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Python 人工智能实战:自动驾驶

阅读量:

1.背景介绍

概览

在未来的5年里,自动驾驲领域将成为无人驾驶(UAV)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新型智能交通方式的标志性技术。本文基于最新的数据、技术及市场动向,对人工智能(AI)技术在自动驾驲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试图通过编写实际可行的方案,帮助大家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自动驾驲领域、解决现有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革命。

作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曾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学习的内在美德”,即通过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来学习新的知识。而自动驾驲也不例外,其一直坚持的是“学习-自主”的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寻找和改进自己的驾驶行为。换句话说,自动驾驲系统不断地试错、纠正自己并从中学习,以达到更好的驾驲效果。

当前,自动驾驲领域主要面临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环境识别与感知技术的研发;其次是如何构建自动驾驲系统中的各个子模块——包括车辆控制、路径规划、语音合成、图像处理、导航、环境检测、决策等等。为了提高自动驾驲技术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研究相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且结合实际场景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保持开放的态度,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本文选取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介绍自动驾驲领域的历史沿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二节深入分析自动驾驲系统的各个子模块,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强化学习、路径规划、导航等等,并介绍其中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以及其在自动驾驲领域的应用。最后,本文根据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总结提炼出自动驾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2.核心概念与联系

自动驾驲领域的历史沿革

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期,美国的科技界开始布局自动驾驲领域。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第一个用于自动驾驲的汽车,称为“卡罗琳·派克·路易斯”,这是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驲汽车,并于同年获得了“麦肯 Challenge”(200万美元)赏金赛。这一时期,自动驾驲领域的发展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早期的研究项目侧重于交通规则的识别与预测,其他一些项目则涉及到更复杂的任务,如图像识别与处理、声音识别与合成、决策与控制等。

到了2007年,欧洲的自动驾驲研究领域崛起,不仅有来自法国、荷兰等国家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有来自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合作研究。不过,由于当时英国、美国等国家对于自动驾驲领域缺乏共识,因此导致了“自动驾驲与电子游戏”(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而这项政策使得整个自动驾驲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到了201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动驾驲领域的热度逐渐被激增。2012年,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国家自动驾驶战略》,此后,美国政府和企业均陆续加入了自动驾驲领域。

2014年,英伟达宣布收购一家名为“优必德”(UBER)的日本自动驾驲公司,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是自动驾驲领域的弱势地带。同时,美国科技部决定出资5亿美元设立国际自动驾驲联盟(IAA)。

2016年,谷歌和百度联手打造了跟随功能的自动驾驲汽车——昨天的谷歌Pixel Buds、今日的自动驾驲赛道上已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驾驶模式。

近几年,随着自动驾驲产业的蓬勃发展,自动驾驲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技术:

  • 深度学习技术: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让自动驾驲系统学习到丰富的图像特征和语义信息。
  • 计算平台的升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超算能力的迅速发展,自动驾驲系统可以在异构硬件之间切换,实现资源共享和弹性伸缩。
  • 全球化进程:全球各地的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参与自动驾驲领域的研发,共同推进自动驾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自动驾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动驾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技术进步缓慢、大数据处理技术落后、运营成本过高等。下面就针对这些问题,简要分析其原因。

技术进步缓慢

自动驾驲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没有停止。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研制自动驾驲技术,但是到21世纪,在国际标准、安全协议、道路设计、地形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障碍。因此,为了推动自动驾驲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支持,比如建立标准化组织、提供便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

另一个原因是人类学习能力的进步还很小。从古至今,人的大脑都在进化,直到今天,大脑的大小和结构都不断进化,但是人的学习能力却逐渐退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相比之下,自动驾驲系统在学习新知识上却不费吹灰之力。

大数据处理技术落后

自动驾驲系统依赖大量的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但是由于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处理非常耗时耗力,因此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瓶颈。以往人们习惯用GPS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但这种方法在自动驾驲系统中却效率低下。自动驾驲领域还缺少像样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比如分布式计算、流处理、微批处理、异步并行计算等。

另外,大数据处理技术还存在隐私保护和效率问题。由于数据的隐私性要求高,目前的大数据处理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自动驾驲系统的需求。

运营成本过高

虽然自动驾驲领域存在众多的问题,但运营成本依然偏高。不仅因为买车、租车、停车、取车都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驾驶过程还有很高的成本。人们担心自动驾驲系统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许多学者和企业都希望推进自动驾驲的法律化、道路建设、维护等方面的合作。但是运营成本的增加让人们不再相信自动驾驲的长远利益。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计算机视觉与特征工程

对于自动驾驲系统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计算机视觉。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视觉感知器官,即从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捕获到的图片、视频;二是特征工程,即对图片或视频中的像素、对象、风景等进行提取、过滤、转换等处理,最终得到能够用于决策的图像特征集合。常用的特征工程方法有:

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

SIFT算法是一种对图像局部进行特征描述的方法,它利用图像的一阶导数在不同尺度下的方向梯度来确定关键点,并通过曲线拟合的方法来估计关键点的位置和方向。

假设有一个二维图像I,且希望计算该图像的SIFT特征,步骤如下:

