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Hastie, Tibshiran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full name: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abbreviated as ESL) is a seminal work in the field of machine learning. Authored by distinguished experts in statistical learning, including Claude Shann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and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UCLA, among others, it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advancing research in statistics alongside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science. This book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the trajectory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research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e Elements这一术语源于荷兰语elementaire一词,在意为基础或根本要素。它意味着此书是一部系统地汇集统计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七章节,在第一至第三章节中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体系:其中包括概率论基础、信息论要点、模型选择策略以及归纳偏置理论等核心知识点;而在第四至第六章节中,则深入探讨了线性模型的概念框架及其在各种分类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如逻辑回归算法的原理运作、决策树构建的具体步骤以及支持向量机在高维空间中的分类优势;第七章节重点分析了几种关键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正则化处理以避免过拟合的问题识别与解决策略、交叉验证方法用于评估模型泛化能力的技术路径以及稀疏矩阵表示法在特征降维中的应用效果等关键点。除上述系统化的理论讲解外,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部分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操作指导
ESL致力于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统计学习中核心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
作者被运用自己的经历与见解,
从深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理论上的深刻洞见,
并总结出了成功案例。
作者认为,
学习者应该掌握相关的知识,
通过实践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核心概念与术语
2.1 模型与分布
2.1.1 模型(model)
在统计学习中,模型(Model)是一个基于观测数据(或称为样本)的假设函数,它既可以描述联合分布的情况(即生成模型),也可以描述条件分布的情况(即判别模型)。当模型基于联合分布时,则用于完整地刻画数据的生成机制;而当模型基于条件分布时,则用于刻画不同类别之间的概率关系。
2.1.2 推断(inference)与学习(learning)
在统计学习中,推断(Inference)旨在利用给定的模型参数来估算未知变量的具体数值。而学习(Learning)则是通过已有数据确定模型参数以使模型对未来的数据产生准确预测的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学习过程视为一种优化任务,并寻求能够最小化损失函数的最优模型参数。
2.2 数据与噪声
2.2.1 数据(data)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通常将数据(Data)视为输入变量的真实值集合,并作为模型估计的基础依据。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可能会包含各种来源的噪声干扰。
2.2.2 标签(label)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标签(label)通常用于表示输入数据的真实结果或类别,在模型训练和预测中起到关键作用。作为基础术语,在统计学习中它也被用作模型的学习目标之一。
2.2.3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在统计学习中,在研究随机变量时会用到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它用于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离散型或连续型的概率密度,并也常称为密度函数(Density function)。常见的概率密度函数类型包括多项式型、指数型和正态型等。
2.2.4 统计量(statistic)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统计数据(Statistic)被用来刻画数据的特性。通常所涉及的统计数据包括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协方差(covariance)以及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等关键指标。这些常用的统计数据能够从不同角度揭示数据集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
2.2.5 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测试数据(test data)与验证数据(validation data)
在统计学领域中,
• 训练集(Training Set)是构建模型核心组件的关键信息源,并为其参数优化提供指导依据;
• 测试集(Test Set)用于评估其预测能力与准确性的重要指标;
• 验证集(Validation Set)为优化超参数配置、提升泛化能力提供必要的调节依据。
2.3 参数与超参数
2.3.1 参数(parameter)
在统计学习中,变量(variable)代表模型生成待测数据所遵循的概率分布,在特定的数值集合下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在同一个系统内部变量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在线性回归问题中所述的变量就是回归系数。
2.3.2 超参数(hyperparameter)
在统计学习领域中, 模型调控因子(Hyperparameter)用于调节模型架构. 相较于而言, 在训练过程中不需要更新. 因此, 它们并不是由输入数据直接学习得到的. 不同应用场景下, 超参数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 在神经网络中, 超参数包括网络层数, 每个隐藏单元的数量以及学习速率等.
2.4 假设空间与假设
2.4.1 假设空间(hypothesis space)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Hypothesis Space被定义为涵盖所有可能模型的空间,这些模型均包含于其中。当Hypothesis Space规模较大时,可能会出现全局最优解难以被有效识别的情况
2.4.2 假设(hypothesis)
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假设函数旨在基于输入变量来进行输出预测。每个特定的统计模型都与一个独特的假设相关联。例如,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假设被表示为输入变量的线性组合形式:Y = \beta X + \epsilon。
2.5 损失函数与代价函数
2.5.1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在统计学习中所涉及的'Loss Function'旨在评估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程度。'Loss Function'越小则表明该模型具备更强的预测能力。常见的几种'Loss Function'包括均方误差(MSE)曼哈顿距离(L1范数)最大误分类损失以及对数似然代价等
2.5.2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在统计学领域中,成本函数(Cost Function)被定义为衡量模型损失程度的一种加权平均指标;其性质为非负实数值。当进行学习时,优化器(Optimizer)通过计算目标成本函数的梯度来确定更新方向,并依据这一方法逐步调整模型参数以实现最小化损失的目标
2.6 训练误差与泛化误差
2.6.1 训练误差(training error)
在统计学习领域中,衡量模型对训练数据拟合程度的是所谓的 Training Error(Training Error),它也反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2 泛化误差(generalization error)
在统计学习理论中,泛化误差(Generalization Error)被用来衡量模型对未见测试数据的学习能力和表现效果。该指标反映了通过评估实际应用效果来验证模型总体性能的能力。
2.7 学习策略与算法
2.7.1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
在统计学领域中,Learning Strategy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适合当前数据集的模型,并通过特定的方法优化其参数设置。从本质上说,Learning Strategy大致可分为三类:以规则为基础的学习, 以统计为基础的学习以及集成学习.
