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智慧营区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量: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消防救援大队智慧营区平台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项目建设单位:消防救援大队

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1 政策文件

1. 国家公安部消防局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

3.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消防救援队伍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

4.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

6.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消防工作规划》;

7.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8.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市消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4.2 行业标准

1. 《消防信息代码 第1部分:基础业务信息》(XF/T 3016.1-2022);

2. 《消防数据元限定词 第1部分:基础业务信息》(XF/T 3015.1-2022);

3. 《消防数据元 第1部分:基础业务信息》(XF/T 3014.1-2022);

4. 《消防业务信息数据项 第1部分:灭火救援指挥基本信息》(XF/T 3017.1-2022);

5. 《消防业务信息数据项 第2部分: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基本信息》(XF/T 3017.2-2022);

6. 《消防业务信息数据项 第3部分:消防装备基本信息》(XF/T 3017.3-2022);

7. 《消防业务信息数据项 第4部分:消防信息通信管理基本信息》(XF/T 3017.4-2022);

8. 《消防业务信息数据项 第5部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与建筑物基本信息》(XF/T 3017.5-2022);

9. 《消防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XF/T 3018-2022)。

1.4.3 软件开发标准

1. 《系统与软件工程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22);

《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及评价(SQuaRE)其中一部分:系统与软件产品质量检测》(GB/T 25000.23-2019)

3. 《信息技术 软件维护》(GB/T 20157-2006);

4.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B/T 39786-2021);

5.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GB/T 20984-2022);

6.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GB/T 18336-2015);

7.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2022);

8. 《网络身份服务密码应用技术要求》(GM/T 0117-2022);

9. 《浏览器数字证书应用接口规范》(GM/T 0118-2022);

10. 《通用密码服务接口规范》(GM/T 0019-2012)。

1.5 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周期

1.5.1 建设目标

为深入贯彻国家智慧消防战略部署,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推动消防安全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包括大队人员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消防器材状态以及周边环境特征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互通的业务协同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有智能化分析能力的一体化解防体系,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统筹管理。通过系统化的智能化手段对日常防火巡查和应急处置过程实施全程监管,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各类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在提升整体指挥效能的基础上建立覆盖 city-wide 的安全监测网络体系。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动态预警响应机制,在实现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的同时提高应急处置效率。通过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重防线相互衔接的方式,在提升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性的同时强化队伍专业素养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教育水平,在保障城市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韧性水平。

1.5.2 建设规模

该平台项目全面负责消防救援大队各层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整合各类消防救援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构建多维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高效处理;致力于促进各层级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与互通;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以提升工作效能;最后构建统一的业务监管服务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执行

1.5.3 建设内容

1.5.3.1 区消防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

1. 软件部分

针对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实际业务需求,搭建智慧业务管理系统;具体方案包括:

负责开发并构建涵盖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等本级模块以及与下属消防站对应模块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呈现方式

(2)智能化整合:基于大队正规化业务细则表内“智能整合”栏目中的规范要求,在此框架下规划指挥中心建设任务清单及作战编程方案等55个具体项目的工作内容,并系统性地完成需求分析与分类整理,并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同时对架构设计与界面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并完成数据库结构设计;最后通过模块化开发实现功能模块的完善并经过测试优化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与系统高效运行。

基于各智慧营地区的数据收集工作完成之后进行整合汇总处理,并根据需求生成统计数据显示。随后执行数据分析流程,在识别关键信息时建立重要信息预警机制,并制定信息发布策略建议为决策提供支持意见。

2. 硬件部分

(1)平台服务器配件;

(2)建设战术研讨智慧屏,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1.5.3.2 A城智慧营区建设

1. 建设战术研讨终端,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2. 建设车辆进出抓拍终端,用于抓拍进出消防站的车辆信息。

1.5.3.3 B城智慧营区建设

1. 软件部分

(1)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开发并运营一个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系统,并涵盖大屏展示功能模块、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监控功能模块等核心组件。

(2)数据建模服务

1)营区整体三维建模,包含综合体建筑、道路、设施设备、树木、水面等静态内容;

2)对综合体建筑内部、外部进行1:1建模;

对三维场景的关键位置进行标记设置,在这些核心位置能够迅速识别重要区域的位置,并实现点击操作时与摄像头实时同步联动。

(3)子系统对接服务

通过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系统、停车道闸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等系统的集成对接,在完成数据采集后进行预处理和数据过滤操作,并最终构建数据库

2. 硬件部分

(1)平台服务器;

(2)建设战术研讨终端,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搭建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管理装置,支持最多40台手机同时存储,具备手机存储功能,同时提供指纹识别验证,实现设备信息管理和时间段配置等功能项;

开发会议智能录音转换终端设备;该设备可实现语音转换为文字、记录生成以及实时音频转换为文字等功能。

(5)建设战术研讨智慧屏,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1.5.3.3 C城智慧营区建设

1. 软件部分

(1)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搭建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屏展示功能模块、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等部分,并辅以食堂服务保障系统作为后勤支持

(2)子系统对接服务

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系统、停车道闸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子系统集成对接,在此过程中完成数据采集、预处理、过滤处理,并实现数据存储。

2. 硬件部分

(1)建设战术研讨终端,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搭建一套智能电子设备管理系统,支持最多40台手机存储,涵盖手机存入与管理功能,通过指纹识别技术实现身份验证,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状态监控与维护,按时间段划分使用场景,并提供运行日志记录与分析报告生成能力;系统具备(通过短信平台和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同步传输)的数据处理功能

搭建会议智能录音与转文字系统,并具备以下核心功能:支持实时语音识别与文本转换、生成会议纪要以及实时捕捉并转换为文字内容等功能。

(4)建设战术研讨智慧屏,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战术研讨的设备。

1.5.4 建设周期

综合考虑的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整体建设周期为12个月。

2 项目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

2.1 项目提出背景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消防救援工作扮演着重要角色,在 national security 的框架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系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 national security 的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国家对于全国各级消防机构的高度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并特别强调消防安全作为整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单纯依靠人力难以实现高效的管理机制,在传统的 fire station 和 equipment 管理上已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我国提出全面建设智慧消防的目标 通过融合物联网技术 人工智能算法 虚拟现实模拟以及移动 '互联网+' 平台等前沿科技手段 建立起覆盖 city-wide 的智能化 fire management 系统 进一步提升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保障设施完好率 提升执法效能 和救援效率 同时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率及造成的损失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fire-related 政策的支持 并不断完善 fire service infrastructure 和消费监管体系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智慧消防凭借其强大的技术支撑 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于2017年10月,《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由公安部消防局发布指出:要求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工作,并将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逐步推广至具备条件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在超过70%的火灾高危单位及配备自动消防设施的高层建筑中已实现了上述系统的接入。而到2018年底,则将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该指导意见对于推动我国智慧消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统一数据标准与数据来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并公布实施,《消防法修订方案》共包含13项主要内容,在监管机制建设方面:构建智能化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消防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在日常巡查中实现了对各类场所消防安全状况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建立完整的消防监督信息化管理体系,在日常检查中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通过推动智慧消防应用在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推广运用,在日常监督中实现了对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与快速处置

于2019年6月起,《消防救援队伍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正式发布。该规划要求整合多源数据并运用大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的同时,综合运用标准规范.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典型案例进行推演,构建灾情模拟. 综合分析与预测系统,并打造具备交互式. 学习性和智能化能力的消防AI assistant,促使指挥模式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化智能化发展

2020年4月,《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并对消防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划要求:大力推进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的推广应用,并推动构建智慧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建设智慧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的目标;分级别建成覆盖全国的城市火灾数据库及大数据平台,并完成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工作流程的对接与协作。
与此同时,《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也正式出台,在这一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构建起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移动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该政策文件的发布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发展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3月,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规划明确指出: 顺应数字化浪潮,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全面建设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 构建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深化数字化改革,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完善感知终端网络体系, 构建智能化调度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多元化投资新 infrastructure 标准体系; 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2022年4月,《"十四五"国家消防工作规划》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布并实施相关要求。该规划强调积极与"智慧城市"及"智慧应急"深度融合,并致力于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以及加强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布局与完善保障措施。与此同时为推动消防信息化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稳步发展并将构建智能运维保障平台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2021年12月,《省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该规划旨在通过贯彻实施全省"一盘棋"思想原则,在智慧城市发展中推进智慧消防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在地方政府总揽下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到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去。通过这一举措,在提升火灾防控能力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等各项基础保障工作。最终构建起覆盖范围广、管理规范化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体系。

2022年3月,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市消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 提升消防信息化与科技化水平. 构建和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并对信息化体系架构进行优化设计; 同时推进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和完善, 并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国务院、省政府、市府对于智慧消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推动构建智慧消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二、充分利用新型技术促进消防救援信息化发展;三、整合消防救援相关信息资源至统一标准下的可视化平台;四、强化消防执法全过程的记录与追踪;五是完善灾情预测模型、分析系统及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化体系。

2.2 项目发展现状

在2009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后,世界各国纷纷将这一理念作为突破口,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智慧消防”作为一种新兴领域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消防领域并实现灭火救援与火灾防控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智慧消防”的研究与推广成为当前消防安全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这种新型发展方向不仅能够为城市防火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在提升社会化消防监督水平与管理效能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现代化智慧城市的安全防护能力。

以美国为研究核心的智慧消防领域研究情况

我国智慧消防最初借助“智慧城市”平台进入公众视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在传统消防安全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即:在传统情况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即: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消防应运而生。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团体标准(即: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有利于推动智慧消防建设(即:促进)。从行业发展来看(即: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从2001年起(即:自2001年起起),我国消防安全行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即:开始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消防安全行业已形成高度市场竞争且充分成熟的格局,并正加速向智慧 fire 方向转型。(即:逐步转向智能化方向)。整个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期、起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在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因素推动下(即:凭借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个因素的支持),国内智慧 fire 已逐步走向深化发展。

在-between period (试运行阶段),于2012年发布《武警消防部队"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消防深度融合,并逐步探索智慧消防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发展模式。

从2015至2016年间(处于初创阶段),在部局消防科技成果展上较早提出智慧消防的整体架构设计。随后于2016年6月,在全国创新社会消防管理会议上,相关部门正式全面实施传统消防向智慧转型。

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以来(截至)至2017年至今期间(即从),于2017年10月由公安部消防部发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为了加快推动消防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慧消防整合了信息技术与消防技术的融合,在消防安全防范环节实施视频监控系统,在检验检测阶段采用信息传输手段,在火灾隐患排查过程中进行火灾报警与智能控制,并推广业主自发式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通过报警系统实现了介质化的应用,从而建立起消防安全防范与火灾救援联动机制,形成了新的智能化消防安防模式

我国智慧消防行业借助智慧城市的发展展现出快速进步。该行业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领域及更高层次的方向拓展,在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设将取得长足进展。通过融合数字孪生、物联网、5G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防火系统将被实现并得以应用从而导致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的形成并不断提升其准确率最终推动该行业的持续增长并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项目现状、需求和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现状分析

在'智慧消防'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下,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消防救援大队建立了信息化基础,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的缺陷

1. 风险防控

社会协同机制不完善、社会联动机制缺失;在预警预防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应急处置层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火灾风险长期处于高位;防范与应对之间存在系统性脱节

2. 日常管控

缺少对社会单位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监管,事故调查存在较大困难,难以追查原因

3. 数据分析

主要使用设备收集了数量有限的数据样本;然而,在这些数据之间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与分析流程;结果是未能充分挖掘数据蕴含的最大潜力。

4. 信息孤岛

各类不同种类的数据分布在零散且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下,在当前技术架构下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成平台来整合这些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系统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这种孤立状态的存在使得企业间难以实现业务信息的有效共享,在日常运营中往往会导致各系统的协同工作效果受到影响。

5. 险情预警

该系统在火灾初期发现报警时存在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在火灾应急处置流程上仍沿用较为落后的方式,在处理突发情况时可能造成救援行动延后,并且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精确评估。

6. 设施维保

当前设备存在较多的故障隐患,并且运行状态不清;由于维护人员未能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导致在火灾发生时无法确保其安全使用。

7. 日常巡检

消防设备的日常巡查工作存在监管难度,并且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种现象导致维护和更换设备的经济负担不断增加,并且工作效率低下。

8. 应急预案

消控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并且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尽管开展了消防宣传培训工作,但其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显得力有未逮。

3.2 需求分析

3.2.1 业务需求

深入分析消防救援大队的各项业务需求情况。通过整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结合 manner, 而是实现了对多个维度的需求满足, 包括但不限于火灾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报警系统的响应速度, 救援行动的专业性以及灭火处置的成功率等多方面指标. 具体而言, 该方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资产管理

建立规范化的资产管理机制对消防救援大队的人员、设施及设备等进行全面管理以确保各类资源处于良好状态

2. 火灾预防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替代"通过"),借助实时监控设备和传感器(替代"监测设备、传感器"),持续进行火灾隐患的动态检测(替代"实时监测")。当遇到如火灾初期的烟雾弥漫(替代"如有烟雾")、明火燃烧(替代"火焰")以及高温区域的异常升高(替代"温度")等情况时,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迅速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救援和灭火

利用先进的实时火灾定位系统与图像识别技术帮助救援团队精确识别火灾区域,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及灭火难度

4. 数据分析与管理

系统性地收集与分析大量消防相关数据,并对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如火灾频次统计、火灾风险等级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消防部门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消防技能,并提升预防工作的效率。

5. 火灾演练

可以通过虚拟火灾演练的形式帮助消防队员和相关人员提前熟悉灾害应对流程以及应急处置方法,并使他们能够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害救援效率

6. 应急指挥

实时监测人流量大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走廊电梯等区域同时确保灭火器材配备齐全

7. 全域覆盖

消防救援工作将全面实现辖区-wide的广泛覆盖,并涵盖建筑内部的每个角落及地下空间及复杂的通风系统等关键区域。通过这一策略, 我们能够确保所有可能的火灾隐患均被彻底排查。

3.2.2 数据需求

1.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由于消防救援数据呈现出多层次复杂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需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体系,并涵盖从数据采集环节到后续的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存储阶段以及定期的数据维护环节等各个方面工作内容。通过完善这一规范体系设计,在提升消防救援部门间的广泛共享水平的同时,并能有效保障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业务流程的最佳化管理。

2. 建立统一的消防救援数据库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消防救援大队人员组织架构信息(即人员名单)、设施设备清单(具体型号规格)、辖区交通道路信息(如主次干道分布情况)、消防水源系统配置(包括取水点位置及供水能力)以及气象要素(如风力等级)。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均需遵循现行的数据规范,并通过专业的分析手段建立涵盖各类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网络。通过系统化的整理与处理步骤,在确保完整性的同时完成数据的清洗工作。最终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并实现其在整合能力上的全面突破:即从单点分散的状态提升至多维度协同运作的状态;从静态管理向动态响应转变;从简单存储优化至智能检索功能完善;从基础服务扩展至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并支持完整的用户操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查询权限分配与权限管理)。

3.2.3 功能需求

搭建救援大队智慧化应急指挥平台,并为辖区消防救援部门提供全面的业务支持流程。

1. 大屏展示子系统

搭建大屏展示子系统平台

2. 人员管理

设置人员管理功能模块后系统将自动完成营区内的日常人员配置工作,在线更新各类人员的具体位置数据。当发生告警时管理人员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参与应急处理工作

3. 车辆管理

搭建 vehicles 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旨在实现出入营地区 vehicles 信息的自动识别与统一管控,并允许将禁入 vehicles 加入黑名单并实施动态管控。一旦有禁入 vehicles 进入营地区域时会触发警示机制

4. 资产管理

开发并构建资产管理功能模块,实现营房营产、储备物资、库房以及辖区内的各类资产信息记录与出入库登记管理。该系统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在某类资产库存降至预设警戒线时将自动触发预警机制。系统能够实时动态监控各类 assets 的实际使用状态,并为消防救援大队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通过该功能模块的应用部署,可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5. 智能监控

开发并部署智能监控系统模块,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立即触发告警机制,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立即触发告警机制,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立即触发告警机制

6. 食堂伙食

基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食堂管理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平台

7. 运维管理

开发并部署一个运维管理功能模块以整合配置消防救援大队的机构设置职责划分及权限配置在系统层面实现基础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业务流程自动化运行确保各类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统一平台便捷地完成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3.2.4 性能需求

1. 可靠性需求

在日常消防救援业务办理工作中, 需要保障全天候不间断的全面性日常维护服务, 以确保系统的良好安全防护能力. 同时, 通过配合备份恢复机制、入侵检测技术和防火墙等措施, 构建多层次的安全保障网络. 确保平台具备一定的容错性, 防止因操作失误或意外事件引发系统故障.

2. 易用性需求

为了应对消防救援业务工作的需求,在技术应用和产品选择上应当考虑到该技术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并在产品选择上需兼顾实用性和功能性。确保所选的技术与系统的建设需求相匹配,并具备相应的性能保障。

3. 稳定性需求

正常情况下,平台超时错误率低于1%;

正常情况下,平台事务成功率高于99%;

4. 并发性需求

正常情况下,平台并发使用用户数量>1000,在平台长时间运行下仍能顺畅访问。

5. 可维护性需求

各类维护作业力求简洁明了,在执行过程中应当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同时,在执行平台维护时应尽力避免对其运行状态造成干扰,并降低人工干预的工作规模。

6. 响应速度需求

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response speed是指其在处理用户请求时完成效率的一种衡量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系统处理请求时的效率和稳定性,并且能够体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系统能够快速响应针对小规模数据的操作,在常规操作中无需出现明显的性能瓶颈。

对超出响应时间的请求采用进度条或图标等方式表明系统已进入处理延迟状态并通知用户需持续等待

系统应配备针对海量数据统计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并且此类操作不会影响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

(4)预测网络流量,并根据硬件能力设定网络会话的最大数量以确保服务质量;该系统能够支持大数量级(如TB级)的数据进行实时在线接入。

7. 硬件性能需求

平台正常运行后,在线使用的计算资源总量应不超过系统总计算能力的65%左右;网络设备组的整体运行效率需维持在75%以下;系统安全层的能量消耗控制在45%-55%区间内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3.2.5 共享需求

制定平台信息交互的标准规范,并确保救援大队智慧营区综合管理系统系统与各类物联网设备之间实现数据互通;同时规划好各功能模块间的协同工作流程。通过构建系统内外部的数据传输网络和通信渠道,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消除数据孤岛问题,并最终满足消防救援部门各类型数据实现了实时共享的需求。

3.2.6 安全需求

1. 平台安全需求

平台建设应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在初期阶段采用安全框架及密钥机制以融合信息验证与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并对关键数据实施访问权限控制;保障数据完整性、一致性与有效性;赋予管理员必要的操作权限,并严格限定其操作范围;建立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机制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行为。

2. 网络安全需求

根据安全需求,在内部网络或内部网络的不同信任域之间实施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扫描功能配置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严格遵守既定的安全策略,在某些高层协议上实施细粒度的安全访问控制。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在互联网上布置移动端应用小程序时需遵循国家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网络安全规定,并严格按照规定将平台布置到消防救援内网上。

3. 数据安全需求

按照用户的分级权限设置规则,在线系统对不同层级用户提供数据访问权限进行严格限定。只有获得明确权限认证的人员方能通过系统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内容必须经严格审核后方能供限用。系统管理员将根据权限等级自动生成相应的访问令牌,并通过安全验证机制防止未授权人员擅自获取敏感信息。

根据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流程分析潜在漏洞,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设置登录次数超限报警机制;二是禁止普通终端用户越权执行管理员权限指令;三是对系统给予管理权限的人员设定严格的离线登录时间限制。

(3)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以及关键敏感信息的存储环节必须实施一定强度的加密措施,并且必须应用特定加密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在任何关键数据发生修改时必须做好详细操作日志记录工作,并确保这些记录条目能够完整保存以便追踪回溯。

(4)将重要信息数据按照类别进行存储位置划分,并通过预设安全标签对各类敏感数据实施分级保护措施。从而实现仅授权人员访问和管理 sensitive information 的目的。同时定期检查各类 sensitive data 以防范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并防止遗漏 key records.

基于对数据共享安全性的考量,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在保证系统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在确保关键信息资源安全性的基础上,在实现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在维护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同时,在保障业务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在确保系统可用性与稳定性的同时,在实现合规要求的前提下,在保证系统运行效率的前提下

(6)制定数据库系统的 backed up and recovery plan, prioritizing the prevention of data loss caused by user errors and media failures. The system shall ensure fast and reliable backup and recovery capabilities, including periodic auto-backup and manual backup functions. Business data and database data shall be successfully stored on the storage devices, with database data achieving real-time synchronization to the异地灾备 system.

4. 管理安全

虽然仅依靠安全技术防护而不与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是难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平台需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手段优化方面都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5. 安全运维需求

日常运维中的安全管理要求需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人员负责权限管理以及平台维护工作。这些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制度执行,并明确相应的职责权限。为了确保规范操作流程的有效实施,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员与平台的安全运维管理。

当信息系统遭遇突发严重的安全问题时(涵盖如入侵、故障等技术挑战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技术问题),为了尽量缩短恢复时间并减少潜在风险的影响范围而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

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1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智慧消防政策的需要

本项目旨在响应国家、省、市围绕建设智慧消防而制定的相关政策目标。通过搭建救援大队数字孪生三维模型的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的真实还原,并为各类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承载平台。在此平台上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提供多种多样的可视化业务场景服务。项目充分解决了'信息孤岛' '业务协同困难' '系统运维复杂'等问题,在保障灭火救援能力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精准配置智能服务与科学决策支持

3.3.2 提升消防救援数字治理能力的需要

本系统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用于采集、处理及整合消防救援大队人员信息及其相关设施设备的技术数据的一种虚拟仿真平台。通过全面实现环境因素及资源管理向应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在物理消防救援基础之上打造一个虚拟化空间;使得所有业务流程均基于数字技术完成;最终目标是实现 entire fire rescue operations 的信息化管理,并以此提升 overall operational efficiency 和 management level.

