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阅读量: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 要: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探讨其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欺负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总体上网络欺负行为不严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中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得分最高,父亲拒绝维度得分最低;2. 结合年级变量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具有明显差异,而其他人口学变量不具有明显差异;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在人口学变量上均不显著;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结合专业变量来看,其具有明显差异,在其他人口学变量没有明显差异;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除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外,其余各维度与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4.父母教养方式中,除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两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能够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进行有效预测,其中,母亲拒绝、父亲拒绝维度预测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比率较高,分别是17%、14%。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网络欺负;关系研究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最近几年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大学生犯罪率也相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发生的频率也逐年攀升,这不仅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及人格发展带来伤害,也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网络欺负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团体或个人通过交流和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论坛、个人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信息等恶意、反复、蓄意欺负他人的行为。在各种欺负形式中,网络欺负属于新兴起的,其随着青少年利用手机和互联网社交频率的提升而产生并发展。虽然其和现实中的欺负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中,但是却有一致的欺负内容。欺负者会以受欺负者的生理、成绩、家庭、外表等疾病、缺陷不足等作为话题,而骚扰被欺负者[1]。
以往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网络欺负的影响显著。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发展会发挥关键作用[2]。父母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持有的理念,包含在养育子女的整个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行为[3]。传统的研究主要注重的是青少年网络欺负,而研究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并不多,大学生正处在树立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所以,本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有:王小运[4](2016)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张知琦[5](2019)研究表明:初中生网络欺负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蓝媛美等[6](2019)研究表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何丹[7](2018)研究表明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网络欺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影响青少年的隐性自恋和认知移情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欺负。
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分析这一群体网络欺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差异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丰富化,还能够为高校管理者、教育者提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减少其网络欺负行为的具体策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匿名抽样并测验了220位大学生,发出220份调查问卷,回收之后,得到200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3.02%。有效被试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下表中的内容:
表1 有效被试构成情况
项目 类型 人数 占比
性别

女 20
180 10%
90%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3
31
30
106 16.5%
15.5%
15%
53%
专业 文科
理科
工科 90
91
19 45%
45.5%
9.5%
生源地 城镇
农村 96
104 48%
52%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欺负问卷》
本研究采用Erdur&Kavsut(2007)编制的网络欺负量表,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两个分量表,其中分别包括18题,应用4点计分方法,1代表的是“从未有过”,2代表的是“1到2次”,3表示“3到5次”,4代表的是“5次以上”,每个分量表得分在18-72的范畴内,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网络受欺负频率和实施网络欺负的频率都越高。
2.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应用蒋奖(2010)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其中包括母亲版本和父亲版本,分别包含21题,具有相同的内容,包括三个维度:过度保护、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从“从不”到“总是”应用了4点计分方法。计算父母在各维度中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了子女感觉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具有越高的水平。
2.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22.0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应用了以下分析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研究、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差异研究
表2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描述性统计
项目 M SD
网络欺负 19.55 3.66
网络受欺负 23.18 4.98
由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量表计分方式可知,大学生网络欺负的两个维度均值较低,总体上看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不严重。
表3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性别差异比较
项目 男
M±SD 女
M±SD t
网络欺负 22.00±7.83 19.28±2.77 1.55
网络受欺负 22.15±3.25 23.30±5.13 -1.00
由表3的结果可知,在性别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表4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项目 城镇
MS±SD 农村
MS±SD t
网络欺负 19.53±2.68 19.57±4.39 0.69
网络受欺负 23.22±5.23 23.15±4.71 0.11
由表4研究结果可知,在生源地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5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专业差异比较
项目 SS df MS F
网络欺负 36.45 2 18.22 1.37
网络受欺负 41.67 2 20.84 0.84
由表5研究结果可知,在专业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6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年级差异比较
项目 SS df MS F
网络欺负
网络受欺负 136.49
133.85 3
3 45.50
44.62 3.53*
1.823
注:代表的是p<0.05,**代表的是p<0.01,代表的是p <0.001,下同。
通过表6能够了解到,在年级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差异较为显著,事后经LSD进一步多重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四个年级的学生中,网络欺负行为具有最高得分的是大一年级的学生。
3.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研究
表7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项目 M SD
父亲拒绝
母亲拒绝
父亲情感温暖
母亲情感温暖
父亲过度保护
母亲过度保护 1.37
1.39
2.69
2.87
2.01
2.12 0.43
0.45
0.64
0.60
0.44
0.47
通过表7能够了解到,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所有的维度中具有最高的得分,最低得分的维度是父亲拒绝维度。
表8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项目 男
MS±SD 女
MS±SD t
父亲拒绝 1.51±0.51 1.36±0.42 1.48
母亲拒绝 1.47±0.48 1.38±0.45 0.81