2.7.2 监督学习算法
在统计学领域,监督学习算法(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也被称作有监督的学习方法,在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等学科中有重要应用。它通过分析一批含有标签的样本数据,在特征空间中建立目标函数与决策边界的关系模型,并实现对新样本的预测或分类任务完成。具体包括分类、回归以及基于实例的学习等技术。
- 回归分析方法:涵盖线性回归、脊回归以及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等多种技术。
- 分类器设计主要涉及感知机模型、k近邻分类方法以及基于贝叶斯原理的概率分类器等多种策略。
- 标注学习技术主要包括最大熵模型以及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状态转移概率建模两种主要方法。
2.7.3 非监督学习算法
在统计学领域内,在统计学领域内
聚类方法:涵盖k均值法、层次群分析法以及凝聚法等多种技术。
可视化方法:涉及谱分析法以及其相关展示技术。
2.7.4 强化学习算法
在统计学领域内,默认情况下(即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的强化学习算法(Reinforcement learning algorithm)属于机器学习范畴。该方法不仅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并且具有长期预测的能力。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奖励与惩罚信号来引导智能体的行为策略。
- Q-learning: 利用Q表的动作价值函数。
- Sarsa: 依赖贪婪策略驱动的状态价值函数。
- DQN: 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中构建的Q网络作为核心组件,在该框架下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实现自主优化与决策机制。
2.8 模型评估与选择
2.8.1 过拟合与欠拟合
在机器学习领域中,过拟合(Overfitting)和欠拟合(Underfitting)是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在统计学习过程中:(1)当出现过拟合现象时(即该算法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过度自信),其具备不具备抗干扰能力?(2)同样情况下它是否难以推广至 unseen data?而欠拟合则表明该算法未能充分捕捉训练集中的模式:即该算法在已有训练样本上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在面对与原始训练集存在差异的新样本时效果显著下降。
2.8.2 偏差与方差
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在统计学习中,
偏差(Bias)被定义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期望差异,
它反映了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平均预测误差。
同样地,
方差(Variance)则衡量了模型预测值在其均值周围的变化程度,
反映的是模型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
较高的偏差会导致较高的训练误差,
而较高的方差则可能导致较低的训练误差;
然而,
较高的方差也可能导致较高的泛化误差。
2.8.3 交叉验证方法
在统计学习领域中,交叉验证方法(CV Method)是一种用于确定模型超参数的有效技术。该方法通过将给定的数据集合划分为两个互不相交的部分——其中一部分作为训练数据、另一部分作为测试数据——来实现对不同设置的超参数进行模型训练与评估。通过反复采用这种划分策略并综合比较各组实验结果,在最终阶段会选择能够带来最佳性能表现的那个特定的超参数设置。
2.8.4 正则化方法
在数据科学领域中,在统计学习过程中(Regularization Method)是一种旨在通过减少模型复杂度来防止过拟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加入正则化项来减少模型对数据的过度拟合,并且能够平衡偏差与方差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包括L1范数和L2范数等策略。
2.8.5 ensembling方法
在统计学习领域中,集成学习方法(Ensembling Method)即为将多个弱分类器进行集成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强分类器。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过拟合现象的发生几率,并且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整体泛化性能。
3.E-Mail分类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
3.1 算法概述
邮件分类任务可被视为识别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
即 email 分类即是基于用户发送来的 emails 内容进行自动化分门别类。
作为例子来看,在文本分类中,则是依据 document 的内容自动生成相应的 category 属归属。
邮件分类任务可被视为识别 emails 是否为垃圾 emails。
即 email 分类即是基于接收者的 emails 内容进行自动化分门别类。
作为例子来看,在文本分类中,则是依据 documents 的内容自动生成相应的 categories 属归属。
为了完成邮件分类这一任务。由于贝叶斯算法作为生成模型使用,在实际应用中是最为基础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基于样本数据训练出有效的分类器。具体的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计算每封邮件的先验概率;
然后确定特征的条件独立性假设;
接着计算条件概率;
最后应用贝叶斯定理进行预测和分类。
获取数据,在开始阶段进行处理和分类工作。首先,在处理阶段采集一定数量的电子邮件数据样本。这些样本分为两类:一部分是被归类为垃圾邮件的数据样本;另一部分则是被归类为正常邮件的数据样本。对于第一类样本(正常邮件),我们希望尽量准确地进行分类;而对于第二类样本(垃圾邮件),则将它们转移或归类到其他类别中去。
对原始数据实施预处理措施:通过剔除不必要的标点符号、去除低频词汇以及将其编码为统一的标准格式等手段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性处理
生成词库
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 我们将每封邮件分解为其 constituent words, 并确保每个邮件都被表示为一个由一定数量词汇组成的序列, 其长度与词库中的词汇量相当.