3.3.3 建设智慧营区技术创新的需要

本项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全方位感知火源 rescue units 的物理环境,在网络安全层面上分析掌握消防安全运行规律,并据此对 physical 空间进行实时调控。基于三维建模渲染技术构建了 fire station 的虚拟影像,在此基础上实现将 fire rescue units 的 physical 空间与数字化 space 进行有机整合,并优化了 fire员与 resources 及工作 environment 之间的互动模式。最终助力打造智慧型营区平台

3.3.4 提高消防救援可视化能力的需要

本项目旨在扩大指挥营区建设体系的可视化应用范围,并建立了相应的可视化平台。为了提升效率与效果,在虚拟化消防救援大队平台上实现了物联网设施与环境状况等各项业务数据的统一集中展示,并且确保了对消防救援管理工作的'可观察性' '可管理性'以及'有效性'。通过将物理消防站迁移到二维地图和三维仿真图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上,并增加了其他业务相关的可视化功能模块,在虚拟化火灾应急指挥系统中展示了各种典型火灾案例的数据信息与分析结果,并且实现了对物联网设备运行状态及火灾风险评估指标的关键节点监控功能开发

3.3.5 联通消防救援多项业务的需要

本项目旨在与消防救援大队的其他业务系统建立对接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各项业务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运行。对于消防救援工作而言,在推进各项业务协同办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显著提升 asset 管理效率与日常工作的便利性还能够为智慧营区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运营效率并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3.3.6 打造消防救援多场景化应用的需要

基于现实存在的消防 rescue 大队实体建筑框架,在此基础上

4 项目技术方案

4.1 项目总体设计

4.1.1 设计思路

智慧营区平台的建设基于消防救援大队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并融合其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具体设计。

首先收集涉及消防救援的人员组织及相关信息;其次获取各组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然后整理各组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接着按照既定的数据规范对上述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信息转化为规范的数据形式并建立统一的消防救援数据库

基于三维建模渲染技术构建消防站虚拟影像,并搭建消防救援大队数字化孪生三维模型。该系统将整合消防救援大队各类数据资源,并实现高度逼真的一比一还原效果。同时支持新增业务数据可实现统一集中展示与系统化管理

基于消防救援大队建立的数字孪生三维模型,在实际业务需求的指引下

搭建不同信息交互平台以促进消防救援部门之间的实时数据共享;精简消防救援大队的业务流程并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以推动同类型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提高该机构在处理各类事务时的效率以及整体管理效能。

4.1.2 设计原则

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是达成信息资源共享及平台稳定运行的基础支撑,在开展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在基于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下,首先制定并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并促使各方共同遵守这些规范;同时,在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严格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2. 创新性和先进性原则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自主创新,并实现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持续维护其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在深入分析当前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与规划,并结合实际应用中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支持选择与方案设计。通过开发并配置高性能且实用的应用软件系统以确保整个平台能够高效协调运行,并以最大化系统的性能与效益为目标实现整体价值提升的同时考虑到未来的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为此在整个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具备良好扩展潜力的技术架构最终提升系统的扩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发展需求

3.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平台的技术方案将基于实用性实现最低成本,在确保实现全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硬件和软件配置、平台开发以及数据库设计等方面都将着重考虑如何在保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入。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在设计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各项功能需求与技术实现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以上原则的实施,在保证系统易用性的前提下将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日常业务处理需求,并提供高效可靠的应用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操作界面友好直观),而且能够方便用户进行各种业务处理(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同时支持快速的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便捷高效)与高效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合理规范)。此外该系统还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系统架构优化科学且数据库配置完善)以及良好的互操作性(能够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确保用户无需深入了解系统技术细节即可方便地使用本系统完成日常业务处理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定制调整系统的功能模块

4. 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智慧消防的发展逐步深入,在未来的相关业务模式也将随之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 各种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信息也可能随之发生转变, 为了确保 platform 能够适应这些变化, 平台必须具备开放接口并配备方便使用的二次开发工具, 以便灵活地进行动态调整和扩展。在整体 platform 的构建过程中, 我们将采用优化的设计方案构建 platform 结构, 并采用灵活配置的数据库系统, 这样可以使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关联但又尽可能独立运行, 这样可以使整个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 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精密度与完善程度; 同时 platform 在输入与输出方面应具备较强的兼容性, 以便实现各种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能力。

5. 易用性和完整性原则

平台的技术设计应注重简便性,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力求提供最简捷直观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规划业务处理流程使其简便直观地完成各项功能;同时通过高容错率的设计提升平台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在保证使用便捷的基础上, 平台不仅能够全面支持各项业务功能的实现, 并且从功能体系架构来看是完整的。此外, 平台设计时特别注重避免因过分重视使用便捷性而放弃关键的业务流程环节, 因此能够确保各项业务流程都能顺利运行, 同时保证整个操作规范。

6. 统一化和一体化原则

统一化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在制定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平台建设;其二是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均需基于同一平台。

一体化核心理念要求所构建的平台必须具备一体化集成的特点。具体而言,该平台应包含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统一的数据存储体系,统一的操作界面设计,以及综合化的业务处理机制。

7.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具体来说

稳定性被视为保障平台可靠运行的关键前提,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系统测试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问题的发生概率同时充分评估软硬件系统的容错与恢复能力确保当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实现系统的重建与数据的安全恢复

4.1.3 总体架构

消防救援大队智慧营区平台的设计采用了最新的微服务架构技术基础。该架构具备良好的兼容性、适应性和高度的扩展能力,并支持未来功能的持续扩展与优化。依托高效稳定且具有高扩展性的系统数据库作为支撑,并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作为运行保障。遵循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在信息化资源中枢下整合业务流程主线,并从多个层次构建各类功能服务系统。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使用"的原则实现平台信息化建设目标,并在图4-1中展示了整体架构配置。

图4-1 总体架构

1. 基础设施层

依托消防救援大队现有的计算能力、存储系统以及网络资源,在促进基础设施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合理配置的同时

2. 数据层

数据层是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并以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为核心目标展开工作的,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人员组织数据、区域管理数据以及设备设施等多类数据的集成与管理。通过实现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与管理机制,并充分考虑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在提升整体效能的同时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目标的全面达成;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消防救援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功能单一化""资源分散化""共享难""效益低"等问题;并为构建智能化的消防救援大队智慧营区提供了系统性支撑服务

3. 平台层

平台层作为救援大队智慧营区平台建设的核心枢纽,在保障物理资源、数据资源以及应用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提供一个集成了应用开发和部署功能的应用环境中承担着实现统一管理、监控与调度的责任,并最终构建了覆盖消防救援服务应用开发与集成的整体框架结构。该平台层不仅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整合共享以及互联互通功能,在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应用支撑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应用层

以资源统一集成、业务智能化办理以及辅助监管决策为核心业务方向,在保证各业务系统独立性的同时实现功能衔接,在确保信息同步与一致性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功能模块, 为打造一个集区级智慧消防管理、城级智慧营区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流程信息化服务系统

5. 用户层

该平台涵盖消防救援teams及其领导层、teams员工以及运维团队等多个角色。该系统基于PC端架构提供全面的服务:统一管理消防救援信息;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支持数据分析功能;协助日常工作的高效执行;并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6. 标准规范体系

该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涉及的数据集成、业务管理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技术要求。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和发展, 项目方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并通过严格的行政管理措施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此外, 该项目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对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的细化和完善, 其内容涵盖了从数据整合建库到系统的整体建设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 并围绕着消防救援各类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的发展需求, 制订相应的新颖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

7. 安全保障体系

基于保障体系

4.1.4 业务架构

深入分析消防救援的实际运营情况,并就基础能力、平台核心业务以及相关的业务渠道和人员配置展开系统性探讨;以图4-2为例详细说明具体的组织架构。

图4-2 业务架构

1. 基础能力

系统业务依赖后台支持性功能基础作为支撑保障,并涵盖用户参数配置、作业流程设置、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以及多种接口交互服务的具体内容

2. 系统核心业务

系统的主业务涵盖了区消防救援大队级智慧业务管理平台以及A城、B城和C城的智慧营区等

3. 业务渠道

系统的业务渠道是PC网页端,方便用户在线处理消防救援相关业务。

4. 业务角色

该系统的服务对象包括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技术运维人员。

4.1.5 应用架构

该平台的应用架构主要包含前端功能模块、后端管理模块以及接口交互部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图4-3 应用架构

1. 前端应用服务

该大队智慧业务管理系统与A城、B城及C城等地消防救援中队智慧营区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并通过统一的数据集成与管理实现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2. 后台运维服务

平台应用将接受后台运维服务的涵盖与支持,主要涉及用户配置管理、接口管理模块的具体设置,包括详细的权限设置以及相应的身份验证流程,同时对工作流设置模块进行优化,确保系统参数调整设置能够满足多场景需求,并完成对组织机构配置模块的完善性开发

3. 接口服务

平台通过定制化的接口实现与各消防站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子系统、停车道闸子系统以及资产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数据连接,并整合其与其他相关消防救援信息的交互。

4.1.6 技术架构

主要采用微服务架构的平台技术架构为核心,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全面考量了数据处理能力、系统结构设置、底层支撑功能以及各类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运作,并特别强调了对服务管理和网络连接的支持策略(如图4-4所示)。

图4-4 技术架构

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1. Web服务

为用户访问提供统一Web入口,反向代理路由网关。

2. 路由网关集群

由路由网关提供各项功能包括但不仅限于服务路由权限控制以及身份认证等,并对外发布统一API接口作为微服务架构的关键入口设备 将这些重量级的非业务逻辑转移至服务路由层 从而提升集群主体的复用性和测试能力

3. 服务总线

通过本平台内部多个微服务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实现了跨服务与跨协议的服务能力互通. 各 micro service 通过提供发布与订阅其相关的 API 形式实现了开放交互, 并接受并统一管理这些 API 以确保系统的有序运行. 围绕 API 的互动机制设计了相应的接口与流程. 这些设计使得系统内部各 micro service 之间的业务能力得以融合与创新, 并推动了整体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4. 业务服务集群

以流程架构为基础,在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对定义的服务进行分析与识别,并将平台划分为专题服务群如微服务等基础单元进行组织管理;各相关子系统均采用多节点部署策略以确保系统具备高可用性

5. 服务配置监控

服务配置是微服务架构中最为关键的基本模块之一。负责完成所有微服务实例的自动化注册和发现。

在基于Service治理的架构中设立一个资源管理平台,在Service治理框架内整合各业务模块或功能单元按照既定规则向Resource Management平台提交其支持的服务类型及相关配置参数;当某个Service单元完成Service提供后将同步提供系统IP地址、端口编号、软件版本信息以及通信协议类型等基础配置参数;Resource Management平台会定期发送心跳探测请求至Service List中的每一个节点实例,并根据响应时间来判断其在线状态;同时该平台还会根据Service List中的实时变化情况动态更新自身的管理策略;当系统需要调用某特定Business时,在Name Space下触发相关请求流程;当收到该Name Space下的请求指令后, 通过主动发起查询至预先建立的服务资源索引库中获取实时可用实例列表, 并完成对目标Resource对象的直接访问

6. 接口服务

借助API网关将消防救援现有业务系统、平台数据库以及物联网传感器硬件设施进行对接,并实现信息采集与整合以及资源调度与应急响应。

7. 数据服务

这些数据服务涵盖了基于关系的数据存储系统、内存中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分布式的文件存储系统以及消息交换平台。

(1)关系型数据库:按需集中存储业务数据,并在确保高并发处理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事务的一致性。采用多种优化策略包括索引设计和表分区技术等手段来提升性能表现。

(2)内存数据库系统:追求高并发和高性能目标,在事务处理方面相对宽松要求。该系统主要负责缓存用户频繁访问且不易修改的数据信息,在将这些关键数据存储于内存中时可显著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并有效缓解因频繁查询而产生的性能瓶颈问题;同时通过设计确保数据变更的一致性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保持一致

(3)分布式文件数据库:通过分布式文件数据库实现了数据按分布方式处理的技术方案设计与实现工作。该系统主要用于存储消防站三维模型数据、用于保护濒危植物的专业视频以及音频资料等大量数据信息。

(4)消息队列: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的信息暂存于容器中的存储空间。由中间件技术支撑的应用间通信平台,在分布式计算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处理异步通信需求以及优化资源分配效率等关键功能,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稳定性和扩展性等特性特征的技术模块,在大型分布式架构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构建高性能计算平台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组件。

4.1.7 数据架构

系统数据架构包含以下四个主要模块:一是数据源管理;二是数据分析与集成平台;三是分布式存储与计算框架;四是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这些模块的具体实现可参考附图中的详细说明。

图4-5 数据架构

1. 数据源

平台收集的数据来源丰富且多样化,并涵盖以下具体内容:首先包含消防救援大队内人员组织的相关数据;其次涉及设备及其相关设施的数据;再次记录业务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核心信息;此外还包括周边环境的具体状况和相关测量数据;最后还有气象要素及其观测记录信息等

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涉及全域数据获取与实时数据分析两大模块,在动态过程中完成所需信息的精准提取。

3. 数据存储和计算

该系统的数据存储与计算功能涵盖了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以及基于分布式文件与实时流计算的应用模式。鉴于系统涉及三维模型数据并整合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源特征,在此应用环境下需应对多元化的数据类型、庞大的体量以及高实时性的特点。为此采取对数据实施分布式存储方案以增强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并采用实时流计算方式以减少延迟从而保证信息处理的时效性。

4. 数据治理

制定统一的数据架构、数据标准和质量基准,并对整合并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与优化处理;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并作为前端应用程序使用的所需资源。

5. 数据应用

消防救援各类信息通过采集设备收集,并经系统进行数据整理与处理后生成专门的数据集合,在用于智慧营区平台时提供了细致的分类资源。

4.1.8 网络架构

支持该平台进行布置于该大队内部网络系统中,并旨在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维护。如上文所述,请参考相关图表信息

图4-6 网络架构

4.1.9 关键技术

1. 数字孪生技术

基于大数据理论的技术路径下,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整合数据收集、建模、仿真与分析等环节, 生成一个精确匹配实际对象或过程的数字化表示. 该系统不仅具有实时监控功能, 还能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进行科学预测. 在这一基础上, 数字孪生技术可被应用于多个关键领域: 包括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等. 在本次项目中, 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确还原的比例模型, 并集成了多种可视化功能模块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有效管控与决策支持目标.

2. 基于微服务的框架开发技术

微服务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在传统单体架构模式下,将所有功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会导致较大的代码耦合程度,并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化推进而显著提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微服务架构中实现了功能模块独立化设计,并通过各功能组件之间的解耦与自主运行机制实现更好的扩展性管理。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整个系统分解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功能子模块,在保证各子模块间良好交互的同时实现了对复杂业务场景的有效响应能力。基于此原则构建的本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在保证高兼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特点。

3.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3D可视化)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物体或场景以三维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展示方法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观察并理解物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与结构组成。此外,在这种系统中人们还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视角与距离来进行观察与操作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这一技术系统 项目组构建了一个基于三维空间的数据模型 使得消防救援大队的各项关键信息得以有序整合并清晰展现。
这个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所需资源还能通过动态交互方式更好地把握各类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性。

4. GIS技术

作为一种整合了多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平台,在获取与管理地理空间数据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功能。该平台不仅具备先进的计算能力与空间分析功能,并且能够实时更新与维护大量动态变化的空间信息。在这一项目中我们重点利用 GIS 技术实现了对消防救援人员 设备设施 以及周边环境等要素的空间地理位置定位 从而为其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统一指挥调度的过程

5. 人工智能技术

本项目主要基于系统业务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进行分析研究,在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并为相关业务决策提供支持依据

6.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驱动的计算模式,在线提供多样化资源和服务。该系统采用集中式架构设计,在数据中心整合存储空间、算力资源以及数据库等关键要素,并借助高速网络实现快速分发与交付。本项目计划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消防救援数据实施智能分析处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精准决策。

7.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是一种通过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及网络的整合与协调来实现它们之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的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各种设备与对象能够协同工作, 从而促进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本项目将涵盖多种物联感知硬件设备, 应用物联网技术来完成相关的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任务。

8. 大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系统旨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实现价值最大化。该系统通过建立高效的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全面解析从而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显著效益。本项目基于大量消防救援基础数据库构建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先进的算法对历史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应急指挥机构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确保各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4.2 项目建设内容

4.2.1 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国家智慧消防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1. 业务标准规范

(1)《消防救援业务模型》;

(2)《消防救援业务操作指南》;

(3)《消防救援业务扩展规则》。

2. 数据标准

(1)《消防救援数据采集标准》;

(2)《消防救援数据基本标准》;

(3)《消防救援数据建库标准》;

(4)《消防救援数据管理标准》;

(5)《消防救援数据更新标准》;

(6)《消防救援数据共享标准》。

3. 对接技术规范

(1)《系统接口对接规范》;

(2)《系统接口对接文档》。

4.2.2 数据建设

借助整合收集消防救援相关数据,并经过统一整理处理后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以方便随时调取历史信息。涵盖的内容包括:

1. 数据采集

基于消防救援大队的人员组织、设施设备、资产、物联网设备及气象等多方面的数据整合,在完成上述基础之上,则可使相关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当提供相关数据接口时,则可实现系统的连接;鉴于现场的具体情境各有差异,在这些情况下,则可通过人工输入的方式来补充缺失的数据信息

遵循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接入标准规范, 可通过OPC和TCP/IP等多种协议实现数据接入, 具体提供标准化接口以及电子表单两种形式, 实现对气象监测数据、资产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领域的实时采集。

(2)兼容海康、大华等国内主流的视频编码商及其相关的标准规范;支持实现其指定的数据包协议;具备对摄像头实时捕捉信息的支持,并能进行相应的解码处理。

2. 数据资源规划

消防救援各类数据是围绕消防环境、资源与业务展开的一系列专业集合。根据数据类型可将其划分为消防救援环境信息、遥感图像、气象参数、三维建模、物联网传感器读数及业务指标等多个类别。通过深入研究各类数据间的关联性与层次结构关系,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索引体系作为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服务的技术基础。按照规范对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确保每个数值对应唯一的数据源

3. 数据库逻辑设计

由于消防救援各类数据来源丰富,并且各具特色,在面对多样化应用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决定对原有单一数据库进行优化重组后构建而成的数据仓库,并将其分为三个步骤逐步实现

第一步首先需要完成获取原始数据的阶段

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具体来说,在项目初期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构建数据库系统。经过数据整合与更新流程后, 将整理并符合既定规范的数据存入标准数据库. 根据数据的不同应用层次, 我们将对数据库进行功能划分, 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配置管理.

第三点,在消防救援的实际应用场景中进行数据交互与整合时, 应当确保所有参与方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数据资源.

4. 数据存储设计

基于系统数据特征合理选择存储方案以保障数据隔离性支持数据共享保证事务一致性同时满足系统的高可用性要求

由于系统的空间数据规模庞大且分布广,并且频繁需要进行可视化操作,因此决定选择使用PostgreSQL来进行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该开源的PostgreSQL数据库以其强大的功能著称,并具备丰富数据存储能力包括诸如JSON和JSONB类型的丰富数据存储能力以及自定义数据类型的扩展性。

5. 多租户数据隔离设计

多租户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多用户环境下共享同一套系统并确保各用户的互不干扰性。这种架构既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率又保证了所有用户的共享数据能够完全统一起来。在数据库层面每个用户都能方便地接入并根据管理系统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快速分离或合并以应对高并发和高频率读写的需求设计采用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数据管理架构以满足多租户环境下的性能需求主要工作集中在对数据隔离性的严格定义和实现上

6. 数据体系梳理

基于不同业务需求的数据仓库架构设计能够有效支持企业的核心经营目标;通过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独立构建存储方案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整体而言,在满足各业务需求方面表现良好;然而,在面对快速扩张的数据规模以及伴随企业运营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新老功能诉求时;现有架构在应对未来多变的应用场景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架构进行优化调整

基于现有系统数据库构建数据仓库时,请充分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首先对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并构建服务体系的统一规划;然后根据发展需求实施数据深度挖掘及分析流程;最后建立新的资源索引目录。

(1)按照数据类型对已有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2)按照业务体系对数据体系进行重新梳理;

(3)按照数据生产、维护单位对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4)按照应用对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通过系统性梳理全球数据架构布局,在确保覆盖全面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数据更新效率与管理权威性,并实现了信息版本的高度规范化;同时通过重构现有数据组织结构,在保持原有维度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数据提取与逻辑重组能力的重大突破:一方面能够简化处理流程,在特定业务领域内生成专业化的主题数据库;另一方面则能够汇聚重组散乱分布的数据资源,在用户视角下形成更加直观易懂的主题化数据库集合,并基于全新架构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化数据库体系;基于用户需求导向原则,在充分分析不同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通过精准推送与展示策略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7. 数据转换

在进入标准库之前, 数据必须经过必要的转化过程. 数据管理平台旨在提供多种转换方案, 以便能够满足客户对于不同种类的数据进行清洗. 整合. 关联. 标准化以及汇总的需求.

(1)支持各类数据库之间无损转换;

(2)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集成与应用。该系统能够无干扰地整合包括但不仅限于正射影像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GIS)、矢量地理要素图件以及高程等多层次空间数据,并实现异构源数据的一体化转换处理及统一的空间基准校正。系统完全支持 glb/Gltf/FBX/OBJ 等主流三维模型文件格式的标准,并能无缝集成基于这些标准构建的三维模型文件库。

(3)该工程能够满足对空间数据进行缓冲区操作、叠加操作、距离计算、面积计算、坐标转换以及地名地址的空间化处理等多种需求;

(4)支持脚本批处理等功能。

转换流程设计器是一个基于图形界面的设计平台,在其提供的图形化设计功能下负责处理数据清洗、转换策略以及数据间关系等定制工作,并最终构建出完整的转换流程模型。

8. 质检入库

搭建自动化与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平台,并依靠安全管控机制确保数据的质量。将符合标准的数据按照系统整合的方式统一存入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数据管理系统的全面整合优化与资源共享策略的有效实施。

9. 数据更新

(1)日常入库更新

日常数据入库更新是指每天都需要进行入库操作的数据管理活动,在消防应急指挥系统、物联网设备监测等业务场景下占据主要比重。这类数据具有快速响应的特点,在更新频率上也更为高效;这些数据以增量式更新为主,在具体实施中会遵循一定的规范流程;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处理这些增量式更新时会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系统会持续保留历史记录以便供后续分析查询使用

(2)不定期入库更新

不定期入库更新是基于业务需求,在不确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数据库更新操作。这类操作主要以基础地理数据为主,并针对此类数据设计了不定期的管理流程。由于此类数据的更新周期不定且更新量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项目为单位的不定期化数据处理流程。在执行这一流程时首先要对即将提交的数据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在此基础上再对相邻区域的数据进行接边融合处理;最后则会对原有底图数据实施专门的历史信息管理措施以保证数据库的整体稳定性与准确性。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后所获得的新版底图将被归类为独立的基础地图文件并存入指定目录中以便后续使用;而原有的底图文件则会按照指定的历史信息管理标准存储在独立的历史信息库中供相关系统调用。

(3)定期入库更新

定期更新是以固定时间间隔进行的数据管理机制,在本系统中主要基于消防救援相关主题的数据集。此类主题的数据集具有较为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并且通常包含大量实时反馈信息。在实际操作中,默认情况下系统会持续不断地完成该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在定义更新过程中,系统会不断替换全部的数据集,并实时反映最新的状态信息。当执行完毕当前轮次的任务后,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操作之后,默认情况下会将当前的状态标记为历史版本并进入下一轮次的处理流程

10. 数据共享

遵循行业标准进行数据共享,并通过API接口实现智慧营区平台与其他消防救援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以及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高效协同

4.2.3 区消防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

4.2.3.1 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
4.2.3.1.1 人员管理

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用于收集和汇总消防人员相关信息的数据;通过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上报形成的人员告警信息,并生成告警清单,在地图上标注具体告警位置的同时向值勤人员发出处理指令。

4.2.3.1.2 车辆管理

与区消防救援大队停车道闸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汇总营区各道路 gate 出入口和点位的基本信息,并收集配置基础数据;通过地理和模型的可视化技术实现道路 gate 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并能自动识别车辆进出;对所有驻守部队的车辆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和出入库流程管理;平台可设置黑名单车辆列表;如遇到被标记为黑名单的车辆,则会提前发出预警提醒。

4.2.3.1.3 装备管理

负责管理该区消防救援大队装备物资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工作。持续监测库内各类装备物资的状态,并定期记录营区现有装备物资的入库与出库信息;当库存警戒线达到设定值时发出警报提示;同时设置系统:当实际库存降至设定下限时触发系统自动报警机制;对于支持统计使用率标签的功能而言:计算当前被标记为已使用的 assets 占全部已安装 marked assets 的比例

4.2.3.1.4 智能安防管理

智能安防管理主要应用于消防救援大队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工作中。该系统采用三维建模技术精确定位消防救援大队各场所的布设情况,并能实现营区监控区域和周边区域的实时扫描与更新。系统还具备基于条件的历史视频回放功能,并可提供快速定位故障点的技术支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发出警报信号,在确保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4.2.3.1.5 智能整合

依据大队制定的正规化业务细则中的'智能整合'栏目,对包括规范化推进指挥中心建设在内的55个具体工作项进行需求梳理与分类整理,并深入分析各业务环节的操作流程,规划系统的功能架构以及进行用户界面的设计,完成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工作,并对开发测试及优化整个系统运行流程进行周密安排

1. 可视化展示

(1)辖区重点单位和消防水设施管理

强化辖区“六熟悉”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具体包括:

1)对熟悉辖区交通道路、消防水水源进行可视化展示;

2)对熟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量、分类和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

3)对熟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筑物结构和使用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

4)对熟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

对掌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消防设施和消防组织配置情况的直观呈现;

6)对熟悉辖区主要灾害事故类型和处置对策、基本程序进行可视化展示。

(2)业务协同部门数据对接

深化与县级应急、气象、水利、公安、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消防救援相关数据方面展开深度对接,并定期维护和完善各合作单位的联系方式纳入档案管理

