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在当前科技发展中,人脸识别技术被视为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该技术通过分析图像数据来识别特定对象的面部特征,并能够自动提取并分类图像中的关键元素(如人脸图像、品牌标志图等)。这种先进的图像分析能力不仅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在身份鉴别、视频监控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复杂的人脸识别场景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深度学习方法解决这一关键的技术难题。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2.1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是ML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架构中包含多个神经网络层构成。每一层都包含大量节点用于信息处理与传递。该方法通过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将输入数据映射到特定的任务结果上。其核心机制是在训练过程中利用反向传播算法来确定各层权重参数。其最广泛应用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以及语音识别等多个应用场景中
2.2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数据收集: 获取人脸图像数据集。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需与标注数据集相结合方能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
- 特征提取: 采用图像处理算法对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取特征。可选用的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哈希函数高斯混合模型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等。
- 特征训练: 对于提取出的特征实施训练以便建立能够识别面部的模型。通常会采用监督学习方法例如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神经网络(NN)等。
- 特征测试: 将已训练好的模型部署至实际系统中并用于识别新进入的人脸图像。系统通常会输出识别结果的同时给出置信度值来衡量识别的准确性。
2.3 深度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也叫做神经网络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2.3.1 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是深度学习领域中一种极具效率的模型架构,在灰度图像、二维图像以及三维图像等多场景下表现出色。该模型由一系列卷积层与池化层构成,并于全连接层之前配置一个或多个全局平均池化层以增强表示能力。具体而言,在提取特征的过程中,默认采用3×3至更大尺寸的卷积核来保持对原始数据信息的有效捕捉能力;而池化操作则通过下采样功能减少后续特征图的空间维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分辨率降低导致的信息冗余问题。基于上述设计基础,在特征提取环节展现了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自动识别局部、模糊且具有重复性的模式特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模型对复杂数据分布的学习能力
2.3.2 循环神经网络(RNN)
该类算法(基于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属于深度学习体系中的一种替代方案。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在序列数据上实现标注任务。该算法的基本架构遵循传统神经网络的设计模式;然而通过引入循环机制来提高对时序数据的理解能力;并且适用于涉及上下文关系的任务;如语言建模、序列标注等问题
2.3.3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属于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的增强版。该模型通过识别序列中的时间相关性来执行任务,并特别适用于像文本生成这样的场景。
2.3.4 深度置信网络(DBN)
深度置信网络(DBNs)属于一种替代方法的深度学习模型。DBN作为一种无监督学习技术,在建模高维数据分布方面表现出色。基于其核心假设,在DBN中各层次特征之间存在特定关联。通过引入局部依赖机制,在整个系统中实现全局关联性的学习。
2.4 关键技术及算法
2.4.1 深度卷积网络(DCNN)
深度卷积网络(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DCNN)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图像特征识别的算法体系。该模型通过具有特定结构的卷积核对图像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将图像的空间信息与通道信息进行独立而细致地捕捉。其中,深度卷层专门负责识别局部区域内的细节特征信息,而逐点卷层则主要用于刻画不同局部区域间的关联关系特性。
2.4.2 轻量级网络
轻量化设计的LNetwork(Lightweight Network, LNet)是一种专为人脸识别而设计的网络架构。该架构的设计初衷是旨在解决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内存占用较高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保留少量且高效的卷积核来优化计算资源消耗。一般来说,该架构仅包含两组卷积层和两组全连接层。
2.4.3 多任务网络
多任务网络(缩写为MNet)是一种专门设计在人脸识别领域使用的网络架构。该网络能够同时完成人脸属性识别与眼部姿态估计。其开发初衷旨在增强模型的整体性能,并提高抗干扰能力。该网络包含两个主要功能模块:第一部分负责 facial attribute detection 和 expression analysis;第二部分专注于 eye pose estimation 问题。在该模块中采用了一套由三个全连接层构成的独立子网络分别对 Whether wearing a hat、Facial expression intensity以及Posture这三个指标进行了分类判断;而眼部姿态估计模块则采用了单个全连接层的设计以实现精准的角度预测
2.4.4 Focal Loss
Focal Loss作为一种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损失函数,在计算过程中仅考虑各分类之间的误判率。这使得该方法在处理类别分布不均时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FL(p_t) = -\alpha_t (1 - p_t)^{\gamma} \log(p_t)其中,
p_t代表模型输出的概率估计,
α_t表示对应实例的重要性程度,
γ被视为一个超参数,
用于调节正负类别的影响程度。
2.4.5 Triplet Loss
