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识别技术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速度极快,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逐渐普及,带来了相机、摄像头、照片、视频、微型芯片等信息设备的广泛应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识别技术逐渐成为热门领域。其显著特点包括高精度和快速处理能力。通过分析身份证、银行卡等身份照片中的面部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识别出身份证件上的个人信息,从而为金融、政务、科技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2)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在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具体而言,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银行卡收款验证、支付宝登录认证、身份证、驾驶证照片实名制核验、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回复、手机相册图像检索、安全防范、健康卫生、人脸识别等场景。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金融、保险、政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如图所示:

其中,金融领域的突出表现尤为显著。这些如银行卡收款验证、支付宝登录认证等应用均属于金融领域,从而,银行能够基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信息和行为进行风险评估,以降低非法交易风险。此外,身份证实名制核验和驾驶实名制核验在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属于科技领域。在不破坏原始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提取图像信息。因此,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人脸检测、跟踪、分析和识别功能。在图像搜索引擎中,通过应用人脸匹配算法,可以实现实时图片检索功能。在物流监控、智能城市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3)深度学习技术概述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推理过程以及自适应能力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核心特点在于模拟人类神经元网络的组织结构,通过多层次连接构建多层次神经网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局限性。如下图所示:

该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输入层接收输入信号,而隐藏层执行处理,输出层则生成输出结果。整个网络由多个层构成,每个层包含多个节点,且各节点之间实现全连接。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具有不同的权重参数。为降低过拟合现象,可调节模型复杂度,从而控制网络规模,包括节点数量和参数量。

深度学习技术主要被应用于三种不同的领域:①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推荐系统等领域;②在生物医疗、互联网搜索以及金融等领域;③在计算生物学以及金融工程等领域。

目前,深度学习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包括:① 由于存在大量数据、高维特征空间以及数据标注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分布不均衡问题;② 深度神经网络架构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表达能力;③ 模型具有良好的并行化特性,易于部署至实际应用中,并且数据驱动的特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革命性的应用潜力。

2.关键词

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特征提取,图像处理,特征匹配

3.文章概要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首先阐述相关背景知识,接着详细涵盖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涉及特征、分类器、数据集、训练、测试和评估。分别详细阐述基于神经网络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人脸识别技术和基于结构光的方法的人脸识别技术。重点详细介绍关键步骤,如特征提取、分类器设计、超参数调优、数据增强以及正负样本平衡等。

4.理论背景

4.1 什么是人脸识别

那么,什么是人脸识别呢?简单来说,人脸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图像或视频数据中识别出人类面部的特征信息和特定条件,包括面部表情、肤色、发型、性别、年龄、眼镜、口罩、身份证号码等。由于人类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远超常规程序处理速度,因此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先进算法才能支撑起高精度的人脸识别系统。

4.2 为什么要进行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为何成为现代身份识别的关键技术?这是因为没有身份识别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现代服务将难以实现。在当今社会,身份识别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础。例如,在智能客服系统、公安体系、科技创新、银行卡收款验证、身份证照片实名制核验、手机相册图像检索等多个方面,准确的人脸识别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3 计算机视觉与人脸识别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基于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理解、组织、检索、识别以及决策。在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子领域。

4.4 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技术主要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实现模式识别、推理与学习任务。其主要特点在于模仿人类神经元网络结构,通过深度连接多个处理单元构建多层次神经网络架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局限性。

4.5 CNN人脸识别技术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深度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其中CNN人脸识别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CNN模型实现人脸识别的具体技术手段。

4.6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技术旨在从原始输入图像中提取图像特征,以支持后续的图像处理和分类任务。在人脸识别领域,通常涉及提取人脸区域的特征,如矩形、四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的直线、曲线、色彩、纹理等方面。通过分析这些特征的统计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脸区域的特性,从而实现有效的人脸识别任务。

4.7 分类器设计

分类器(Classifier)是基于训练数据集、特征提取算法以及其他判别方法,对输入样本进行预测或分类的过程。在人脸识别过程中,通过基于输入样本的特征提取,结合特定规则进行匹配,将这些样本归类为预设类别。一般来说,分类器的分类规则涵盖了直线距离、颜色差异和纹理差异等多种指标。

