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课程笔记
传统金融学的假设包括: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主体在决策时表现出高度理性且具备完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主体普遍采取自私行为;其中经济人假设立场
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包括:现代投资组合理论、CAPM、Modigliani–Miller 定理以及强化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的应用研究等基础性研究
传统金融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成为一门硬科学;通过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研究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和‘次优决策’学说;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人除了利己,也有利他的一面;
行为博弈论也发现人们在博弈中存在利他、公平、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
因此传统经济人,其实是行为人和社会人而已。
弗曼和莱布森,取代了哈佛的曼昆;
DK教授的‘前景理论’替代‘期望效用理论’;《思考,快与慢》
Smith教授的《实验经济学论文集》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之间的较量性质日益凸显
Fama创立了有效市场假说和三因子模型,并被誉为现代金融学奠基人(传统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Shiller作为行家里手,在"动物精神"框架下对金融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描述为"非理性繁荣"——这一概念在行为金融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著有《非理性繁荣》一书。(另一个先驱者是Richard Thaler;他的研究涵盖了反常行为理论, 经济人的认知局限性模型, 基因心理学影响机制, 时间偏好理论, 心理账户分类体系以及资产定价中的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他著有《助推:认知偏差如何推动金融市场走向.extended version》)
行为金融学主要关注的是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的非理性倾向及其对市场运行产生的影响。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常常与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些非理性偏差如何影响股市的整体波动情况?投资者应该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念进行投资实践?
一点思考: 行为金融学与博弈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联?在实例方面存在显著的重合,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一定的共通性,在探讨机制上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理论框架均与人类的行为动机相关联,并且也都关注个体的选择与决策过程
期望效用理论:
根据对风险的不同态度进行分类,则可以将人群划分为风险厌恶者、风险追求者和无差异者;
(财富的绝对水平决定了效用;财富越多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特性)
(偏好的公理化假设包括:完整性、可传递性和独立性等条件)
圣彼得堡悖论和最大效用原理;
阿莱悖论:
要么不赌、要么就赌大一点;
反射效应机制:涵盖盈利情况以及亏损情况;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风险偏好呈现出多样性与不稳定性
快系统和慢系统:《思考快与慢》
启发式偏差: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
从整体上来看,在构建框架依赖时需涵盖视觉框架与损益 frameworks(分别称为正负面损益模型)。这一过程主要源于心理暗示的形成以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个体采取一些非理性反应。
损失厌恶:损失的效用是收益的2.5倍
禀赋效应:放弃的痛苦>得到的快乐;安于现状;宜家效应、敝帚自珍、大话西游;
心理账户:资金的来源、用途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非替代性、无形的墙;
过度自信表现为:对可能性的预判不够精准;在数量评估方面存在过于狭窄的信心区间;容易陷入知识幻觉以及将偶然性误认为规律的现象;同时存在控制幻觉倾向和证实偏差心理;至于江湖上的波浪理论是否真的源于认知偏差,则值得深入探讨。
模糊厌恶的概念源于对未知领域的过度担忧。行为经济学者指出,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种倾向性: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明确特性的不确定情况而非完全未知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从信息清晰度和实际风险水平两个核心维度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在面对模糊事件时人类心理预期的基本规律。
(揭示了为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体而言,金融投资显得过于复杂而望而却步;同时,在面对不可预测事件时,个体往往表现出过度谨慎的态度以规避潜在的风险——这与墨菲定律所暗示的现象相悖。)
前景理论认为风险决策过程划分为两个核心环节——编辑与评估,并被归类为描述性范式的一种决策模型。其中,在编辑环节中,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风险管理, 并基于框架与参考点收集并处理相关数据. 评估环节则通过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来进行判断分析, 并替代传统的客观概率与客观估值方法.