- 训练模型:通过构建模型并利用预设词库以及收集的邮件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后,在完成建模过程的基础上依次计算以下指标:首先计算每个词汇的先验概率;其次计算每个词汇的后验概率;最后计算相应的条件概率。
评估机制:对接收的新邮件样本进行处理时,首先需要提取其中的单词列表,并对这些文本信息进行分类操作。随后系统将通过计算得出该样本对应的后验概率值,并据此判断属于哪一类别。
3.2 算法过程详解
具体到邮件分类任务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需要收集并预处理相关邮件数据;其次建立特征向量空间模型;最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训练与测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参数设置以确保分类效果的一致性与可靠性。
在数据收集方面:主要涉及获取不同类别的电子邮箱。这些邮箱应涵盖正常工作流程及恶意内容的实例。对于被识别为异常行为的数据样本,在进行初步分类后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则需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质。而对于被错误分类为垃圾邮件的样本,则需重新评估其属性并将其归类至适当类别。
因为邮件数据本质上属于字符串类型,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顺利实施,则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
文本标准化:将文字统一格式化为标准形式;
拼写检查:采用编辑距离算法对拼写错误进行纠正;
过滤无关词:剔除无意义词汇;
词干提取:对同义词和变位词进行统一处理以获得共同语干;
分词:将句子划分为词语组并赋予不同权重以避免不同语境下词语重要性差异。
-
生成词库:创建词汇数据库,并将邮件中的词汇按照其出现频率进行排序。随后选取高频词汇作为词汇数据库的内容,并可借助预设工具包内的词汇资源来实现此功能。
-
数据准备阶段:将邮件内容拆解为独立的词语,并将其转化为每个包含一定数量词语(与词汇表大小相当)的具体序列。如在Python中可调用nltk库中的分词工具,在Java中则可采用HanLP等工具。
-
建立模型:利用词库以及邮件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并分别计算每个关键词在其所属类别中的先验概率、后验概率以及其与具体类别之间的关联性(即条件概率)。其中所采用的是朴素贝叶斯算法——这是一种依据贝叶斯定理进行分类的方法。具体而言:
-
根据词库信息计算各类别文档出现的概率;
-
通过邮件样本中的数据确定各个关键词出现的概率;
-
利用邮件内容分析各个关键词在其类别中的关联性。
测试模型:评估新的邮件样本时,在完成单词列表提取并进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在分析模型输出的概率结果时(即通过计算得到的条件概率),将样本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基于预设的标准阈值范围,在分析得到的概率值基础上(即通过计算得到的条件概率),将样本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
3.3 算法实现
基于Python实现邮件分类算法,可以参照如下代码:
import nltk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
def naive_bayes(train_set):
"""
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邮件分类
:param train_set: 训练集
:return: 返回分类器
"""
# 词库生成
word_dict = defaultdict(int)
for mail in train_set:
words = nltk.word_tokenize(mail[1])
for word in words:
word_dict[word] += 1
# 词频统计
vectorizer = CountVectorizer()
X_train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mail[1] for mail in train_set]).toarray()
y_train = [mail[0] for mail in train_set]
p_class = dict((cls, len([y for x, y in zip(X_train, y_train) if y == cls])) / float(len(y_train))
for cls in set(y_train))
feature_prob = []
for i, clf in enumerate(vectorizer.get_feature_names()):
prob = {}
numerator = sum([(word_dict[clf] + 1) * int(j == i)
for j, mails in enumerate(X_train)
for k, word in enumerate(mails)])
denominator = sum([sum([(word_dict[word] + 1) * int(x[k][i] > 0)
for word in mails])
for j, mails in enumerate(X_train)])
prob["p(w|c)"] = numerator / denominator
feature_prob.append(prob)
def classify(test_mail):
test_words = nltk.word_tokenize(test_mail)
vec = vectorizer.transform([test_mail]).toarray()[0]
score = {}
for cls in set(y_train):
score[cls] = math.log(p_class[cls], 2)
for i, clf in enumerate(vec):
if clf > 0:
score[cls] += math.log(float(feature_prob[i]["p(w|c)"]), 2)
return max(score, key=lambda x: score[x])
return classify
代码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