(3)灾害现场回传

消防大队接收到出动命令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启动相应的通信机制,并采取了直报直调和前突两种方式;在灾害现场布置好通信设备后迅速将灾情图像发送至应急指挥中心

(4)业务协同部门灾害相关数据对接

当灾害发生时,请立即协调辖区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联动协作,并获取消防等部门的数据支持。请全面准确掌握灾情信息,并确保道路畅通、交通顺畅,并做好电力抢修、房屋加固等工作;同时关注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网络通信是否中断。

(5)人员、设备定位

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力量,在10分钟内完成集结行动,在15分钟内向指挥部汇报出动情况,并确保准确掌握所有行动细节;随后立即上传实时动态。

(6)情况上报

发生灾害时,在20分钟内通过电话/通讯设备与支队指挥中心及应急通信保障分队保持联系,并由消防救援人员向相关单位报告了现场状况。

(7)指挥中心

通过快速协调辖区公安部门进行通力协作,“共享调用”的监控数据实现持续监控受灾地区的灾情发展态势,并协助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将图像数据提交至各级指挥中心。

通过快速协调辖区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共享调用”的监控视频实现实时监测受灾地区灾情变化,并协助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将图像资源提交至各级指挥中心。

2)支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到场前须指定专人负责现场通信秩序工作,并借助智慧营区平台统筹协调现场通信力量与资源配置,迅速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扁平可视、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

(8)信息提醒

建立并严格执行月度的议训、议战及安全评估的工作机制,并制定各类会议提醒规则;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在每个月的第一周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月度例会,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9)支队调度

基于灾害事故等级划分的分级调度机制能够使消防救援力量实现精准调配

对灾害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在遵循统一调度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调度实现高效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各项任务。

2. 档案管理

(1)党委会记录

会议纪要分为视频纪要与电子纸质纪要两种类型。其中 video 纪要采用加密技术存储于本地 server 上,并可远程查看以掌握会议决策动态。 electronic 纸质纪要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内容,在党秘完成整理工作后直接打印输出并提交负责人审核确认文件后再按期装订存档备查使用

(2)支部生活记录

该支部的生活组织情况采用视频与纸质两种形式进行记载。
其中 video 形式则着重记载"十事联动"的具体实施过程。
如外出参观学习或与其他支部联办活动等情况,则以纸质形式完成记载工作。
与此同时党支部对"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状况都会纳入主题党日活动内容
并在《党支部生活组织记》中予以详细登记。

(3)战评

针对灭火作战情况的不同需求,在线平台提供简要战评、专题战评和集中战评三种战斗评估形式;支持用户自定义模板内容,并通过系统平台在线填写评估数据

2)严格落实战评内容:(一)接收报警信息并组织调度部署及执行相应行动过程。(二)观察灾情演变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作战方案同时实施具体的战术手段。(三)统筹协调各环节的组织指挥系统确保战斗行动的有效推进以及协同作战效能与战时保障条件。(四)严格遵守战时纪律要求坚持良好的战斗作风并保证任务目标顺利实现。(五)总结主要经验教训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计划。(六)定期汇总整理 War evaluation 相关信息并归档存档记录

(4)规范记录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规定,在规范党员个人《党员手册》填写和记录的同时,在所属支队的《党支部组织生活记录》中进行对应匹配,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填写规则。

2)规范记录大队团总支议事决策、组织生活等情况。

3)规范记录大队工会议事决策、组织生活等情况。

4)对指战员个人的学习活动、会议参与以及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后设立一个标准记录本作为主记录形式,并对其他相关记录采用电子形式为主的方式保存。

5)灵活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式:一是借助"政治教育系统"为指战员提供电子笔记模板,在每次政治理论学习后撰写并保存各自的学习心得,并由系统自动汇总形成完整的个人政治理论学习档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政治理论记录本。二是参与部局、总队或支队组织的集中政治理论培训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assigned 的理论知识复习和答题练习,并将培训内容详细登记在《工作政理笔记本》中。三是针对实际工作需求设立专项教材,并统一由相关部门负责编写和审核。

6)统一工作台账封面、目录和装订方式、存档要求。

(5)台账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据支队相关规定制定标准化管理流程,在分类上明确单位与个人的分类标准,并区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从类别划分到具体的内容描述.数据存储格式以及信息归档要求等方面.

3. 实训与学习

(1)实训管理

消防大队人员需定期参与所属消防站的训练形式分析会议,并在系统内完成电子档案备份。由相关领导每周审阅队站课程表相关内容,并定期开展检查与督促工作以确保训练落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大队对所属消防站的训练管理。

2)规范室内、户外组织训练流程,可在系统自定义设置各个流程。

推进联勤联训工作实施,并对专职队、微型站等各类消防力量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4)大队按照"1+1+3"模式配备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并经过合理配置实现通信调度、值守和人员出动的全面管理。

组织每周至少开展1次应急通信专业训练,并重点围绕无线电台操作、单兵图传技术应用、微信小视频拍摄与无人机航拍等基础装备使用与技能训练展开,并着重提升参与者的个人防护意识与应急避险应对能力,在确保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应急通信保障所需的基础知识'二十二条'。

(2)主题教育学习

强化值班执勤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定期组织战备教育活动;要求相关人员需在指定平台完成在线学习任务。

中心组的学习纪录分为单位纪录和个人纪录:其中单位 recorder 包括视频 recorder 和纸张 recorder:其 video recorder 已加密存于本地 server; paper recorder 由 学习秘书 记录主要内容包括 学习 内容标题及 领导成员重点发言 的情况:支队党委可根据需要 远程查看 视频 recorder。个人 recorder 为《党委中心组学习辅导材料》,在资料上做 学习 笔记 和 写心得

3)严格执行《消防救援队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确保按照相关制度进行中心组学习活动,并有效提升组织与管理能力。

4. 制度建设

(1)生活会

依据《关于新形式下 when 内 formal 生活的若干准则》,在智慧营区平台推行民主生活会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在此平台上建立生活会机制进行定期提醒,并致力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2)日常运作

根据规定设立大队部党支部,并将每名大队长归属到所属党支部进行管理。学校鼓励各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并健全并严格执行主题党日中的"十事联动"工作制度;同时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制度及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

(3)团总支建设

根据支队《团组织建设暂行规定》,遵循大队团总支设置标准,在明确职责范围内健全团组织制度,并保证运行正常。

(4)工会组织建设

依照支队《工会组织建设暂行规定》,建立大队工会组织架构,并划分职责范围;通过机制设计确保工作流程规范化;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5)日常工作管理

根据支队的要求和部署,《队伍教育管理年、半年、季、月、“六类时段日常工作清单》已经制定完成,并对各层级责任人进行明确分工。针对每项工作内容, 逐一落实各项任务, 加强日常管理和规范, 确保队伍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6)思想政治教育

严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要求, 确保周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常开展;统筹全局, 全面加强全体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7)遂行政治工作

为了满足大队政治工作的要求,明确该大队政治工作的人力资源、工作任务及具体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同时要规范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各项政治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8)休假管理

依据支队修订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落实国家对指战员、政府专职消防员、消防文员的日常休整与探亲休假工作。结合实际需求优化相关休假政策,实现消防救援大队人员休 Leave 的规范化管理。

(9)设备管理

依据支队发布的暂行规定

(10)婚恋管理

根据支队颁布的暂行规定, 负责国家队指战员、政府专职消防员以及消防文员等人员的婚恋工作管理, 包括但不限于完成相关婚姻审查手续及后续必要的婚后政治家访等工作。对于消防救援大队内部人员的婚姻相关信息实施从结婚审查阶段到婚后政治家访阶段的整体闭环式管理, 以便于后续工作追踪与跟进

(11)心理健康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政策要求,在心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持续发力。具体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多维度工作,并切实维护队伍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对消防救援大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动态管理,在线监测并及时跟进评估结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将立即启动干预措施

(12)年度考核管理

依照相关规定规范开展大队长权限范围内人员年度考核的具体事务,并配合上级单位对超出权限范围内的人员也实施相应的考核安排;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估实际表现与业务成果。就消防救援大队队员的工作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并通过系统整合功能实现信息关联化处理;建立线上评估平台支持日常工作的定量分析功能,并将各项数据指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考核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动态更新,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13)督察管理

大队领导全面负责strictly manage and enforce party and army discipline, demonstrating self-discipline and impartiality in their actions. They actively listen to and consider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officers, fostering a positive work atmosphere and maintaining ope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them to enhance team cohes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leadership ensures that all small disciplinary violations occurring within the ranks are promptly addresse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rce, thus promoting an overall improvement in military conduct and discipline

完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对非正常工作时间、探亲外出期间以及手机使用的管理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和监督管理与管控措施的落实, 以防范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

(14)指挥调度制度建设

依据《灭火救援分级和力量调度规定》等制度规定,《119接警调度工作规定》、《接警调度工作手册》以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和处置工作规定》等均属于相关制度规范体系的一部分。独立接警机构应当遵循询问要素和流程的规定,并规范接警调度人员的警情受理行为。

根据《X》的规定,并结合辖区灭火救援工作实际需求,制定大队、消防中队及小型消防站的作战指挥实体化运行的具体实施细则。

实体化设置大队现场指挥部, 严格遵循规定对现场指挥部的指挥方式和人员配置进行规范, 采用1队N人的配置模式.

制定本级及其下属单位模块化单元的规范化建设方案,并建立包括 module 委托 1(module 委托)、module 委托 2(module 委托)、以及 module 协作 战斗模式在内的具体实施步骤;同时确立灭火救援作战编组的标准流程

5)归纳整理各类灾害事故作战编成及合成训练科目操法,并固定化经验做法以形成一个适应辖区特点且与本单位力量装备相配套的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的作战编成个案库,并定期组织实兵实装拉动演练。

(15)党委议事决策制度

坚持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将会议范围限定为涉及重大事项讨论及日常事务协商(主要涉及'三重一大'决策和'七议'讨论内容)。同时严格制定议事流程和基本原则,并建立规范的督办机制。通过强化会议组织纪律与工作标准要求确保会议能够有序开展,并且能够科学民主地作出决策。全体大队长需严格执行双重生活管理制度

(16)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骨干培养

1)按编制或实际需求配备装备干部且在岗在位。

2)严格执行装备队伍管理机制。

按照"每个普通消防站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其中战勤保障消防站至少配备两名工作人员"的要求配齐装备维护员,组织参与复训课程学习、驻厂学习机会以及技能竞赛活动等多种实践训练项目

定期开展装备的全面检查与清理工作,并严格执行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制度、完善进出库的登记管理制度以及强化信息化管理措施,以确保各类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通过组织驾驶员参与培训课程, 他们具备了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够定期检查车辆的基本性能; 实施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组织给养员、司务长以及炊事员参与培训工作,在食堂相关制度及伙食规范指导下严格执行各项伙食标准。审核并制定食谱计划后协同厨房排班安排,在物资方面进行实物核验记录的基础上推行民主化管理方式的同时强化食品卫生管理措施

负责组织卫生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并将全面负责开展队伍内部卫生监督、疾病监测、健康知识宣传以及疫情数据监测等业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17)执勤执法车辆管理

1)车辆购置材料齐全,牌证管理电子文档与车辆纸质档案一致。

优化配备车辆制动系统以提升安全性能,在面对质心偏高及举高类消防车时特别设置了限速装置以确保操作安全性,并在所有消防车上安装 fireman’s seats with mandatory safety straps以及配备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equipped with a driving recorder and reverse radar for enhanc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3)符合执行和保障应急救援任务车辆悬挂专用号牌,完成外观制式涂装。

4)其他办公、执法、生活保障等车辆应配置为地方普通车牌;禁止配置为专用车牌;同时禁止公车的私人化配置以及对外借的专用车牌的借用。

5)严格执行油料管理规定,在加油站推行定点加油制度,并实施车辆限制措施以确保每辆车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加油卡

(18)健康食堂

详细说明指战员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并严格执行食堂伙食管理制度(包括订制食品配方表、厨房值班记录等五个具体环节),制定出详细的伙物管理制度,并在食堂显著位置张贴经济型伙物民主管理制度

(19)卫生防疫

明确规定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确立岗位工作职责;详细划分日常监管流程的同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一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每年组织1次指战员体验,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简历健全指战员健康档案。

(20)消防安全预防机制管理

定期对辖区内的火灾情况进行研判,深入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灾害的诱因以及火灾发生的规律,研究制定针对性的火灾防控措施,精准施策,科学防范,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编制消防安全专项检视计划,并明确规定检查对象、检视内容、检视方法和检视标准, 由主流媒体或官方网站进行公布.

(21)消防救援培训

1)制定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开展防火工作流程。

建立健全联防联勤联动机制,大队每月定期开展会商研判工作,并对辖区消防救援站的工作计划进行动态更新

3)协调社会单位配合消防救援站做好辖区熟悉、实战演练和检查指导工作。

4)定期组织消防救援站指战员进行防火业务培训。

(22)消防监督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消防文员辅助推进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框架,并制定规范的监督工作流程;同时设立完善的消防文员培训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档案资料;最后定期落实考核评定工作以确保监督效果。

2)规范消防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严禁“体外循环”、“虚假录入”、“违规删除”。

(23)事故调查规范

1)确定和培养火灾调查专兼职人员,负责火灾调查工作的审查把关。

严格制定并严格执行大队值班员跟随警员出警制度,并规范跟随警员负责火灾调查的相关职责

对照 fires extension investigation 的 scope, procedure, 和 organizational methods, 对于所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 和重大影响火灾, 进行 fires extension investigation.

(24)应急宣传

优化制定应急宣传方案,并组建专业的应急宣传小分队。将应急宣传力量整合为一支作为首要应对力量而存在的编队,并将其纳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切实提升参与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效能。

(25)建立优化机制

设立群众服务日活动, 每天安排半天时间用于接听电话, 接待到访人员以及现场解答疑问, 并收集意见并协助解决问题

2)实行消防许可办理“双轨制”,简化消防许可变更程序,减免证明事项材料。

3)建立远程监控、电话抽查机制,推行监督检查“无事部扰”。

(26)执勤秩序

大队全勤指挥部建立了标准化运行机制并实现了规范化管理。该指挥部明确了各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并对相关岗位职责进行公示;同时固化了包括接班交接、战备检查、部队调集、行动部署以及信息反馈等在内的完整工作流程,并对各项具体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2)执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确保等级备战人员在为率达标。

(27)考核管理

1)落实每战必评要求,按时组织大队级战评,督促和参与队站级战评工作。

基于重大危险源调查及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严格执行大队制定的月度考核制度及周测评估标准,并确保各项要求得到贯彻执行;依据岗位职责安排技能水平评估工作;认真做好各项考核数据的记录工作;建立规范的训练评估档案资料。

5. 资产、物资管理

(1)营房营产管理

根据消防救援站营房维护管理相关规定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详细制定巡查检查、维护管理和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任务

2)推动不动产证办理,减少权属不清、权属交叉、权属未落实等问题。

3)执勤训练器材实行专人、分库保管,完善装备资产登记、划拨、折旧等程序。

(2)储备物资管理

根据《应急装备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并科学组织采购安排。

(3)库室管理

严格执行各类执勤战备检查及每日车场巡查制度,在确保各类车辆装备器材的油水电气系统及灭火药剂配备充足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并对随车配备的器材进行有序摆放。同时要求各岗位人员必须保证各类装备不仅功能完善且易于操作,并且整洁有序

(4)辖区资产-对接数据-数据接口

全面掌握区域内的辖区队伍建设力量、车辆配备情况以及重大危险源分布状况,并确保训练任务中产生的数据输出量能够一气呵成。

6. 运维安全管理

依照相关法规要求,在网络安全管理中指定具体负责人以履行职责;定期补充网络病毒库内容以增强防御能力;实施网络设备安全防护措施以有效应对威胁;通过修复系统漏洞来提升整体安全水平;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

(2)为满足上级管理要求,优化室内布局规划,确立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公共区域卫生,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出入登记手续,落实保密措施,确保设备运行维护工作有序开展,坚持日常巡查工作制度

7. 组织机构管理

在一般情况下,大队党委委员的职责分工通常是将队长和党员教师同时任命为纪检委员

4.2.3.1.6 数据分析

利用各智慧营区的数据采集
整合汇总
经过精炼处理形成各类主题数据
以便于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针对关键信息建立预警系统
一旦达到阈值标准就启动警报;根据需求提供管理方案优化建议,并辅助决策制定。

4.2.3.2 平台服务器配件

基于平台服务器的运营需求进行采购和配置平台服务器配件中的具体部分。其中包含了3块1.2T容量的服务器硬盘。

4.2.3.3 战术研讨智慧屏

建立专业化的战术研讨智慧屏系统,旨在服务于消防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战术研究需求。具体参数如下:

一台98英寸智能会议平板预装安卓系统具备摄像头、麦克风组件以及无线投屏器模块,并且其操作系统的处理器性能已达到至少i5-11代水平

4.2.4 A城智慧营区建设

4.2.4.1 战术研讨终端

搭建战术研讨终端是为了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以及完善的训练装备体系。

两台性能卓越的终端设备可无缝运行多种大型三维应用;该配置配备27英寸显示器及标准键盘鼠标套装;系统要求最低需配置至i5-12400F处理器、RTX 3060显卡、16GB内存及512GB SATA硬盘存储空间。

4.2.4.2 车辆进出抓拍终端

建设车辆进出抓拍终端,用于抓拍进出消防站的车辆信息。具体如下:

1套含主、辅抓拍智能识别终端共4台、控制终端1台。

4.2.5 B城智慧营区建设

4.2.5.1 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4.2.5.1.1 大屏展示子系统

将B城消防救援中队的相关人员组织结构、设施设备布局以及周边环境特征等纳入系统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统一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构建基于二维与三维结合的一天综合信息图谱;实现了对消防站内作业人员及其装备配置和周边环境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测;从而在精准处置火源位置及制定应急指挥方案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4.2.5.1.2 人员管理模块

纳入B城消防救援中队消防人员的相关数据进行规范化收集与数据汇总;整合来自门禁系统及视频监控平台的人员告警数据,并生成 tell 告警清单。同时,在地图上标注具体 tell 告 alert 地点供值勤人员及时响应。

复制代码
1. 

1. 
  1. 车辆管理

完成与B城消防救援中队停车道闸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后,在线完成营区道闸出入口、点位信息以及配置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通过营区地理可视化布局和模型可视化模拟功能实现营区道闸运行状态及相关信息的实时显示;建立 blacklist 车辆名单,并在发现相应车辆进入营区时触发预警提示;对营区各类车辆实施综合管理,并完成出入库作业记录;系统可设定 blacklist 车辆信息,在发现黑名单车辆进入营地时自动触发预警告警

复制代码
1. 

1. 
  1. 装备管理

负责B城消防救援中队装备物资的综合管理工作的单位将实施实时监控机制,在线监测库内各类装备物资的具体情况,并完成营区各类装备物资的入账与出账登记工作;当发现某类装备物资的实际数量低于设定底限时触发预警信号,并自动向相关负责人发出预警通知;该系统能够计算并显示当前运行状态与全部安装有使用率追踪标签 assets 的占比

复制代码
1. 

1. 
  1. 智能监控

智能安防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消防救援大队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通过精确构建三维模型来明确消防救援大队内各处的监控摄像头布置空间位置,并实现营区及周边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还提供符合特定条件的历史监控视频查询功能,并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发出警报,在有效时间内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强化营区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复制代码
1. 

1. 
  1. 食堂伙食

将B城消防救援中队的食堂伙食信息纳入系统后通过可视化平台实现数据呈现使消防员能够快速掌握各类菜品的信息与此同时用餐人员可以通过评分与反馈机制为菜品质量提供具体评价为改善伙食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复制代码
1. 

1. 数据建模服务

利用GPU技术实现的游戏场景效果构建系统涵盖了以下核心功能:首先实现了基于真实环境的三维场景渲染管理;其次通过光影效果的时间序列管理实现动态环境的表现;再者通过动效生成与实时更新完成角色动作与环境交互;此外系统还具备数字孪生应用能力:包括数字孪生模型的数据接收处理以及多维度数据流的整合与分析;最后支持气象系统的实时更新以保证场景的真实性和动态性。该系统采用结构化组件化的展示方式呈现复杂空间关系;并通过灵活且多样的可视化配置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包括反射材质展示透明材质表现高光效果显示动态变化以及图层标注功能提供详细的标识说明。

完成B城消防救援中队的整体三维建模工作,并涵盖综合体建筑、道路、设施设备、树木以及水面等静态内容。

(2)对综合体建筑内部、外部进行1:1建模;

(3)在三维场景的关键位置设置标记,在线实时追踪重点区域位置,并通过点击三维场景中的视频定位与摄像头实时连接

复制代码
1. 

1. 子系统对接服务

在B城消防救援中队的视频监控子系统等子系统基础上集成对接,并搭建相应的数据接口以实现对各系统的统一管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完成视频监控子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与筛选;最后完成对各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数据分析。

复制代码
1. 

1. 平台服务器

根据平服务器实际需求,落实平台服务器,具体参数如下:

智慧营区平台IOC网关服务器一套,配备两块Intel Xeon 5218处理器(采用16核心、每核至多承受125瓦热量、单核频率可达2.3 GHz),内存容量包括一块480GB的SSD以及一块额外的1.2TB HDD;支持SAS硬盘阵列,并配备3008个RAID分区;电源系统采用双千安培与冗余设计,并标配导轨组件以确保设备安装与维护的便利性

复制代码
1. 

1. 战术研讨终端

该中心旨在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与战术研究所需之设备

一台高性能终端设备可高效稳定地支持多种大型3D应用程序运行;该设备搭配27英寸显示器及标准键盘鼠标套件,并配备有i5-12400F处理器、RTX 3060显卡、16GB内存及512GB SATA固态硬盘存储配置

复制代码
1. 

1. 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

搭建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系统,并支持将手机存储至40个装置上;完成对手机及各类电子设备的指纹识别与存储操作;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实现身份验证功能;支持时间范围内的操作记录与数据分析;生成并记录操作日志;数据传输至开关柜,并通过短信平台或网络平台推送。

复制代码
1. 

1. 会议智能录制转写终端

开发具备智能录音与文字转换能力的会议记录系统,并实现以下核心功能:语音转录服务、会议文档生成模块以及实时语音捕捉并同步生成文字内容。

复制代码
1. 

1. 战术研讨智慧屏

搭建战术研讨智慧屏,为消防救援人员配备系统培训和战术交流的设备。具体参数如下:

两台98英寸智能会议平板配备触控书写功能,默认预装安卓操作系统,并内置摄像头模块、麦克风模块以及无线投屏器模块;其处理器配置要求至少达到第十一代Intel i5水平。

复制代码
1. 

C城智慧营区建设
1. 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1. 大屏展示子系统

包含人员组织等基础信息的各类数据资源,在线建成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并运用AI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基于动态叠加技术构建"一图多维"可视化展示系统;采用动态叠加技术构建"一图多维"展示平台;实现对消防站内部状态实时监测与更新;通过该系统可为精准定位火源位置、制定最优救援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复制代码
1. 

1. 
  1. 人员管理模块

整合C城消防救援中队消防员的相关数据信息实施系统化管理与分析;通过整合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接收的信息生成告警清单,并在地图上标注具体告警位置以便值夜班人员及时响应。

复制代码
1. 

1. 
  1. 车辆管理

与C城消防救援中队停车道闸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后,在线完成对营区道闸出入口位置、点位信息及配置基本信息的自动收集整理工作;通过结合营区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化分析技术,在线实现营区道闸位置的可视化以及相关配置参数的直观展示;同时对营区所有车辆实施实时识别功能,在线完成出入库流程的有效监控;系统支持设置黑名单车辆名单,并在检测到黑名单车辆时会提前发出预警提示

复制代码
1. 

