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网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智能网的发展概述
智能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在AT&T与Bellcore之间的激烈竞争中逐步发展成熟。从1984年开始, Bellcore陆续提出了多项技术建议,为其后续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其核心是基于数据库实现号码自动转换的技术,而IN/2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引入新业务时仅需修改SCP参数.为了兼顾功能实现与成本控制,IN/1+方案应运而生,这一折衷方案最终成功推广并演进形成了A互网络络系统(AIN)。值得指出的是,CCITT于1992年首次发布了该领域的第一个版本建议书INCS-1
标准化的智能网主要针对传统电话系统在提供新业务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其核心理念基于交换功能与业务控制功能的分离。该技术通过在原有通信网架构上增加了额外的一层叠加网络来实现功能拓展;这种体系结构不仅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在操作上也非常便捷;同时具备经济性成本较低的特点;此外还展示了灵活性与效率较高的优势;最后能够有效地生成与实现各种类型的新业务。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智能网系统结构
ServiceSwitchPoint(SSP)是一种用于实现业务交换的核心功能,在通讯系统中主要承担处理呼叫间的基本交换任务,并能够识别智能业务类型;它还能够基于INAP协议与SCP模块之间进行高效的数据交互。
SCP(ServiceControlPoint):负责业务逻辑的执行,业务数据库的操作。
SDP(ServiceDataPoint):存放业务逻辑数据。
SMP(ServiceManagePoint):这是一个用于执行服务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功能模块;它主要负责以下几点——首先是业务逻辑方面的处理工作;其次是针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然后是对用户的各项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管理;最后则是对网络资源进行配置与维护。
SCE(ServiceCreateEnvironment):负责业务的创建、验证、和测试。
SMAF(ServiceManageAccessFunction):智能网关管理维护终端,承担与SMP的人机交互指令处理。
IntelliP:媒体资源中心部, 支持语音提醒管理、语音生成以及会议连接等功能。
智能网的核心理念在于将业务管控从传统的交换机体系中独立出来,并实现智能化功能与交换功能的分离设置。这种新的管理架构通过附加的智能网络层实现对业务的整体集中管理。这一变革标志着网络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在经历了程控交换技术之后更加突出了其创新性与重要性。
在这样的架构下,
满足这些需求后便成为支持各类业务交流的核心节点(SSP)。无论是在功能设计还是在应用场景上,
这种新的组织模式都为后续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支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在增加新业务还是撤消现有服务,
只需在SCP内进行相应的增删操作即可完成,
无需改动交换机本身的软件架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智能网系统特意设置了 dedicated的数据生成环境(SCE)以及统一的服务管理系统(SMS),前者负责生成各种新业务相关的逻辑框架与数据模型,
后者则负责将这些预先定义好的内容加载到SCP中。
这种集中化的控制模式不仅简化了网络管理流程,
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二、国内智能网的应用
智能网能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并将网络功能模块化管理,在不同的物理实体间合理配置资源分布。通过独立于业务的接口实现标准化通信,并能够迅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服务;智能网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经济收益,并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技术创新应用领域和商业机会。这些变革创造了新的价值链条。因此而言,智能网彻底改变了传统电信业务模式,在电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图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智能网格PSTN网络、GSM网络、CDMA网络以及IP网络之间都有连接。在本文中简要阐述固定与移动智能网的概念,并对其他类型的智能网格略做提及。
1.固定智能网
我国智能网于1995年率先在PSTN/ISDN网络领域开展建设工作,并于随后几年实现了快速布局。至1997年正式推出300系列业务,在随后一年又成功推出了800系列业务。该系统严格遵循CS1国际网络性能标准,并分国家骨干智能网和省级智能网两大系统层次进行规划与实施。目前固定智能网已实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面覆盖,并已成为国产IN设备市场的主要产品线之一。下图是固定智能网的一个网络应用实例:

2.移动智能网
基于固定智能网的成功经验,在移动/无线领域得到了迅速推广(即移动智能网)。这种网络是在移动网络中引入功能实体以实现对移动呼叫的智能化控制的一种体系结构;它是现有移动网络与智能网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在现有基础上将交换中心改造成为SSP业务交换点,并使其与高层的智能网(如SCP、SMP、SCE等)相连接;这样便实现了将交换与业务分开实现的目标;从而形成了新的网络体系——即所谓的移动智能网。(对于GSM和CDMA两种不同的移动网络环境而言)其对应的智能化应用分别为CAMEL协议(Customiz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和WIN协议(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这种网络不仅支持神州行预付费服务;还能够提供包括虚拟专用网络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化服务如亲情号码等

