备管理

4.7 & nbsp;配套系统改造需求

4.7.1 & nbsp;综资系统

4.7.2 & nbsp;统一采集系统

4.7.3 & nbsp;集中故障管理平台

4.7.4 & nbsp;EOMS系统

4.7.5 & nbsp;ESOP系统

4.7.6 & nbsp;OA系统

4.7.7 & nbsp;4A系统

4.7.8 & nbsp;ESB系统

4.7.9 & nbsp;机房出入终端管理系统

5 & nbsp;系统软硬件建设方案

5.1 & nbsp;资源池硬件

5.2 & nbsp;出入管理终端

6 & nbsp;配套需求

6.1 & nbsp;机房空间及电源需求

6.2 & nbsp;传输需求

6.3 & nbsp;管线需求

7 & nbsp;工程建设进度的建议

7.1 & nbsp;项目完成时间要求

7.2 & nbsp;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 体建设规模****

1.1 建设原则****

1、通用原则****

为了确保网络运行的简洁高效性,我们致力于优化流量分布平衡,并通过基于高速链路设置原则和最少链路配置原则的基础上强调轻负载设计的重要性。对网络架构进行优化设计的同时,对流量分配进行科学规划,在充分考虑冗余性和优化架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改动以实现带宽容量的最大化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关注到拓扑结构的设计必须确保路由器处理能力均衡且系统稳定性强。
在IDC出口带宽扩容工程中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确保业务连续性与服务质量不受影响;其次要优先考虑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最后要通过严格的技术手段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网络架构具有前瞻性:结合用户需求及行业发展现状,在网络设计中采用了符合未来趋势的技术方案,在IDC出口层构建基于高端架构的支持大流量处理能力的设施,并具备统一承载功能;该架构充分前瞻性地规划未来新业务与技术创新的需求。

由于IDC出口设备扩容频率较高,因此建议优先选用具备高带宽和高扩展能力的高性能数据中心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设备;此外,该系统还应具备高性能路由协议支持、基于QoS 的流量优先级管理能力以及稳定可靠的通信线路连接.

3) 高可靠性: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网络架构具备容灾抗错能力,在突发状况下确保其运行不受影响;关键设备组件需配备冗余结构设计并支持热插拔功能以避免单一故障点的存在;该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资源和通信线路的全面备份机制,并能在发生部分故障时能够迅速切换至备用资源以维持服务

兼容性与规范性的要求:网络设备必须具备开放性特征,并且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支持多品牌产品间的互联工作。

兼容性与规范性的要求:网络设备必须具备开放性特征,并且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支持多品牌产品间的互联工作。

可扩展性:网络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发展需求。该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可扩展性:一方面可通过软件或硬件升级引入新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增功能模块来提升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水平;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

可扩展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业务的可扩展性;

l 端口的可扩展性;

l 中继速率的可扩展性;

l 网络设备容量的可扩展性。

6) 安全性:网络的运行应当在一种可管理的方式进行以确保网络安全;应尽量通过集中化的管理手段确保网络的安全性;非授权用户不得擅自进入网络系统;同时需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以根据用户等级设定相应的访问权限;

可管理特性:网络系统应具备 SNMP、SNMPv2等特性。该系统方便计算机管理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一旦出现故障,则需能自动报告错误发生位置及原因。所有新增的网元必须纳入该中心化的监控管理系统中。

8) 投资保护: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设施,在综合考虑现有网络资源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配与优化运行。通过科学调整闲置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及时补充必要的业务任务(即拆闲补忙),有效维护现有投资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软件开发通用原则****

1)总体要求

系统遵循开放属性、安全可靠属性以及其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结合,并具备先进特性和高效特性的特点。

采用业界通用的标准架构设计系统建设方案。
涵盖了多种网络协议、硬件接口和数据库接口。
以确保系统的运行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注重长期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性。
展现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系统采用直观且友好的中文客户界面设计,并遵循一致的设计风格。该系统具备日常维护管理和实时监控功能,并优化了使用体验和日常维护流程。

系统的规划方案全面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并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实现系统的扩展过程。具体而言,在规划时会综合考虑新增功能模块、版本迭代更新和资源增强等多方面因素。

2)应用软件要求

实时性:在处理多种实时功能时,系统必须确保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进行故障检测、进行性能评估以及执行日常维护和管理等。

安全性:系统有多级安全管理机制。

可靠性方面:确保系统免受单一故障的影响而无法正常稳定运行,并防止重要管理信息的丢失。应用软件系统必须具备相应的容错能力,在无需更新与其他模块接口的情况下持续无间断地运行7×24小时,并在任何模块更新或加载时不影响业务的运营与服务。