1. 
  1. 装备管理

对C城消防救援中队装备物资实施综合管理方案,在线动态监测各类装备物资在库状态,并实时追踪装备物资的存入与取出操作记录;建立资源预警机制,在库存降至设定底线以下时自动启动资源预警;针对配备使用率标签的 assets 计算正在使用的 asset 数量与已安装使用率标签 assets 的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复制代码
1. 

1. 
  1. 智能监控

智能安防管理主要应用于消防救援大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三维模型这一技术手段,能够精确掌握消防救援大队中各个监控摄像头布设的空间位置,不仅不仅仅仅了解 camp area 的布局,还能够精确定位每个摄像头的具体安装地点与覆盖范围。系统不仅不仅不仅仅实时跟踪营区内的监控行为,还能够持续关注外围区域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系统不仅仅仅记录历史监控行为,还能够根据设置条件快速调取相关视频资料,并及时发出各类突发事件的报警信息,从而提升营区的整体安防水平

复制代码
1. 

1. 
  1. 食堂伙食

将C城消防救援中队食堂的信息纳入系统,并建立可视化展示平台。该平台不仅方便消防人员及时了解菜品种类,同时也能够帮助食堂用餐人员对各类菜品提出评价意见,并收集反馈信息。

复制代码
1. 

1. 子系统对接服务

与C城消防救援中队的视频监控子系统集成对接,并搭建相应的数据接口以实现对各相关子系统的统一管理。通过完善的数据采集流程和自动化处理机制,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并完成数据库构建工作。

复制代码
1. 

1. 战术研讨终端

搭建战术研讨终端,为其配备专业的战术训练装备,满足消防救援人员的学习需求

一台高性能终端设备能够以高效率和稳定性运行多种大型三维应用,并配备27英寸显示器以及相应的键盘和鼠标设备;其主机配置包括i5-12400F处理器、RTX 3060显卡、十六GB内存空间以及500GB的SSD存储容量。

复制代码
1. 

1. 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

搭建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系统,在其内部可容纳40台智能手机,并具备以下功能:支持手机存储、指纹识别模块、设备管理功能以及时间段配置;此外该系统还提供日志记录与统计报告生成模块,并通过开关柜实现数据传输至短信平台或指定推送渠道。

复制代码
1. 

1. 会议智能录制转写终端

搭建会议智能录音与转文字终端系统, 支持录音到文字转换功能, 具备会议纪要生成能力, 并提供实时语音到文字转换服务。

复制代码
1. 

1. 战术研讨智慧屏

搭建智慧屏用于战术研析的平台, 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战术研析设备。详细参数见后

一套98英寸智能会议系统配备触控书写功能;预装安卓操作系统;配备摄像头用于视频采集、麦克风用于音频拾取以及无线投屏器支持远程共享显示内容;最低配置要求操作系统的核心处理器为Intel Core i5第11代。

复制代码
1. 

运维管理子系统
1. 子系统管理

在子系统管理模块中支持各子系统完成增删操作,并能对该模块内的所有子系统实施增删操作

1. 查询子系统

系统具备模糊匹配功能,在线运维团队可通过输入子系统名称快速完成应用配置查询操作

2. 新增子系统

该系统能够提供新增新增功能以实现 子系统的功能实现 该功能 该功能能够帮助用户方便地进行操作 系统支持的功能丰富且易于操作

3. 修改子系统

系统允许对各个子系统的基础配置进行修改,在线运维人员应依据实际需求对基础配置信息进行相应设置,在完成所有设置并保存相关数据后即可完成各子系统的全部配置调整

4. 删除子系统

运维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不需要的子系统实施删除操作

复制代码
1. 

1. 平台用户管理

该平台负责管理和维护用户的数据库包含消防救援大队和中队 departments的身份详细信息,并支持创建更新删除检索相关用户的操作

1. 用户查询

具备针对机构用户的模糊识别功能。运维团队能够通过用户名、真实姓名以及所属机构名称便捷地进行查询相应用户。

2. 用户新增

允许运维人员依据实际需求设置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机构信息后即可完成用户的新增

3. 用户删除

支持系统用户的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删除无用的系统用户。

4. 用户修改

基于系统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及机构资料进行调整。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户信息进行调整。完成上述操作后,请将改动内容保存以便后续查询。

复制代码
1. 

1. 操作权限管理

权限控制机制遵循预先设定的安全准则和安全策略,在此框架下确保每个用户仅能访问与其个人身份相匹配的资源。

1. 权限查询

系统具备模糊筛查功能,并为运维人员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使其能够快速通过输入相应的权限名称完成相应权限的检索与配置

2. 权限新增

公司内部系统提供新增不同应用权限的功能,并且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他们可以通过配置界面选择并添加菜单相关的各项管理权包括但不限于菜单权限资源属性以及业务逻辑参数等基础属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允许子用户的相应管理权被继承

3. 权限修改

允许对权限配置信息进行调整,并且运维人员能够根据需求修改权限名称、标识符、类型以及资源地址等具体内容。完成保存操作后即可完成整个修改流程。

4. 权限删除

支持对权限进行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没用的权限进行删除。

复制代码
1. 

1. 部门信息管理

部门信息管理旨在服务于消防救援大队及中队的日常运营需求,在系统中配置相应的功能模块以实现对各层级机构的信息管理能力

1. 部门查询

该系统具备对部门模糊检索的支持能力,并为运维人员提供了基于部门名称实现机构配置的便捷方式

2. 部门新增

公司提供了部门新增功能的支持。运维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机构的基本信息和负责人信息来完成机构的新增操作。另外,在配置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下属机构。

3. 部门修改

可对部门基本信息进行修改。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部门基本信息及负责人信息的调整。完成上述操作后即可完成机构信息的更新。

4. 部门删除

公司内部系统将提供部门删除功能的支持服务,在实际运行中,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删除那些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部门,并且该系统也能够协助下级机构完成其自身的撤销操作

复制代码
1. 

1. 地区权限管理

该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消防救援大队覆盖的区域的基本信息配置工作,并且包括但不限于:区域名称、区域编码、区域类型以及相应的负责人等关键信息的管理与设置。

1. 区域查询

支持不精确的地理定位查询功能的系统中,运维团队可用区域名称快速检索出相关区域并进行配置。

2. 区域新增

该系统具备新增功能模块的能力。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必要的信息以实现区域的添加。同时, 系统还支持下级区域的创建。

3. 区域修改

涵盖区域基础信息的调整工作已获得支持。运维团队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区域基础信息进行调整。调整完毕后及时保存即可完成整个操作流程。

4. 区域删除

该系统提供区域删除操作。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删除不必要的区域。另外,该系统还支持较低层级区域的删除。

复制代码
1. 

1. 报警规则管理

让用户体验更加便捷的系统设计中包含以下功能: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自定义报警信息,并指导相关方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的形式接收通知信息,在确保及时响应的基础上提醒相关人员尽快采取行动处理相关报警事务。

运维人员按照需求设置相应的预警与报警配置项,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依据预设的逻辑对设备实时属性进行分析并执行自动化处理;当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将触发告警事件;操作人员可通过系统界面接收并处理相关告警信息

3. 对设备物模型的属性设置阈值而实现规则配置。

4. 支持新增、删除、修改报警规则。新增规则时,需要填写字段如表4-1所示:

表4-1 报警规则字段

字段 单位 长度 格式 必填 说明
规则名称 / 32 不限 唯一校验;若有重复,提示“重复的规则名称”
描述 / 64 不限 枚举已有的消防报警
报警等级 / / 枚举 普通 严重 紧急
报警设备 / / 枚举 选择某一设备类,支持多选该设备类下的设备。 支持通过空间筛选出设备;
触发条件 / / 枚举 设备的属性、事件可以作为触发条件
启用状态 / / 枚举 启用 不启用
复制代码
1. 

1. 字典权限管理

数据字典可被视为整个平台中数据描述的核心管理工具。采用可视化界面进行操作与维护能够显著提升录入与修改效率,并降低平台数据存储资源的浪费程度,并加速了产品、项目的开发进程。

1. 查询字典

系统具备模糊筛查功能。运维团队可以选择配置需要设置字典名称的应用。根据指定的字典名称,系统能够快速定位相应的应用字典进行配置。

2. 新增字典

提供不同领域或类型的应用新增字典的功能。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对选定的应用场景设置相应的权限设置在相关应用场景中。此外还可以新增二级或以下层级的字典

3. 修改字典

允许运维人员对各个应用的字典进行调整。相关参数包括类型、代码和名称,在完成所有设置后保存即可完成字典的修改。

4. 删除字典

支持对字典进行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没用的字典进行删除。

复制代码
1. 

1. 工作流与表单管理

该模块主要负责平台各类业务的工作流程及表单管理,并根据消防救援的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灵活配置。

复制代码
1. 

1. 
  1.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的配置管理。

1. 模型管理

模型管理负责对各个业务模型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详细记录并展示每个模型的唯一ID(标识符)、规范名称以及版本号等关键信息参数,并通过统一的技术架构为运维人员提供完整的操作支持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新增业务模型申请表单填入必要的基本信息参数后提交审核;针对现有业务模型支持实时修改其相关参数配置;实现业务模式变更前后的完整数据迁移过程;为新部署场景生成标准化的配置模板文件;以及在系统稳定运行后支持提取历史数据用于验证分析等功能

(1)模型查询

支持实现模型模糊查询功能的系统建设,在线运维团队能够依据指定的模型名称高效检索并补充完善对应的模型信息。

(2)创建模型

建立支持模型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运维团队应当通过指定项目名称、设定项目标识以及提供项目描述等方式来完成对项目信息的支持性数据收集工作。随后,在系统中进入'业务流程构建器'界面进行配置,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项目的各项功能模块并对其进行详细设置。当所有必要的业务功能都已经配置完毕之后,则完成支持性建模的工作。

(3)模型修改

支持对模型进行调整。运维人员在需要调整时会选择相应的模型,并通过进入模型编辑器来处理相关业务流程。完成后保存以完成调整。

(4)模型部署

支持一键式部署方案的建立。运维人员在完成模型构建后,在确保所有环节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完成业务模型的一键部署。

(5)模型导出

支持导出模型的是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模块;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该模块将模型的BPMN XML定义源信息详细说明,并与“.bpmn”格式文件进行对比。

(6)模型删除

支持模型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模型进行删除。

2. 流程管理

对消防救援机构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管理,并对每个流程的具体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与展示。包括但不限于记录每个流程的唯一标识符(ID)、名称及对应的XML表示形式,并附带相关图片资料以供参考。该系统还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模块,赋予运维人员完成新增、删除以及查看预览等功能权限。

(1)流程查询

该系统具备对流程进行模糊搜索的能力。运维团队可依据流程名称快速定位并配置相关工作流

(2)流程增加

允许组织者增加流程。运维人员可导入“.bpmn”或“.xml”格式的流程文件,并添加具体的业务流程。

(3)流程预览

该系统具备XML文件及图片预览功能。运维人员基于流程中的相关数据存储,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相关展示。

(4)流程删除

支持流程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进行删除。

3. 移交规则管理

移交规则管理是对消防救援业务审批流转涉及的环节中所使用的规则进行配置与维护管理,并具体呈现或列出该规则的名称、描述以及相关的语句信息。该系统支持运维人员完成对移交规则的新增、修改以及移除等操作。

(1)移交规则增加

允许维护人员新增移交规则,并通过配置以下信息:具体的新增操作流程如下

(2)移交规则修改

遵循移交规范对系统进行参数配置调整,请运维团队负责按照移交规范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与校准工作,在操作完成后及时提交系统管理员复核以确保配置正确无误

(3)移交规则删除

支持移交规则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移交规则进行删除。

复制代码
1. 

1. 
  1. 表单组件管理

表单组件管理旨在对平台上的各种表单与组件进行处理,并提供相应的图形化设置选项以实现功能优化

1. 表单管理

消防救援业务中的表单管理是指对业务相关表单进行可视化配置与管理的一种方式。该系统能够详细列出包括ID编号(唯一标识)、名称(描述性标识)、状态信息(当前运行状态)、创建时间(记录生成时间)以及存储位置等多个关键属性的信息,并提供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功能。支持管理员完成新增表格数据项的操作以及调用其他功能模块完成原有表格数据项的相关操作。

(1)表单查询

该系统具备模糊筛查功能,在线运维人员可依据表单名称、ID编号、存储位置以及发布状态等信息快速定位并配置相应的表单。

(2)表单增加

允许新增表单,并通过设置表单名称和存放位置以及选择流程类型和模板完成新增。

(3)表单修改

系统具备对表单进行修改的支持能力。运维团队能够对业务相关的表单信息进行字段方面的调整。经编辑保存后即可完成表单修改工作。

(4)表单删除

支持表单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业务表单进行删除。

(5)表单收藏

该系统提供表单收藏功能,并具备方便的管理方式让运维团队能够方便地保存各种业务表单。此外,在每个表单中均支持自定义修改。

(6)表单发布

具备一键发布功能的表单系统,在运维团队确认业务表单相关信息准确无误后即可执行一键发布操作

(7)表单转换为组件

允许将表单转换为组件,在运维人员端展示相应的表单转为组件,在配置完成后完成转录

2. 组件管理

组件管理负责处理表单各组件的相关操作。具体而言,该系统会详细显示组件ID、名称、标识等关键信息,并允许运维人员完成新增、设置全局数据源以及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1)组件

实现表单组件的增配中,运维人员需通过配置组件名称和标识后选择分类即可完成增配

(2)配置全局数据源

全局数据源配置能够得到支持。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用户名、密码以及数据库地址来完成这一过程。一旦连接成功,则完成数据源的配置过程。

(3)组件修改

对于组件的修改支持全面涵盖,并且运维团队可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表单组件的调整,在保存操作后最终实现组件的更新

(4)组件删除

支持组件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组件进行删除。

3. 业务配置

业务配置涉及对消防救援业务流程的具体类别、详细说明、关键环节以及相关限制措施等的详细规划

(1)业务流程分类管理

业务流程分类模块负责配置管理,并提供运维人员一系列操作功能:包括添加或创建新流程类别(Process Category)、设置为默认分门别类(Default Categorization)、更改分门别类规则(Categorization Rules)、新增分门别类项(Subcategories)以及更新或编辑现有分门别类设置;此外还支持移除或取消某一分门别类项,并创建子类别或子项以进一步细化管理内容。

1)流程分类增加

允许对流程分类进行新增操作的支持下,在完成相关配置后(包括业务统计参数设置及流程分类名称定义),运维团队可以完成对流程分类的新增功能。

2)选择默认分类方式

支持配置文件中设置预设分类标准,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

3)修改分类方式

可通过调整流程分类的方法实现对流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以确保系统运行效率

4)新增分类方式

通过新增分析模式来支持运维团队应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分类名称、详细说明和类型标识以完成分类方式的新增

5)流程分类修改

允许对流程分类进行调整

6)流程分类的删除

支持流程分类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删除无用的流程分类。

7)添加下级分类

允许运维人员通过设置业务统计参数、上级分类标识以及流程分类名称来完成下级分类的配置。

(2)流程定义配置

该系统配置用于管理消防救援相关流程,并支持运维人员完成新增、导入、修改、删除及导出等基本操作以维持系统功能。

1)流程定义增加

能够实现对流程定义的增配,并且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如:包括但不限于流程分类、流程定义等信息来完成对现有或新创建的进程配置

2)导入流程定义

支持流程定义的导入,运维人员需将编辑完成的流程定义输入系统并完成配置

3)流程定义修改

提供流程修改的支持,并由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流程定义的基础信息编辑。经过编辑后保存即可完成流程定义的更新

4)流程定义删除

支持流程定义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定义进行删除。

5)流程定义导出

支持流程定义的导出,运维人员可见流程进行导出查看。

(3)流程节点管理

流程节点管理是指消防救援部门负责处理各个业务流程中的节点。具体而言,则涉及多个与业务相关的节点。运维人员则能够执行增减改删等操作。

1)流程节点增加

能够支持业务流程节点的新增操作,并且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灵活设置包括基础信息配置、表单连接设置、交接规则定义等关键参数。

2)流程节点修改

该系统可对业务流程节点进行修改。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可对基础信息、表单连接、交接规范、其他参数以及表单运行时数据进行设置。完成上述操作后即可完成流程节点的更新工作。

3)流程节点删除

支持流程节点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节点进行删除。

(4)流程约束管理

流程约束管理主要用于规范消防救援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配置,在实际操作中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工作需求对各业务流程间的关联性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在配置时可以进行增减修改等基本操作以优化业务处理逻辑。

1)流程约束增加

允许配置新的流程约束,并让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在选择业务类型的状态和相关限制之后完成流程约束的设置。

2)流程约束修改

允许对流程约束进行调整,并由运维人员负责处理相关状态与约束信息,在完成编辑操作后请确保及时保存以避免数据丢失

3)流程约束删除

支持流程约束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约束进行删除。

(5)附件材料管理

用于配置各流程节点相关附件材料的基础信息;运维人员可在实际需求下对各个流程节点上的相关附件材料进行增添、调整或删减。

1)附件材料增加

该系统能够支持各个流程环节上附件材料的添加。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节点附件的基本参数以实现附件材料的添加。

2)附件材料修改

各流程节点的修改均被系统涵盖,在线维护人员具备对特定节点附件材料的信息编辑权限。在操作过程中,请确保在完成所有修改后将文件保存至指定位置。

3)附件材料删除

系统允许对附件材料进行移除操作。运维人员需处理无用流程节点下的附件配置以实现移除。

(6)用户权重配置

用于设置系统中各用户的使用权限比例,并且支持基于用户名与登录名的模糊搜索功能;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各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

(7)标签管理

用于实现对各应用标签配置的管理功能系统中包含详细的信息展示模块该模块能够显示各个应用所拥有的各项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每个配置项中的名称标识符值以及数据类型该模块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为运维团队提供直观便捷的操作界面以方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系统通过该模块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资源还能有效降低工作强度同时提升工作效率系统还支持多种操作功能如新增删除修改现有配置项以及针对特定场景下的定制化处理流程确保各类操作都能按照预期流程顺利进行

1)标签类别增加

提供各个应用系统标签分组的新增功能

2)标签类别修改

允许各应用标签类别的更改, 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编辑服务的分组名称, 编辑完成后出现错误提示信息即可完成标签类别的修改.

3)标签类别删除

能够对各应用中的标签类别进行删除操作,并且运维人员能够识别并执行无用的标签类别删除操作

4)标签增加

该系统能够提供各分类标签下新增标签的功能。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各应用对应的不同分类标签。在完成基础信息配置后保存操作即可完成所有新增功能。

4. 自动部署管理

自动化部署方案负责管理已成功部署的流程表单业务配置。系统会详细列出这些配置的具体信息包括区划代码当前状态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基础数据文件路径等关键指标运维团队可执行功能模块的新建撤销操作以及相关参数设置确保系统运行稳定高效。

(1)部署新增

允许新增流程、表单及业务的配置部署,并由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初始区域编码值以完成新的流程、表单及业务的部署设置。

(2)查看详情

该系统提供对部署过程的查看支持。运维人员能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认部署是否成功完成,并确定具体阶段。

(3)删除

删除支持部署的部分

复制代码
1. 

1. 节假日管理

节假日管理用于设置每个月的节假日,支持“月、周、日”三种展现方式。

1. 节假日查询

该系统具备快捷查找年度功能。运维团队当输入特定的某一年度时会迅速获取对应年度的节假日设置。

2. 节假日增加

允许增添各月每周的工作日与休息日安排。运维团队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来确定具体日期。进行节日信息的补充登记。例如: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等

3. 节假日删除

支持对节假日删除功能,运维人员可选择已经增加节假日进行删除。

复制代码
1. 

1. 序列号规则

序列号规则配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平台珍稀植物、图书资源库、学生生活区以及教学空间等区域内的物联网传感器设备进行编号管理。

1. 序列号配置

(1)序列号查询

具有模糊检索功能的系统设计中提到,在支持序列号模糊检索功能的系统中,运维团队可通过名称快速检索出对应的序列号,并完成配置流程。

(2)序列号新增

该系统具备序列号新增功能模块。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序列号名称,并决定是否支持回收。通过插入连接符即可完成序列号的新增操作。

(3)序列号修改

可对序列号进行配置更改。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对序列号的基本信息(如初始值)、日期、步进数值以及固定常量进行设置。配置完成后及时保存即可。

(4)序列号删除

支持序列号删除功能,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删除无用的序列号。

2. 序列号回收

序列号回收系统负责管理可回收的序列号信息,在线平台提供完整的数据统计功能;系统内置智能匹配算法支持基于模糊关键字开展精确匹配操作;运维团队可通过指定序列号编码及名称快速定位对应记录

3. 序列号历史

该系统负责记录无法回溯的序列号码信息。此系统具备可追溯的序列号码检索功能。运维团队可通过序号编码及名称便捷地进行查找。

复制代码
1. 

1. 日志查询

日志管理负责对平台每个用户的操作内容进行记录与追踪;具体信息包括操作者的IP地址及相关的时间戳数据。

1. 日志查询

支持操作的用户进行模糊检索、时间段筛选以及应用筛选等功能,在线运维人员能够查询系统中用户在特定时间段内对某一个应用的操作情况。

2. 日志导出

该系统具备日志记录导出功能;运维团队能够根据操作需求导出完整日志数据,并按指定分类筛选不同应用的日志信息。

复制代码
1. 

接口对接
1. 服务交互标准

消防救援大队智慧营区平台各软件与硬件间的互动以及各应用间的协作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服务注册接口实现,并采用一致的访问路径方便所有用户接入。

1. 接口方式

服务接口采用Restful和Web service两种方式发布。

2. 请求方式

获取方式:GET;

提交方式:POST。

3. 接口约定

(1)汉字编码格式统一为UTF-8;

(2)平台GET数据不超过2KB;

(3)平台POST每次请求数据不超过5M,建议大于5M的业务请求请分页处理;

(4)JSON格式中的数据如果包括引号与冒号需要进行URI encode编码处理。

4. 协议类型

接口协议类型支持http和https两种协议方式。

5. 签名算法加密

为了避免恶意攻击者在调用API过程中随意篡改数据以规避权限控制或其他功能访问机制的需求,在每次调用API时都需要提供相应的签名参数。此外,在接收请求时,服务端会对请求中的签名进行验证,并判断请求内容是否符合预期。

6. 加密过程

在传输层的安全机制中,A发起请求向B服务提出需求。该系统会对原始报文进行加密处理后生成并发送相关的数据包p2和sign。其中包含了加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考图4-7以了解详细的操作流程。

图4-7 加密过程

为平台设定敏感信息的加密与解密规则, 每个加密算法都有对应的唯一解密算法, 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针对各个系统的秘钥信息实施管理, 根据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加密和解密算法, 并完成明文与暗文之间的转换过程。具体的数据加密流程如下所述:

(1)首先,发送方使用对称算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密;

(2)接收方通过公钥机制生成一对密钥,一个公钥,一个私钥;

(3)接收方 将公钥发送给 发送方;

(4)发送方用公钥对对称算法的密钥进行加密,并发送给接收方;

(5)接收方用私钥进行解密得到对称算法的密钥;

(6)发送方再把已加密的原始信息发送给接收方;

(7)接收方使用对称算法的密钥进行解密。

复制代码
1. 

1. 接口描述

基于业务实际需求构建多个服务接口以实现软硬件信息交互及各业务模块间的通信

复制代码
1. 

1. 
  1. 视频监控子系统接口

1. 平台从各消防站的视频监控子系统获取实时的视频监控信息;

2. 平台从各消防站的视频监控子系统获取实时的视频监控告警信息。

复制代码
1. 

1. 
  1. 门禁子系统接口

1. 平台从各消防站门禁子系统获取人员出入信息;

2. 平台从各消防站门禁子系统获取人员出入告警信息。

复制代码
1. 

1. 
  1. 停车道闸子系统接口

1. 平台从各消防站停车道闸子系统获取车辆出入信息;

2. 平台从各消防站停车道闸子系统获取黑名单车辆出入告警信息。

复制代码
1. 