  1. 在图像I中,找到其中的N个目标区域,每个目标区域由N个关键点构成;

  2. 对每个目标区域,计算其关键点的梯度方向和方向弧度;

  3. 为每个目标区域分配相应的尺度因子,然后在相应尺度下,对图像I进行尺度空间滤波;

  4. 通过计算图像I的梯度幅值和方向角度,构造每个关键点的特征向量;

  5. 将每个目标区域的特征向量连接起来,得到完整的SIFT特征。

经过以上步骤,生成的SIFT特征向量包括N个关键点的坐标和梯度方向、方向弧度、尺度因子、梯度幅值和方向角度,总长度为N*128维。SIFT特征具有旋转不变、尺度不变、分辨率不变等特性,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HOG(霍夫梯度直方图)

HOG算法是一种检测和描述边缘的有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它采用局部窗口的像素统计信息来进行特征提取,提取出的特征表示了图像中物体的形状和方向分布。

假设有一个二维图像I,希望计算该图像的HOG特征,步骤如下:

  1. 根据输入图像的大小、窗口大小、窗口间隔、缩放比例等参数,设置相关参数;

  2. 将图像I分割成多个小窗口W,对于每个小窗口W,计算其梯度幅值和梯度方向;

  3. 以一定范围的步长,滑动这个窗口,计算每个窗口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即直方图H;

  4. 使用阈值化的方法,对每个窗口的梯度方向直方图进行二值化,得到每个窗口的特征向量;

  5. 将所有窗口的特征向量连接起来,得到完整的HOG特征。

经过以上步骤,生成的HOG特征向量包含N个窗口的特征向量,每个特征向量都包括L=WX/cellSize^2条线的梯度方向直方图,总长度为N (WX/cellSize^2) 9维。HOG特征对光照、畸变、旋转、遮挡、透射等变化十分敏感。

CNN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一种模仿人类的视觉系统的深度学习模型。CNN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模块化的设计:CNN由卷积层、池化层、归一化层、激活函数等多个模块组合而成;

  2. 权重共享:多个卷积核共享相同的参数,使得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3. 数据驱动: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更加健壮的特征表示,提升模型的分类精度;

  4. 局部感知:通过局部感知、高级特征提取,使得模型具备有效的特征选择和模式识别能力。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CNN通常用来进行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姿态估计、人脸识别等任务。

语音识别与合成

自动驾驲系统还需要语音识别和合成能力。语音识别是指自动驾驲系统能够从环境中捕获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指令或文本信息,进而进行控制。而语音合成技术则是指将文本转化成语音信号,并播放给用户。

常用的语音识别方法有:

  1. MFCC(Mel 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s)特征:MFCC是一种对语音信号进行特征提取的方法,它通过对语音信号的时频倒谱进行分析,提取各个频率成分的信息。

  2. Kaldi(Kaldi Algorithms Toolkit):Kaldi是一套开源的语音识别工具箱,可以方便地训练语音识别模型。

  3. Google Speech API:Google Speech API是一套提供语音识别、翻译、语音合成等服务的API接口,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集成语音识别功能。

常用的语音合成方法有:

  1. TTS(Text to Speech):TTS即文本转语音,是指将文本转化成语音信号,并播放给用户。常用的TTS方法有CMU Pronouncing Dictionary和Mozilla DeepSpeech。

  2. STT(Speech To Text):STT即语音转文本,是指自动驾驲系统能够从环境中捕获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指令或文本信息。常用的STT方法有WebRTC、Google Cloud Speech API、Azure Speech Services。

强化学习与决策树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是指机器学习领域中用于解决决策问题的算法。在自动驾驲领域,RL可以用于解决决策问题,例如如何选择最佳的动作序列,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常用的强化学习方法有Q-learning、SARSA等,它们都是基于价值迭代的方法,即根据环境反馈的奖励来更新策略函数。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的机器学习算法,它通过树形结构来逐步分割数据,并在每个节点处预测输出标签。在自动驾驲领域,决策树可以用于解决决策问题,例如如何判断新出现的场景是否符合自动驾驲的状态。

路径规划与导航

路径规划(Path Planning)是指给定起始位置、终止位置和其他限制条件,自动驾驲系统应该选择一条轨迹,使得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最小。路径规划一般包含搜索、决策和优化三个步骤。

  1. 蛮力搜索:蛮力搜索即穷举所有的可能路径,枚举出所有的可能状态并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后选择距离最小的路径。

  2. A 算法:A 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算法,它利用启发函数评估所有可能路径的好坏,然后选择距离目标最近且评分最高的路径。

  3. RRT算法:RRT算法是一种广义路径规划算法,它通过在空间中随机采样生成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并在空间中不断修正路径,最终找到一条尽可能短的路径。

导航(Navigation)是指给定初始位置、全局地图、以及当前地图中的位置,自动驾驲系统应该选择最佳的动作序列,才能到达目的地。导航一般包含感知、定位、决策三个步骤。

  1. 定位:定位系统能够识别环境中的障碍物、静态物体、动态物体,并将其建模成地图,并将自己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确定出来。