Triplet Loss是一种通过配对正负样本进行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概念是首先选择一个正样本作为锚点(anchor),随后选择一组负样本作为对比集(negative samples),这些负样本与锚点之间的距离必须足够大以避免网络过拟合的问题。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网络欠拟合问题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提升模型的学习效率和分类性能。Triplet Loss损失函数定义为T(a,p,n)=max{d(a,p)-d(a,n)+margin,0}其中a代表锚点样本p代表正样本n代表负样本d(x,y)表示两个数据点x和y之间的距离度量函数而margin被设定为一个超参数它决定了三元损失函数所能容忍的距离差值这一设计使得Triplet Loss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2.4.6 Online Hard Example Mining
Online Hard Example Mining (OHEM)是一种基于在线学习机制、采用不完全采样的方式实现部分监督的学习算法。该方法主要通过交叉熵损失函数来选择具有较高置信度但容易被误分类的数据点作为负样本进行学习训练。为了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设置一个'hard'门限γ来限定这一筛选标准。具体而言,在当前批次的学习过程中若某个数据点对应的损失值大于预先设定阈值γ,则该数据点会被纳入到损失反向传播过程中进行参数优化更新;反之则不会参与当前梯度更新过程。其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如下所示:对于每个数据点i∈N(其中N代表总的训练数据集规模),当计算得到其对应的损失δ_i大于预先设定阈值γ时,则该数据点i对应的置信度P_i将被更新为Pc+λ;反之则维持原有置信度水平不变。其中P代表每个样本的真实类别概率分布向量中的最大元素值(即最大置信度),λ是一个正则化超参数用于控制置信度的变化幅度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3.1 概述
深度学习模型主要采用两种工作模式:联合式训练模式与端到端式训练模式。前者指的是同时对各层模型进行系统性优化设计,并通过中间层结果建立关联关系来实现整体性能提升;特别适用于处理具有高度抽象层次特征的数据集;后者则是基于端到端框架直接优化最后一层参数并完成最终预测目标;这种方案特别适合于处理复杂多变的整体数据以及多场景应用问题。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端到端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系统——MTCNN模型;该系统架构包含三个关键环节:第一环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基础特征提取;第二环节采用面分类技术识别并定位人脸区域;第三环节则通过精细调整来优化 facial landmark 的位置并提高识别精度; MTCNN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3.2 第一阶段——卷积网络阶段
该网络架构包含三个连续的应用于空间维度的深度感受野和五个全连接层。该网络架构分为前后两组功能块。前组包含两个连续应用最大值池化的卷积块以及一个sigmoid激活函数单元;而后组则包含四个连续应用最大值池化的卷积块以及一个softmax激活函数单元。如图所示为两组组件的具体配置架构图

该模块包含两个连续的卷积层:第一组包括Conv₁₁和Conv₁₂两个子层,在每个子层中均采用3×3 的卷积核尺寸,并配备64个滤器;所有子层层间采用stride设置为1的操作并经过ReLU激活函数处理;随后进入第二组单个子层Conv₂₁,在其中同样采用 stride=0 的设置并配备更大的滤器数目——即共配备多少个?
该模型包含四个主要组件:第二模块中的两个连续深度可分离卷积块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参数设计;第一阶段采用的是一个基于标准深度可分离架构的小规模设计;第二阶段采用了同样参数设计;第三阶段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第四阶段则采用了较小的空间缩减结构;最大池化操作采用了间距设置为2\times 2且下采样幅度为2的方法;整个网络架构通过逐步优化提升了特征提取能力
两个模块的结果进行拼接,共同进入第三个模块。
本模块包含三组全连接网络(包括Fc1、Fc2以及Fc3),并在其后附加了一个Softmax网络。其中,在第i个全连接网络中(i分别为1、2、3),其输入通道数量等于各前一层输出通道数之和;而所有这些全连接网络均采用ReLU作为激活函数;最后经过上述网络处理后得到的人脸分类置信度分布中包含两个类别:非人脸与人脸。
3.3 第二阶段——面分类阶段
面部识别阶段属于第二步流程,主要是为了对人脸区域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就是判断该区域是否属于正面脸、侧面脸或正视角度等类别
- 通过计算各像素点的梯度信息来定位人脸边界;
- 将人脸图像分割成六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识别出八个关键特征点,并具体说明这些特征的位置;
- 通过对每个关键位置及其邻域的所有邻居进行偏导数值分析来判断其相对位置关系;
- 基于面部属性参数包括性别识别结果和年龄估计结果等多维度信息来进行精确的人脸类型分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分类步骤。
(1) 计算各个像素点的梯度值
我们可以利用Sobel算子来计算每个像素点的梯度值,具体步骤如下:
随后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并将其转换为浮点数表示以适应后续计算需求
(2) 将人脸区域划分为六个小块
将图像切分为九个大小相同的矩形框,分别对应七张人脸区域。

(3) 计算每个特征点与其周围的点的偏导数
对每一个特征点进行处理时,我们基于该区域的梯度信息来求取相应的偏导数值,并最终确定该点的坐标位置。
- 确定特征点的具体位置;
- 确定该区域的邻域范围;
- 计算得到该区域梯度值的平均值;
- 分析该特征点与周边像素之间的梯度变化情况。
(4) 利用人脸性别、年龄、距离摄像头等参数,确定人脸类型
涵盖多种因素的识别工作是通过综合分析距离摄像头的位置、质量、性别、年龄、表情以及姿态等数据来完成的。
3.4 第三阶段——人脸框坐标回归阶段
人脸框坐标回归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人脸框坐标进行精确调整。该方法涉及对尺寸大小、姿态校正以及位置偏移补偿等多方面的优化。采用的损失函数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
在其中,“t_i”代表真实的目标框坐标;而:o_i则是模型预测出来的目标边界。“λ”被定义为一个权重系数,在其作用下,“W”和“θ”分别代表权重矩阵和偏置矩阵。“δ”则被用作回归预测的结果。“该损失函数不仅能够确保预测出的目标边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优化过程中还能够使回归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目标边界的姿态保持一致。”
此外,在损失函数中还存在另一个约束项,即要求特征点的位置与真实框的位置保持一致,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人脸的实际位置.这些约束项采用了部分模板匹配技术来实现定位.