1. 
  1. 资产管理子系统接口

1. 平台从各消防站资产管理子系统获取消防站资产信息;

2. 平台从各消防站资产管理子系统获取消防站资产库存告警信息。

复制代码
1. 

1. 
  1. A城站智慧营区平台接口

该大队智慧营区平台依托A城站智慧营区平台收集相关消防救援数据信息,并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完成了数据分析处理,并构建了直观的数据可视化界面。

复制代码
1. 

1. 
  1. B城智慧营区平台接口

该大队的智慧营区平台通过B城智慧营区平台获取相关消防救援数据,并实现了对这些数据的统一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

复制代码
1. 

1. 
  1. C城智慧营区平台接口

消防救援大队的智慧营区平台基于C城智慧营区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采集与整合管理,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全面的数据分析处理以及以直观的形式进行呈现。

复制代码
1. 项目安全保障 

应用安全保障
1. 应用安全功能设计

为了确保平台的应用安全,在开发阶段应构建系统的自我安全性机制以增强其自我防御能力。开发期间将构建身份鉴别、权限控制、输入输出过滤以及日志记录等功能模块以防止常见的SQL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漏洞以及跨站请求伪造事件。

1. 身份鉴别

实施用户身份识别对于保障应用系统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并可抵御未经授权的访问。该系统的身份识别模块在设计时着重考虑了自身的安全性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通过采用了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来实现一系列的安全功能。

密码复杂度:该系统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以确保用户的账户安全;具体而言,在设置用户的登录密码时会严格规定其长度以及包含哪些元素。此外,在首次使用默认密码的情况下,默认策略将迫使用户在下次登录时更改其账户信息以提高安全性。

该系统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以确保用户的账户安全;具体而言,在设置用户的登录密码时会严格规定其长度以及包含哪些元素。此外,在首次使用默认密码的情况下,默认策略将迫使用户在下次登录时更改其账户信息以提高安全性

针对 login 失败的情况处理:该系统为了保护 user accounts from brute-force attacks will implement a mechanism to lock users' access after multiple failed attempts.

验证码:该模块通过实现验证码功能来防止因遭受网络攻击而撞入数据库(即恶意注册)等安全威胁,并且为了保障该验证机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设计时考虑到了以下因素:一是设置有期限且允许最多只能输入一定数量的有效字符;二是对验证流程进行了严格的安全审查以避免潜在漏洞。

警告信息表明,在用户输入无效用户名或无效密码时

双重身份验证:对经过系统后台管理的用户而言,在登录过程中也实施双重身份验证措施,旨在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2. 授权

该系统通过集成用户授权模块来保障越权访问的威胁,在确保三权分立的前提下,并依据不同岗位职责划分相应的权限。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则能实现基于角色的安全策略,并且确保所有权限分配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按岗划分原则:该系统将根据运营需求及日常运营活动来划分岗位,并在确保合规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最少数量的岗位类别。具体实施时,在满足功能需求及风险管理的前提下设立最少数量的岗位类别;而用户则可能归属于一个或多个职责范围(用户组)。

根据岗位设定原则:为了确保业务运行的需求依据岗位定义设置基础条件限定每个岗位承担其职责所需的最少权限或组合系统资源访问权配额分配方案将基于组织架构划分采用粒度不同的管理单元包括但不限于组划分角色设定以及用户管理等多个层次划分

权限制约原则:相互排斥的权限不应赋予同一组、角色、用户等。

权限抽象原则:除了传统系统中常见的读取、写入以及执行操作外,在本系统中我们还支持更为抽象化的权限配置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创建角色并设定相应的权限组合来实现对最小权限集的有效管理以及互斥权值的合理分配。这使得在配置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管理用户访问策略并确保最小权限集能够被有效地配置和管理。

3. 输入输出校验

该系统采用输入-输出验证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注入类漏洞带来的威胁。具体来说,该系统包括以下安全机制:首先,实施严格的输入验证,确保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均经过清洗;其次,引入完善的输出校验流程,防止恶意程序篡改正常运行结果;再次,配置数据完整性检测模块,实时监控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最后,建立基于时间戳的安全防护机制,防止同一事件重复发生。这些安全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验证不可靠输入源的数据:对于所有不属于可信范围内的输入源进行验证操作,请检查以下各项内容:HTTP请求中的全部字段内容(包括GET字段与POST字段)、COOKIE与Header相关信息(如COOKIE字段与Header字段)、来自不可信来源的数据文件(如来自第三方接口的数据)以及数据库中的相关记录等信息

设计多种输入验证方法,输入验证的方法包括如下:

(1)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类型;

(2)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长度;

(3)检查数值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数值范围;

(4)检查数据是否包含特殊字符,如:<、>、"、'、%、(、)、&、+、\、'、"等;

(5)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白名单检查;

不同端点的数据验证流程:开发标准化的数据检测接口,并确保系统整体的一致性检测流程。

规范性处理:为确保数据质量,在完成规范性处理后需进行验证流程。具体而言,在完成规范性处理后需确保所有数据以统一的标准格式呈现后才能参与后续操作

关键参数:关键参数均从服务器端获取,禁止从客户端输入。

数据处理流程:基于输出目标的不同特点,在发送给客户端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格式化处理措施。具体而言,在发送给客户端的过程中执行HTML编码和URL编码验证操作,并对用户的输入数据进行特殊字符过滤(涵盖HTML关键字、&符号、逗号、回车符以及双回车符等特殊字符)。

注入防范:

(1)进行数据库操作的时候,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过滤掉特殊字符;

(2)在采用XML文件格式存储数据的情形下,则会要求使用者配合应用XPath与XSLT功能以实现对提交数据中特定特殊符号(如<>/'="等)的去除过程;通过这一操作流程可确保最终的数据呈现效果更为干净整洁。

针对信息安全威胁,在处理敏感数据时应当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所有返回给用户的各项数据仅限于其职责范围内必须掌握的相关信息。

4. 会话管理

在Web应用中(Inside web applications), session management security is a critical issue, representing an integral focus of security concerns. The system has implemented several measures to ensure the high level of session management security.

在用户完成认证后,在线用户将被允许建立新的对话框,并在原有对话框之间终止原有的连接。确保其随机性和长度符合规定以防止被潜在威胁者推断出敏感信息

本次系统设计特别注重会议安全性:会议参与者的所有信息均采用加密方式传输至服务器端,并且采用双重认证机制保障会议参与者身份的有效性及完整性。
在会议管理流程中,默认情况下将所有参与者的发言内容默认设置为空值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发言日志记录机制。
用户登录成功后的会议信息接收流程如下:
首先,在接收方设备上建立本地会议密钥环境变量;
然后,在接收方设备上执行密钥解密操作;
最后,在接收方设备上执行密钥解密后的消息解密操作。

本次系统设计特别注重会议安全性:会议参与者的所有信息均采用加密方式传输至服务器端,并且采用双重认证机制保障会议参与者身份的有效性及完整性。
在会议管理流程中,默认情况下将所有参与者的发言内容默认设置为空值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发言日志记录机制。
用户登录成功后的会议信息接收流程如下:
首先,在接收方设备上建立本地会议密钥环境变量;
然后,在接收方设备上执行密钥解密操作;
最后,在接收方设备上执行密钥解密后的消息解密操作。

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为确保用户登录信息与身份凭证的安全性,在传输过程中需采取加密技术对用户登录信息与身份凭证进行加密并传递。若采用Cookie对象携带会话凭证,则必须合理配置Cookie对象的安全性参数包括Secure属性、Domain指定域、Path路径以及Expires时间设置。对于采用HTTP/GET方式传递会话凭证的情况则应避免使用过于宽泛或未指定的有效期的时间域。

会话终止发生在以下条件下:首先,在信息系统的各个页面上为已登录并建立成功的对话配置了退出功能;其次,在用户的对话数据被注销之前,请确保其离开操作不会干扰到当前对话的状态。对于仍处于登录状态的用户提供者而言,在关闭浏览器之前,请务必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完成退出流程

会话存活时间:设定科学合理的会话存活时间,并在超时后自动销毁会话的同时删除相关对话数据。

跨站请求伪造(CSRF)防护:在涉及关键业务操作的页面上,在处理这些关键业务时为每个页面生成一个一次性随机令牌,并将其作为主会话凭证的一部分进行补充;随后,在执行这些关键业务之前验证用户提交的一次性random tokens的有效性。

会话加密:基于SSL/TLS协议的安全通信机制旨在确保会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该系统采用了国密算法方案,并详细阐述其在保密性方面的优势。为了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在密钥管理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泄露。

5. 参数操作

此类攻击通过修改客户端与Web应用程序之间传递的参数数据得以实施。这些攻击具体涉及查询字符串、form字段、cookie以及HTTP标头等元素。主要威胁包括以下几种:针对查询字符串的操作风险、针对窗体字段的操作风险、针对cookie的操作风险以及针对HTTP标头的操作风险。因此为此,为了避免此类攻击的发生,系统采用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密客户端提交的数据、限制查询字符串长度以及监控HTTP协议版本等安全机制。

(1)避免使用包含敏感数据或者影响服务器安全逻辑的查询字符串参数;

通过会话标识符为客户端进行标识,并将敏感信息被存储至服务器端的 session 区域中;

(3)采用HTTP POST的方式提交数据;

(4)加密查询字符串参数;

(5)不信任http头部信息;

(6)验证从客户端发送的所有数据。

6. 异常管理

异常信息一般包含有用于帮助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调试的相关系统信息...这些数据内容可能会增加攻击者发现潜在缺陷并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在异常管理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使用结构化异常处理机制;

采用标准错误信息,在程序出现故障时主动地将错误信息发送给外部服务或应用程序,并将故障重定向至特定网页;同时返回给客户端一段基本的错误提示。

(3)通信双方中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反应,另一方自动结束对话;

(4)程序发生异常时,在日志中记录详细的错误消息。

7. 配置管理

依赖于系统的配置文件的安全性是确保系统整体安全性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系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其配置文件的安全。

采取措施对服务器实施增强防护措施,并且保护Web目录配置文件以防止由于存在服务器漏洞而可能泄露的信息。

(2)避免以纯文本形式存储重要配置,如数据库连接字符串或账户凭据等;

采用双重加密机制对系统配置进行严格保护,并进一步限制涉及加密存储的数据项、文件以及数据库表的访问权限设置;

对配置文件的更改、删减和查阅或访问等权限的变更,都必须经过权限审核,并且详细登记。

(5)避免授权账户具备更改自身配置信息的权限。

确保配置管理界面的安全性:仅允许经过严格授权的操作员和管理员访问配置功能,并通过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对管理界面进行防护,在线操作需依赖加密通信渠道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特权账号管理: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在处理特权账号的申请与使用时需遵循规范化的审批程序,并对各项操作行为进行详细记录。

8. 日志审计

在用户访问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对用户的登录行为、执行的各项业务操作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与存储工作以便追踪操作过程并实现审计功能的一种管理手段;此外这种做法也被视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措施基于系统自身安全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综合考虑后本系统的日志审计采用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事件记录,系统日志将对以下事件进行记录:

(1)审计功能的启动和关闭;

(2)信息系统的启动和停止;

(3)系统配置变更;

实施访问控制机制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达到最大尝试次数后会被拒绝登录。此外还可能遇到成功或不成功的登录情况。

(5)用户权限的变更;

(6)用户密码的变更;

(7)用户试图执行角色中没有明确授权的功能;

(8)用户账户的创建、注销、锁定、解锁。

包含以下异常情况:

  1. 未能成功完成的数据读写或访问操作;
  2. 系统强制更新数据标记;
  3. 对只读存储区域的数据字段进行强行修改;
  4. 未经授权的用户发起的操作请求;
  5. 具有高级访问权限的用户行为。

日志内容,系统日志将包含以下内容:

(1)事件ID或引起这个事件的处理程序ID;

(2)事件的日期、时间(时间戳);

(3)事件类型;

(4)事件内容;

(5)事件是否成功;

(6)请求的来源(例如请求的 IP地址)。

在日志管理中设置安全机制以防止因日常运营而造成的信息泄露风险

为了更好地确保系统日志的安全性: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业务系统日志统一进行收集存储,不将业务日志保存到Web目录下;

(2)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日志被篡改,如数字签名;

(3)日志保存期限不少于6个月,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

复制代码
1. 

1. 应用接口API安全设计

本平台建设采用了API接口实现了不同应用间的交互,在设计API的过程中, 旨在避免接口频繁使用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同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会因异常情况而中断, 同时也需防范的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安全风险, 在设计阶段将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 API鉴权

同一个接口被多个系统调用时,对调用者进行鉴权;

当连续多次鉴权失败后,强制锁定用户ID或APP_KEY;

通过一定时长的账户锁定防止暴力破解猜测鉴权信息。

2. 访问控制

使用特定的标识进行访问控制,如:APP_KEY;

在不可信的网络环境使用安全的通讯方式调用接口。

3. http安全

使用HTTP POST请求传输鉴权的凭据信息。

4. 安全配置

接口支持设定哪些ID允许调用;

接口支持设定允许哪些IP地址调用,支持黑白名单;

接口支持设定在哪些时间段内允许调用。

5. 权限控制

实施API访问权限管理,并确保未经授权的数据不会被意外地获取或传输出去;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包括:A用户试图访问B用户的敏感数据;

实施基于角色或组的权限策略,并确保A业务用户无法访问B业务的数据

控制API调用频率,如对每个ID一小时最多请求次数进行限制。

6. 凭证安全

基于应用场景设置凭证的有效期;

对API采用签名或摘要等方式实现接口安全;

不允许同一用户ID的并发登录;

为了确保服务器端操作的规范化凭证管理,建议在每个凭证中采用高强度随机数或相关参数进行规范化处理。

7. 输入校验

接口对提交的参数进行严格校验,如:数据类型、字符范围、字符长度等;

接口将限制未经处理的参数直接带入SQL查询语句或系统命令。

8. 输出编码或转义

当返回内容可能被Web应用程序访问时,API将对输出数据进行编码处理或进行字符转换操作以防止潜在的跨站脚本漏洞

请求数据与返回数据保持同一种字符编码,如:UTF-8,GB2312等。

9. 数据通讯与加密

API传递数据过程中,对传递的数据加密,防止非授权的访问;

传输数据时使用ssl等加密措施;

为了防止对随机数据进行猜测攻击,在接口中将采用经过验证的随机数生成机制来确保所有产生的随机数值、文件名以及GUID字符串均具有唯一性和安全性。

10. 错误处理

通过严格的权限控制,防止应用接口返回非业务范围内的信息;

避免在错误响应中泄露敏感信息;涉及的敏感数据包括:系统参数配置数据、系统标识符或服务账号信息。

通过采用通用错误消息并搭配定制错误页面来避免显示相关的调试信息或堆栈跟踪记录(例如语法错误、组件调用失败或数据库连接状态等)。

11. 日志审计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时间点(即为系统当前运行时间)、功能模块名称、来源IP地址、用户ID号、操作类型以及结果状态码(成功或失败)、事件严重程度等;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时间点(即为系统当前运行时间)、功能模块名称、来源IP地址、用户ID号、操作类型以及结果状态码(成功或失败)、事件严重程度等;

记录连接无效或者已过期的令牌尝试;

在日志记录过程中, 为了防止由于日志记录引发的系统敏感信息泄露问题而出现, 在日志信息存储过程中应当避免存储敏感信息内容; 例如, 在个别业务运营过程中有必要进行详细记录时, 则会对这些敏感信息内容进行脱敏处理以显示; 借助加密技术手段来确保日志记录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得到有效验证.

复制代码
1. 

1. 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提供统一的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实现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云计算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在推动Web服务普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体现在Web层的安全防护上。具体而言,Web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基于Web应用本身的漏洞利用问题(如SQL注入漏洞、跨站脚本漏洞等),这类漏洞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或系统被恶意控制;另一类则是针对网页内容的安全保护问题(如恶意代码注入攻击导致网页篡改或传播不良信息)。

Web应用程序呈现多种形式,在防护方面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采用网页过滤等技术手段来抵御恶意攻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安全配置管理。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核查中间件版本号及其补丁安装状态;实施严格的安全策略管理:如用户账号及密码管理策略;并定期审查系统日志记录以及异常的安全事件记录等各项措施。通过以上方法有效降低Web应用程序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

1. Web防篡改

该防护系统可支持所有主流操作系统(涵盖Windows, Linux, FreeBSD, Unix类系统如Solaris, HP-UX, AIX及SGI)以及常用Web服务器(包含Apache, IIS, SunONE及J2EE类如WebLogic/Resin/WebSphere/Tomcat)。

集成Web服务器核心内嵌技术,并利用智能特征分析技术,
实时监测并防御网页篡改行为实施的主要威胁手段(包括Web Shell、非法文件传输、SQL注入以及跨站Script攻击)。
实现对动态内容篡改行为的有效防护,
建立一层防御机制;
部署强化型内核层文件保护机制,
防止目标文件被非授权进程进行修改行为,
提供第二道防线。

在遭受网络攻击之后,在线防护系统具备应对网络攻击后的恢复能力,并确保Web网站在遭受网络攻击后能够正常运行,并实现受损文件的自动修复。

2. Web漏洞检测

(1)全方位多层次检测

从保障网站安全的各种方面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性分析,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中展开评估:软件补丁维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在线威胁监控系统作为必要防护措施,在代码执行层面进行全面审查以防止潜在漏洞,在网络攻击中应对恶意站点可能带来的威胁风险,在数据完整性层面防范SQL注入攻击以及跨站脚本漏洞,在管理权限设置上确保访问控制的有效性,并重点保护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等。

(2)本地安全检查

如果通过使用网络中的SQL注入攻击和跨站漏洞检测工具对网站代码执行外部功能测试,则表明该系统将采用一种全面且直接的方法来审查网站代码的安全性。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站代码的安全审查将采取彻底深入的方式”。此外,“Web类型的工具能够对网站代码执行本地安全评估”,从而识别出多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如SQL注入攻击以及跨站漏洞等。”

(3)覆盖面最广的漏洞库

Web漏洞检测能够识别当前网络环境中关键的、常见系统的及数据库漏洞,并且能够迅速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与更新以强化对潜在风险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应对效率。

(4)漏洞信息的准确识别和判断

采用逐步扫描分析策略,在融合最新开发的系统操作层的人脸识别技术与智能服务接口的端口识别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工作

(5)强有力的扫描效率保证

综合采用了预探测技术与渐进式扫描策略,并结合多线程技术。系统能够迅速识别目标网络中存在的存活主机。随后基于渐进式探测的结果来制定最优的 scan 方案。并行运行多个独立线程进行全方位 scan 以确保整个 scan 过程能够高效完成

3. Web安全监控

过去几年中,超过70%的网络攻击都源自于Web攻击活动;与此同时,Web安全类事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系列数据显示,传统的Web安全防护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安全需求;而实现 Web 安全的常态化的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则已成为提升整体防护能力的关键举措。

Web-based management system allows users to interact with the system through SSL-encrypt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browsers, providing 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for managing tasks.

系统全天候持续监控Web系统的安全状态,并无一遗漏地扫描所有潜在威胁。该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出严重问题,并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持实现多维度呈现;采用智能化的检测机制配合先进的可视化工具,在第一时间完成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制定

4. Web安全防护

鉴于平台针对不同业务类型设置有较多业务协同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引入 Web 应用安全漏洞, 这种情况容易引发 Web 安全攻击事件的发生, 而 Web 攻击所造成的危害性极强, 通过常见的 Web 攻击方式入侵一个正常的网站, 内部员工或外部威胁者可通过获取相应的权限后, 在网页中嵌入恶意代码, 最终将这些恶意程序部署于具备客户端漏洞的应用服务器上, 实现非法侵入目标网站的目的. 此外现有的传统防火墙和 IPS 等技术难以实现对 Web 应用的有效防护, 因此建议基于政务云平台部署专业化的 Web 应用防护技术来进行网络保护

WAF通过持续监控进出Web服务器的http流量相关信息来实施检测与拦截功能,在准确识别并阻止所有潜在Web应用攻击行为的同时,则能够有效防止诸如SQL注入、Cross-Site Scripting(XSS)、Cookie篡改以及应用层DoS攻击等多种恶意企图及非法操作,并有效地防范网页篡改、网页挂马以及敏感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

复制代码
1. 

数据安全保障

本项目的网络安全建设应基于消防救援领域的多源异构特性,在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访问层、传输层和存储层——构建完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并通过严格的技术措施确保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在各应用模块中安装于各应用防火墙。该防火墙配置有Web防护功能其Web防护功能能够实现网页内容的安全性保障。为确保数据完整采用了可追溯的数据验证机制当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受到影响时则采用重传策略对存储数据进行备份处理以防止单点故障带来的损失。

数据保密性:基于国产密码加密技术实现对重要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确保信息安全,并涵盖但不限于关键信息资源、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数据以及个人隐私信息等敏感内容。

制定灾难恢复方案并实施系统数据的本地及异地双重备份策略。在遭受自然灾害或重大安全事故时,确保平台在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恢复,并保障数据的可用性。

复制代码
1. 

1. 数据脱敏处理

本次平台建设应用了对称国密加密算法,并通过部分数据遮蔽以及确定性屏蔽等方法实现对预设敏感信息的去密处理;同时将关键参数值替换成特殊符号以补足原始信息位数;并仅在数据展示层实施可逆的数据脱隐私化过程;同时对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实施去密处理,并保证展示层信息的安全性。

复制代码
1. 

1. 数据传输安全

数据传输涵盖多个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两种类型的数据流动:其一是跨越不同网络区域的数据交换;其二是不同系统的相互交互过程。对于跨越不同网络区域的数据交换这一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国密算法作为核心的安全保障手段,并对所有的信息载体以及相应通信报文实施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涉的所有敏感内容都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这段改写文本遵循以下原则:

  1. 仅对原有文本进行了同义词替换和句式结构调整
  2. 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修饰词语以提升表述的精确度
  3. 调整了一些连接词的位置以增强行文流畅度
  4. 保留了所有数学公式...以及英文原文内容
  5. 适当扩展了一些技术术语的具体含义

敏感信息加密。针对平台中的敏感字段,在遵循国密标准的前提下实施加密操作,并经由数据库系统完成存储;每当系统调用时,在线处理流程将由后台负责执行解密步骤,并返回相应的原始数据内容。

前后端数据交互过程中采用国密算法进行非对称加密操作以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后端系统需先创建一对密钥并将公钥发送给前端系统随后前端系统利用接收的公钥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而后端系统则利用自身持有的私钥对加密后的数据进行解密还原为原始内容

3. 数据传输。各应用之间或与其他系统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交互时,发起方与服务提供方应在共享交换平台上建立非对称密钥pair,在发起方发送请求过程中,应以服务提供方的公开钥匙来加密请求报文,并使用自身的私匙来签名经加密后的报文;接收方接收到该请求后首先使用公开钥匙来进行验证签名,随后再利用私匙来解密经验证确实体的内容,从而确保信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篡改与伪造现象

复制代码
1. 

1. 数据存储安全

该平台采用了PostgreSQL数据库系统,并实现了针对数据库资源池网络访问的有效管理。通过独立物理存储实现数据持久化,在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实现了对不同层级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隔离保护。此外,在设计过程中特别考虑到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问题,在硬件配置方面选择了模块化结构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由此可见,在这种架构设计下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复制代码
1. 

1. 数据备份

平台数据库采用多种数据备份方式,以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备份。

(1)双机备份:基于磁盘阵列或纯软件模式构建的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系统,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由备份服务器接管任务以保障数据安全。该系统适用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在发生设备故障时能够有效避免用户数据操作中断。

(2)全量备份:每隔一段时间实施一次完整的平台备份操作,在指定时间段内若出现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则可以通过上次备份数据将系统状态恢复至上次备份时刻的具体情形。该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最为详实的数据储备;在遭受严重数据丢失事件时只需回滚至最近的一套完整备库即可实现所有数据的快速复原

增量备份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完成全部数据的依次完整复制;随后每经过短暂的时间间隔后执行一次同步操作,并且只针对此次期间修改的部分内容进行记录;当系统发生数据丢失事件时,请先回滚至上一次完整的全量复制状态;接着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恢复每日存档文件;最终能够恢复至前一天的数据状态;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同步效率并避免了冗余的数据存储消耗;同时有效降低了整个同步过程所需的时间开销

复制代码
1. 

