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立项前的重要工作,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包括可能性、效益性和必要性三个方面,可能性包括技术、物资、资金和人员支持的可行性;效益性包括经济消息和社会效益;必要性包括社会环境、领导意愿、人员素质、认知水平等。
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是投资前期的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可以省略或合并,详细可行性研究不可缺少。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对项目有关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运行环境可行性及其他方面可行性。
(1).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当前市场的技术、产品条件限制下,能否利用现在拥有的以及可能拥有的技术能力、产品功能、人力资源来实现项目的目标、功能、性能,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往往决定了项目的方向,一旦开发人员在评估技术可行性分析时估计错误,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造成项目根本上的失败。
要确定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系统,就要对待开发系统的功能、性能、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技术风险有多大,系统能否实现。技术可行性一般要考虑的情况包括:
(2). 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就是进行开发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评估,确定要开发的系统是否值得投资开发。对于大多数系统,一般衡量经济上是否合算,应考虑一个最小利润值。经济可行性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公司经营长期策略、开发所需的成本和资源、潜在的市场前景等。
除经济效益外,在可行性分析方面,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分析。
(3). 运行环境可行性
运行环境是制约信息系统在用户单位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需要从用户单位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规章制度、工作习惯、人员素质(甚至包括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等)、数据资源积累、硬件(包含系统软件)平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软件系统在交付以后,是否能够在用户单位顺利运行。
在进行操作可行性分析时,可以重点评估是否可以建立系统顺利运行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建立这个环境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便可以将这些工作纳入项目计划之中。
(4).法律可行性主要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合同、侵权、责任以及各种与法律相抵触的问题,特别是在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平台和工具方面,以及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往往存在一些软件版权问题,是否能够购置所使用环境、工具的版权,有时也可能影响项目的建立。
(5).执行可行性是指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在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和人员素质等因素上能否满足系统操作方式的要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人和制度的问题,人为抵触信息系统的投入和使用。
可行研究报告的流程如下:
首先明确项目的规模与目标;
接着调查当前运行系统的状况;
随后构建新系统的技术架构模型;
接着评估不同可行方案的技术指标;
最后推荐技术上可行且经济性的方案;
然后撰写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交最终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可行性研究前可开展项目机会研究阶段,在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后即可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并据此决定是否进入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该评估是对项目的初始分析,在此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考察市场规模与生产能力;其次分析投入构成;然后确定网络规划方案及物理布局选择;最后制定设计方案并安排进度计划;同时需编制投资预算与成本估算等关键环节。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决策前对项目有关的技术、经济、法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详尽调查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研究报告
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运用经济评价法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定;采用市场预测法分析市场需求状况;运用投资估算法估算项目投资规模;以及采用增量净效益法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组织经济评价也被认为是对项目的财务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被称为国民经济评价
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项目背景情况(含技术背景、市场背景等)。
(2)编制项目建议书的过程及必要性。
(3)市场情况调查分析,客户现行系统业务、资源、设施情况调查分析。
(4)项目技术方案。
(5)实施进度计划。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划。
(7)人员及培训计划。
(8)风险分析。
(9)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测与评价。
(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对应教程: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第三版)》 3.2可行性研究
历年真题
**4.1 [**高级2010上41]以下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叙述,( )是不正确的。
A. 技术可行性基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并经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评审与评价。
B. 经济可行性基于资源配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项目的价值,并展开投资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具体分析。
C. 可行性研究无需考虑合同责任、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问题。
D. 社会可行性重点考察项目对社会的作用, 包括法律道德、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对技术、经济、社会及人员等多方面条件及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确定项目可行性的过程。该研究包含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以及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其中:
-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能否利用现有技术和未来可能的技术能力来实现项目目标
- 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涉及成本评估和收益预测
- 社会影响方面的可行性探讨则涵盖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相关性探讨
此外: - 项目还需考虑合同责任与知识产权问题
- 社会影响方面的具体考量包括法律道德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 项目实施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该企业致力于"新一代网络操作系统"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在论证初期通常不会涉及(技术细节部分)。
A. 进行新一代网络操作系统的需求调研与掌握市场需求范围
B. 深入分析并论证企业是否拥有必要的开发技术基础
C. 精确估算系统整体开发所需的时间段安排
D. 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与经济状况后展开相关论证分析
基于对试题(41)的分析结果可知,在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当涵盖的内容包括:技术性问题、经济性问题以及运行环境的相关需求;同时还需考虑法律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在进行相关性评估时也会涉及市场因素的研究。对于系统的开发周期进行详细估算通常不在初期阶段进行。
**4.3 [**高级2010上55]以下关于项目评估的叙述中,( )是正确的。
A. 该评估工作的主要产物是项目评估报告。
B.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序阶段进行。
C. 建议书是项目评估的主要参考文件。
D. 该项目的责任方负责完成项目的整体性评价任务。
项目的绩效评价即为项目评估, 即指由外部组织或个人对项目的整体进行评价, 通常包括前期阶段与完成后的两个阶段. 而前期阶段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展开分析, 后期则侧重于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 具体而言, 前期阶段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展开分析; 后期则侧重于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完成后的评价中, 则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综合考量其运行效率, 同时从投资效果的角度综合考量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可见A是正确的.
**4.4 [**高级2010下41]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进行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时,应从可能性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以及必要性分析三个方面入手
B. 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遵循科学方法和客观评价的规范
C.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在技术与环境两个维度实施全面评估
D. 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运用投资估算法、增量净效益法等数学公式作为重要手段
可行性研究是一种系统化的投资决策科学分析手段。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通过对项目相关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比较的基础上(即通过技术方案间的论证比较),进而预测分析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项指标数值(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分析),从而考察项目的建设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即考察项目的建设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与盈利能力(即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盈利能力)以及建设的可能性与实施的可能性(即考察项目的实施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确定该项目的投资建设是否可行(即确定项目投资建设是否可行)的一种科学分析手段。
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则是从技术性能、经济指标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即从多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并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比较(即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比较),最终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即确定整个项目是否可行)。
由此可知,“选项C.应在立项前期全面评估技术和所处环境的技术方案”这种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即这种说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在立项前期阶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即目标无法实现)。
某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有如下描述:“…为了解决风险问题,在不影响整体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独立开发设计,并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功能模块整合到整体系统中实现了各子系统的协同工作从而显著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潜在风险…项目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和模块化方法以Java语言为基础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高效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还能够有效推动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采购管理方面项目严格遵循招标投标制度全面贯彻执行了《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规范…”这段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__( )__。
A.技术可行性
B.运行环境可行性
C.风险因素及对策
D.经济可行性
本报告主要聚焦于技术可行性方面的分析。其中'显著降低开发成本及风险水平'涉及'C.风险因素及对策'和'D.经济可行方案'。然而未提及'B.运行环境的可靠性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