基于基准点依恋性(即个体在遭遇不佳结果时往往与其周边环境进行对比的心理现象),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股市买入价作为基准点而非实时行情;幸福感是通过与他人或环境进行比较而获得的。
确定性效应:是指投资者会把盈利的股票卖出,即‘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连续8次抛掷结果皆为正面后,在预测下一次出现正面时误入热手效应的误区。具体而言,在此情形中"将随机性现象误认为存在确定性规律"即是所谓的热手效应。
若预测下一次出现反面,则可能陷入赌徒谬误或小数定律的误区。该种情况下"采用小样本推断大样本的方法"实则违背了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低估中高概率事件;
该理论成功地解答了萨缪尔森困境、弗里德曼-萨维奇悖论以及股权溢价谜题。此外,在涉及微小概率事件时表现出特殊偏好——在面临微小概率的潜在收益时往往表现出冒险精神,在遭遇微小概率的损失时则体现出averse倾向。而股票的表现源于一种短视的风险偏好吗?(例如,在某些年份中)股票亏损的概率往往高于债券。
人们对市场的有效性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也有人则认为市场是非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市场消息'和'市场先生';此外,在金融市场中遵循专家建议进行交易并不会带来收益。在1900年代初期,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Bachelier)首次将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研究,他提出三个核心观点:首先,整个金融市场是由一群活跃的投机者共同构成;其次,在这一环境下(即'公平游戏'规则下),没有任何个体或群体能够通过信息优势获得长期收益;最后,在价格变动上呈现出典型的随机性特征。他得出结论称:人们无法预测股价的走向。
‘随机漫步理论’是‘有效市场假说’的鼻祖,为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1970年Fama在其 seminal论文中首次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MH),该理论认为在一个证券市场上若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则该市场即为有效的;
(其必要条件包括: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已实现充分化;信息收集成本接近于零;存在众多具备理性预期的投资者;且这些投资者会在信息面发生变化时做出及时而全面的反应);
(关于投资者理性的进一步探讨表明:市场上可能存在非理性行为者——它们可能是随机决策者;也有可能是非随机但基于套利活动而进行的操作者);
(从理论层面讲"有效市场假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弱性有效性、半强性有效性以及 强性有效性);
(弱性有效性意味着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历史证券价格数据及成交量等技术性信息——因此基于技术分析的方法无法在股票市场上获得超额收益);
(半强性有效性则指出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吧所有既有的公司运营数据——如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利润指标及盈利预测值等——因而基本面分析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
(而最强性有效性则认为市场价格完全包含了所有公开与非公开的信息——因而不存在任何有效的套利机会);
(就个人而言要战胜"市场先生"并非易事!研究表明即使一些顶尖投资专家也难以突破市场的随机波动!因此最合理的投资策略应遵循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即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并被动跟踪指数基金以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实际上, 市场并非完美无缺, 虽然机会依然存在. 然而, 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它可能会出现偏离.
有效市场理论促使人类从主动型投资转向被动型投资。(即便这一观点看似合乎逻辑合理(实则并无不妥),它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
行为金融学并非否定量化交易的价值与潜力,并非否定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反而是推动了量化分析与投资实践的发展。
是否存在 always 正确的情况?市场能否经受住考验?
只需进行价格检验;包括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该理论在有效市场中的适用性受到质疑;
注:一价定律是新古典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在有效市场条件下,同一品种 of 证券应当具有相同的价格;
违背这一原则的例子包括:双胞胎股票 price 差异、子公司的定价失误以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现象;
注:该理论指出,在同一 Efficient 市场中,同一品种 of 证券应当具有相同的价格;
违背这一原则的例子包括:双胞胎股票 price 差异、子公司的定价失误以及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现象;
注:具体表现形式有:1987年 Black Monday事件;因纳入指数而引发的价格变动效应;名称变更所引发的价格异常现象(如A股中的"谐音 effect", 洪水公司(AKMA)与奥巴马(OBAMA)等案例);
在市场中存在"过度反应"与"不足反应"两种现象:当市场拥有相关信息时,其响应速度较慢且不够精准;其中,'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当前数据而忽略了历史数据的影响;同时,'对偶然信息'给予过多关注,即所谓的认知偏差;此外,还表现为一种高自信心的状态,误认为他人对此类信息无知;这种状况往往伴随着过激联想与群体性行为;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Facebook(脸书)数据门事件导致其股价剧烈波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另一方面,'缺乏及时反 应'的情况则意味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回应;这通常是因为投资者过于保守或是由于其内在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所导致
这本质上就是博弈论,在分析他人心理时需要特别谨慎。别人都在试图揣摩你的思路,在这种复杂的互动中很难准确预测他人的行为模式。在信息处理方面需要权衡利弊:虚情假意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消息的真实性?是否构成虚假信息?即便如此真实的信息也需要通过专业的渠道进行验证。公众对此有何反应?过度反应与适度反应之间存在怎样的界限?又该如何界定合理与过激的反应?
有限套利: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95%依靠认知捷思和快速决策法进行决策;
价格偏离价值的这种偏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行消除;
市场有效性最终靠套利机制维系;套利后的价格趋向内在价值后使市场维持有效状态;
实际上多方面因素限制了套利的空间:一方面其存在范围受限于时间、资金和交易制度等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存在噪音交易风险导致价格难以回归正常水平(正如LTCM案例所示):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等案例表明噪音交易风险可能导致持续的价格偏离;
因此在实践当中应充分认识到套利并非万能工具(如前所述);
《大空头》讲美国次贷危机;Thaler客串电影,讲解热手效应;
市场能否被击败?击败它的方法是什么?