1. 数据访问控制

制定数据访问权限管理规则并实施用户认证措施以优化平台的权限管理流程确保平台不受非法登录事件的影响并能在遭受攻击时有效防御关键信息与数据的安全性

复制代码
1. 

网络安全保障
1. 网络防护

配置相关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和漏洞扫描工具),实施内外网络或内部不同信任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控制机制。遵循既定的安全策略,在内部操作系统层面上实现针对高层协议的细致访问权限管理。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在获取最新威胁情报的基础上实时监控和记录进出网段的所有操作行为,并在检测到异常时立即采取阻断响应措施以防止潜在威胁传播。运用全面的网络扫描工具对所有组件进行全面检查(包括Web站点、本地防火墙设备以及路由器等),通过攻击性扫描识别潜在威胁点并提供详细报告以确保整体网络安全防护到位。

复制代码
1. 

1. 通信传输

在系统应用中,数据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确保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完整性与安全性,在设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重要性。从而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

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采用国产密码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复制代码
1. 

1. 可信验证

以可信赖根对通信设备为基础实施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以及关键配置参数和应用软件等的可信赖验证工作,并于应用核心运行阶段开展动态可信赖性评估;当检测到其可信赖状态遭受影响时及时触发告警机制,并将此次验证结果汇总记录后提交至安全监控中心

复制代码
1. 

管理安全保障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稳步推进,建议以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基础,并结合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手段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复制代码
1. 

1. 安全规章制度

平台涵盖领域广泛且情况错综复杂,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体安全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在确保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的前提下,在合理配置人员岗位设置下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可行之选。将责任到人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能够有效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既定制度执行工作流程并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复制代码
1. 

1. 安全管理手段

安全策略与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措施即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现有安全技术优势能够显著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合理配置现有安全资源能够有效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工作压力并降低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性。

复制代码
1. 

安全实施服务保障

平台必须依赖专业的安全团队,通过收集和分析包括系统日志在内的相关信息,执行系统的全面扫描和渗透测试等技术手段,以更加精确的方式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

复制代码
1. 

1. 上线源代码检测服务

提供针对系统源代码的安全评估与防护服务, 用于发现系统源代码中的潜在威胁, 安全漏洞风险以及异常情况。其中, 该服务主要分为基于工具的人工辅助检测方式. 首先利用工具对系统源代码进行初步扫描, 对于检测中出现的疑点信息, 则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分析, 最终形成相应的问题分析报告及相应的整改意见书.

复制代码
1. 

1. 系统上线安全测评服务

推出系统上线的安全评估服务方案,涵盖渗透测试;漏洞扫描检测;端口探测;弱密码验证等.

复制代码
1. 

1. 数据库审计

数据库安全审计服务项目涵盖以下内容:对数据库运行日志进行分析研究,实施全面的操作行为监控与评估,并生成与 databases 审计相关的详细报告。

数据库审计服务基于对数据库运行状态和数据传输行为的监测,能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并通过日志追踪记录实现事件后的事后追踪机制。其核心功能涉及:关键数据异常检测、运行性能跟踪、风险排查以及数据行为分析等多方面内容。

复制代码
1. 

1. 数据库防火墙

数据库防火墙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基于命令行的阻断机制、详细的数据库安全防护策略以及提供关于数据库防火墙运行状态的报告。

基于实时监控用户对数据库的行为模式

复制代码
1. 

1. 漏洞扫描服务

漏洞扫描可应用于本地或远程检测系统潜在风险情况。该漏洞检测工具由多个自动化组件组成,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该工具可快速获取业务系统的详细信息。例如,在网络安全防护层面, 通过该漏洞管理软件能够迅速识别大量主机暴露的服务端口, 并完成对关键IT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评估。在执行网络设备安全评估时, 必须遵循包括时间段选择、单点探测以及主备分离等在内的核心原则。评估结束后, 应生成并提交经过深入分析的网络设备安全评估报告,并同时提供原始完整的网络设备连接状态记录。

可被视为日常安全防护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可以用作软件产品或信息系统的测试工具 在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之前 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

复制代码
1. 

1. 在线Web网站监测

为在线Web网站的安全防护提供专业的监测服务,并针对包括但不限于后门程序安装、数据篡改行为、关键信息泄露以及潜在恶意链接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安全监控与保护功能。

复制代码
1. 

1. 安全重保服务

该平台针对关键时间段段提供全方位的重点监控与安全保障服务方案。
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状态监测,并能在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触发应急响应。
该安全管理系统将潜在威胁降至最低限度的有效应对措施。

应急响应措施是在客户系统的网络安全遭受病毒传播、网络攻击或遭受黑客入侵的情况下,在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应对行动。这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入侵原因分析报告编写、评估业务损失并制定恢复方案以及实施系统加固工程和进行技术溯源取证工作等服务项目。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因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潜在损失。

复制代码
1. 

1. 应用系统渗透测试服务

渗透测试是由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安全服务人员主导、并模仿 typical hacker attack methods 对目标系统进行模拟入侵以发现 unknown vulnerabilities 和 unknown potential weaknesses. 渗透测试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潜在威胁全面识别 system 的风险 并为租户提供专业的安全建议.

渗透测试服务的涵盖范围不仅限于操作系统的相关部分、包括多种功能模块的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应用程序等技术领域,并且也涉及到了网络设备本身。

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发行版Linux、AIX、Solaris、FreeBSD等主流系统。

该系统涉及PostgreSQL, Oracle, MySQL, MSSQL, SyBase, DB2以及Informix等多种主流数据库;Apache, IIS, Tomcat, WebLogic等多种主流Web服务器;FTP与DNS等多种主要的应用服务器。

Web程序包括:ASP、PHP、JSP、.NET、Perl、Python、Shell等语言编写的Web程序。

网络设备包括:常见厂商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复制代码
1. 

1. 安全加固服务

鉴于平台功能较为复杂,在设计阶段就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缺陷以及一些潜在的‘入口’。通常情况下难以察觉这些隐患的存在,并且系统配置不当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往往成为黑客入侵的重要机会。因此,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之前以及日常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加固措施以提高整体防护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潜在的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该过程即为对软件系统进行配置与加固工作;主要针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中间件等各类软件系统, 采取补丁更新、加强账号安全性、优化服务功能等手段, 修复存在的漏洞以及防止潜在的攻击入口, 科学地实施安全性提升措施, 增强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防御能力, 并降低潜在入侵威胁的可能性;通过以上措施实施后, 可显著提升系统的总体安全防护能力。

复制代码
1. 产品测试方案 

测试方式

按照冒烟检测、系统层面的验证、功能性验证、接口交互验证、数据存储系统的检查以及回测过程的方式实施平台的安全性评估工作

复制代码
1. 

测试目标

主要涉及功能测试与流程测试,并区分消防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A城智慧营区平台各自承担的功能与业务(包括战术研讨终端和车辆进出抓拍终端)、B城智慧营区平台及C城智慧营区平台的相关业务;确保所有测试方法与模块均得以顺利执行。

2. 平台在正常的网络环境下,应能够保证系统的及时响应;

对所有测试用例进行执行,在最大可能的情况下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将经过修复后的高质量软件系统交付给客户

复制代码
1. 

风险及约束

被测试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1. 系统设计结构不合理;

潜在的风险可能源于数据库架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进行数据库操作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造成数据在不同方面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3. 响应时间不当:时间过长,以至用户沮丧,时间过短造成误操作;

4. 网络不安全稳定;

5. 测试环境不足可能存在的测试缺陷;

6. 系统健壮性差,出现操作异常。

复制代码
1. 

测试质量目标

1. 所有的测试案例已经执行通过;

2. 所有的自动测试脚本已经执行通过;

3. 所有的重要等级为1级和2级的缺陷已经解决并经过测试验证;

4. 每一部分的测试已经被确认完成;

5. 重要的功能不允许有缺陷。

复制代码
1. 

测试用例设计

为了便于用户在陌生环境中正常运行系统并做出正确评估,测试用例和数据的准备至关重要。

测试用例及数据的准备是一项既费时又令人感到枯燥的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建议将相关信息存放在指定位置以便随时调用,并尽量减少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每次专注于完成单一任务可避免重复劳动并提高效率;尽可能地集中精力完成每一个具体任务;确保每个业务流程都能正确地准备好相应的测试用例及数据,在制定测试计划时建议由多人审核数据并确认用户的合理性。

在测试过程中应用等价 Partitioning 技术、边界测试技术和情景模拟方法实施测试方案

1. 等价类划分法

在程序设计中,等价类被定义为某个输入域的一个子集。在这个子集中所有的元素都具备相同的特性,在揭露程序中的错误方面具有完全相同的效用。为了提高效率与准确性,在编写测试用例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即只需选择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可代表整个类别进行分析与验证。这样做的核心在于减少冗余的同时不影响全面性与系统性。通常情况下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正常工作状态的有效边界条件;二是针对异常或非法状态下的无效边界条件。编写相应的测试方案时必须同时涵盖这两种情况——因为这不仅能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力还能够检验其应对异常情况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双重验证才能确保软件系统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有效的等价类:它是满足程序规格说明的所有合理且有意义的输入数据集合。通过有效的等价类可以验证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的功能与性能。

(2)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相反。

2.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属于一种黑盒测试方法,并主要针对输入或输出范围内的极端数值执行测试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软件系统中对输入或输出范围内的极端数值进行测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验证策略,并且这种方法常被用作等价类划分法的一种补充手段,并且其相应的测试用例来源于等价类的边缘情况。

3. 错误猜测法

该方法主要依赖经验和直觉来进行程序中所有潜在错误的推测,并据此有目的地设计测试用例。该方法仅能作为测试设计的一部分使用而不宜单独作为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据以避免测试不足。

4.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是一种基于图形分析的方法,在系统中识别输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规划测试方案。它特别适用于验证程序在不同输入条件下运行的效果。因果图(Cause-EffectGraphing)通过Cause-EffectGraphing技术可以将系统的功能规格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判定表,并通过分析该因果关系图可生成相应的测试数据集。其中原因因素表示影响系统行为的关键输入参数或条件因素等信息因素等关键要素的结果是指根据给定的输入参数经过一系列计算后所得到的具体输出结果

5. 判定表法

判定表是一种用于归纳多种输入条件并指导系统不同动作的行为模式。它能够将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多种条件组合的情况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6. 场景法

现有的软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进行流程调控。当一个特定的事件被触发时所呈现的情形即为特定场景。在同一事件下采取不同触发顺序及处理结果则构成不同的事件流序列。这种方法在软件设计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测试人员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而且能让测试方案更加直观易懂地呈现出来。

复制代码
1. 

测试准则

1. 测试启动准则

(1)系统待测版本定版;

(2)数据模型建立完毕;

(3)测试环境准备完毕,待测试版本已正确部署;

(4)网络配置正确,连接通畅,可以满足性能测试需求;

(5)测试人员已经进场,并且经过被测系统业务知识与测试技术的培训;

该系统已经过系统的功能测试及典型业务流程测试的验证,并具备完整的核心功能且运行状态良好。

(7)性能测试目标已经通过客户方的确认与评审;

(8)被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被明确;

(9)测试数据完备,包括测试所需的基础数据与测试业务的目标数据。

2. 测试结束准则

(1)软件测试停止标准

1)软件系统经过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分别达到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2)软件系统通过验收测试,并已得出验收测试结论;

3)缺陷修复率没有达到约定要求,妨碍测试继续进行;

4)项目需暂停以进行调整时,测试随之暂停,并备份暂停点数据;

项目在其生命周期中发生重大估算和进度偏差时,在需要暂停或终止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并在那时备份停下点的数据。

(2)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1)测试用例设计已经通过评审;

2)按照系统测试用例完成了系统测试;

3)系统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4)在系统测试中发现的错误已经得到修改,各级缺陷修复率达到如下标准:

a.一级缺陷100%;

b.二级缺陷100%;

c.三级缺陷大于等于90%;

d.四级缺陷大于等于80%。

3. 暂停/再启动准则

(1)测试中发现问题,需要系统修改代码或需要更换应用服务器;

(2)测试环境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例如服务器被暂时占用或其它网络活动可能对测试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3)需要调整测试环境资源,如加减CPU数目等;

(4)测试数据量达不到系统设计数据容量的一定量级水平;

(5)系统功能测试没有通过,且功能实现不够稳定;

被测系统的软硬件配置设置以及操作系统的配置设置与实际生产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7)暂停问题予以解决。

4. 局限性

(1)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2)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程序版本;

(3)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网络环境;

本次性能测试显示的结果 基于 现在被测系统的 测试数据量(包括:基础数据量和业务数据量等)。

复制代码
1. 

测试重点与安排

1. 测试重点

系统测试的重点如表4-2所示:

表4-2 测试重点

编号 重点项 重点性说明 备注
1 多用户并发读写操作 作为一个分布式系统,并发读写时必须要支持的关键功能;另外这部分功能只要正确,顺序读写正确性一定能保证 使用工具:Jmeter
2 异常测试 作为一个基础平台项目,系统能够容忍各种软硬件异常
3 功能稳定性 保证系统能够进行稳定运行,挖掘潜在问题的存在
4 流程测试 区消防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A城智慧营区平台(包括战术研讨终端和车辆进出抓拍终端)、B城智慧营区平台、C城智慧营区平台业务流程
5 接口测试 提前切入到测试,发现一些更深的bug;比如开发完成登录接口,我们可以提前切入测试,以便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节约时间 使用工具:Postman

2. 测试难点

系统测试的难点如表4-3所示:

表4-3 测试难点

编号 难点项 困难性说明 备注
1 并发读写的正确性验证 由于存在执行不确定性,无法事先获得期望的结果;另外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了bug难以复现 可以考虑利用系统的checkpoint功能进行功能回放。
2 相关性检查 删除/增加一项会不会对其他项产生影响,如果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否都正确
3 检查按钮的功能是否正确 如新建、编辑、删除、返回、保存、导入等功能是否正确
4 字符串长度检查 输入超出需求所说明的字符串长度的内容,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串长度。包括文本、密码等
5 特殊字符检查 输入特殊符号,如@、#、%、!等,看系统处理是否正确
复制代码
1. 

测试资源安排

1. 测试部署

实施系统性部署策略以完成平台测试工作

图4-8 平台测试部署

复制代码
1. 

人力资源分工

人力资源分工如表4-4所示:

表4-4 人力资源分工

角色 人员 所推荐的投入 主要职责或注释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经理、实施负责人 80%-100% ➢处理插入事务 ➢协调项目安排 ➢分析测试需求 ➢制定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 ➢负责管理文档资料、程序、工具 ➢测试全程追踪 ➢项目进度整体把控
测试工程师 测试部 50%-100% ➢测试全程参与 ➢分析测试需求 ➢设计测试计划 ➢设计编写功能测试用例 ➢功能测试用例评审 ➢搭建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 ➢发现缺陷,协助跟踪定位缺陷以便解决 ➢测试分析和测试报告
辅助测试开发 实施部 10%-50% ➢编写需求文档 ➢需求修改,功能设计 ➢整理文档、包括 ➢参与冒烟测试工作
工程师 研发部 50%-100% ➢辅助关键字、工具开发,执行问题修复 ➢代码修复 ➢辅助协助制定和实施
复制代码
1. 

测试环境安排和使用

1. 硬件环境

测试采用统一的硬件环境,具体如表4-5所示:

表4-5 测试硬件环境

序号 设备名称 配置 数量 备注
1 数据库服务器 8核32G内存,系统盘1T,windowsserver2012R2 1台
2 应用服务器 CpuIntel(R)Xeon(R)Gold6278C,CPU@2.60GHz4核8线程 1台

2. 软件环境

测试采用统一的软件环境,具体如表4-6所示:

表4-6 试软件环境

序号 设备名称 配置 数量(套) 备注
1 操作系统 CentOSLinuxrelease7.6.1810 1
2 服务容器 ApacheTomcat 1
3 数据库软件 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 1
4 服务运行环境 JDK1.8.0x64 1

3. 数据准备

列举常见的测试数据用以验证关键功能。此乃作为参考仅供使用。在实际验证中可以选择非列表中的其他数据来完成验证过程。这些测试数据将体现在表4-7中。

列举常见的测试数据用以验证关键功能。此乃作为参考仅供使用,在实际操作中亦可采用非列表范围内的其他数据完成相关检测工作。这些测试参数将详细列示于表4-7之中。

表4-7 数据验证

测试用例类型 测试用例个数 测试数据描述
功能测试 / 越界开采预警系统、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粉尘实时监测系统、人员车辆实时定位系统等业务系统功能
冒烟测试 / 测试小组在正规测试一个新版本之前,先指派一两个测试人员测试一下软件的主要功能、流程,如果没有实现的话,则打回开发组重新开发
界面测试 / 测试用户界面的功能模块的布局是否合理、整体风格是否一致、各个控件的放置位置是否符合客户使用习惯,此外还要测试界面操作便捷性、导航简单易懂性,页面元素的可用性,界面中文字是否正确,命名是否统一,页面是否美观,文字、图片组合是否完美等
兼容性测试 - 检查软件在不同软件、硬件平台是否可以正常运行。主要查看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不同版本是否正常运行
总计 /
复制代码
1. 

测试所需工具

测试所需工具如表4-8所示:

表4-8 测试工具

工具 用途 支持人员 使用阶段 备注
Word 测试报告及方案撰写 测试部 项目组 测试准备、总结
Excel 撰写用例 测试部 测试准备、过程
Excel 制定测试计划 测试部 实施部 测试准备
Visio 绘制测试部署图 测试部 测试准备
Psotman 执行接口测试用例 测试部 接口测试
Jmeter 进行性能测试,检验项目性能瓶颈、用户并发。 测试部 性能测试
Chrome 进行兼容性测试,主要查看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不同版本是否正常运行。 测试部 项目组 浏览器兼容性测试
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 检验后台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数据是否一致,查询数据入库信息等。 实施部 测试部 数据库数据测试
复制代码
1.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需求需根据各子系统的分布情况展开规划与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具体的测试内容。其中所涉及的具体项目包括:消防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A City wisdom camp area platform 包括战术研讨终端与车辆进出抓拍终端;B City wisdom camp area platform;C City wisdom camp area platform;以及运维管理系统与接口对接等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复制代码
1. 

性能测试

1. 性能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工具如表4-9所示:

表4-9 性能测试工具

编号 性能工具名称 版本/日期 备注
1 Jmeter 5.1.1

2. 性能测试概述及场景需求

(1)场景概述

系统测试场景如表4-10所示:

表4-10 测试场景

压测场景 描述
压力测试 不断加压,找到系统性能瓶颈。
负载测试 加压达到既定目标,满足日常性能需求。
并发/在线用户数 并发用户数是指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某个特定点上进行会话的用户数,即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在线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并不是在线用户数,比如用户在浏览一个网站时,虽然在线,但是并没有和服务器相互交互,所以该用户并不属于并发用户,属于在线用户。
并发测试 指并发不同数目的虚拟用户执行检查点操作,目的是对检查点进行压力加载测试。预测系统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用户压力情况下的系统响应时间,根据此响应时间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性能瓶颈,为系统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
综合场景测试 通过对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分析以及对系统用户的分布和使用频率的分析,来构造系统综合场景的测试模型,模拟不同的用户执行不同的操作,如10%的用户执行登录操作,50%的用户执行查询操作,40%的用户执行上传文档操作,最大限度地模拟系统真实场景,使用户与之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真是性能水平。

(2)测试策略

非功能性测试策略主要采用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疲劳强度测试等方法进行评估。具体而言,这些信息可参考表4-11

表4-11 测试策略

压测方法 描述
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主要指的是模拟系统在正常负载压力场景下,考察系统的性能指标。这里说的正常负载,主要是指预计系统最大应该支持多大用户的并发量。通过负载测试,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能满足预期的业务压力场景。
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在不断增加并发压力下系统的性能会变得不可接受,出现性能崩溃的情况,计算出这时的并发值。在加压策略上,压力测试会对被测系统逐步加压,在加压的过程中考察系统性能指标的走势情况,最终找出系统在出现性能拐点时的并发用户数,也就是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疲劳强度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能够模拟出长时间系统能承受的最大业务负载量。差异在于前两者,疲劳强度测试更关注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例如,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事务处理失败、响应时间增长、业务吞吐量降低、CPU/内存资源增长等问题。

3. 性能测试需求

(1)用户界面需求

系统用户界面需求如表4-12所示:

表4-12 用户界面需求

测试项目 需求标识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用户界面 简易性 REQ02-01 界面的简洁是要让用户便于使用、便于理解、并能减少用户发生错误选择的可能性。
一致性 REQ02-02 一致性是每一个优秀界面都具备的特点。界面的结构必须清晰且所用的术语要保持一致,风格必须与内容相一致,界面的色调字体也要保持一致。
安全性 REQ02-03 用户能自由的对界面上的每一项做出选择,且所有选择都是可逆的。在用户做出危险的选择时有信息提示,是减少用户错误的有效方法。
人性化 REQ03-01 高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是人性化的体现。
用户界面的依从性 REQ03-03 遵循用户界面的标准、约定、风格指南或法规。

(2)接口需求

系统接口需求如表4-13所示:

表4-13 接口需求

测试项目 需求标识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接口需求 符合Rest REQ02-01 1.客户端和服务器结构(通信只能由客户端单方面发起,表现为请求-响应的形式)。 2.连接协议具有无状态性(通信的会话状态(SessionState)应该全部由客户端负责维护)。 3.能够利用Cache机制增进性能(响应内容可以在通信链的某处被缓存,以改善网络效率)。 4.一致性的操作界面(通信链的组件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相互通信,以提高交互的可见性)。 5.层次化的系统(通过限制组件的行为,即每个组件只能“看到”与其交互的紧邻层,将架构分解为若干等级的层)。
命名规范化 REQ02-02 1.命名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并以驼峰命名法命名。 2.返回字段中表示同一个含义的字段在不同接口中命名尽量一致。
单一性、粒度合适 REQ02-03 单一性是指接口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个比较单一的事情,比如登陆接口,登陆完成应该只是返回登陆成功以后一些用户信息即可
扩展性 REQ03-01 扩展性是指我们的接口充分考虑客户端,不要把过多的工作写在你的接口里面,而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客户程序员。

(3)系统及软硬件需求

系统及软硬件需求如表4-14所示:

表4-14 系统及软硬件需求

测试项目 需求标识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系统软硬件 先进性 REQ02-01 在产品设计上,整个系统软硬件设备的设计符合高新技术的潮流,媒体数字化、压缩、解压、传输等关键设备均处于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在满足现期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具有前瞻性,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安全性 REQ02-02 系统采取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具有防病毒感染、防黑客攻击措施,同时在防雷击、过载、断电和人为破坏方面进行加强,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接入系统的设备和用户进行严格的接入认证,以保证接入的安全性。系统支持对关键设备、关键数据、关键程序模块采取备份、冗余措施,有较强的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确保系统长期正常运行。
合理性 REQ02-03 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容量及功能的扩充,方便系统扩容及平滑升级。系统对运行环境(硬件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等)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依赖于某一特定型号计算机设备和固定版本的操作系统软件。
经济性 REQ03-01 在满足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建设成本,采用经济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系统符合向上兼容性、向下兼容性、配套兼容和前后版本转换等功能。
实用性 REQ03-02 本系统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具有公安行业风格界面和公安行业习惯操作的客户端界面。在快速操作处理突发事件上有较高的时效性,能够满足国土空间大数据分析。
规范性 REQ03-03 系统中采用的控制协议、编解码协议、接口协议、媒体文件格式、传输协议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安部颁布的技术规范。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
可维护性 REQ03-04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高,具有易操作、易维护的特点,系统具有专业的管理维护终端,方便系统维护。并且,系统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得到及时、快速地进行自维护。
可扩展性 REQ03-05 系统具备良好的输入输出接口,可为各种增值业务提供接口,例如GIS电子地图、手机监控、智能识别等系统。同时,系统可以进行功能的定制开发,可以实现与公安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开放性 REQ03-06 系统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软硬件支持二次开发。各系统采用标准数据接口,具有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4. 性能指标:

(1)业务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主要体现在并行用户数量、事务处理效率、每秒交易吞吐量(TPS/RPS)以及平均响应时长等多个方面

1)并发用户数

a.含义:压力机模拟同时访问服务器的用户数;

b.查看该指标目的:得到服务器最大并发用户数。

2)事务成功率

a.在性能测试周期内,成功的请求数占全部请求数的百分比;

b.查看该目标目的:服务器正确处理事务能力。

3)事务吞吐率TPS

a. 定义为每秒服务器处理的能力;该指标需基于当前系统的并发用户数量以及整体响应时间来评估其数值;

b.查看该指标目的:服务器处理事务的能力。

4)事务平均响应时间

a.含义:平均一条请求(事务)所用的时间;

b.查看该目标目的:宏观查看服务器是否达到理想的并发数。

(2)系统资源性能指标

系统资源主要包括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缓存(Redis)等。

服务器系统:运行状态包括CPU处理能力、处理器负载情况、内存使用率、数据传输效率以及网络带宽占用程度等指标;

2)数据库:数据库连接数、数据库读写响应时长、数据库读写吞吐量等;

3)网络:网络吞吐量、网络带宽、网络缓冲池大小;

4)缓存(Redis):静态资源缓存命中率、动态数据缓存命中率、缓存吞吐量等。

复制代码
1. 

