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0102:可行性研究的内容(7项目立项管理—7.2项目可行性研究—7.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文章目录
-
7.2项目可行性研究
-
- 7.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 1.技术可行性分析
- 2.经济可行性分析
- 3.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 4.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
- 5.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记忆要点总结
7.2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从技术、经济、社会和人员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最终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可行性研究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7.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信息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 、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 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等。
1.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当前的技术、产品条件限制下,能否利用现在拥有的以及可能拥有的技术能力、产品功能、人力资源来实现项目的目标、功能、性能,能否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整个项目。
技术可行性分析一般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 进行项目开发的风险 :在给定的限制范围和时间期限内,能否设计出预期的系统并实现必需的功能和性能。
- 人力资源的有效性 :可以用于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队伍是否可以建立,是否存在人力资源不足、技术能力欠缺等问题,是否可以在社会上或者通过培训获得所需要的熟练技术人员。
- 技术能力的可能性 :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所掌握的技术是否支持该项目的开发,是否存在支持该技术的开发环境、平台和工具。
- 物资(产品)的可用性 :是否存在可以用于建立系统的其他资源,如一些设备以及可行的替代产品等。
技术可行性分析往往决定了项目的方向,一旦技术人员在评估技术可行性分析时估计错误,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造成项目根本上的失败。
2.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投资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支出分析 、收益分析 、收益投资比 、投资回报分析 以及敏感性分析 等。
(1)支出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的支出可分为一次性支出和非一次性支出两类。
- 一次性支出:包括开发费、培训费、差旅费、初始数据录入、设备购置费等费用。
- 非一次性支出:包括软、硬件租金、人员工资及福利、水电等公用设施使用费,以及其他消耗品支出等。
(2)收益分析。信息系统项目收益包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以及其他方面的收益等。
- 直接收益:指通过项目实施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如销售项目产品的收入。
- 间接收益:指通过项目实施,通过间接方式获得的收益,如成本的降低。
- 其他收益:如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等。
(3)收益投资比、投资回收期分析。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项目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
(4)敏感性分析。当诸如设备和软件配置、处理速度要求、系统的工作负荷类型和负荷量等关键性因素变化时,对支出和收益产生影响的估计。
除了上述的经济方面的分析外,一般还需要对项目的社会效益 进行分析。例如,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在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人员素质等方面获得潜在的效益。
3.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项目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分析外,往往还需要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其社会效益往往是可行性分析的关注重点。
(1)对组织内部 。信息系统项目往往都能为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沉淀,这些沉淀会夯实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充分挖掘和分析项目各项能力的效益:
- 品牌效益:指通过项目建设、服务等为组织的知名度提升及正向特征带来的收益。
- 竞争力效益:指通过项目预期成果能够为组织在行业或领域中,获得更好竞争优势的收益。
- 技术创新效益:指通过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技术矛盾或难点的攻克,为组织技术能力积累,以及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带来的收益。
- 人员提升收益:指通过项目锻炼和人员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应用,为组织人员能力提升或骨干人员培育等方面的收益。
- 管理提升效益:指通过项目过程管控以及项目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实践融合等,为组织的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的收益。
(2)对社会发展 。信息系统项目也可能成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举措,这些举措可以为局部或区域社会发展带来各种进步,主要包括:
- 公共效益:指对广大社会群众增加信息惠民、美好生活、理念创造、知识普及、居民健康等方面带来的各种收益。
- 文化效益:指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包括网络文明方面。
- 环境效益:指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 社会责任感效益:指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方面的收益。
- 其他收益:如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等。
4.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同于一般项目,信息系统项目的产品大多数是一个软件硬件配套的信息系统,或一套需要安装并运行在用户现场的软件、相关说明文档、管理与运行规程等。只有基础硬件运转正常可靠、软件正常使用,并达到预期的技术(功能、性能)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才能称为信息系统项目是成功的。
而运行环境是制约信息系统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需要从用户的管理体制 、管理方法 、规章制度 、工作习惯 、人员素质( 甚至包括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等)、数据资源积累 、基础软硬件平台 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软件系统在交付以后,是否能够在用户现场顺利运行。
但在实际项目中,软(硬)件的运行环境往往是需要再建立的,这就为项目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进行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时,可以重点评估是否可以建立系统顺利运行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建立这个环境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便可以将这些工作纳入项目计划之中。
5.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除了前面介绍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外,还包括了诸如法律可行性 、政策可行性 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项目也会涉及到合同责任、知识产权等法律方面的可行性问题。特别是在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平台和工具方面,以及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往往存在一些软件版权问题,是否能够购置所使用环境、工具的版权,有时也可能影响项目的建立。
此外,在可行性分析方面,还包括了项目实施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分析。总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项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重点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记忆要点总结
(1)可行性研究 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 、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 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等。
(2)技术可行性分析一般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项目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的有效性 、技术能力的可能性 、物资(产品)的可用性 。
(3)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投资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支出分析 、收益分析 、收益投资比 、投资回报分析 以及敏感性分析 等。
(4)社会效益往往是可行性分析的关注重点,包含有对组织内部 、对社会发展 。
(5)运行环境是制约信息系统发挥效益的关键,需要从用户的管理体制 、管理方法 、规章制度 、工作习惯 、人员素质( 甚至包括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等)、数据资源积累 、基础软硬件平台 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6)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除了前面介绍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外,还包括了诸如法律可行性 、政策可行性 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