4.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4.1 模型训练
MTCNN模型的训练分为三个步骤:
- 数据准备:在数据准备阶段进行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的获取。
- 定义MTCNN模型: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MTCNN架构,并在此架构下设计了三个卷积模块以及一个全连接层。
- 训练模型: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预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并通过交叉验证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
4.1.1 数据准备
该训练数据集主要由人脸图像样本及其相关标签组成。其中包含两个关键信息类别:首先是面部框标记的位置坐标信息;其次是面部类型分类结果。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步骤进行精确计算:首先将输入图像划分为九个等比例的小矩形区域;随后分别对每个小区域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相应的特征参数值:其左上角点的坐标值、宽度与高度参数共同决定了各个小矩形区域的具体位置与尺寸;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结合前面提到的关键点偏移信息来实现各小矩形比例设置的同时,在分类器学习过程中,根据前一阶段提取的关键点位置信息被用来识别各类别的人脸特征
验证数据主要包含没有人脸的图像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
4.1.2 定义MTCNN模型
定义MTCNN模型可以使用 Keras 框架,具体的代码如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Conv2D, MaxPooling2D, ZeroPadding2D, concatenate, Dense, Flatten, Lambda, Reshape, Activation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def LRN(x):
alpha = 0.0001
beta = 0.75
k = 1
input_norm = x / (tf.reduce_mean(x ** 2)) ** 0.5
local_response_norm = input_norm * (k + alpha * input_norm ** 2) ** (-beta)
return local_response_norm
input_shape=(None, None, 3)
inputs = Input(shape=input_shape)
conv1_1 = Conv2D(64,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inputs)
lrn1 = Lambda(LRN)(conv1_1)
pool1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lrn1)
conv2_1 = Conv2D(128,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pool1)
lrn2 = Lambda(LRN)(conv2_1)
pool2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lrn2)
flatten = Flatten()(pool2)
fc1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flatten)
cls1 = Dense(2, name="cls1", activation='softmax')(fc1)
box1 = Dense(4, activation='linear', name="box1")(fc1)
conv3_1 = Conv2D(256,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pool2)
lrn3 = Lambda(LRN)(conv3_1)
conv3_2 = Conv2D(256,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lrn3)
lrn4 = Lambda(LRN)(conv3_2)
conv3_3 = Conv2D(256,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lrn4)
lrn5 = Lambda(LRN)(conv3_3)
pool3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lrn5)
flatten2 = Flatten()(pool3)
fc2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flatten2)
cls2 = Dense(2, name="cls2", activation='softmax')(fc2)
box2 = Dense(4, activation='linear', name="box2")(fc2)
conv4_1 = Conv2D(51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pool3)
lrn6 = Lambda(LRN)(conv4_1)
conv4_2 = Conv2D(51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lrn6)
lrn7 = Lambda(LRN)(conv4_2)
conv4_3 = Conv2D(51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lrn7)
lrn8 = Lambda(LRN)(conv4_3)
pool4 = 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strides=(2, 2))(lrn8)
flatten3 = Flatten()(pool4)
concatenation = concatenate([Flatten()(cls1), Flatten()(box1), Flatten()(cls2), Flatten()(box2)], axis=-1)
fc3 = Dense(512, activation='relu')(concatenation)
output = Dense(4, activation='tanh', name="output")(fc3)
model = Model(inputs, output)
adam = Adam()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output": "mse"}, metrics={"output": ["accuracy"]})
代码解读
4.1.3 训练模型
从数据集中加载训练样本,并通过优化器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更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值的同时追踪模型评估指标数值的具体代码如下
train_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horizontal_flip=True, vertical_flip=False, zoom_range=0.1, rescale=1./255.)
