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教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13-4 教学实施

阅读量:

第四章:教学实施

  • 课堂学习指导
  1. 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2. 课堂练习的指导工作
  3. 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4. 探究学习的具体实施
  • 课堂组织调控
  1. 教学组织形式及调控策略
  2. 教学活动要素调控方法

第一节、课堂学习指导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导入的概念及步骤

  1.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或新教学内容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方式。(新颖别致的有效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为整堂课奠定成功的基础)
  2. 步骤:课堂导入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时间一般为三五分钟。
    1. 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进入课题。
  3. 作用:
    1. 沟通师生
    2. 活跃课前气氛
    3.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4. 诱发思考
    5. 承上启下
  4. 方法:
    1. 直接导入
    2. 知识导入
    3. 设疑情境导入
    4. 实例情境导入
    5. 游戏情境导入
    6. 活动导入
    7. 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图片导入、情景剧导入、故事导入、关联式导入、经验导入等其他课堂导入的方法来设计课堂导入。
  5. 课堂导入的原则:
    1. 关联性
    2. 合适性
    3. 多样性
    4. 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讲授法的系统化运用、演示法的有序性体现、练习法的强化作用、实验法的知识建构辅助、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二、课堂练习的指导

(1)课堂练习指导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练习主要由学生练习构成的课型;它作为新授课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内容存在;在多类课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并提升智能水平。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课堂练习不仅有助于知识内化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并优化思维方式。课堂练习承担着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等多方面的功能

(2)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上好练习课

边讲边练,及时对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要注意指导的全面性;

教师要针对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3)课堂练习指导的意义

通过强化已学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来实现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IT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让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IT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应用方法

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就课堂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展开讲解,并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推动学生进一步进步

三、合作学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深入观察并全面了解各组的活动动态,在必要时加入其中以促进高效且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二)合作学习分组形式的指导

教师应当在教学准备阶段或课堂实施时遵循"优势互补、协调和谐"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三)合作学习小组中角色分配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组员之间的分工合理性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分工给予指导

分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角色分工和任务分工。

(四)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

教师应该在搜集信息的内容和工具等方面给予指导。

(五)合作技巧的指导

cooperation skills ar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achieving successful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ppropriately guiding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utilize cooperation skill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uc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六)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正确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解决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探究学习的指导

(一)指导设计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选择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出问题中的假设要素,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指导学生获取探究资料,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开放学法、发挥潜能

开放时空、学以致用

(三)指导形成探究结论

探究性学习结论呈现多种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展示板以及专题演讲等;此外还有口头汇报、探究笔记或记录本以及方案设计与实施计划等多种表现形式

(四)指导反思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必须符合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课堂组织调控

一、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一)信总技术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组织结构。

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课内教学(大班额面授+大班额上机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网络教育(包括网络流程展示+网络平台学习+在线课程群)、课外拓展(如兴趣小组活动+信息学竞赛等)等多样化形式。

(二)教学组织策略

  1. 营造和谐的师生互动环境
  2.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技术变迁
  3.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4. 整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

  1. 给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2. 恰当地利用错误时刻, 培养良好的研究素养
  3. 深入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
  5. 利用实例, 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形象
  6. 恰当地交互处理, 确保目标顺利达成
  7.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

二、教学活动要素的调控方法

(一)课堂教学调控的要素

课堂教学调控的要素包括调控客体和调控主体。

调控客体即受控对象,涵盖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被动的调控对象,课堂教学调控的核心是教育者群体.

(二)课堂教学调控的方法

  1. 推动三维目标的达成
  2. 在追求基础性目标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发展性目标
  3. 基于完成课程基础教学任务后逐步推进多级教学环节
  4.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观察的学习过程
  5. 引导教师向学生角色自然过渡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