4.8 数据集

数据集(Dataset)用于训练和评估分类器的样本集合。在人脸识别领域,数据集通常包含人脸图像、对应的标签信息和特征向量数据。

4.9 训练

训练(Training)具体来说,是指基于已知的训练数据集,完成参数初始化、模型训练以及参数优化的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模型的识别准确性。

4.10 测试

测试(Testing)是指通过测试集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预测准确率等指标。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测试过程主要用于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

4.11 评估

评估工作是指对模型进行评估的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评估通常采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等指标。

4.12 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

基于结构光相机的视频捕获、解构以及特征匹配技术,结构光人脸识别(Structured Light Face Recognition)能够识别和解析出三维的人脸轮廓。该技术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技术,其效果已表现出色。

5.核心概念

5.1 特征

特征(Features)是图像、视频或文本等输入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基础输入或输出。在人脸识别领域,特征通常表现为图像或视频中具有不同视觉、听觉或运动特征的元素,例如边缘、角度、色调、纹理等。人脸识别任务旨在实现从人脸图像、视频或声音中提取出人脸特征,并利用训练好的分类器对人脸进行识别和分类。

5.2 分类器

分类器系统(Classifier System)是一种基于预设的分类规则,将输入样本分配至特定类别或分类类别中。在人脸识别技术中,分类器系统主要采用特征提取型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分析输入的人脸图像、视频序列或声音信号,判断其是否属于特定类别,包括真实人脸和仿真人脸。该分类器系统可整合感知机(Perceptron)、支持向量机(SVM)、KNN(K-Nearest Neighbors)等多种分类方法。

5.3 数据集

数据集(Dataset)是包含用于训练与测试分类器的样本集合。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数据集通常由人脸图像、标签信息(包括真人和假人)以及特征向量等组成。常见的数据集类型包括人脸数据库、标记数据集以及专门的人脸特征数据集等。

5.4 训练

训练(Training)指的是利用已知训练数据集对模型参数进行初始化、学习和调整的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训练过程涉及对分类器的训练,旨在提高分类器的识别精度。

5.5 测试

评估(Evaluation)是指基于测试数据集测定模型的准确性、效率、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在人脸识别领域,评估的过程是对分类器的测试,旨在考察分类器的泛化能力。

5.6 评估

评估(Evaluation)即为对模型进行评估的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评估通常采用准确率、召回率及F1值等指标。

5.7 超参数

参数(Parameter)在机器学习模型中被预先设定,用于调控训练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常见的是学习率、权重衰减、批量大小、网络架构和优化器等。

5.8 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模型(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odel)表征了随机变量取值范围及其发生概率的分布特征,用于表征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情况。在人脸识别系统中,概率分布模型被用于表征输入样本数据归属至不同类别时的概率分布特征。

6.算法原理

6.1 特征提取

特征识别是指从原始输入图像中识别图像特征,以便后续的图像处理和分类任务得以实现。在该领域中,通常会提取人脸区域的特征,具体包括形状的直线、曲线、色彩、纹理等多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包括矩形、四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的直线、曲线、色彩、纹理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排序,可以更全面地描述人脸区域的特性特征,从而实现精准的人脸识别任务。

人脸识别中常用的特征有:

边缘检测——识别出人脸区域的边缘特征,以确定其朝向、姿态等信息。描述子——通过计算人脸区域的梯度、方向、位置等特征,提取出SIFT、HOG、LBP、DenseNet等描述信息。直线与曲线——通过计算像素的梯度、方向、位置等参数,描述人脸区域的形状特征。颜色——识别出人脸区域的颜色特征,以确定其肤色、皮肤颜色、眼睛颜色等信息。纹理——识别出人脸区域的纹理特征,以确定其光照条件、遮挡情况、皱纹分布等信息。噪声——对人脸区域进行噪声处理,包括去除椒盐噪声、添加噪声等操作。

6.2 分类器设计

分类器(Classifier)是基于训练样本集、特征提取方法以及辅助手段,对输入样本进行判断或预测的过程。在人脸识别技术中,通过从输入样本中提取特征,并遵循特定规则进行匹配,可以将一些样本归类为固定类别。通常情况下,分类器所涉及的分类规则包括直线距离、颜色差异和纹理差异等多个方面。

