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 
一、教育的概述
 -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的结构
 - (三)教育的属性
 - 
-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的社会属性(7历继永长,相对民生)
- (四)教育的功能
 - 
- 1、教育功能的特征
 
 
 - 
2、教育功能的分类
 - 
二、教育的起源说
 - 
-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是错的
 -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 心理起源说
 -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 
- (一)原始社会教育
 - (二)古代社会教育
 - 朝代歌
 - (三)近代社会教育
 - (四)现代社会教育
 
 
 - 
 -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 
一、教育学的概念
 -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 
- 儒家——孔子
 - 儒家——孟子
 - 儒家——荀子
 - 墨家——墨子
 - 道家——老子、庄子
 - 《学记》
 - 苏格拉底——产婆术
 - 柏拉图——《理想国》
 -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 
- 培根【培根首提教育学】
 - 夸美纽斯【夸大泛智教育,适应自然班级】
 - 卢梭【卢梭性善《爱弥儿》】
 - 康德【康德开讲论教育】
 - 裴斯泰洛齐【裴斯要素心理化】
 - 洛克【洛克白板话绅士】
 - 斯宾塞【斯宾准备学知识】
 - 赫尔巴特【赫尔普通123旧45】
 - 杜威【杜威《民主》新三三即两学无目的】
 
 -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 
- 蔡元培【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独立】
 - 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
 
