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两个模型
1、循环流量图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方式,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述。循环流向图是一个展示货币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过程的直观经济模型。如下:

在循环流向图中构建时,默认将内部箭头定义为投入产出的流动方向;而外部箭头则代表货币流通的方向。该模型假设经济主体分为两类:企业和家庭。其中企业通过劳动、土地资源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而家庭不仅拥有上述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时扮演了消费者的角色。在产品与服务市场上表现为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关系: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的同时作为供应商的企业则是提供给他们的制作者;而从要素市场角度来看,则是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劳动力、土地资源及资本等生产要素。
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 产 可 能 性 界 线 说 明 当 要 素 和 技 术 创 新 定 时 ,一 个 经 济 能 生 产 的 各 种 产 品 的 数 量 组 合 。
为了简化问题分析,在经济研究中我们通常假设市场仅涉及两种产品:汽车和电脑。这两种商品共同消耗经济中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要素分配比例下,两者的产量组合也会发生变化。极端情况下,在资源总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若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汽车,则经济仅能产出1000辆汽车和零台电脑;反之亦然,在全部资源用于电脑生产的状况下,则只能产出3000台电脑与零辆汽车。但更常见的情形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在这种中间状态下需要对这两种商品进行部分化生产。具体而言,在不同比例的资源投入下会获得不同数量的产品组合序列点集合即构成了该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框架图如下所示

如果经济最有效地利用了生产要素,并获得了所有它能够得到的物品,则被称作高效。\n在图形上,在图中标明了生产的高效水平的是位于边界的那些点。\nD点表示无效率的结果之一。\n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失业等现象。\n而C点则超出了现有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标准
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取舍的选择。当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某一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时,则为了获得其中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则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的一定数量。以上实例中,其机会成本为三台电脑。因此,在增加一辆汽车产量的同时,则需要牺牲三台电脑的价值。
两个概念
1、微观经济学
探究家庭与企业如何制定决策,并分析其在特定市场内的交易行为;例如租金控制措施对纽约市住房市场的影响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对于工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2、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