父亲情感温暖 2.84±0.66 2.68±0.64 1.09
母亲情感温暖 3.04±0.63 2.85±0.59 1.40
父亲过度保护 2.07±0.43 2.00±0.44 0.67
母亲过度保护 2.23±0.56 2.11±0.46 1.04
由表8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9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项目 城镇
MS±SD 农村
MS±SD t
父亲拒绝 1.37±0.48 1.37±0.37 0.25
母亲拒绝 1.40±0.51 1.37±0.39 0.50
父亲情感温暖 2.70±0.65 2.69±0.64 0.14
母亲情感温暖 2.87±0.61 2.86±0.58 0.16
父亲过度保护
母亲过度保护 1.96±0.47
2.06±0.48 2.06±0.39
2.19±0.45 1.55
1.92
由表9 能够了解到,在生源地变量方面,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所有维度差异不显著。
表10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专业差异比较
项目 SS df MS F
父亲拒绝 1.27 2 0.63 3.47

母亲拒绝 1.88 2 0.94 4.74

父亲情感温暖 2.38 2 1.19 2.92
母亲情感温暖 1.29 2 0.64 1.82
父亲过度保护 0.21 2 0.10 0.55
母亲过度保护 1.71 2 0.08 0.38
由表10能够了解到,在专业变量方面,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明显。事后经LSD进一步多重比较研究发现,不同专业间的差异包括:工科大学生的母亲拒绝维度得分比理科大学生要明显高得多;文科大学生母亲、夫妻拒绝两个维度要比理科大学生明显高得多。
表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比较
项目 SS df MS F
父亲拒绝 0.33 3 0.11 0.58
母亲拒绝 1.22 3 0.41 2.00
父亲情感温暖 1.87 3 0.63 1.51
母亲情感温暖 2.23 3 0.74 2.13
父亲过度保护 1.28 3 0.43 2.29
母亲过度保护 1.20 3 0.40 1.82
通过表11研究结果可知,在年级变量中,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所有维度差异都并不明显。
3.3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对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两个变量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得到了以下研究数据:

表12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1 2 3 4 5 6 7 8
1 1
2 -0.09 1
3 0.38** -0.05 1
4 0.41** -0.04 0.77** 1
5 -0.10 0.01 -0.23** -0.26** 1
6 -0.11 0.02 -0.23** -0.29** 0.74** 1
7 0.17* -0.01 0.33** 0.29** 0.23** 0.12 1
8 0.22** -0.05 0.27** 0.37** 0.05 0.13 0.73** 1
注: 1:网络欺负,2:网络受欺负,3:父亲拒绝,4:母亲拒绝,5:父亲情感温暖,6;母亲情感温暖,7:父亲过度保护,8:母亲过度保护
结合上表数据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当中的几个维度,如父亲拒绝的维度、母亲拒绝的维度、父亲与母亲过度保护这两项维度与网络欺负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两项不同的研究变量,对其做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研究数据:
表13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R2 调整后的R2 β t
父亲拒绝 网络欺负 0.14 0.14 0.38 5.72***
母亲拒绝 0.17 0.17 0.41 6.36***
父亲情感温暖 0.01 0.01 -0.10 -1.40
母亲情感温暖 0.01 0.01 -0.11 -1.58
父亲过度保护
母亲过度保护 0.03
0.05 0.03
0.04 0.17
0.22 2.45*
3.19**
结合表13回归分析数据可以发现,除了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两个维度,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维度均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进行合理预测,其中,父亲、母亲拒绝两项维度预测率排在领先位置,分别能解释大学生网络欺负14%和17%的变异。
4 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差异分析
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就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欺负及网络受欺负行为现象均不严重。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在遇到问题时知道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利用网络暴力处理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视,更多人采取比较文明的方式解决在网络上遇到的矛盾,且大学生有独立行动及思考的能力,对于网络欺负现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
就性别变量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及网络受欺负都不具有明显差异,这与前人研究形成了偏差,如蓝媛美(2019)的研究表明,就性别变量这一点上,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具有显著差异,男生发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多于女生,这是由于本文研究过程中,男女被试人数具有很大差距导致的,且网络受欺负现象出现时,男生和女生都有能力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结合生源地变量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以及网络受欺负行为都没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网络普及率提高,不管是农村地区或是城镇地区学生都能接受较好的教育,文化水平及心理素质较高,很少采取不理智的方式应对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网络欺负及网络受欺负并不存在明显的生源地的影响。
在专业变量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自课堂教学逐渐数字化、网络化,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能更多的接触网络,一些公共课,如心理学的普及,也让大学生都能学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而不是采用不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年级变量上,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的网络欺负现象最严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如蓝媛美(2019)的研究表明,欺负的产生具有年级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大一网络欺负现象最突出,可能原因为大一学习任务较轻,有更多时间沉迷网络,且刚步入大学校园很多学生还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于是通过网络发泄、排遣自己的消极情绪,更容易在网络上与别人产生矛盾,采用不理智的方式解决矛盾,所以网络欺负行为最严重。
4.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结合描述统计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当中的母亲情感温暖得分最高,其中,父亲拒绝得分最低,这与吴师[8](2016)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占主导的教育方式较多,并且现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更多是正向的,少数是负面的,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变高,随着网络自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量家庭都可以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很多父母都积极学习并改变自己,父母给子女更多的是温暖和关爱,父母与子女更多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此外,在孩子成长以后,父母对子女认知发生变化,对子女预期更高,将孩子当作成年人,并保持平等的交流方式,从而产生更有效的沟通。
结合性别变量这一指标,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结合性别变量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生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升高,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减弱,父母对儿子或者女儿采用一样的教养方式,甚至可能对女儿给予更多的温暖。
在生源地变量上,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生源地变量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这是由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普及范围扩大,城乡差距拉低,不管是城镇地区或是农村的家长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着同样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养方式不存在明显差异。
结合专业变量这一点,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导致了子女人格发展的差异,各种教养方式可能使子女的性格、爱好、目标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导致专业选择的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如蓝媛美(2019)的研究表明,教养方式对个体成长与专业选择也会产生影响。
结合年级变量这一点来看,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子女已经成年,大部分子女外出上学离家较远,与父母相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更多的是关爱而不是责备,并且大学时子女的人格趋于稳定,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此,基于年级变量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
