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nel卫星_水体污染监测 | 大地量子用卫星遥感数据为滇池“画像”
在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干旱缺水现象十分严重,据中国水利部早前的统计显示,有400多座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水污染问题严重,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七大江河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国水体污染问题严峻,及时监测治理为有效解决手段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的作用,能发挥自净作用,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直到其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但是当水中污染物超过自净所能承受的范畴时,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其中,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农业、生活等废水及垃圾的大量排放。
水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活动会造成不小的威胁,有数据表明,各类疾病有80%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而得以传播;另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污水处理率较低,这大大加剧了水体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因此,尽早监测与治理才是提高污水处理率,保护水体环境的有效手段。
滇池富营养化,卫星遥感支撑防治
距离十一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大量的游客选择前往云南。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因为有着秀丽的风光,滇池被列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然而随着生活、工业、农业污水的不断排入,自1988年以后滇池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显著,自此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富营养化为滇池带来了大量的蓝藻水华,曾一度占滇池水面的40%。最初有关部门对于蓝藻的监测仅停留在水面监测,在时效性及监测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2008年起,相关部门启动滇池蓝藻水华和富营养化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蓝藻含有叶绿素a ,而叶绿素浓度与近红外反射存在密切关系。当蓝藻水华稀薄时,近红外波段进入水体后的反射率较低,随着蓝藻覆盖面积的增加,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也会随之提升。因此可以通过对多种多光谱卫星影像进行分析,对不同时期滇池的富营养化进行动态跟踪和预警,有效提升对滇池蓝藻水华的监测和防治效率。

(大地量子:滇池水质研究分析图)
大地量子通过对多种多光谱卫星(Sentinel-2A,Sentinel-2B及Landsat5, Landsat7,Landsat8)影像进行分析,得到了2019年8月15日云南省滇池的水质监测结果。上图分别呈现了滇池的叶绿素浓度和悬浮物浓度。根据colorbar所标注的颜色,从左至右依次表示监测物浓度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在滇池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区域,叶绿素浓度较高,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卫星遥感能大范围、周期性地对水体进行监控及预测
卫星遥感技术是目前我国对水体环境进行监测的主要工具之一,依托水中物质对不同波段光波的反射特性,就能判断水质发生变化的位置、区域及程度。

(大地量子:遥感卫星技术流程)
随着卫星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升,测算精度也得到提升。卫星遥感具备的大范围、周期性等特点以及积累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对于我们了解、掌握和管理流域水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3 个方面:1. 监测现状,掌握现有情况;2. 追溯过去,揭示长时间变化规律;3. 预测未来,结合动力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境,模拟未来水环境演变。
大地量子整合丰富的卫星资源,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黑臭化等污染进行大面积监测,同时对非法排污进行精准识别,帮助有关部门开展环保执法及污染治理工作。为环境保护贡献数据的力量,是大地量子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参考资料:【论文 | 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与思考-段洪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