在人脸识别中常用的分类器有:

  1.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二类分类模型,基于求解间隔最大化或最小化的限制条件,确定分类边界。
  2. KNN(K-Nearest Neighbors)——是一种非营利性、开源技术,用于分类时识别样本空间中与新样本最近的K个邻居类别。
  3. 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通过生成多层隐含层的随机决策树,综合判断结果以增强分类效果。
  4. 单隐层神经网络(MLP)——是一种单层隐含层的神经网络,在人脸识别任务中,采用多层隐含层可以增强分类器的分类能力。
  5. VGG、ResNet、InceptionNet——属于深度学习模型,采用这些架构在人脸识别任务中可以增强分类器的分类能力。

6.3 数据集

数据集(Dataset)是包含用于训练与测试分类器的样本集合。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数据集通常由人脸图像、标签信息(包括真人和假人)以及特征向量等组成。常见的数据集类型包括人脸数据库、标记数据集以及专门的人脸特征数据集等。

6.4 训练

训练(Training)具体来说,是指基于已知的训练数据集完成参数初始化、学习过程以及模型优化调整的过程。在人脸识别任务中,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模型的识别准确性。

整个训练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特征提取阶段,主要任务是将原始图像转换为特征向量,生成特征向量作为分类器的基础输入数据。第二阶段为分类器训练阶段,基于特征向量和标签信息,对分类器的参数进行初始化、学习和优化调整,以实现对未知输入样本的准确分类。

6.5 测试

测试(Testing)是指通过测试集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预测准确率等关键指标。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测试环节主要用于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

6.6 评估

评估(Evaluation)是模型评估的重要环节。在人脸识别技术中,评估的主要依据包括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等指标。

6.7 超参数调优

超参数调优(Hyperparameter Tuning)是指通过优化模型的超参数来增强其准确度、效率、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在人脸识别技术中,超参数调优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分类器的准确率。具体而言,这一过程通常包括通过调整超参数值、引入正则化项以及优化网络结构来实现性能提升。

6.8 数据增强

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其本质是基于原始数据集,通过数据生成技术手段,系统性地生成多样化的训练样本,从而扩充数据量。在人脸识别系统中,这一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模型过拟合,进而提升模型的泛化性能。

6.9 正负样本平衡

正负样本平衡(Balanc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amples)其本质是通过采样或欠采样技术,实现正负样本数量的均衡。在人脸识别系统中,这一平衡目标是为了防止分类器出现偏向某一类样本的错误,从而降低误报率。

6.10 模型保存与载入

模型的保存与加载(Model Save & Load)主要涉及将训练完成的模型进行存储,以便后续支持推理与预测任务的开展,并将其加载到内存中进行使用。在人脸识别任务中,模型的保存与加载主要用于提升推理效率并减少内存占用。

6.11 部署

部署(Deployment)主要负责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在人脸识别系统中,部署方案主要承担着满足业务需求和优化系统容量的任务。

7.具体操作步骤

7.1 安装环境

7.2 获取人脸图像数据

在进行人脸识别之前,必须先收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面部图像数据。获取这些数据集,可以访问以下网站:

也可以自己收集一些人脸图像数据。

7.3 提取特征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as cv
    from keras_face.library import Facenet512
    
    # 初始化facenet对象
    facenet = Facenet512()
    
    # 加载图像
    
    # 检测人脸
    bboxs, landmarks = facenet.detect(image)
    
    if len(bboxs) > 0:
    # 获取第一个人脸的特征
    feature = facenet.get_feature(image, bbox=bboxs[0], landmark=landmarks[0])
    
    print(feature.shape)   # (512,)
    else:
    print("No face detected")
    
    
      
      
      
      
      
      
      
      
      
      
      
      
      
      
      
      
      
      
    
    代码解读

7.4 生成数据集

复制代码
    import os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_face.utils import resize
    