  2. 感知:从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图像和声音信息,并进行处理,提取感兴趣的特征信息,如速度、位置、路况、障碍物等。

  3. 决策:根据感知的信息、地图信息、全局规划以及当前自身的位置,自动驾驲系统计算出最佳的动作序列。

深度强化学习与环境建模

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是一种深度学习方法,它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通过堆叠深度网络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表现力。在自动驾驲领域,DRL可以用于解决决策问题,例如如何利用强化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与环境互动,更好地适应自动驾驲的环境。

环境建模(Environment Model)是指对环境进行建模,建立在已有的物理模型基础上,以抽象的形式描述环境,并以此来刻画自动驾驲系统的环境状态和动作。环境建模包括建模规则、模拟场景、仿真环境等步骤。

交通信号与车辆控制

交通信号与车辆控制(Traffic Signals and Vehicle Control)是指自动驾驲系统需要能够识别和处理交通信号信息,并能够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速度、角度等。交通信号识别可以帮助自动驾驲系统识别路况、限速、停车、限施加的压力等情况。车辆控制系统能够控制车辆的动作,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加速、减速等。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代码示例一:深度强化学习与自动驾驲车道偏离度的控制

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可以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来完成智能任务。DRL可以与模拟环境(如仿真器或实际测试场地)进行交互,根据自身学习到的知识来优化交通流、速度、方向等状态变量,进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控制命令。

本案例中,我们以基于DRL的自动驾驲车道偏离度控制为例,演示如何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来优化自动驾驲的车道偏离度。

准备工作

安装库
复制代码
    pip install stable_baselines3[extra] opencv-contrib-python gym pyglet
    
    
    代码解读
安装MuJoCo版本1.50
安装gym-donkeycar
复制代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tawnkramer/gym-donkeycar.git
    cd gym-donkeycar
    pip install -e.
    
      
      
    
    代码解读

DRL算法实践

复制代码
    import os
    from stable_baselines3 import PPO
    from stable_baselines3.common.vec_env import VecFrameStack, DummyVecEnv
    from gym_donkeycar.envs.donkey_sim import DonkeyUnitySimContoller
    
    # 设置游戏环境和参数
    exe_path = "path/to/your/DonkeySimWin64.exe" # 模拟器的路径
    port = 9091 # 模拟器的端口号
    conf = {
    "exe_path": exe_path,
    "host": "127.0.0.1",
    "port": port,
    "body_style": "car01",
    "body_rgb": (128, 128, 128),
    "car_name": "",
    "font_size": 30,
    "racer_name": "my_rl_agent",
    "bio": ""
    }
    env_name = 'donkey-generated-track-v0'
    n_stack = 4
    log_dir = "./logs/"
    model_dir = "./models/"
    os.makedirs(log_dir, exist_ok=True)
    os.makedirs(model_dir, exist_ok=True)
    
    # 创建游戏环境
    env = DonkeyUnitySimContoller(conf=conf, env_name='donkey-generated-track-v0')
    env = DummyVecEnv([lambda: env])
    env = VecFrameStack(env, n_stack)
    
    # 定义模型
    model = PPO("MlpPolicy", env, verbose=1, tensorboard_log=log_dir)
    
    # 加载模型
    model = model.load('model_drl', load_best=False)
    
    # 训练模型
    timesteps = int(1e6) # 训练时间,这里设为1w个时间步
    model.learn(total_timesteps=timesteps)
    
    # 保存模型
    model.save(f"{model_dir}/model_drl")
    
      
      
      
      
      
      
      
      
      
      
      
      
      
      
      
      
      
      
      
      
      
      
      
      
      
      
      
      
      
      
      
      
      
      
      
      
      
      
      
      
      
      
    
    代码解读

参数说明

n_stack: 帧数,也是历史观察的数量。每一步预测将考虑前n_stack-1步的图像特征。

log_dir: 日志文件夹,用于存放TensorBoard文件。

model_dir: 模型文件夹,用于存放训练后的模型文件。

控制策略

基于PPO算法,模型的输出是速度和转向角度的控制命令。

在执行控制命令的时候,需要保证自动驾驲的车道平稳,避免发生故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速度和转向角度的最小值来控制自动驾驲的车道偏离度。

在控制策略中,我们可以设置两个阈值:

  • min_speed: 最小速度,单位m/s。
  • max_steering: 最大转向角度,单位度。

如果速度小于min_speed,就把速度设置为min_speed。如果速度大于等于min_speed,但转向角度大于max_steering,就把转向角度设置为max_steering

复制代码
    def control(obs):
    speed = obs['vel'] * 3.6 # km/h -> m/s
    steering = np.clip(obs['angle'], -self.max_steering, self.max_steering)
    
    if speed < min_speed:
        return [min_speed / 3.6, 0] # m/s -> km/h
    else:
        return [speed / 3.6, steering]
    
      
      
      
      
      
      
      
    
    代码解读

执行控制

复制代码
    while True:
    action, _states = model.predict(obs)
    next_obs, reward, done, info = env.step(control(obs))
    
    obs = next_obs
    if done:
        break
    
      
      
      
      
      
      
    
    代码解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