移动智能网体系结构
三、智能网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在电信领域内各大运营商已先后构建了PSTN智能化网络、GSM智能化网络以及CDMA智能化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出了多种智能化服务。这些业务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大的用户群体,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有各种智能化网络系统(即PSTN、GSM及CDMA)各自独立运行的特点限制了业务发展规模与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仅能针对特定网络用户的业务拓展也已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拥有PSTN、长途通信、数据传输、寻呼服务等多种增值业务的企业而言更是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因此综合型智能化网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当前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被提出并加以实施:该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智能化资源与技术特点实现了对原有各类智能化系统的集约化管理与优化升级;同时通过整合现有各类智能化系统的功能特点实现了对原有各类业务需求的有效满足;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还支持开发出具有统一管理界面及统一服务流程的各种新型综合性业务类型
综合智能网是一种基于现有三类网络基础之上构建的智能化网络体系。该系统必须严格遵循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ITU-T制定的INAP标准、欧洲电信系统协会ETSI制定的CAMEL标准以及美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协会TIA/EIA所提出的WIN标准。其整体功能架构将呈现出与现有单个基础网络体系不同的特点。在支持PSTN(传统电话系统)、GSM(全球通移动通信系统)以及CDMA(码分多址)等技术平台下构建的智能化网络中,ISCF承担着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的功能实体角色。具体而言,在这些平台下的功能架构实现中:
- ISCF能够通过INAP接口协议实现与PSTN系统的互连;
- 通过CAP和MAP接口协议实现与GSM系统的互联;
- 使用WIN-MAP协议确保其与CDMA系统的连接。
由此可知,在这种复杂的集成环境中: - ISCF必须具备多端口兼容性;
- 同时支持INAP、CAP、MAP及WIN-MAP等多种业务连接协议。
1.综合智能网体系结构
基于原有智能网架构,在此基础上引入ISCP和ISSP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网络系统。该系统要满足的主要特点包括: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如GSM的CAP、CDMA的WIN-MAP、固网INAP及SIP协议),同时实现数据业务与AAA服务器之间的互联(通过Radius协议);具备多信令编码方案,并能与现有各通信网络智能网实现互联互通;采用软交换技术构建下一代网络架构;提供开放业务接口(OSA)。系统结构图见下图:

为了与现有智能网系统兼容,在考虑固定网和移动网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
2.综合智能网的实现
基于现有各业务网络的智能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因此可以说综合智能网络不仅需要与各业务网络对接,
还需要分别对接固定移动通信系统(FDD)、移动通信系统(TDD)、窄带CDMA系统(WCDMA)、以及互联网数据传输系统(PSTN)等各类通信系统。
1)与PSTN网络、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连接
基于原有智能化网络SSP系统的主要依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功能定位。其中以本地段、中继段及长途段为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功能定位。借助No.7号信令网络下的INAP信信号实现与其SCCP对接,并从而启动相应的业务运行;同时实现了对智能化外设IP地址域上的承载传输
同样地,在GSM和CDMA网络上部署的智能网格络的服务点(SSP)也具有这一特性。这些服务点不仅能够独立运行特定业务功能,并且可以通过No.7信令网络建立与ISCP中心承载点(S-CPC)之间的连接,在满足相关需求时实现业务的触发。
ISCP还可以通过INAP或WIN-MAP协议与各个业务网络中的SCP建立联系,并最终决定是否连接的因素是所涉及的具体业务以及路由组织架构。
2)与IP网络的连接
综上所述, 综合智能网具备可直接连接至具备SSF功能的软交换设备的特点, 并基于软交换平台能够实现多类型网络接入的能力, 此类服务可为IP网络用户、PSTN系统、GSM网络以及CDMA制式提供综合智能网服务. 对于从综合智能网角度而言, 在其管理下的接入点组成了一个虚拟化的SSP架构, 该架构通过INAP(支持INAP/TCAP/SCCPoverM3UA或INAP/TCAPover SCUA等方式)或者SIP协议经由信令网关与之交互协作, 实现全面业务覆盖. 此外, 在RADIUS服务器端应用RADIUS协议即可实现对IP网络用户的统一计费及身份认证等功能.
四、智能网的业务
智能网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等传统的电信网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运营商推动业务创新以及开展业务竞争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支持原有的智能平台运营,并涵盖以下各项:包括但不限于各项卡类服务;各类型的电信网络预付费服务(固定电话服务、移动 telecommunications 服务、小灵通 telecommunications 服务);(VOT)投票通信服务;移网回家通信服务;被叫费用分摊方案(FPH);(VPN)远程访问通信服务;(AD)广告支持服务;(IC公话)公共信息服务;亲情通信服务等
提供智能网络与数据专用网之间的互联服务,并具体包括Text-to-Phone(T2P)服务、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IC)服务、固定电话发送短信功能、Intelli-IP平台、彩票投注系统、实时股票信息查询系统以及互联网800系列套餐等
该平台提供多种网络综合服务项目(如多样化的账户管理服务),涵盖以下内容:包括后付费与预付费统一账户服务(分别对应不同的用户群体与使用场景)、网络虚拟专用通道服务(支持高安全性的数据传输)、网络功能聚合平台服务(整合多种功能模块)、广域网号码管理服务(适用于大规模通信需求)、任意终端间的通讯连接服务(实现多设备间即时互动)以及智能自备座功能(提供便捷客服解决方案)。
该段文字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改写,请确认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 智能网作为一个体系, 负担着支持各种新兴业务发展的重任, 具备快速灵活运行的能力, 能够生成相应的资源并进行有效管理, 从而确保网络服务质量. 在经过十余年的演进后, 智能网作为一种成熟的支撑技术, 已经承担着传输增值业务的重要职责. 面对网络技术的进步, 智能网这一体系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