    # 设置训练、验证、测试比例
    train_ratio = 0.7
    val_ratio = 0.15
    test_ratio = 0.15
    
    # 设置人脸图像路径
    path = 'datasets/lfw/'
    
    # 创建文件夹存放人脸特征和标签
    save_dir = "datasets"
    os.makedirs(save_dir, exist_ok=True)
    
    X_all = []      # 存放人脸特征
    y_all = []      # 存放人脸标签
    
    # 遍历人脸图像文件夹
    for folder in sorted(os.listdir(path)):
    if not folder.startswith('.'):
        for file in os.listdir(os.path.join(path, folder)):
            image_file = os.path.join(path, folder, file)
    
            # 读取图像
            image = cv.imread(image_file)
            
            # 检测人脸
            faces, _ = detector.detect(image)
            
            if len(faces) == 1:
                # 对齐人脸
                rect = faces[0]
                landmarks = predictor(image, rect)
    
                aligned_image = aligner.align(size, image, dlib.rectangle(*rect), landmarks)
                
                # 将人脸缩放至统一尺寸
                resized_image = resize(aligned_image, size=(160, 160))
                
                # 提取特征
                feature = model.predict(np.expand_dims(resized_image, axis=0))[0]
                
                X_all.append(feature)
                y_all.append(folder)
        
    # 分割数据集
    num_samples = len(y_all)
    indices = list(range(num_samples))
    split = int(np.floor(train_ratio * num_samples)) + int(np.floor(val_ratio * num_samples))
    
    np.random.shuffle(indices)
    
    X_train = np.array([X_all[i] for i in indices[:split]])
    y_train = np.array([y_all[i] for i in indices[:split]])
    X_val = np.array([X_all[i] for i in indices[split:-test_ratio*num_samples]])
    y_val = np.array([y_all[i] for i in indices[split:-test_ratio*num_samples]])
    X_test = np.array([X_all[i] for i in indices[-test_ratio*num_samples:]])
    y_test = np.array([y_all[i] for i in indices[-test_ratio*num_samples:]])
    
    print("Number of training samples:", X_train.shape[0])
    print("Number of validation samples:", X_val.shape[0])
    print("Number of testing samples:", X_test.shape[0])
    
    # 保存数据集
    np.savez(os.path.join(save_dir, "dataset"), 
         train_x=X_train, train_y=y_train, val_x=X_val, val_y=y_val, test_x=X_test, test_y=y_test)
    
    
      
      
      
      
      
      
      
      
      
      
      
      
      
      
      
      
      
      
      
      
      
      
      
      
      
      
      
      
      
      
      
      
      
      
      
      
      
      
      
      
      
      
      
      
      
      
      
      
      
      
      
      
      
      
      
      
      
      
      
      
      
      
      
      
      
      
      
      
    
    代码解读

7.5 定义模型

在人脸识别任务的第三阶段,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采用的是基于VGG16架构的人脸识别算法,其中包含一个全局平均池化层来减少模型参数和计算复杂度。具体来说,VGG16是一种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而全局平均池化层则通过聚合特征图中的信息,从而降低模型的计算量和参数规模,提高识别效率。

复制代码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Flatten, Dense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input_layer = Input((512,))
    output_layer = Dense(units=len(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input_layer)
    model = Model(inputs=[input_layer], outputs=[output_layer])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7.6 训练模型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 读取数据集
    with np.load(os.path.join(save_dir, "dataset.npz")) as f:
    X_train = f["train_x"]
    y_train = f["train_y"]
    X_val = f["val_x"]
    y_val = f["val_y"]
    
    # 编码标签
    encoder = LabelEncoder()
    encoder.fit(y_train)
    encoded_labels = encoder.transform(y_train)
    y_train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encoded_labels)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x=X_train, y=y_train, batch_size=batch_size, epochs=epochs, verbose=1,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callbacks=[lr_scheduler])
    
    
      
      
      
      
      
      
      
      
      
      
      
      
      
      
      
      
      
      
    
    代码解读

7.7 测试模型

复制代码
    # 读取数据集
    with np.load(os.path.join(save_dir, "dataset.npz")) as f:
    X_test = f["test_x"]
    y_test = f["test_y"]
    
    # 编码标签
    encoded_labels = encoder.transform(y_test)
    y_test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encoded_labels)
    
    # 测试模型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verbose=0)
    
    print('Test loss:', score[0])
    print('Test accuracy:', score[1])
    
    
      
      
      
      
      
      
      
      
      
      
      
      
      
      
    
    代码解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