4.3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结合研究数据来看,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几个维度: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这种家庭氛围当中,家庭成员未形成好的沟通互动,不利于形成健康、正常的家庭氛围,这样当子女在家或在外受到伤害或产生压力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采取不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网络上与人产生矛盾后,更加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但遭受网络欺负时,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告诉子女以合适且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
以往研究表明:父母否定和对孩子过度的宠爱都会提高其网络欺负的频率。以否定为主的家长对于自己子女的关心程度是比较低的,很少会去监督管理他们的行为,相反过度宠爱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没有发现自己父母是对自己过度宠爱,他们就会更加轻易地进行网络欺负,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能快速发现以及改变子女的网络欺负,提高他们进行网络欺负行为的频率,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拒绝型父母和过度保护型父母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正确人格的产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欺负行为[9]。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除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两个维度外,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指标的其他不同维度都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作出合理预测,其中,父亲拒绝这一指标的预测率达到百分之十四,而母亲拒绝的预测率接近百分之十七。也就是除了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两项研究指标,其他不同维度的分值越大,子女出现网络欺负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父母教养方式为拒绝或过度保护时,子女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反抗和疏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不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从而导致网络欺负行为的出现。
5 结论
5.1大学生总体上网络欺负行为不严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中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得分最高,父亲拒绝维度得分最低。
5.2结合年级变量来看,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具有明显差异,而其他人口学变量不具有明显差异;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不显著;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结合专业变量来看,具有明显差异,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明显差异。
5.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除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外,其余各维度与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
5.4父母教养方式中,除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两个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能够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进行有效预测,其中,母亲拒绝、父亲拒绝维度预测大学生网络欺负的比率较高,分别是17%、14%。
6 建议
鉴于以上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策方面。“应对目前网络传播的实际情况,颁布一系的法律规定,对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之间的差异,以具体法律法规等管制网络欺凌事件” [10],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强化网络实名制度。
二,学校方面。要积极普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普及相应课程,让大学生了解网络欺负的危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引导其及时与可信任的人沟通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
三,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文明上网,优化家庭教育,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留意子女是否出现异常状况,一旦发现,及时沟通了解,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与子女形成良好的关系,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个人方面。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也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约束好自己行为的同时也要监督同伴的行为,不做网络欺负的施暴者,也不做网络欺负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李醒东,李换.网络欺负—悄然兴起的校园暴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0,7(07):61-64.
[2]崔丽萍.浅谈家庭对孩子早期成长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5 (2):231-232.
[3]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4]王小运.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6):89-93.
[5]张知琦.初中生网络欺凌和家庭教养方式及个性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蓝媛美,林忠永,黄雪雯,段修云,杨新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欺负—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内江师范学报,2019,34(06):1-7.
[7]何丹.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序列中介效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4):18-22.
[8]吴师,戴向唯,杨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家庭支持权变性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 89-93.
[9]何丹,范翠英,牛更枫,连帅磊,陈武.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41-44.
[10]陈钢.网络欺凌:青少年网民的新困境[J].青少年保护,2011(7):46.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Bullying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Author: Director: Ren Chun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online bully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bullying and parenting styles. Methods 2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Cyber Bullying Scale and s-EMBU-C. Results 1. On the whole,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bullying a is not serious. In the six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style, the score of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i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father’s refusal is the lowest 2. Combined with grade variabl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ullying, while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ullying is not significant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variabl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3. In addition to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the other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net bullying,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et bullying and parenting styles;4. In addition to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other dimension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ullying. The ratio of mother’s refusal and father’s refusal to predic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ullying is 17% and 14% respectivel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yber bullying; Parenting style; Relationship research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