可维护性:该系统具备完善的能力用于自我监督与管理,并且需要具备故障诊断与故障定位的能力

可操作性:采用友好的中文图形界面及在线帮助系统。具备全面的操作权限管理功能与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并可为每位操作员记录每项操作详尽的日志信息;对于任何异常行为均会触发警示提示;要求应用软件实现高度自动化运行能力,并支持自动任务调度、故障排查及恢复等核心功能。

开放性:充分考虑与其他的系统的接口。

系统的软件架构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新增的功能不会干扰现有功能模块;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

规范性:遵循中国移动的相关规范。

3)数据库软件要求

系统中采用的数据库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ANSI/ISO SQL-89、ANSI/ISO SQL-92 标准;

支持中文汉字内码,符合双字节编码;

支持主流厂商的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平台;

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支持主流的网络协议(如:TCP/IP、IPX/SPX、NETBIOS 及混合协议);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异种数据库的互访;

该系统具备能够支撑并行操作的技术体系(包括多服务器协同技术、事务处理完整性控制技术等);

采用联机事务处理技术(OLTP),系统需具备快速加载数据、高效率地进行并发处理以及支持交互式的查询功能。

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及相应冗余控制;

支持联机存储和备份功能(如:磁带方式、磁盘方式);

具有强的容错能力、错误恢复能力、错误记录及预警能力;

具有避免数据库死锁的出现,一旦死锁能够自动解锁。

1.2 平台定位****

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将以满足全网IDC统一管理需求为核心目标,整合展示并深入分析相关数据及流程。该平台将重点实现对全网IDC资源运行状态及性能指标的整体把握,并整合来自各专业网管系统(如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集中故障平台等系统提供的关键信息包(如资源状态报告)、性能参数以及告警信息等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整合展示与深入分析。其中基础功能模块则由各专业网管系统独立承担相应的职责。

本期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将基于统一配置搭建一套完整的技术架构,并与现有IDC运维支撑体系进行深度整合。通过整合资源资产信息及关键运营参数数据,在不影响原有业务运作的前提下完成多维度数据采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3 总体功能架构****

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功能架构示意如下:

3d62dafe74e6eeb82b94e86ae4921830.jpeg

图****31****& nbsp; 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图

1.4 技术架构****

1.4.1 容器+微服务架构****

如果一个软件提供商具备基于容器技术实现部署能力,并且遵循微服务架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在招标过程中将占据优势位置。

fcdb456676475cdfdedf29e3cda0520e.jpeg

图****3****2****& nbsp;容器+微服务技术架构示意图

系统构建需由虚拟化技术、集中化的管理系统以及分布式计算平台为基础构建的云架构体系,并可支持业务快速部署以及灵活的应用场景切换,并采用分布式弹性伸缩架构以确保业务按水平方向进行线性扩展

系统应具备向容器级及服务级云计算迁移的能力:移动公司将融合其云资源池提供的虚拟机作为 container 的运行基础;厂家负责部署所需的各种中间件软件(如Redis、数据库及消息队列等);借助于一个专门设计的资源调度框架实现对所有 container 的资源配置与管理

该系统应具备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设计能力,在面对功能混合的复杂功能模块时能够实施拆解重组,并构建出单体功能且高度内联化的微服务应用体系;同时支持构建多Service能力集群并采用容器化部署模式以提升运行效率

系统应支持引入"微服务管控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对已实现微服务化的业务系统的统一治理与配置。涵盖的内容包括:纳入接入、完成注册流程、进行发布部署以及配置其依赖关系网络;同时涉及构建其依赖关系网络并跟踪调用链走向。

1.4.2 微信端技术架构****

本期门户网站不仅支持传统WEB页面的构建,并且需要通过微信端开发相应的服务功能;采用微信展示技术来呈现信息内容;同时要求统一运管平台能够与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对接以确保信息共享与及时反馈。

ad3f4b52fe44fda50636bfd1f973b8e7.jpeg

图****3****3****& nbsp;微信端技术架构示意图

系统应当支持微信端的服务门户功能;该服务 portal 的核心模块包括信息推广展示(如产品详情页)、运营能力服务呈现(如客户数据统计)、业务流程审批管理(涵盖订单流转)、自助问题报修处理(支持快速响应)、二维码认证验证(实现身份授权)以及客户服务诉求提交等功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申请DCIM系统的微信企业公众号,并根据选定的开发模式进行配置和部署。

3. 系统需开发实现微信门户界面,与微信用户进行各类功能数据交互;

4. 基于微服务架构构建的服务集合(若不采用微服务架构,则依赖于应用层面的功能模块)能够为前端门户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篇幅有限,无法完全展示,喜欢资料可转发+评论,私信了解更多信息。**
**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