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和特性:实物货币->金银货币->物理纸币->央行的平衡表(电子纸币)
货币的历史从实物货币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现代电子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实物货币因其流动性成为交易的基础,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货币因其稳定性和便携性被广泛使用。然而,金属货币的稀缺性和流通不便导致其 eventually被纸币取代。纸币凭借其广泛的流通性和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货币形式。然而,纸币的缺陷,如易伪和通货膨胀,促使各国建立了复杂的货币体系,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现代货币体系通过央行平衡表进行调控,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货币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物到虚拟的演变规律。
文章目录
-
引言
-
I 起源&特性
-
- 1.1 最早的货币是“大宗商品”(实物货币)
- 1.2 特性
-
II 贵金属货币
-
- 2.1 金属货币的好处
- 2.2 金属货币的缺陷
第三部分 纸币
3.1 纸币的演变历程
3.2 纸币体系的局限性
3.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协议机制
3.4 (央行)平衡表
3.5 货币供应量的管理
- see also
-
- 研究历史寻找证据有三种方法
引言
货币的本质在于充当记账和交换的工具。其作用更为突出的是结算功能,支付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结算工具,它在支付功能上具有显著作用。
移动支付的成本不比银行卡低

货币的走势:其价值属性逐渐减弱,而记账与结算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物货币->金银货币->物理纸币->央行的平衡表(电子纸币)
随着货币在记账和交易中介作用中的凸显,其自身价值逐渐被弱化,导致硬通货的抵押不再具有显著意义。相比之下,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在其中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
I 起源&特性
1.1 最早的货币是“大宗商品”(实物货币)
大宗商品除了价值被认可外,还必须具有流动性、需要相对容易保存。
为了方便进行交换,大家会把自己东西的价值按照一种所有人都具备或易于获取、且被大家认可的货物进行折算。
大宗商品(Commodity)主要由石油、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构成。在古代,不同地区的大宗商品主要品种会受到当地经济和生产特点的显著影响,例如,牧区的主要大宗商品是牛羊,一些地区则主要以咖啡豆、橄榄油或谷物等农产品为主。
1.2 特性
货币被视为衡量物品价值的普遍标准。它既能够避免人们在物物交换中面临的"双重随机性"问题,从而为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使人们能够省去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检验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的复杂性。
货币是一种中介,相当于记账功能,用于进行等价交换活动。货币的这一作用,今天可以具体表现为记账作用和交换作用。
在早期,一种东西要成为货币,其本质必须具备使用价值,并且这种使用价值需要得到该地区的社会认可,同时必须具备流通性。换句话说,它必须能够被广泛使用并随时兑换。早期,便携性并非特别重要,因此,人们普遍使用的大宗商品,如不会腐烂的大宗商品,就成为了货币。
货币需要由权威机构发行
II 贵金属货币
大宗商品仅限于本地区的商品交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商品交易随之发展,便携的货币应运而生,贵金属货币应运而生。
2.1 金属货币的好处
- 该种资产具有价值属性,难以发生贬值。
- 该资产便于携带和保存。
- 制造该资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得该资产的市场被官方机构容易地进行垄断控制。
黄金之所以值钱,一来是地壳中的丰度少,二来是化学性质稳定,容易保存。
2.2 金属货币的缺陷
由于货币的原材料短缺,其数量因此有限。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货币供应量将面临不足。这将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出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铸造工艺和材质的差异可能导致金属货币的重量和成色不一,这通常会导致劣质货币取代优质货币。
交易量大了,携带起来还是很不方便。
III 纸币
当人们把货币的记账功能强调出来,把本身的价值淡化,就出现了纸币。
3.1 纸币进化的过程
从广义上的金本位,到以国家的信用作抵押发行货币的转变。
基于方便记账和方便流通的考虑,货币本身不需要具备金属形态的价值。然而,由于纸币可以大规模流通,使得宏观调控更加便捷,因此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时,选择纸币比金属货币更为合理。
基于金本位制度,老百姓无需担忧,可以随时将这些纸币兑换成黄金。挤兑发生时,银行被迫停业。
3.2 纸币的缺陷
- 容易造假
官员采用红黑印刷套印的方式印刷货币。依靠秘密记号和图案进行防伪。定期发行废旧币,强制性要求百姓兑换新币,以实现货币防伪的目的。
- 贬值、乱发货币。
纸币容易被滥发,因此必须要有政府和自身拥有高价值金属货币作为背书,否则金融体系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理论上讲,只要掌握充足的贵重金属,便能印发纸币。
由此可见,拥有高质量的金属储备是发行纸币的前提条件。
理论上讲,只要掌握充足的贵重金属,便能印发纸币。
3.3 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
二战后期各国代表于美国布雷顿·伍兹斯签署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
全世界使用美元充当法定货币单位;美联储规定美元按法定汇率兑换黄金,从而增强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美元充当国际间的偿付手段,成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名存实亡。
1976年正式结束。
美国政府依靠征税能力来保障美元的稳定
3.4 (央行)平衡表
今天绝大多数货币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它们主要承担记账功能,因此,实际上无需真的启动印刷机来制造纸币,只需在记账表上进行少量数字更正即可。
平衡表的作用:帮助各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通过货币发放,调整经济政策。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中国故意降低人民币汇率,以提升出口竞争力。
商业银行平衡表:义务+股东权益=资产。
债务构成大家在其中持有的存款,债务将支付的利息、债务将支付的员工工资,以及债务将向股东发放的股票股息等项目。
资产则包括债务借出的资金,债务投资的有价证券,如国债,以及债务持有的现金储备等项目。
美联储的义务(债务)包括:
- 流通中的美元(涵盖纸币和电子货币形式的美元)
- 千余家中银行在美联储系统中持有的资产部分
- 美国财政部(US Treasury)等机构存放于美联储的资产部分。
国税收入放在财政部的账户里,然后国会批准预算后把钱花出去。
美联储的资产包括:
- 国债;
- 房贷(是金融危机后新增的);
- 可获得的利息和债券收益;
- 黄金资产等硬通货。
降低通货膨胀,就要缩表,要刺激增长,就要扩表。
扩表:增加平衡表的发行美元上限
美国的货币上限约为4.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货币上限为36万亿人民币,其中约22万亿用于外汇和黄金储备。印钞机印出的货币约为14万亿人民币。
缩表:资产和债务同时减少
央行担任着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同时负责管理货币发行总量,其核心任务是确保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3.5 货币供应量
*M0货币供应量是某国流通中真实存在的货币总量。
*M1货币供应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现金,二是银行存放的抵押金,三是已开出的汇票,四是银行账户中的可随时提取的现金。
*M2货币供应量在包括M1所有货币的基础上,还包括公众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以及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是将多种债券和贷款打包出售给储户的。
see also
只有当一个事件被安置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时,才能认识到它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研究历史寻找证据有三种方法
- 考古寻
- 找活化石,即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原始部落。
- 来自基因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