超额收益率即Alpha收益率;投资回报超出预期水平;当出现超额收益率时,则意味着能够击败市场。
评估投资策略的有效性;通过CAPM模型识别资产的超额收益;Fama指出市场有效性无法直接验证;他建议采用CAPM模型来进行评估。
单因子模型描述为:资产的预期收益仅受市场因素影响,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Beta衡量的是资产收益对市场波动的敏感程度。
Jensen's alpha属于多因子模型的一种吗?它表示实际回报超过基于单因子模型预期回报的程度。
被动策略:主要投资于市场指数;其认为市场有效理论限制了投资者的表现能力;
主动策略:巴菲特采用的主动策略夏普率为0.79,在与市场比较时表现突出;
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方面存在密切联系:从数据来看,小企业往往优于大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份表现尤为突出——即所谓的1月份异常现象;在价值投资领域中,“账面市值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维度;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BM值的企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月度收益;此外,在风险补偿机制下(Risk Premium)、市场过度反应现象(Overreaction Phenomenon)以及投资者偏好(Investor Preference)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fama发现,CAPM不能预测规模-价值组合的回报;(因子太少)
三因子模型是由规模、市盈率/账面市值比以及Beta系数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即,在CAPM的基础上补充了两个新的因子)
Fama因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因子模型是由规模、市盈率/账面市值比以及Beta系数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即,在CAPM的基础上补充了两个新的因子)
Fama因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思考问题:在中国市场中应用三因子模型能否带来显著的效果?这些步骤包括因子的中性化处理、归一化处理以及去极值和标准化处理。这类多因子模型通常被机构投资者采用,并通过风险平价策略来实现稳定的收益。这通常会提供数百只股票的持仓组合。一旦该因子被公布,则可能不再有效。tick策略和马丁格尔策略是否都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回撤为负数时意味着什么?在我国股票市场使用动量交易策略时,请确定其适用的时间周期。Alpha收益通常指的是超越基准收益的表现。
反转效应与动量效应的表现特征如下:
具体表现为:在时间序列上观察到的是前期获胜者随后出现亏损、而前期失败者则会转为盈利的状态;此外,在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到后期的投资组合呈现出负收益与正收益并存的现象。
研究发现,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时序性收益显著逆转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资产类别中。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单独运用CAPM模型进行风险定价时无法充分解释该现象的本质特征;
然而,在引入额外因素尤其是基于市值加权的投资组合表现指标后,则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动量即惯性力量,在股市中表现为延续既定趋势。在投资决策中使用的各类时间框架包括:启动期、维持期以及滚动更新周期。其中综合效果依次为双重指标优于单重指标优于普通指标甚至超越无指标体系。
相对与绝对两种类型的投资策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市场情绪状态分类体系。
正向与反向的市场情绪状态则分别对应着正向与反向的投资机会。
Mark Carhart指出动量同样被视为一个关键因素(其本质为系统性市场风险且需承担相应的溢价成本),并构建了著名的Carhart四因子模型;通过分析这类基金的投资风格特征来评估其表现稳定性。
反转和动量是矛盾的,可用以下三个模型解释:
信息扩散模型(即HS模型);(1999年)市场存在: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
Overconfidence model (DHS model): Investors exhibit overconfidence and engage in self-justification behaviors; they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accuracy of private information while underestimating the accuracy of public information.
投资者心态模型(BSV模型)包含两个主要偏差类型:一是过度重视近期数据并作出过激反应;另一个是未能及时调整预测和表现出不足的适应能力。
投资者特别关注的通常是那些在特定时段不受媒体报道影响的股票——通常指最后一个交易日(即周五)上市的股票。坏消息往往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发布,并不会引发显著的价格波动。投资者在同一时间段内难以同时关注并处理多家公司发布的公告信息。
媒体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其影响力超出像nature这样的权威期刊。
非媒体报道的股票往往能够实现更高的回报率;通过买入低报率的股票并卖出高报率的股票;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未被报道溢价。
市场的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非理性繁荣阶段;
- 利用这些异常波动性的情绪构建投资策略以获取超越市场的收益;
- 情绪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天气状况如阴雨天,
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失败,
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论坛讨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 - 在衡量这些复杂的情绪时,
我们采用了" emotions index "这一指标,
而美国市场的量化指标则包括:
- 折价发行的封闭式基金数量;
-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
- 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
- 首日上市股票的表现情况;
- 股票溢价水平;
以及新股上市的数量等多维度数据。
羊群行为;
自发性庞氏骗局和博傻行为;选美博弈;证实偏差;情绪周期;
个人投资者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情绪导向型交易(追求刺激感偏向年轻人群体)、高频型交易(其中男性群体表现更为活跃)、视觉吸引力型交易(倾向于选择具有市场关注度高的股票产品)、损益失衡效应(表现为卖出盈利头寸的意愿强于卖出亏损头寸);
个人资产配置策略:
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信任度以及社会互动的稀缺性和金融素养的不足,在股市中参与的程度受到限制。
不充分分散与简单平均分散化:
(即简单的平均分散)
投资者倾向于在国内市场进行配置,并且在本地市场和特定行业领域也表现出偏好。这种倾向源于信息错判、乐观偏差以及熟悉效应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