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航天工程系列
目录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二号
神舟十三号
神舟十四号
神舟十五号
神舟十六号
神舟十七号
神舟十八号
神舟十九号
神舟二十号
神舟二十一号
神舟二十二号
神舟飞船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属于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人实验飞船上具有双重身份。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六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升空试验。
飞船在太空运行二十一个白天夜晚的时间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
此次飞行实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全部成功成果的同时实现了零故障目标。
通过全面考察了舱段分离等关键技术性能测试确保了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二个项目,并被认为是标准型无人飞船的成功实践。
该工程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升空程序,在太空运行期间总共持续了6天零18小时,并环绕地球完成了约108个轨道周期。
这项任务实现了中国首次标准型载人航天实验飞行任务,在太空运行期间展现了良好的技术性能。
相较于先前的成功案例——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上增加了留轨运行、舱内环境控制以及应急救生三项核心功能。
在本次任务中,在生命保障设备方面采用了真实配置。
神舟三号
神舟三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一艘无人实验飞船上具有载人技术指标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的特点,并且除了不搭载航天员外其设计结构也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以及附加段四部分构成。
神舟三号于2002年3月2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其7天的飞行试验期间装载有科学技术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返回舱于4月1日安全着陆。
轨道舱在太空留下了大约180天的运行记录并完成了约2821次环绕地球的任务。
相较于神舟二号而言神舟三号飞船增加了逃逸系统和应急救生装置同时完善了冗余技术和备用伞系统功能。
运载火箭则具备了故障检测逃逸以及应急处置等多重保障能力以确保任务的安全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为我国设计的第四个无人飞行器同时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型无人飞行器具备良好的技术性能其长度约达7.4米直径约为2.8米重量达到7794公斤主要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以及附加设备四个部分构成。
该型无人飞行器于2002年12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太空运行约6天18小时后安全着陆于当日内蒙古中部地区。
此次测试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全面测试阶段并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五艘发射的飞船,并且也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它长度达9.2米,并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以及附加段四个部分构成。
于2003年10月1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升空。
搭载着杨利伟乘员,在轨运行了14圈后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
神舟五号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在验证各系统性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实验飞机是中国航天工程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空间实验室型载人航天器,并首次实现多人持续太空飞行的技术突破。
2005年10月12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工作后,“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着中国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宇航员成功升空。
随后,“神舟六号”飞船于17日凌晨安全返回地球表面,在为期五天的任务中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七艘飞船,在2008年9月25日搭载三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完成了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并完成了首次空间出舱任务。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七号运载火箭成功-launch了于2008年9月25日。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完成了第二步的首次飞行任务,并为后续建设中国空间站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翟志刚顺利完成太空行走出舱活动后……
神舟八号

随后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初始椭圆轨道运行状态。
这一过程也被视为我国空间发展战略中建造空间站的重要一步,并被公认为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尝试。
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推出的第九艘飞船,承担着执行中国第四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以及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的任务.其长度约达9米,直径达到2.8米,重量约为8吨;其主要结构包括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部分,其中只有返回舱会返回地球表面.
于2012年6月16日成功升空的是"神舟九号"飞船,其飞行乘组由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于同一天晚些时候,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实现了成功着陆.在轨期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关键的交会对接操作:第一次是自动完成的……第二次则由三位宇航员手动操作完成;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开展了一系列涉及航天医学及空间科学领域的实验.
神舟十号
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10艘专门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飞行器,在轨高度为9米(长度为8.5米),重量达到8吨左右(质量约为7.5吨),最大直径为2.8米;采用三舱结构布局设计(包括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整体配置先进合理。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预计飞行约17小时后进入预定轨道)。经过精心设计的人工干预与自动化操作相结合过程后,在轨期间成功实施了多项重要实验:其中包括完成天宫一号目标模块对接及手控对接动作;开展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演示了中国首次空间器绕飞交会试验;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实验及技术验证工作。
返回舱在26日抵达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并安全着陆(后续将进行相关技术评估)。期间三位宇航员李春 parked, 王亚平等均全程参与了此次重要太空探索活动。
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推出的第十一艘无人飞船。
神舟十一号承担了中国第六次载人太空飞行的任务。
该飞船其长度达9米,直径达2.8米,并总质量达到8吨。
主要由轨道舱负责轨道交会对接功能、推进舱提供动力,并配备返回舱完成着陆任务。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正式腾空而起,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后。
于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并形成组合体;
返回舱在20天后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
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轨停留30天,
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在此期间他们完成了在轨维修技术和一系列科学实验。
神舟十二号

