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系统动力学模型_《系统动力学》读书笔记(二)

阅读量:

二、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建模的目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在营造组织结构、制定战略和确立规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致力于构建价值观念与长远愿景。而非直接参与决策制定或事务管理。

2. 建模的步骤:

(1)明确问题与边界:

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其成为一个问题?

关键变量是什么?相关因子有哪些?

问题的时间边界如何?关键变量在时间边界中的表现如何?

(2)提出假设

找到现有理论解释

深入分析系统内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内部反馈机制如何导致系统变化的假设,并探讨了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了关键变量的行为

绘图画法:基于基本假设和主要变量构建因果结构模型(采用系统边界分析、子系统分析框架、因果关系网络模型以及存量与流量动态平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3)写模型方程

明确决策规则

确定参数、行为关系与初始化条件

测试目标与边界的一致性

(4)测试

测试模型能否拟合系统的行为模式

极端条件下的鲁棒性分析

模型的灵活性(灵活应对情况)与灵敏度(对行为细小变动的感知能力)

(5)规则设计与评估

评估具化方案的环境条件

穷举所有可能性的新解决方案;详细阐述这些解决方案的具体表现形式

效果、鲁棒性与灵敏度分析

多个政策的组合分析

3.构建模型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整个流程需要不断循环往复以完成优化目标;从反馈中获取洞察并持续改进是构建高质量模型的关键步骤

4. 关于【明确问题与边界】

模型采用替代性地建立具体问题模型而不是全面模拟整个系统模型时,则模型的本质是将复杂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并且避免了过于复杂的细节。

(2) 忽略时间维度的边界与标准,并为事物的时间动态建模;还需考虑众多因素的时间延迟反馈

5. 关于【提出假设】

(1) 内在性机制:系统动力学聚焦于存在于系统内部的互动关系;研究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在系统动力学中, 外源性因素(外部驱动条件, 无法自主调节, 不参与内部系统的互动, 只能作为输入而不能输出)最好控制在最低水平. 若系统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应该扩大系统的范围, 将外部驱动因素纳入系统内部分析;模型的延展性(width)远比单个颗粒(粒径大小或系统粒度)更重要.

(2)绘制系统结构图

模型边界图:采用头脑风暴法系统地整理出内生变数、外生变数及界线外变数的关系网络;从而能够有效减少业务争执中的误解与差异。

子系统图用于呈现模型的整体架构包括各子系统间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要素;它应作为摘要形式存在以体现大型系统的层次关系

6.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则

(1)建模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拟合系统

(2)建模与整个分析项目结合

(3)首先明确建模的价值

(4)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应于其它工具方法结合

(5)关注决策的实施,关注反馈

(6)在建模中头脑风暴,反复质疑

(7)避免黑箱操作

(8)持续检验;保持信心与耐心

(9)先建立模型,再迭代细节

(10)建模中宽广的边界比颗粒度更重要

5822f272476cf995b12417ac090aa38b.png

前文链接:

《系统动力学》读书笔记(一)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