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教育知识和能力1--教育的基本知识

阅读量:

教育的基本知识

1. 教育的含义

  • 从广义上讲, 促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以及思想观念影响的活动均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
    • 广义范围内的教化涵盖社会教化家庭教化以及现有的学校教化模式
    • 侠义教化特指学校教化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系统地引导受教者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其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其成为相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属性

  • 从核心角度看,教育由教育者、学习主体以及教育资源构成。
  •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旨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 在社会层面上,其特点表现为恒久不变的社会特征,并包含长期发展的基础以及与生产力与政治经济体系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

3. 教育的起源

3.1 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早的 观点。这一观点被所有宗教所接受。

3.2 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最先系统阐述 的关于教育起源的重要理论。
将教育的起源视为动物本能行为的研究对象,并且忽略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社会性的存在。
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利托尔诺和英国哲学家沛西·恩斯。

3.3 心理起源说
  1.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 代表任务:美国孟禄
3.4 劳动起源说
  1. 教育起源于劳动
  2.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4. 国内外教育家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

4.1 中国古代
  1. 孔子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原则的人。

  2. 孟子
    持“性善论 ”,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论”的“治人”的“劳心者”

墨子强调教育与学习本应融为一体,并指出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他阐述了"量力而行"这一自然法则,并称其为"量力性原则"的首创者。他特别重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1. 荀子
    持“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学习的过程“闻、见、知、行 ”。

  2. 韩愈
    探讨了识才与育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倡导勤奋与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强调师道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无固定老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则其惑必不确定… 惑而不从师,则终不解矣 。”

  3. 朱熹
    南宋著称于世的哲学家、教育家。
    注重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以及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提倡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记》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教育文献。
该文献首次系统阐述了"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以及"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核心教育理念。

4.2 西方古代
  1. 苏格拉底
    首创“苏格拉底问答法 ”,又称“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古希腊博学的哲学家。
他著述《政治学》一书,并提出了"心灵论"这一理论。
他在教育领域首次主张"依照自然规律施教"。

昆体良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的开拓者,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他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包含了《论演说家的教育》和《论演说家的培养》,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系统性教学方法论专著。

4.3 国内外近现代

吉拉尔达·夸美纽斯(Girald[a] Kukus, 1557-1611),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他著有《大教学论》(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并标志着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该书首次系统阐述班级授课制这一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并开创了"泛智"教育理念,并主张"将全部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

  1.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持“性善论 ”,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

  2. 康德
    著作《康德论教育 》,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3. 裴斯泰洛齐
    其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其主张教育应当实现德育、智育与体育的统一。

  4. 洛克
    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

  5. 赫尔巴特
    他的重要著述《普通教育学》开创了现代教科书体例的第一本书籍,在历史上首次系统地确立了规范性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该理论体系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支撑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完整的规范性学科体系。
    通过伦理学与心理学支撑体系,《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规范性学科研究的基础。
    该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道德发展与人格完善的统一。
    四段教学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步骤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以及课堂为中心构建其核心框架。

杜威著《民主主义教育》一书阐述了他的理念,在其中他强调"教育即是生成"以及"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等观点,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化模式——新教化体系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儿童发展与兴趣培养的前沿阵地;实践性学习的核心平台;以及实践反思与价值创造的空间载体等三大部分。该体系以儿童为中心,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命名为"新教化体系"

晏阳初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 乡村教育思想 ,对我国现代 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陶行知
    其生活教育理论构成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体系。该体系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以实践为中心的生活理念;
    (2)强调社会整体性的学校模式;
    (3)践行教学、管理与育人融为一体的方法论。

陈鹤琴
是著名的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之一。在其职业生涯中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家庭教育》便是其中一部重要作品,在幼儿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不仅撰写过《家庭教育》等著作,在幼教理论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幼教理论中提出"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的理念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5.1 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探讨教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是彼·克鲁普斯卡娅。《教育学》是由凯洛夫主编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2 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 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6.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6.1 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1. 人口数量及增长速率对教育事业规模及发展速度构成制约
    (1) 受人口数量及增长速率双重因素影响,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均受到限制
    (2) 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中, 人口素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3) 不同的人口流动模式与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利用效果

  2.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 调节人口规模;
    (2) 提升人口素质;
    (3) 优化人口结构, 调整人才分布和迁移.

6.2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如下:
(1)生产力水平会影响教育的广度与节奏;
(2)生产力水平会影响教育结构的变迁;
(3)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选择。

(1)教育是劳动资源的重要源泉;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成的源泉。

6.3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 政治经济体制对教育实施影响
    ( 1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方向;
    ( 2 )政治经济体制规定了接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 3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培养目标。

  2. 教育对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1)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政治与经济体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政治民主水平;
    (3)通过传播核心思想理念并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导向,
    教育对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6.4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 1 )文化知识对教育内容及水平施加限制;
    ( 2 )文化格局对教育资源配置及教学方式产生影响;
    ( 3 )文化传统对学校制度与发展路径形成一定导向。

  2.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传递文化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递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
    (2)教育传播文化
    在人类文明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渠道。
    (3)教育选择文化
    从众多的文化中筛选出最能体现社会发展特征的部分。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不仅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和完善。

7.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7.1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的心智活动遵循由低级认知向高级认知、从简单理解发展至复杂推理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会经历质的变化。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由此可见,教育者必须重视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切记不要急于求成或忽视其内在规律。

个体在各个年龄段会呈现身心发展上的多样特征以及关键矛盾,并承担着各自独特的成长使命。

  1. 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性是指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以及个体特征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在身心特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性。教育实践中应当实施精准施策,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做到"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这一现象说明,学生的天生长 varying ways.

  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种是在同一领域内各个年龄段中的非平衡性发展;另外一种情况即多维度上的非平衡性发展。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的特点是指不同类型的机体能力能够互相补偿、共同促进的作用机制。

7.2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学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构成了可能性,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研究验证了成熟势力说

  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可能性,即使具备优良的遗传基础也不足以在其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因为脱离了外界条件的支持,这些优势也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中的价值。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面作用,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
  3. 在接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作用时,人展现出了极强的主动适应能力。

在人的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是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学校教育。

  1.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8.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它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及青少年,要求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当共同为国民基础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1. 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2. 义务教育的起源
    1619 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

我国义务教育推行连贯九年的教育体系,将其划分为初等阶段和初级中等阶段两个学习序列,其中普通初中教育侧重于基础课程教授与学生能力培养,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9. 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1. 以个体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

  2. 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先生等

  3. 以个体人为中心的理念源于孟子先生等学者。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引导个体实现自身的发展需求与价值追求。其核心主张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成长

  4.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为杜威先生。
    其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等同于社会生活本身,其过程即为实现目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定目标。

  5. 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这一理论深入阐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从而有效反驳了唯自我主义和社会至上主义等片面观点。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