风险预估和应对

系统的风险预估和应对如表4-15所示:

表4-15 风险预估和应对

风险类型 风险责任方 风险内容 优先级 可能发生阶段 应对措施 备注
时间计划 关键miIestone无法匹配的延期风险。诸如项目存在deadline、计划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非己方责任导致地被动延期 全过程 ➢合理计划 ➢及时调整
人员风险 测试人员和需配合方的人员的变动导致的工作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或者完成质量无法保证的风险,包括新人风险、人员变化、投入不足、投入质量不高等资源协调 全过程 ➢充分估计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资源协调 测试具开发的风险、各个阶段交付物的质量风险 全过程 ➢充分估计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插入事务 包括临时插入高优先级的事务,打乱原有计划等风险 全过程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任务超预期 实际执行时的工作复杂程度结果的质量同预期不符所带来的风险。属于不可预期的风险,只能待出现时及时合理地调整 全过程 ➢及时调整
复制代码
1. 

漏洞整改

漏洞修复与改进措施是对在安全测试中识别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并进行优化的过程。

安全漏洞审查:基于安全测试的结果,收集并分析数据以识别潜在风险及其影响范围。对于高风险的安全漏洞,请优先采取修复措施。

漏洞整改计划:规划漏洞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实施时间节点以及具体的整改措施。基于漏洞评估报告的结果,科学地确定修正优先顺序.

由开发团队负责漏洞修复工作, 涉及修正代码. 调整配置或解决系统配置错误等问题. 该系统将优先校正高风险及容易被利用的漏洞.

重新测试:在修复漏洞之后,在线执行系统重装过程,并通过进一步的测试来确认修复是否有效。确保修复措施既达成了预期目标又没有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应急补丁或临时措施:针对无法立即修复的漏洞,在发生时可迅速采用应急补丁或临时应对措施以降低相关安全风险,并在问题得到官方解决前持续实施这些措施;这将有助于迅速识别并应对潜在威胁。

6. 安全意识培训与文档管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力度,并旨在增强其对系统漏洞及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完整的漏洞修复记录制度,并详细记录每一步漏洞修复的操作流程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7. 审查与监测:定期对系统或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检查与监控,并确保在修复漏洞后仍能维持其安全性;同时及时识别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与漏洞。

持续改进:安全整改并非一次性任务,而是需要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各类漏洞报告,各类安全公告以及最新的安全动态,从而不断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应用的安全性.

复制代码
1. 项目运行维护 

制度建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平台运行与维护方案;

2. 明确平台运行维护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安全操作规范等事项;

规范开展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进行常规巡查,并实施监控管理制度;此外,在异常事件及突发事件发生时需及时启动报告流程。

复制代码
1. 

资产管理

对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资产管理工作,并对用户购买的相关运维资产实施变更管理及发布管理流程。各类资产的存在将产生大量平台资产配置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数据资产: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用户手册、培训材料等。

2 软件资产:应用程序软件、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实用程序等。

3. 设备资产: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4. 网络资产:本项目相关的交换机、无线网关、专用电缆等。

建立了完善的资产运维管理体系负责平台 assets 的日常 maintenance 和 updates 将细致地记录 assets 的 characteristics 和 configurations 当 assets' state 发生变化后 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同步 update

复制代码
1. 

服务受理

在消防救援大队开通固定客服热线电话后,在每周"7×24小时"工作时段内为用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请求以及故障申报等事项的接听与处理,并实时反馈运维服务相关信息。

开通全天候移动客服热线电话一部,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用户的各类服务请求及故障报告,并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机制与各监控中心保持紧密配合

3. 制定每月的运维值班计划表,并明确每日安排的驻场运维人员名单。如遇变动情况,请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汇报。

复制代码
1. 

故障处理

对平台的状态进行监控并跟踪运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识别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潜在风险确保系统的稳定运作提供专业的监控服务. 该系统应采用专门的诊断软件对所有正在在线运行的各项硬件和软件系统及其日志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发出异常警报或潜在问题提示从而帮助调度维护团队快速响应解决问题.

复制代码
1. 

定期巡检

每月定期执行巡检工作,在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注:此处应删除),运维工程师负责对平台服务器、交换机以及数据库备份等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施全面巡检,并对自有平台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运用常规检查手段对计算机硬件配置、应用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库性能进行详细测试与评估。

复制代码
1. 

日常运维

驻场服务人员为平台提供全天候'7×24小时'运维支持服务,并确保运维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各类事件发生情况;以高质量且高效的执行能力完成各项维护任务,并生成详尽的服务记录报告及操作手册;定期巡检与实时监控平台状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识别并解决问题发生的各类设备及系统故障,并在10分钟内做出初步判断;同时确保在业务恢复正常运行后能够完成彻底的故障修复过程并在修复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采购方负责人

复制代码
1. 

应急处理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故障问题的出现,请根据现有条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并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操作《应急预案》和《故障紧急处理措施手册》,以确保平台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

结合各应用的具体特点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应急响应方案,并辅以相应的技术保障

复制代码
1. 

文档管理

为各类服务生成相应的服务记录,并拍摄相关的作业照片作为佐证材料;在制定运维方案时,请确保其中包含完整的职业技能鉴定材料,并确保内容需具有针对性并详尽

涵盖运维过程中的各类事件、问题以及变更事项,在线更新维护数据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标准化的技术文档。
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对所有运维相关文档的系统化存档与分类整理工作。
定期对技术文档进行修订工作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复制代码
1. 

安全保密

为本项目制定保密承诺。运维部门需采用技术与管理手段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并对信息实施保密措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消防救援大队信息化主管部门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平台运行需符合国家信息系统上线的安全运行标准。一旦发现系统有安全隐患时,维护服务部门须立即无误地进行安全整改升级工作以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转

复制代码
1. 质量保障措施

在技术开发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工程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并严格遵循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控。为此,在各个阶段均设置了具体的测试评估标准和考核流程,并对各子项目均指派明确负责人,在各个环节和工序上均配备了专业的监督团队对关键节点进行全程监管。当出现任何异常问题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以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公司与用户共同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并由该组织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赋予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工程实施全面管理的权利。该组织下设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任务定位及工作流程,在遵循ISO9001体系标准规范的具体规定下完成各项职责与操作细节的规定。

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性地划分工作职责、定期组织会议、收集并提交阶段性报告以及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来协调和控制整个系统工程。在各个阶段设定具体的目标,并切实做好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利用任务分解矩阵、项目网状图以及关键路径分析等项目管理工具来严格把控工程进度计划。

复制代码
1. 

项目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在项目实施阶段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 在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确立恰当的质量目标 并推行科学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通过持续的过程优化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系统集成服务 使员工 企业 客户以及社会各方获得最大化的价值 现场驻留技术人员将根据工作量与项目进度安排制定每日工作汇报计划 我司委派的项目经理每周一次向采购方汇报工作进展 以便甲方能够更直观地掌握项目动态 编制源代码管理方案 确保代码存储的安全性 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复制或传播 依据相关标准体系 我司将采用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进行系统性测试 包括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系统测试等 多维度保障软件质量 按照既定目标 我司项目部将建立完善的进度控制机制 实施"长计划 短安排"的工作策略 对于整体进度的有效管控 将采用节点控制法进行科学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应重点解决 项目经理部应当指派专人深入生产一线 深入了解第一线情况 每周组织一次进度质量分析会议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并推广先进作业方法与经验

复制代码
1. 

质量保证计划

1. 目标描述

为了使系统建设在各个环节都达到科学的质量标准,并且规范化地进行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才能确保系统能够顺利运行并按预期进度和质量完成任务.

2. 软件系统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系统设计质量保证措施、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措施、系统测试保证措施。

3. 质量过程概述

在项目启动阶段就为该项目分配了一名PQE, 但必须确保该PQE 在执行质量保证活动时不会对项目负责人负有直接的责任.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 被分配到的PQE 将协助制定符合公司方针的规划、标准和程序流程. PQE 还将协助选择产品的生命周期, 编制裁剪过程, 发现偏离既定目标的行为, 参与制定项目的管理计划及配置方案. 此外, PQE 还需负责草拟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 在实施期间, PQE 将对工作成果进行检查并审查项目的各项活动. 当发现有未能满意解决的问题时, PQE 可以向上级管理者或过程改进团队报告. 通过团队协作, PQE 与项目经理共同审查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 同时, 也可以在定期的质量管理复盘中评估项目的质量保证流程.

复制代码
1. 

汇报方案

现场驻留技术人员依据任务量大小与项目工期规划工作进度汇报方案, 由我司指派的项目负责人每周向采购人汇报工作进度, 让甲方能够更好地掌握并控制项目进度。

1. 项目进度例会

由负责人的组织下每周末召开例会, 对项目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以及方案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制定了下周的工作计划, 并在会议中就提出的疑点与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一般安排在每周五下午进行, 参与人员包括所有小组成员(负责人为必到者)。会议结束时整理成《周项目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上级汇报。

2. 项目进度状态报告

在项目的实施期间中, 项目经理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 每隔一周或每月固定时间固定向项目经理汇报, 并同时抄送给质量保证部经理及监理方. 汇报内容包括: 项目的进度情况及已完成的工作成果; 记录的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的成本变化趋势; 并列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待办事项. 最后, 根据上述信息形成向上级汇报的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

3. 项目阶段评估

在项目的里程碑节点或关键阶段点上,项目经理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当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及进展情况进行核验.当发现设计或施工方面存在变动时,需通过会议形式明确相关技术参数与施工工艺.经上述工作流程后,将形成《项目阶段性成果核验记录》以及《关于需求变更的会议纪要》等记录.

4. 项目审计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公司质量保证部 SQA 负责根据需要对公司项目的进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查, 从项目进度、成本投入以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观察. 审查结束后, 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并将《项目审查结果汇总报告》送交至公司质量保证部经理处, 由公司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安排审核流程管理. 经审核通过后将该报告提交给甲方

复制代码
1. 

源代码管理方案

该源代码管理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源代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其核心目标是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获取、确保不会被非法复制或广泛传播。以下将详细说明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

复制代码
1. 

1. 源代码完整性保障

全部的软件源码文件及其相关的技术文档都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提交至指定的存储位置。

我司开发的产品软件运行时所需的第三方软件、控件模块和其他支持库中的文件也应尽快添加到源代码服务器指定的支持库中。

3. 在进行软件开发前, 必须确保相关的设计文档与代码从版本控制系统(如SVN)中执行更新操作以保持同步. 经过测试验证无误后, 源代码需提交至版本控制系统中. 在提交源代码至版本控制系统前, 请确保已从版本库执行一次更新以检查是否引入了新的冲突. 如果发生冲突时, 请与相关人员协商解决冲突问题.

复制代码
1. 

1. 源代码的授权访问

源代码服务器通过建立操作系统级基于身份和口令的访问授权对共享的SVN库进行管理,在配置系统时会将用户信息输入数据库并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随后,在进行资源连接操作之前会对参与操作的账户信息进行严格的验证工作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体而言,在连接到 SV 资源库的过程中系统会分别检查资源库中各用户的账户信息及其密码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行为发生。此外,在 SV 资源库内部还需要依据用户的职责范围区别对待其各项资源访问权限包括基础访问权、读取权以及写入权等不同的层次

曾经接触过、触及过源代码的计算机,在转作其他用途之前或离开研发团队之前必须由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彻底删除操作以清除非相关数据。如果无法判断是否已完全移除相关数据,则需对硬盘进行全面重置操作后再允许其转作其他用途或离开研发团队。

复制代码
1. 

1. 代码版本管理

1. 终端软件的版本标识管理

terminal software is identified through three components: terminal model, version number, and internal revision code. among these, "terminal model" refers to a hardware-specific identifier assigned by the company. it uniquely represents our projects. the "version number" is composed of three segments: main version number, middle version number, and revision number. this system serves several purposes: it manages software releases for external users; tracks bugs and their resolution status specifically for different versions; allows departments such as testing, projects, and clients to record issues present in a particular version number and monitor their fixes. when a new version is released, our team will analyze whether this update addresses bugs from the previous version as well as introduces any new features.

内部修订号即'应用程序源代码的SVN修订号'主要在软件部与测试部内部使用此术语可独一无二地标识本公司的终端软件即通过此类内部分割信息即可唯一确定本公司发布的所有终端软件对应的全部源代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进行软件排查工作

此外,在终端软件发布之际, 系统会同步提供发布日期, 并方便地供开发人员. 测试人员. 项目团队成员以及客户代表查阅和参考.

2. 终端软件版本发布管理

终端软件主要采用基于版本号的方式对外公布。当前公司采用不定期发布的策略,具体发布时间需由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协商确定。鉴于当前项目进度较为紧张,即使未经过全面测试仍需立即推出,但在推出后出现必须紧急修复的bug,公司内部需尽快修复后再正式推出新版本。因此,在一个版本号公布之后,可能需要进行多次修订,而这些修订后的版本将维持相同的主版本号但包含更新内容。

3. 软件bug 记录、管理和统计

软件bug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主要基于版本号这一标准;为了方便软件开发人员追踪问题的起因,在提交和确认bug时,请用户及测试人员提供内部修订信息。

4. 软件配置组对版本的记录

软件 versions 的记录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追踪软件各次 versions 的发布历程;二是确保所有发布的 versions 都能精确地在源代码库(SVN)中唯一对应地检索到完整的全部 source code。

复制代码
1. 

进度控制方案

项目进度管控是项目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我司项目部将对制定的工程安排实施有效管控,还需遵循"长计划 短安排"的原则。总体策略是对总进度的有效管控,制定进度分解方案,确保该方案能保障总体目标,若偏离总体目标,及时与甲方沟通,对进度计划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确保项目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进度目标得以实现。采用节点控制法实施科学管控,对于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要给予特别关注,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应深入一线生产,掌握第一手进度与质量数据;每周应召开一次进度质量例会,研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各队组先进的作业方法与经验应在全区进行推广。此外,工期管控的方法还包括项目部与项目小组签订工期合同书,并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计划工期目标落实项目内部层层承包责任制,并实行按期奖励与超期处罚制度;充分调动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 跟踪系统运行,现场故障处理

本服务旨在应对用户因系统崩溃或瘫痪导致的重大困扰。当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时,则会立即提供现场应急技术支持与服务,并在此时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转。

2. 根据业务管理变化进行必要的系统调整

经过一段运行周期后, 系统会生成可观数量的冗余文件和缓存数据, 这些文件和数据可能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止这些潜在的问题, 我司将根据管理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在质保期内持续提供符合预期的服务。
软件升级周期将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程以及甲方的需求来确定, 在确保业务不中断并安全备份数据的前提下, 提供多样的优化方案。
软件升级方案如下:

(1)系统升级相关规定

项目生产环境的升级需遵循安全谨慎稳健的原则,在确保业务流程顺利运行及生产环境稳定性的同时实现最大目标,并分为例行升级与紧急升级两种类型;该升品级准入标准要求未经用户确认不得进行 upgrade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升级风险,在满足紧急升级所需的所有必要条件时,应尽量避免进行不必要的紧急升级操作;具体而言,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实施紧急升运算行:①由于系统故障导致该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且影响范围较为广泛;②当系统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运营需求且会导致大面积业务中断时

为了确保生产环境升级过程的可靠性,在进行生产环境升级之前应当先完成灰度测试环境的升级测试工作。通常需要同时完成灰度测试环境的升级测试工作以及生产环境的升级工作。

项目升级材料应当具备完整齐全的文档资料,并应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环境升级审批单》、《生产环境升级功能清单》、《生成环境升级验证用例》,以及相关的程序流程和数据支持材料等关键要素;所有提交申请前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程序;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操作将视为无效行为,请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上述要求组织相关工作

在升级之前有必要对关键数据、程序以及配置文件等相关内容进行备份。以防出现升级失败后能够立即恢复升级前的系统状态。

升级过程中必须保证一人执行一人监督,以防止升级过程中出现误操作;

完成升级后应采取升序验证测试的步骤,并且要求升级完成后需建立完整的升级档案文件库,并定期对这些文档进行归档管理以便于审计部门查阅和审核

(2)系统升级流程

项目负责人计划实施升e阶方案。
包括生产环境功能清单表格(表格-1)、生成环境验证用例文档(文档-1)、版本对比说明表(表格-2)、版本差异说明表(表格-3)以及相关程序和数据。
运维团队将在灰度环境中开展测试工作。
测试成功后将联合提交生产环境 upgrade 申请表供审批。
如经技术评审组审核未通过,则必须经研发中心领导和总经理办公室签字同意方能实施。
如因时间紧迫无法按计划提前申请,则需尽快联系相关部门确认沟通情况,并在总经理办公室登记后方可执行。

在升级前,应至少提前半天通过 QQ 群及微信公众号进行全员通知;

在升级之前,请做好对整个系统的关键数据、软**件模块以及相关配置文件或脚本的备份工作;在升级完成后,请确保升级执行人启动并运行信息系统,并立即进行常规验证工作

存在异常情况:确认操作流程及配置设置无误;在启动过程中顺利且经由常规测试确认无误后:向相关部门人员及项目经理报告并安排升级测试流程;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已达到预期目标状态视为 upgrade 完成成功;否则,则判定为 upgrade 失败;运维团队应协调项目负责人共同分析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必要情况下需将当前系统的运行环境恢复至 upgrade 前的状态。

运维负责人完成《生产环境维护日志》的填写工作,并详细记载此次升级情况。所有升级结果将在QQ群和微信公众号上向全体人员发布,并通过邮件形式向相关人员传达。

复制代码
1. 

质量保障方案
1. 质量保证方针

我司的质量保障方针是:把握需求,优质服务,持续改进。

明确需求:公司需要动员市场和技术人员协同开展调研工作以全面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

公司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基于用户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协助明确具体的技术需求同时在对一般性需求变更情况下支持无偿更改并作出服务承诺与用户双方签订维护协议书以确保服务质量

公司为了提升体系、过程和产品质量,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数据分析和优化建议作为持续改进措施,并最终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复制代码
1. 

1. 质量保证纲要

针对本项目的质量保障将结合项目特点,严格按照ISO9001的要求进行。

明确市场需求:公司需要协调市场与技术团队共同开展项目调研工作,并深入分析并提炼出关键需求点。

目标导向:仅在目标明确时才具有共同认知的方向和价值。

3. 制订严密的进度计划,确保实施方案质量;

4. 明确各阶段控制规范,确保控制有序进行;

5. 合理界定项目进行阶段,明确项目阶段里程碑;

6. 制订全面的质量保证活动计划,成立质量控制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

按照既定的步骤对各阶段点实施审查和验证过程,并通过确保阶段点质量来维持整体项目质量

8. 明确验收标准,控制验收质量。

复制代码
1. 

1. 质量保证计划

1. 指定角色

在项目启动后, 项目负责人与质量总监经过讨论后决定组织协调团队来负责SQA活动.

行业 SQA 和项目 SQA 负责制定项目的早期规划方案(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确定选用 LC 模型以及相关的流程规范;另一项核心任务是编写 PDSP 文件并完成项目的成本预算)。

2. 制定项目 SQA 计划

S/QA小组负责制定本项目的S/QA方案,在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确保实际执行的任务安排与相关文档保持一致。该方案应记录于项目软件质量保证过程管理表格中。当项目的进度或范围发生重大变更时,则可能需要重新规划相关活动安排。此方案需经项目经理审批确认,并与其保持一致。同时应包含S/QA审核的安排、版本控制系统的审核安排及其所需的工作量等详细内容。

3. 跟踪项目 SQA 活动和报告

SQA 小组应该定期跟踪已计划的SQA活动。

计划和实际的 SQA 活动的日程和工作量对比应在项目 PMR 中陈述。

4. 项目 SQA 活动

从其他项目的实践中获取成功经验,在帮助识别过程中将作为PDSP(项目定义标准程序)的部分时取得SEPG(软件工程流程组)的支持,并从而支持项目的整体规划中发挥作用。SQA小组负责审阅PP

采用以下策略:包括项目的规划方案、QP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PDSP与SCMP组合的应用策略。这些方法将有助于获取关键的阶段节点,并且通过采用OSSP的标准流程集合来实施相关活动。

当 OSSP 或 PDSP 过程中出现变更时,
须在变更发生后立即将 OSSP 和 PDSP 的变更事项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
并汇报变更情况。
对新加入小组的成员需开展培训活动,
SQA 小组应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若有可能,
可考虑将项目文档迁移到新的 OSSP 版本,
并对迁移过程做好记录。
参与人员需定期参加月度评审会议以及关键节点评估会议

5. 公司 SQA 活动验证

项目总监每隔三个月会对SQA活动进行审查,并由独立拥有SQA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负责对其活动与成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经审核后将反馈至公司质量部经理以优化SQA流程

复制代码
1. 

1. 质量控制方法

为了确保本项目的顺利进行,在本项目中必须统一标准,并明确规定确保项目质量的各项责任与方法。基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及责任分配方案:

项目管理委员会在项目的进度、问题和客户交流上进行监督、协调和指导。

项目负责人负责对项目的全面管理与监督,并收集客户的建议与反馈;同时探索优化措施与改进方案;自始至终承担项目的全程责任与执行任务。

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问题及开发进度实施监管,并统筹各项技术工作。公司挑选了一批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项目工程师,并指派他们负责本领域的相关工作。

实验室或实践教学环境中,收集客户的反馈与建议,并了解客户需求与意见。为确保客户需求得到完美应对,在此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在每一类大项目或每一个阶段结束时,在完成工作小结后,并安排定期的工作进度汇报会议进行总结与汇报。

另外涉及软件开发质量保证的核心任务是对其软件过程进行审计工作。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1. 评估各阶段的评审过程

2. 评估项目计划和监督过程;

3. 评估并监督软件开发计划的执行;

4. 评估系统需求分析过程;

5. 评估系统设计过程;

6. 评估编码和单元测试过程;

7. 评估单元集成和测试;

8. 评估最终项目交付过程。

质量控制(QC)的主要手段是软件测试,在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以发现缺陷为目标,并且确保交付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复制代码
1. 