神舟十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十二艘飞行器,并在空间站阶段首次执行载人任务。其设计采用三舱结构:推进舱、返回舱与轨道舱组合而成。火箭于2021年6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于7日与天和核心舱组合模块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正式入住核心舱组队开展实验和技术验证工作,并于9月17日乘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轨期间三位宇航员共驻留3个月时间,在完成两次出舱任务的基础上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工作,并对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如长期驻留保障、资源补给、再生生保系统等进行了在轨验证。
神舟十三号

神舟十三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在其设计中采用了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结构体系,并以返回舱为中心采用了三舱配置模式。
该飞船承担的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在这一阶段总共将执行六次飞行任务。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 神舟十三号搭载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飞向太空, 其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组成。
神舟十四号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14艘飞船,在转入空间站建造任务后首次开展载人飞行活动。
该飞船采用了三舱设计:包括轨道舱、返回舱以及专门负责推进作用的推进舱。
此次飞行乘组由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在轨期间完成了多项重要工作。
他们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随后与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
在轨驻留期间进行了多项关键操作:接待了两个空间站舱段、一艘载人飞船及一艘货运飞船;共执行了3次出舱活动;配合问天实验舱完成交会对接与转位操作;完成了实验舱解锁安装工作并开展了一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
返回阶段返回舱于12月4日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并完成全部程序后最终实现了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目标。
神舟十五号
神舟十五号是第15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在完成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
该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及推进舱组成,并包含14个子系统模块。
于2022年11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升空任务的是神舟十五号飞船。
2023年6月4日,在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神舟十五号”乘组乘坐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自神舟十五号航天员此次太空驻留以来,在轨停留期间将完成空间站基本构型建造工作,并进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神舟十六号
神舟十六号是中国发射之中的第16艘载人航天器。
神舟 sixteen号执行的任务是中国实施的第十一任大型太空探索项目。
同时也是中国从传统地面轨道向空间站转移阶段中的首飞。
在2023年5月22日的时候, 神舟 sixteen号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被转运至发射区域。
而在5月三十日, 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携带神舟 sixteen号飞船升空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组成, 其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一职。
十月三十日零点左右, 神舟 sixteen号与空间站完成分离流程。
十月三十一日,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 航天员们均无异常状况。
神舟十七号

神舟十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推出的第17艘飞船。
执行此次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任务组由汤洪波 、唐胜杰 和江新林 三位航天员组成。
汤洪波在该任务中的职责是担任指令舱长。
于今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六号”运载火箭点火起飞。
这一时刻标志着我国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已进行过的第30次太空飞行任务。
在半年多后的4月30日零时59分,“神舟十六号”返回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完成。
此后,“神舟十六号”返回舱于今年4月30日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完成全部程序。
神舟十八号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18艘飞船。
此次神舟18号任务由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三位"80后"航天员组成的乘组。
本次三位均属"80后"且担任指令长的是叶光富。
于当日17时5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的是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
于次日早上零时二十四分左右,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实现返回舱着陆。
神舟十九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受托负责神舟十九号的研制工作,
该工程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列中的第19艘无人飞船任务。
负责实施太空任务的舱组成员包括指令长为蔡旭哲先生、另两位宇航员分别是宋令东和王浩泽。
于今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成功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轨道。
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返回东风着陆场完成太空任务。
神舟二十号

该工程任务将由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作为第20艘完成任务的载人太空站而实现。
本计划定于2025年安排神舟二十号开展载人太空站建设任务。
为适应空间站阶段的任务需求,在推进组批研制模式的同时构建了多艘载人飞船并行设计研制的新管理体系。
其中从神舟十六号至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形成组批生产模式,并且其技术状态保持基本一致。
神舟二十一号

神舟二十一号是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进入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飞船。经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组织实施的组批生产模式下研制完成。
预计在2025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将实施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神舟二十二号
第22艘神舟飞船是中国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之一,并且正在执行测试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