val_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rescale=1./255.)
train_generator = train_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train', target_size=(64, 64), batch_size=batch_size, class_mode=None)
validation_generator = val_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val', target_size=(64, 64), batch_size=batch_size, class_mode=None)
checkpoint = ModelCheckpoint("mtcnn.h5", monitor='val_loss', verbose=1, save_best_only=True, mode='auto')
callbacks_list = [checkpoint]
history = model.fit(train_generator, epochs=num_epochs, validation_data=validation_generator, callbacks=callbacks_list)
代码解读
4.2 模型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在经过预处理之后将输入图像传递给MTCNN模型进行识别。其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图片转换为灰度图,并将像素值转换为浮点数形式。
调整图片尺寸使其按比例缩小或放大,并维持其原始宽高比。
裁剪图片以确保仅显示完整且清晰的脸部区域。
对图片进行镜像反转处理。
对图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具体的代码如下:
class MTCNN():
def __init__(self, weight_path="./mtcnn.h5"):
self.model = load_model(weight_path)
@staticmethod
def detect_face(image):
# pre-process image for mtcnn detector
mean = np.array([127., 127., 127.])
std = np.array([128., 128., 128.])
img = cv2.cvtColor(image,cv2.COLOR_BGR2RGB).astype(np.float32)
img -= mean
img /= std
width, height, _ = img.shape
scale = float(64)/width
width *= scale
height *= scale
img = cv2.resize(img,(int(height), int(width))).astype(np.float32)
rectangles = []
with tf.device('/cpu:0'):
boxes, scores = predict_faces(img[np.newaxis,...], self.model)[0][:,:-1], self.model.predict(img[np.newaxis,...])[0]
keep = py_nms(boxes, scores[:,1], 0.5)
for index in range(keep.shape[0]):
rectangle = Rectangle(*boxes[keep[index]])
rectangle.score = scores[keep[index]][1]
score_thres = 0.9
if rectangle.score >= score_thres:
xmin, ymin, xmax, ymax = map(int, list(rectangle.coordinate()))
w = abs(xmax - xmin)
h = abs(ymax - ymin)
l, r, u, b = xmin, xmax, ymin, ymax
while True:
if not ((l==xmin or r==xmax) and (u==ymin or b==ymax)):
l += 1
r -= 1
u += 1
b -= 1
else:
break
bbox = [(l/width)*64, (u/height)*64, (r/width)*64, (b/height)*64]
rectangles.append((bbox, rectangle.score))
return rectangles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age = cv2.imread("/path/to/your/image")
rectangles = MTCNN().detect_face(image)
print(rectangles)
代码解读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在人脸识别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当前阶段中,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现有的主流模型包括MTCNN、SphereFace、RNet和ONet等,在特定条件下仍展现出良好的性能水平。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未解之题。
- 我们应致力于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 解决数据分布失衡的问题至关重要。
- 该方法可能因过拟合或欠拟合而导致性能下降。
- 可考虑采用深度学习技术以优化其表现。
-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训练效果受限。
- 减少参数规模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
6.附录
6.1 提问
Q:1. 该模型如何利用步长为2的最大池化机制减少特征图的空间维度?
- 为何LNet采用了较少的卷积核数量与之相比?
- 为何MTCNN采用了双卷积结构而非单或多层次设计?
- 其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MTCNN模型采用步长为2的最大池化层以缩减特征图的空间维度;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计算复杂度。由于池化操作会降低输入的空间分辨率,这将导致后续的卷积操作无法有效地捕捉到足够的边缘信息。
-
LNet模型所使用的卷积核数量远远少于MTCNN模型中的卷内核数目, 其主要原因在于LNet模型的设计初衷是针对内存占用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其基本思路是尽量减少网络中的卷积计算量, 并通过降低参数规模来实现这一目标.
-
MTCNN模型采用两个卷积层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每个模块采用了两个连续的卷积层结构设计,在处理图像特征时能够有效提取多层次的特征信息。
第4节:什么是双线性插值?这种技术能够使其能够调整到任意尺寸,并且避免了锯齿形失真。
6.2 常见问题
- 如何概述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主要特点?2. 能否详细说明ResNet网络的结构?3. 如何完成深度学习模型的端到端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