1. 实施标准及规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均需遵循的标准程序以及其相关成果规范和记录单包括每个阶段的程序文件及工作流程。我们公司通过严格控制操作流程并负责收集整理所有必要的文档资料,在确保各阶段成果具有可追溯性的前提下,从而确保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

  • 项目实施进度
    1. 项目进度计划

基于项目的周期安排,我们将整个项目的实施流程划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项目启动会议)、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通过访谈和技术文档分析)、总体设计与方案制定阶段(包括功能模块划分)、平台研发与系统架构构建阶段(涵盖前端与后端开发)、平台测试与质量保证阶段(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硬件部署与安装阶段(完成服务器及设备的部署)、软件部署与安装阶段(进行系统配置与应用迁移)、平台试运行与优化阶段(进行性能测试和故障排除)以及最终的项目验收阶段。并为每个时间段设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明确各参与方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并为每个时间段设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明确各参与方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并为每个时间段设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明确各参与方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并为每个时间段设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明确各参与方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

复制代码
1. 项目时间进度

项目实际进度包含多个阶段,具体如表5-1所示:

表5-1 项目时间进度

序号 项目阶段 具体任务 里程碑产物 进度安排/天
1 项目准备 落实项目管理组、项目研发组、项目测试组等各小组的人员及职责,同时准备好项目调研材料。 项目人员规章制度 10
2 需求调研 对消防救援大队信息化情况进行调研,包括现状调研和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报告 10
3 总体设计 设计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网络架构等。 总体设计方案、详细设计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设计说明书 10
4 平台研发 原型设计UI设计 原型设计图、平台开发源代码 10
功能设计 20
数据库设计 30
应用开发 60
5 平台测试 对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测试报告 90
6 平台硬件部署安装 对平台涉及的硬件进行部署安装 硬件部署安装说明书 30
7 平台软件部署安装 基于平台硬件,进行平台软件安装 软件安装部署说明书 30
8 平台试运行 部署运行环境,平台进行试运行。 试运行报告 30
9 平台上线 完善平台BUG和功能,平台正式上线。 上线报告 10
10 项目验收 准备验收的相关材料,完成项目验收。 验收报告 5
  •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 项目投资估算

通过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项目投资估算如表6-1~表6-3所示:

表6-1 项目投资估算

序号 项目名称 功能需求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区消防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
1 救援大队智慧业务管理平台 1. 含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装备管理、智能安防管理等所有本级模块的开发和下属消防站对应模块的数据采集、可视化; 2. 智能整合:根据大队正规化业务细则表内“智能整合”栏目中规范指挥中心建设、规范作战编程、规范战备秩序、规范全员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大队团总支建设、规范大队队伍建设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运行等55个项目,逐一做需求梳理、归纳分类、分析业务流程、设计架构和界面、数据库结构设计、开发、测试、优化。 3.通过各站智慧营区的数据采集,归纳汇总,按需生成统计数据,做数据分析、关键信息预警、推送管理方案建议帮助辅助决策。 1套
2 平台服务器配件 3块服务器硬盘、1.2T 3块
3 战术研讨智慧屏 98寸智能会议平板,触摸手写,自带安卓系统,摄像头,麦克风,无线投屏器、ops配置核心不低于i5 11代 1台
4 合计(大队)
A城智慧营区二期
5 战术研讨终端 高性能终端,可高速稳定运行各类大型3d 应用; 含27寸显示器、键盘鼠标; 不低于 cpu i5 12400F、显卡 rtx3060、16g内存、500G固态硬盘。 2台
6 车辆进出抓拍终端 含主、辅抓拍智能识别终端共4台、控制终端1台 1套
7 合计(A****城)
B城智慧营区建设
8 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功能模块: 1.大屏展示子系统 2.人员管理模块 3.车辆管理模块 4.资产管理模块 5.智能监控模块 6.食堂伙食模块 1套
9 数据建模服务 1. 营区整体三维建模,包含综合体建筑、道路、设施设备、树木、水面等静态内容; 2. 对综合体建筑内部、外部进行1:1建模; 3. 在三维场景的主要点位进行打点,可以快速定位重点位置区域,支持点击三维场景中的视频点位与摄像头联动。 1项
10 子系统对接服务 1.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系统、停车道闸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对接,进行数据拉取、清洗、筛选,数据建库等。 1项
11 平台服务器 智慧营区平台IOC网关服务器1台;2* Intel Xeon 5218 (16C,125W,2.3GHz)CPU/232G RDIMM DDR4 内存/480G SSD+1.2TB SAS硬盘/3008 RAID卡/双千双万/2550W电源/标配导轨) 1台
12 战术研讨终端 高性能终端,可高速稳定运行各类大型3d应用;含27寸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配置 cpu i5 12400F、显卡 rtx3060、16g内存、500G固态硬盘 1台
13 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 可存放手机于40台、实现手机存放、指纹人脸识别、电子设备管理、时段设置、日志报表,开关柜数据传送(短信、平台推送)等功能。 1台
14 会议智能录制转写终端 实现录音转写、会议纪生成、实时语音转文字等功能。 1台
15 战术研讨智慧屏 98寸智能会议平板,触摸手写,自带安卓系统,摄像头,麦克风,无线投屏器、ops配置核心不低于i5 11代 2台
16 合计(B)
C城智慧营区建设
17 三维智慧营区综合管理平台 功能模块: 1. 大屏展示子系统 2. 人员管理模块 3. 车辆管理模块 4. 资产管理模块 5. 智能监控模块 6. 食堂伙食模块 1项
18 子系统对接服务 1.与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系统、停车道闸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对接,进行数据拉取、清洗、筛选,数据建库等。 1项
19 战术研讨终端 高性能终端,可高速稳定运行各类大型3d 应用;含27寸显示器、键盘鼠标;主机配置CPU i5 12400F、显卡rtx3060、16g内存、500G固态硬盘 1台
20 智能电子设备管理柜 可存放手机于40台、实现手机存放、指纹人脸识别、电子设备管理、时段设置、日志报表,开关柜数据传送(短信、平台推送)等功能。 1台
21 会议智能录制转写终端 实现录音转写、会议纪生成、实时语音转文字等功能。 1台
22 战术研讨智慧屏 85寸智能会议平板,触摸手写,自带安卓系统,摄像头,麦克风,无线投屏器、ops配置核心不低于i5 11代 1台
23 合计()
系统集成服务(含税、运输、综合布线、配件辅材、安装、调试、对接开发、平台测试、培训、售后服务等)
合计

表6-2 单兵实训考核系统

序号 项目名称 功能需求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智能穿戴实训平台 1. 采集人员心率、步数、卡路里、体温、里程等数据,形成统一数据库,数据筛选分类、人员训练档案管理。 1套
2 训练手环 1. 定制化训练数据采集; 2. 可采集人员训练基本身体数据。 30个
3 实训平台对接服务 实训系统数据实时同步智慧营区管理平台,一体化可视、分析、预警、研判。 1项
合计(大队)

表6-3 中长跑测试系统

序号 项目名称 功能需求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中长跑测试系统
1 中长跑测试管理系统(含技术指导) 1. 体能训练测试考核定制软件;可以实现计时、剩余圈数、照片、排名、姓名显示、经过防作弊点的次数显示、成绩自动导出EXCEL等功能; 2. 操作简单易用 1套

| 2 | 高性能技
术主机 | 多重读出,感应时间误差小于等于 0.01 秒/适合室外任何气候环境, 尤其是强光下,保证测试成绩准确,不丢失测试人员成绩,分度值:0.1s,不易损坏 | 1台 | | |

3 计时地毯 距离0-20CM,不易划伤,多人同时不分道计时点,工作电压:AC220V;工作环境:-30~50度 1条
5 摄像头含支架 具有防作弊功能,实时播报人员,实时录制考核视频,摄像回放。高清摄像、可实时存储到跑步管理系统软件内 1台
6 发令器 可实现1000米内无线发令 1台
7 笔记本电脑 国产小米电脑、I7,内存16G,512 固态 1台
8 航空箱 带把手和滚轮,表面迷彩 1个
9 移动电源 可以连续使用10小时以上 1台
10 音箱 实时播放人员姓名、时间、剩余圈数等。播放时间:10小时 1台
11 LED大屏显示 组成:LED大屏显示(稳固牢固,可以自由推拉)、主控板组成尺寸:LED 显示屏长960mm*1600mm显示:可同时显示≥5人的圈数和成绩 1台
12 大屏支架 承重550斤,坚固耐用,可自由推拉,可固定 1套
13 中间点防作弊 绕近道防作弊远程打卡点。轻便防止抄近道、易于携带、充电式、无线感应无需布线、数量可按考核要求灵活增减 1台
合计(大队)
复制代码
1. 项目资金来源

本项目资金来源:财政资金。

  •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
    1. 项目组织管理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或:在项目的施工阶段),由承建单位应当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而言,则需要涵盖如下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事前管理制度;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三是细化进度控制措施;四是建立完善的验收标准体系;五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或:由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或:具体职责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建设项目的统筹调度、过程督导以及质量监管)。此外,则需要设立专门的技术团队(即:配备一名专职项目经理),该团队的主要职责则是对参与施工的各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并制定整体施工方案(或: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并执行完整的实施方案),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旨在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并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得到保障。为此,经过充分协调后已正式设立由承建公司牵头负责的多个专业工作小组:包括基于公司能力开展需求调研的小型团队以及负责技术开发的小队等六支核心工作队伍。这些专业工作小组分别承担着项目的调研分析任务、技术方案设计职责以及后续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关等关键使命。

1. 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领导小组制定总体项目规划与安排,承担重大事宜协调和工作推进。

2. 项目需求调研小组

项目需求调研小组主导全区需求调研的具体工作内容,并负责系统项目的需求调研工作。

3. 项目开发组

项目的研发团队基于需求调研开展工作,并遵循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完成项目建设方案及需求确认单的相关开发任务。其中包含了项目建设方案和需求确认单的任务由 contracting company handle。

4. 项目测试组

项目测试组承担平台开发相关的测试任务,并涵盖界面功能测试、系统功能验证、操作流程检验以及兼容性检测等内容。经由 contracting company 承担的功能完善及性能优化项目的相关检测工作已全部完成。

5. 项目实施组

项目实施组由承建公司指派,承担项目现场的需求调研,系统的安装与部署以及客户的指导培训任务。支持项目领导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实现项目的阶段性目标

6. 质量保证组

质量保证组负责处理项目的整体建设和软件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并承担了项目整体质量和相关数据的质量审核工作。

7. 运行维护组

运行维护组主管平台日常运维工作,并对出现的问题迅速识别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确保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营。

复制代码
1. 人员培训方案 

培训需求

1. 培训对象要求

培训对象包括业务人员培训、技术人员培训。

业务人员的培训项目:旨在为相关员工提供掌握系统资源的学习课程,并不受限制。

(2)技术人员培训: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开发应用的维护技能培训,并涵盖现场实践性训练与集中理论学习两种形式。在软件调试及故障排查的过程中(即在项目运行中),通过实际操作演练与问题解决训练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完成全部软硬件安装调试后(即系统初步运行完毕),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与若干次实践演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强化训练,并详细讲解软件的功能模块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关键点内容

2. 培训讲师要求

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均要求组织方指派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担任主讲教师,并安排相关业务人员协助完成此次技能培训。其中主讲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资质。此外规定所采用的语言材料均为中文授课,并对非中文材料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准确翻译。每期结束后需提交完整的评估报告

3. 培训方案要求

基于本项目的具体需求,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详细说明平台正常运行所需的技术培训内容,并对系统管理及日常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要求进行明确。

(1)培训的类别;

(2)培训人员和人数;

(3)培训的详细课程;

(4)培训方式;

(5)培训场地安排;

(6)培训设备安排;

(7)培训教材安排;

(8)培训时间与班次安排;

(9)采集培训现场图文资料存档。

根据要求制定出培训方案,列出培训内容详细表。

4. 培训目标

根据培训需求对用户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帮助用户具备独立操作能力的目标,为了确保软件产品正常安全运行

复制代码
1.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按照人员分类,培训对象包括:

  1. 负责消防 rescue 系统工作的领导人员;
  2. 负责消防 rescue 大队业务管理的各管理层级负责人;
  3. 负责具体业务操作的消防 rescue 人员;
  4. 负责平台技术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5. 其他与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等。
  6. 培训方案内容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提供如下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1. 平台操作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平台使用培训。

培训对象:由消防救援队负责人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

培训目标:旨在帮助业务人员熟悉与其日常工作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使业务人员能够熟练开展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功能提升效率;从而为项目的成功提供技术支持。

2. 系统维护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核心技术架构、数据存储方案、功能模块应用以及设备部署与管理维护等内容。该培训旨在面向负责专业系统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开展

培训目标:使系统管理员、系统运行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和掌握本项目中信息资源规划涵盖的标准规范以及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系统安装及初始化设置应用系统的性能升级定制等维护技术使维护人员具备系统管理日常维护一般故障诊断和处理的能力。

复制代码
1. 

培训计划

在整体的培训工作中,将整个培训过程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系统安排。这些具体步骤包括前期准备环节、实施环节以及后续的考核评估和效果检验验证等环节。

1. 前期准备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里,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与相关领导的会议来明确用户的各类需求,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用户的特定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根据制定的《课程大纲》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而言,该大纲将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设计、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编写相关的教学材料;同时要求教师搭建相应的教学环境并协调人员配置.所有工作将在获得用户方的正式批准后有序实施.

2. 培训实施阶段

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

3. 培训考核评估

在培训现场为每位受训人员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表》,其中既包括纸质版也包含电子版的表格形式以适应不同需求;根据学员的具体表现及掌握程度,在结束后由专业人员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审核;针对未能通过考试的学员可采取自学、反复学习以及请教师傅等方式帮助其巩固知识;最终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现场为每位受训人员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表》,其中既包括纸质版也包含电子版的表格形式以适应不同需求;根据学员的具体表现及掌握程度,在结束后由专业人员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审核;针对未能通过考试的学员可采取自学、反复学习以及请教师傅等方式帮助其巩固知识;最终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4. 培训效果跟踪验证

结束后的培训中

复制代码
1. 

培训环境

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培训方案,在training开始前一周即可完成,并该方案将依据参训人员数量及其它相关因素来设定所需training环境requirements。training环境requirements可参考表7-1。

表7-1 培训环境情况

项目名称
培训日期 培训地点
环境要求 详细描述 负责人
客户端机器数量(一人一机) 到位时间
客户端机器配置
服务器机器配置
桌椅
投影仪 1台
投影幕布 1个
话筒 1个
白板 1个
主席台布置
网络要求
备注:
确认签字:
客户方: 日期
实施方: 日期
复制代码
1. 

培训教材

输出内容

在培训开始前准备送给每位学员一套完整的培训教材, 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快速掌握应用系统的操作流程, 同时也可以利用文档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而且更有助于不断优化和完善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系。

培训教材包括:

在进行系统的操作培训过程中,主要包含《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文件》、《系统的使用手册》以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指南》。

在进行系统的维护培训时会涉及的主要书籍包括《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数据结构》、《系统使用说明手册》以及涵盖《系统安装与维护手册》

在某些情况下(如应用系统进行优化或升级时),我们将主动响应并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

复制代码
1. 

培训过程管理

项目培训被视为工程实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的优化改进,在提升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努力使参与人员能够更好地胜任日常工作的各项任务需求,并且确保整体平稳地进行下去。

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出发,在培训组织、师资配备、教材选择以及实践操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保障措施的构建与实施;同时建立并完善与培训相关的控制流程和管理体系,并定期评估其运行效果;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并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流程如图7-1所示:

图7-1 培训流程

复制代码
1. 

培训方式

本机构将集中培训、现场教学以及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在根据不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各类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案

1. 集中培训方式

针对用户方指定的全部培训对象开设集中培训课程。

主要涉及 platform maintenance staff, operational personnel,以及 relevant leadership, 通过系统化的集中培训, 接受培训。

2. 现场培训方式

主要面向平台运维管理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机会帮助我们深入掌握各应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故障检修等日常操作任务。

3. 网络培训方式

针对接受集中培训的对象而言,在仅提供常规集中式训练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辅助性地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其理论知识储备量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4. 热线支持方式

通过服务热线提供即时操作咨询。

5. 宣传材料方式

为了拓展宣传覆盖范围,在相关部门将印刷的宣传材料免费分发给采购方

  •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1. 风险识别和分析
      组织风险识别和分析

该组织内部成员对于目标达成的意见存在分歧;管理层对于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人员激励措施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施工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与其他项目之间还存在资源竞争的问题可能导致一定的组织风险

复制代码
1. 

项目管理风险识别和分析

本项目的规模较大,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技术复杂度和较为紧张的施工周期。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涉及的项目干系人数量较多这一特殊要求。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管控,并最终达到保障生产进度可控且质量可靠的最终目标

复制代码
1. 

横向业务信息协同风险识别和分析

涵盖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监控系统、停车道智能闸门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的数据交互整合,并与3个消防救援中队的智慧营区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是本次项目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然而,在推进信息协同共享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技术对接问题,由于各系统的独立搭建可能导致其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这将给技术方案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复制代码
1. 

数据转换升级风险识别和分析

随着数据结构及逻辑组织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数据转换升级之前必须对现有数据库架构及其关联性进行详尽评估,并确保整个迁移过程能够顺利推进。此外还需要审查当前的数据存储策略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现有存储方案进行相应优化调整,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因数据迁移带来的潜在质量问题

复制代码
1. 

信息安全风险识別和分析

平台所收集的数据涉及消防救援大队人员信息、设施设备管理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等隐私范畴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数据的安全性标准之高,则是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系统对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这些对接活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在确保信息共享的同时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复制代码
1. 

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和分析

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都对拥有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精通消防站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需求。这些人员不仅负责参与平台的技术研发与日常维护管理,并且还需要承担后期大量的技术支持与功能拓展任务。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他们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功能还形成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和深入的技术理解。如果出现关键性技术人员调动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复制代码
1. 风险对策和管理 

组织风险对策和管理

以消防救援大队相应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核心成立项目推进小组,并从组织层面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及高效的管理。

组织一支由著名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项目建设中重要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复制代码
1. 

项目管理风险对策和管理

为确保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要求必须对项目的规划工作要达到有效实施的效果为此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项目实施计划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与方法以提高进度计划管理和跟踪水平的同时还需要科学评估项目的各项工作量并明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及其先后执行顺序在此基础上突出关键项目的地位并对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以保证每个里程碑阶段都需要有工作量估算、时间进度安排以及可操作性高的交付物目标此外还需要借鉴行业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以进一步优化项目的整体管理体系

有必要从整个施工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并应在招标文件和相关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承包方必须遵循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各项规范要求。同时引入监理机构全面负责项目的全程监督管理工作。

复制代码
1. 

横向业务信息协同风险对策和管理

深入分析各部门的信息化现状后,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若因软硬件受限于其他部门的开发部署导致无法快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则寻求替代方案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复制代码
1. 

数据转换升级风险对策和管理

需对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控性;同时,在完成处理后需保证所有处理后数据完全符合消防救援业务的数据质量标准。

在数据转换过程中识别出的数据结构或逻辑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修正方案,并留下修正痕迹。对于那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数据错误问题,在消防站管理中可能导致风险的情况需要进行锁定处理,并在后续会议中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

3. 转换后的数据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数据质量达标后方可入库。

复制代码
1. 

信息安全风险对策和管理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涵盖数据处理流程、存储冗余机制、快速恢复策略以及调整计划等各个维度实施好。

借助规则引擎实现'事前阶段'、'中间环节'以及'事后阶段'的数据验证机制, 从而保证数据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确保记录的真实完整性

3. 制定数据安全制度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过网络行为监控系统与数据库审计工具构建持续性的安全监管体系。

复制代码
1. 

人力资源风险对策和管理

针对人力资源风险问题,在技术和制度层面都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防范措施,并采取多样化的应对策略来留住核心技术人员并缓解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则需防止个别技术人员对技术拥有过多控制权,并确保各岗位职责由两人及以上人员共同负责以提高工作稳定性

  • 经济和社会效益预测与评价
    1. 经济效益预测
      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借助智慧营区平台优化调整消防救援各项业务处理流程,在人员调度与维护、车辆调度与维护、装备配置与维护以及智能化安防系统等功能方面为消防救援大队管理人员提供了便捷的线上业务处理渠道,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突破时空界限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水平,并降低了消防站运营成本

复制代码
1. 

实现消防站安全管理全覆盖

平台与各消防站点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及门禁子系统实现了有机整合。借助智能探测装置、门禁闸机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数字终端手段,在消防站点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布设。构建了对消防站点所有安全事件进行实时监测的空间全面覆盖机制。持续对消防站点各个功能区实施动态监控,并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规避风险。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作人员及设施设备的安全状况,并有效防止了财产损失的发生

复制代码
1. 

提升数据共享与服务水平

该平台通过高效整合事件、指标与配置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资源,并结合物联与业务系统的数据流。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引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解析与优化。实现了基于物联对象的业务信息整合以及基于其间关系的数据互联。从而显著提升了消防救援系统中各业务间的协同效率与资源共享能力。

复制代码
1. 

实现消防站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平台联结的资产管理子系统通过统一管理和统计消防站资产信息实现了车辆、设备以及资产管理的清晰与准确。同时出入库流程也变得更加规范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量化的人事管理则更具科学性和公平性

复制代码
1. 

提高消防救援服务水平

该平台借助物联网、GIS技术和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构建起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机整合,实现了对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对社会化消防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动态优化,以及灭火救援行动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反馈机制建设,从而全面提升了监督指挥效能与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了灭火救援组织协调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推动消防管理实现智能化与专业化发展,满足火灾防控自动化需求、灭火救援指挥智能化目标以及日常执法工作系统化要求,最终形成了智慧防控体系与智慧作战体系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复制代码
1. 

深化消防救援创新研究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的智慧营区平台可作为消防救援创新研究的应用工具。通过融合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来探索消防救援理论科技等领域的新型思路新型办法新型模式。例如,在虚拟环境中开展消防应急路线设计实训以及学习模拟训练应急指挥预演等实践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的消防应急经验知识。

复制代码
1.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智慧消防政策要求

为严格执行国务院、省、市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本项目成功运用新兴技术组合,构建数字化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互联互通.通过持续监控数据流,实现对消防站各项运营指标的实时追踪.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开发出动态分析平台,为企业决策者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并提供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

复制代码
1. 

消防救援各类数据融合贯通

智慧营区平台通过终端感知数据互联与业务数据互通机制的建立,在切实解决了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烟囱问题以及各系统间存在的信息壁垒现象后,在大队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信息整合目标的达成。该平台为实现消防站决策响应标准化运行、人员管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及消防救援工作更加精准化的目标提供了全面且实时的数据支撑

复制代码
1. 

消防救援多元力量融合

通过整合多学科领域的资源与力量,在消防安全、市政工程、公安机关、交通出行、诊疗、小区及社会发展企业等多个层面建立联动机制,并将这些区域内的灭火救援能量有效融合在一起;最终建立起一套高效快速的灭火救援管理体系;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效的通信手段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灭火救援任务的有效完成。

复制代码
1. 

消防救援场景三维可视化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fire station 的可视化系统, 整合各类火灾应急响应场景, 设计操作简便且功能模块清晰设置, 实现对大队整体运行状态的一键监控和实时反馈, 有助于提升指挥中心的信息决策效率

复制代码
1. 

提升消防设备监管效率

借助智慧营区平台对消防救援大队实施的有效监管措施,优化 Fire extinguishing 和 maintenance 服务的质量;同时实施 fire equipment 检验和日常 upkeep;通过提高 Fire building 设施的使用效能;从而显著提升了 overall 安全 management 的效能。

复制代码
1. 

提升消防站运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依据消防站点的空间布局与各类消防活动的数据特征进行感知与整合研究的基础上

  • 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与建议

1. 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该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契合国家、省、市在智慧消防领域的相关政策规划,并作为推动省和市消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目前项目已充分满足项目建设所需的必要条件,并已完成相关准备工作。项目得到了多项政策支持,并依托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资源基础。通过综合运用项目条件、技术创新成果以及相关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全方位分析论证后发现:该项目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更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 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

项目符合国家、省、市消防事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建议尽早立项并开展建设。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