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工程系列】嫦娥三号
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嫦娥3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不同于上两次发射,这次长三乙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送入距地300公里的月地转移轨道,经过四天多的飞行,6日18时左右实施了近月制动,顺利切入100公里环月轨道,12月10日21:20嫦娥三号在月球背面进行了关键的降轨控制,成功进入了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为不久后的着陆,打下基础。


14日21点嫦娥三号7500牛发动机开机,开始了720秒的动力下降,首先在主减速阶段,将着陆器速度由每秒2公里降到每秒70米,在距月面6.5公里处打开降落相机,着陆器经过20秒的快速调整段,将着陆器调整成基本垂直于月面的姿态,进入接近段,降落相机开始工作,粗选降落位置,在接近月表约100米处,着陆器进入悬停模式,通过降落相机拍摄的正下方图像,进行精准自主避障,最后着陆器缓速下降,在距月表3米处,发动机关机,着陆器以自由落体降落月面,嫦娥三号于21:11软着陆月球虹湾东部的广寒宫区域。种花家就是这么霸气,我落哪里,哪里就是广寒宫,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器组成,巡视器即我们所说的玉兔号月球车,车重140千克,为三轴六轮结构,轮子上面是一个长方形箱体,搭载20公斤的仪器,两侧分别有两扇能活动的太阳能电池板,中间有一个“桅杆”,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机。此外,还有一个机械臂,能做简单的探测活动。月球车底部安装了测月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月面几百米的深处的地质,它能在月面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行走10公里,它车轮上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胎纹,能适应月球表面土质。还可以预知斜坡、台阶、壕沟、松软月面等障碍,遇到难以攀爬的障碍还会主动绕行。
这辆月球车,就是娘家送给月宫的礼物,可能是月宫收到第一辆车,太兴奋了,车不到50天就飚坏了,故障原因是由于电缆外皮高温变软,造成松脱,月球车供不上电了,14年1月25日,小兔子发了条微博与大家告别,此后就睡在了月球的怀抱。

按照工程计划,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共进行A、B、C、D、E五次互拍。自2013年12月15日第一次互拍开始,月球车以60度为间隔绕着陆器行驶,分别在着陆器的正后方、侧方、正前方等五个位置进行了互拍。2013年12月22日凌晨,在地面的控制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清晰全景照片,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随后,月球车离开着陆器,开始月面测试工作,并前往更远的区域继续月面巡视勘察。
自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2013年12月26日,在12天的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圆满完成了两器互拍、月面行走、对地成像、巡天观测和月面测试等任务,两器携带的8台有效载荷全部开机工作,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
在自主唤醒后的第二个月昼期间,嫦娥三号探测器上的科学载荷开机工作,继续开展既定的科学探测任务。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了观天探测,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了观测,这两项均为世界上首次在月面开展的探测活动。此外,两器之间还首次开展了UHF通信试验。月球车在此期间进行了巡视,在多个探测点开展了相关探测工作,测月雷达、全景相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均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
在第三个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的有效载荷重新启动,按计划展开科学探测任务。着陆器搭载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正常。月基光学望远镜每天长时间进行天文观测,而月球的缓慢自转为连续观测宇宙天体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为了减少背景辐射的影响,极紫外相机在月昼前后的几天内对地球等离子层进行了观测。月球车在第三个月昼期间进行了定点探测任务。通过地面应用系统对返回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搭载的全景相机和测月雷达状态良好,红外成像光谱仪的红外波段数据正常。然而,之前出现的机构控制异常问题仍未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