 -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起源
教育最早《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许慎《说文解字》
| 著作 | 人物 | 地位 | 
|---|---|---|
| 《孟子.尽心上》 | 孟子 |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和使用(连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 《说文解字》 | 许慎 | 最早把“教”和“育”分开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 西方 | Educare; Education;前缀e-(向外、出来),“引出”、“将学生的天资引导出来”、“潜质引发” | 
2、“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n(最基本),方法v,社会制度官方
| 用法 | 例句 | 
|---|---|
| (1)过程(n) | 最基本的用法。例: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最基本的用法) | 
| (2)方法(v) | 例: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 
| (3)社会制度 | 一般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 (4)活动 |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 |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更狭义、个体、综合)
(1)广义的教育
概念: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被称为教育的三合力。另外,广义教育还包括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的特点:自发性、传统性、异质性;
非日常生活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自为性、创造性、同质性。
(2)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有无计划性 。广义教育无计划性,狭义教育有计划性。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义务,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的结果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3)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4)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这种说法有点错误)
(5)综合定义 :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该概念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耦合的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4、拓展延伸:谢弗勒《教育的语言》关于教育的定义
根据谢弗勒的分析,教育语言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
教育语言
教育术语
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
教育口号
教育隐喻
(1)教育术语(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规定自己创制,描述现实,纲领理想
- 规定性 定义:作者自己所创制 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就是不管别人觉得教育是什么样的,我认为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例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 描述性 定义:描述性是实然(现实) ,教育实际 上是怎样的,对它进行描述。例如: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 纲领性 定义:纲领性是应然(理想) ,教育应该 是什么样的。例如: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2)教育口号
例子:“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素质教育”。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我们教儿童而不是学科”。
(3)教育隐喻(比喻)
例子:教育即生长。
夸美纽斯: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必须得由教育去形成;“种子““阳光”“雨露“果实”“灌溉”“培育”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塑造: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雕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陶冶: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
洛克:“白板说”
我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我是知识的产婆。
(二)教育的结构
版本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版本二: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柳海民)
版本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叶澜)
教育者
(1)定义: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 影响的人。
(2)地位:发挥主导 作用,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 作用。
(3)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 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 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
(4)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的主体)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
并不是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偶尔产生影响的人也不能被称为教育者。
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主导性 要素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1)定义:参加教育活动,以期自身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人。
(2)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的主体),构成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 。
(3)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①发展性和不成熟性–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②能动性和主体性–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是能动性)
③可塑性和可教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
教育影响(也可称为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措施)
教育影响的构成
从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正是这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 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 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育人 ,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根本属性 是社会性 。
教育的特点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 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 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本质的其他观点:
教育本质的其他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
教育是生产力
教育是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 的本质区别:社会性 和意识性 。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 的根本区别是:目的性 。
教育的社会属性(7历继永长,相对民生)
社会属性:永长历继,相对民生
永恒性、长期性、历史性、历史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永恒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功能)决定的,不依赖历史条件变化。
教育具有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教育(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③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不会随着国家消亡而消亡)
历史性
①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古今不同)例: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教育既受 当时 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③人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有什么样性质的教育。
④历史性也可以称为时代性。
历史继承性
①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共同特点,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是教育内历史继承容的继承,其次是教育方法的继承。(古今相同)
②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长期性
时间周期较长。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超期”或“滞后”现象
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间接。例:“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民族性
教育在具体 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有其民族性特征。例:用民族语言教学、学习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而“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是历史继承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的特征
教育功能:客多整条蛇
客观性
教育的功能 不是主观臆想 的,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结构决定功能客观,功能决定教育永恒)
社会性
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多样性
当代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的功能,既有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也有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并非意味着教育功能无边界,无限夸大教育功能是不合适的。
整体性
教育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
条件性
教育的功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的功能 不会自动实现 ,而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一是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定和规律;二是需要现实提供适合功能发挥的条件。
2、教育功能的分类
教育功能的分类
1按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2按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3按形式
显性功能:计划内
隐形功能:计划外
4按性质
保守功能
超越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是错的
1、代表人物
朱熹、所有宗教
2、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命以为亿兆之君师。”
3、评价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的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根本是错误的,是非科学的,故是一种唯心论观点。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1、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桑代克(美)
2、观点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利托尔诺:
最早提出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
①“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②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沛西·能:
①“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它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②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3、地位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3、评价
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并且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梦露
1、代表人物
孟禄(美)
2、观点
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
孟禄:原始社会由于“教育系统还没有建立,间接地用作生活指导基础的大量知识或学习科目尚未组织起来,使用的方法从头到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阶段中的所有基本特点。
3、评价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共同的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单选首选社会性),但心理起源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它所指的本能是人类的本能,而不是动物的本能。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巴拉诺夫(主要存在于我国和前苏联)(米凯巴爱劳动)
2、观点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
提供了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需要起源说
1.代表人物:杨贤江等
2.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交往起源说
1.代表人物:叶澜等。
2.观点:教育的形态只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生活起源说
1.代表人物:杜威
2.观点: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教育
特征
(1)学校最早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学校的产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相分离的标志,是教育形成相对独
立形态的标志。正规教育制度产生的标志。
中国有史可考的学校产生于夏朝,考古发现证明的学校产生于商,正式出现在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庠。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阶级性:学在官府;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性:六学二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 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产生了学校,但未产生学制。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发展历程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春秋是奴隶社会,战国–清是封建社会。
夏 :庠、序和校(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名庠)
商 :大学、小学(我国最早小学产生于商)、瞽(gǔ)宗、庠、序
西周 :国学: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地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为中心) 。礼乐射御–大艺(大学学习)。书数–小艺(小学学习)。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zhòu)篇》。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的私学最为有名)。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百家争鸣。
--------------------------------------------------以上为奴隶社会,以下为封建社会。
战国 :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两汉 :官学、私学。儒家经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以“德行”取人,举孝廉,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自下而上)、征辟制(自上而下)
魏晋南北朝 :国子学(西晋)、太学、儒、玄、文、史四馆。内容广博、地域广博、性质多元。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性)
隋唐 :六学二馆,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隋炀帝设进士科,产生科举制。武则天时期始建武科。
宋元 :宋朝书院盛行,产生程朱理学。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明清 :明朝以后固定格式为八股文。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四种学校:宫廷(世界最早)、僧侣(学术中心)、职官(以僧为师、以法为教,承担着文化训练的任务)、文士(最低级,设置最多)
古印度
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阶级性
古希腊
雅典教育(崇文)、斯巴达教育(崇武)
古罗马
家庭教育为主,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代表人物 昆体良。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教会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
(三)近代社会教育
基本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
(四)现代社会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我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单选)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多选)
③教育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问题
④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
⑤教育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外部),教育与人(内部)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五子一书——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学记》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儒家——孔子
1、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由其弟子所编。创办了儒家私学。
2、核心:“仁”(仁者爱人)和“礼”(外在的礼仪约束)。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4、教学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5、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6、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家。
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指有疑难而想不通。悱,指想表达却说不出。发:启发,阐明。隅,指方位。
(2)因材施教
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学思行结合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4)温故知新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儒家——孟子
孟子的教育思想(口诀:孟子大善人四心)
①性善论:教育就是扩充人的固有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
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②教育目的:“明人伦”
③培养目标:“大丈夫”人格
儒家——荀子
(3)荀子的教育思想(口诀:荀子化恶行)
1、人性论:性恶论
2、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4、强调教师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
墨家——墨子
墨家的教育思想(巧记:墨子爱科学知识)
1、教育目的:建设“兼爱”社会,主张“非攻”
2、教育内容: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理科知识)
3、知识来源:亲知(直接经验)、闻知(间接经验)、说知(类推和明故)
4、培养目标:“贤士”
贤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道家——老子、庄子
(了解即可)
①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②教育目的: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③学习方法: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学记》
1、地位:《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主要记录的是儒家的思想。
【扩展】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2、《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口诀:教师长时等七夕
(1)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古代意义:教师的教和教师的学
现代意义: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
“教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兑命》,而非《学记》。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3)藏息相辅
“藏”,原为“臧”,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
①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②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大学的教学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4)豫时孙(xùn)摩
预防,及时,循序渐进地相互学习。
①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②及时施教原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③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④相互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5)启****发诱导
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给学生讲道理,要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提出高要求),鼓励学生,但不能使学生灰心丧气
开而弗达——不到学生快想明白的时候不告诉他答案,教师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
(6)长善救失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且能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失误过错。
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学不躐( liè)等
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例:“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1)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2)教学方法:产婆术。
产婆术分为三步:
讽刺(不断地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助产术(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得出新结论)
如果分为四步的话: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扩展】苏格拉底认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德行可教。
柏拉图——《理想国》
(1)著作:《理想国》
(2)地位: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三大里程碑之一;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三大里程碑:《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李爱民)
【扩展】教育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扩展】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1)教育著作:《政治学》
(2)地位: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3)教育观点: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学(体、德、智)
提倡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发展全面教育的思想源泉。
(4)名言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古罗马人。
1、人物的地位: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著作:《雄辩术原理》(也被称为《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3、著作的地位: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2)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的论著
(3)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4)最早提出分班教学(思想),引发班级授课制萌芽。
最早提出分班教学(思想)——昆体良。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系统论证、理论基础、基本轮廓——夸美纽斯。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尚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培根【培根首提教育学】
(1)称号: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2)1623年,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归纳法(真理的获得源于科学的归纳)
2、教育学独立出来,但是还不够科学(形成时期)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斯宾塞
夸美纽斯【夸大泛智教育,适应自然班级】

(1)著作:《大教学论》
(2)地位:
①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③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
④称号:近代教育学之父、教育学之父
(3)教育思想
①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入到学校中”。
②教育适应自然——贯穿夸美纽斯思想的根本性原则
a.自然界的普遍秩序 b.适应人的自然本性
论证方法:自然类比法
③建立全国统一学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学制。
④班级授课制——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创立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⑤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
卢梭【卢梭性善《爱弥儿》】

(1)代表作:《爱弥儿》——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之一。
(2)教育思想:
①性善论
②自然主义教育——核心:教育归于自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a.教育遵循自然天性。
b.发挥儿童在自身成长中的主动性,主张“消极教育”。
【拔高】“消极教育”:成人不干颈、不灌输、不压制,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成人要做的事: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
(2)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拔高】“自然后果法”:即杜绝常规教育模式,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

康德【康德开讲论教育】
①《康德论教育》(其学生写的)
②教育万能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③地位: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裴斯要素心理化】
(1)头衔:慈爱的儿童之父
(2)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3)理论:
①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②要素教育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
(4)地位: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出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洛克白板话绅士】

(1)著作:《教育漫话》
(2)思想:
①“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②绅士教育论:
a.绅士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和智育
b.绅士具有德行(首位)、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c.绅士的第一品性是德行(道德)
斯宾塞【斯宾准备学知识】
(1)代表作:《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教育目的:教育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3)斯宾塞还明确提出了"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见解。
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规范教育学)
赫尔巴特、杜威
赫尔巴特【赫尔普通123旧45】

【拓展】
《学记》——世界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杜威【杜威《民主》新三三即两学无目的】
两学指的是“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之父、《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2)观点:实验教育学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统计、数据,并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2)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
⑤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要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2)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口;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占主导地位
代表人: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独立】

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

(1)著作:《中国教育改造》
(2)评价
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万世师表”
(3)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核心)
社会即学校(范围论)
教学做合一(方法论)
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

2、其他学者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好司机)
①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其著作被称为 “活的教育学”。
②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