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in Traff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正在不断演进,展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其中,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作为一种强大的监督学习方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强化学习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各种控制问题,包括最优路径规划和机器人行为设计等,还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强化学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控制的多个领域,以及从搜索引擎到AlphaGo围棋AI等的应用。因此,深入理解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动态,对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具备高度复杂性要求,其算法主要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高维空间中的优化问题、多维度状态动作交互以及复杂的环境反馈机制。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是一项值得投入的工程任务。

鉴于此,推动自动驾电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本文对RL在自动驾电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和深入分析。首先,本文回顾并总结了人工智能在自动驾电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随后详细阐述了RL在自动驾电领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范围以及研究优势。接下来,本文深入探讨了RL在自动驾电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具体涵盖了车辆控制、交通场景感知、决策抽象、安全感预测、决策规划以及控制系统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若干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2.背景介绍

2.1 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史

20世纪90年代末,阿姆斯特丹的图灵测试证实了人类智力远远超过了动物的智力水平。这一重大突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为人工智能研究开辟了新的篇章。然而,当时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未达到实用化水平,其应用成果尚显有限。

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网络开发团队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约翰·麦卡洛克组成,获得了成功,成为连接人类大脑与计算机的大型模型之一。该模型被认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控制理论领域,该研究团队发现了许多重要成果,包括Bellman方程和动态规划等,这些成果对后来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的科技与商业发展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然而,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限制。1970年,约翰·马歇尔在加利福尼亚州创立了“汽车实验室”,并开始研发第一个由机械推动的机器人试飞员。在同一年,路易斯·巴罗利和艾伦·图灵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李在清华大学研发的车身雷达系统获得了广泛认可,这一技术的出现预示着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2011年,英国特斯拉汽车公司推出了Model S、Model X等车型,这一举动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至今日,无人驾驶技术已达到商用级别,全球拥有超过一亿辆载人自行车。

2.2 自动驾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解决各种复杂信号的处理问题,自动驾驶领域的车辆控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信号处理技术。其中,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PID)控制、B样条曲线控制器以及航迹跟踪控制器等。当前,无人驾驶系统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视觉、声光识别等技术实现多种自主功能。

交通场景感知方面,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具备感知能力,不仅能够识别并解析周围环境,还能准确检测和识别障碍物,理解并遵循交通规则。目前,这些传感技术如传感器阵列、激光雷达、摄像头和雷达里程计等,已在交通场景感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通过应用增强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实现交通场景的建模、决策抽象、预测和规划等关键任务。

  1. 决策抽象:自动驾驶系统面临的复杂任务要求,传统的模型驱动方法在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方法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方法仅能处理固定不变的输入和输出特征,而深度学习方法能够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数据,实现更为灵活和复杂的模式识别。

自动驾驶系统在道路行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威胁,包括交通事故、雨雪、酷暑等。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预测并减轻这种危险非常重要。目前,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决策规划: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协调一系列决策的执行,涵盖路径规划、目标检测、跟踪、停站操作和转向等技术环节。该领域研究工作持续发展了数十年。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的有效路径规划算法、基于模型的预测算法、模型压缩算法等技术方案已得到广泛应用。

控制系统:自动驾需要用高精度、稳定和可靠的控制特性。如何将交通规则转化为系统指令、调节控制参数、处理过程噪声、确保系统安全性等,这些都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基于LSTM、Deep Q-Networks等深度学习模型的方法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2.3 现有的RL算法分类

目前,RL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模型驱动与基于模型的。

模型驱动算法(Model-Based):这类算法基于已有模型作为决策依据,对环境进行建模,并从而进行决策。例如以下,MDP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和 POMDP (Partially Observabl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非模型依赖型算法(Model-Free):这类算法直接依据当前状态和动作进行决策判断。例如,蒙特·卡罗树搜索方法(MCTS)、时序差分学习方法(TDLearning)、Q学习方法以及Actor-Critic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直接分析当前状态和可能的动作,来优化决策过程,无需依赖预先建立的模型。

3.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本节将系统性阐述RL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RL的相关理论和公式。

3.1 MDP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是一个描述强化学习问题的框架。其定义如下:

一个元祖,其中:

  1. S是状态空间,表示agent所在的状态。

  2. \mathcal{A}是动作空间,表示agent可以采取的动作。

  3. R是一个回报函数,用来衡量在每一个状态下执行某一动作的好坏程度。

T(s', r|s, a)表示状态转移概率分布,用于描述在状态s时采取动作a后,转移到状态s'的概率和获得奖励r的过程。

  1. \gamma \in [0,1]是一个折扣因子,用来描述agent对奖励的延迟惩罚。

3.2 Policy

Policy是一个策略函数,给定状态s_t,输出行为a_t的概率分布。

3.3 Value Function

Value Function是一个评估函数,给定状态s_t,输出该状态的价值。

3.4 Q-function

Q-function表示为Q(s_t, a_t),其定义为在状态s_t和动作a_t下,执行动作a_t后所获得的奖励的期望值。

3.5 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

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BE)是一种数学表达式,用于阐述从状态s到终止状态的演变过程所能获得的最大回报。其形式化表达式如下:

3.6 Action-value function

Action-value function(Q-function)也被称为动作值函数的函数,在给定状态s_t和动作a_t的情况下,计算在执行动作a_t后获得的奖励的期望值。

4.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RL算法主要包含在给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反复调整策略以优化决策,确定最佳行动方案。这些算法包括Q-learning、SARSA、Actor-Critic、DDPG等。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几种RL算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数学表达式。

4.1 Q-learning算法

Q-learning算法是一种在线学习机制,适用于多种问题场景。该算法具有简洁性、良好的扩展性和较快的收敛速度。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Q-learning算法的数学基础及其工作流程。

4.1.1 Q-learning算法数学原理

Q-learning的理论基础是贝尔曼方程,即状态价值函数等于最大动作的即时奖励。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更新后的Q值进行迭代更新,逐步逼近最优的价值函数。

在Q-learning算法中,首先进行初始化操作,具体是初始化一个Q-table,该表用于建立状态与动作价值函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每个episode的开始阶段,系统会随机选择初始状态,直到达到终止条件。在每一步迭代过程中,需要执行以下步骤:首先根据当前状态,选择一个动作;其次,根据所选择的动作,转移到新的状态,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最后,利用Q-table更新相关状态-动作对的价值评估。

  1. 在当前状态s_t下,选择动作a_t,通过策略\epsilon-greedy法则选择动作。

$$\epsilon-greedy=\begin{cases}

复制代码
    argmax_a[Q(s_t, a)] & with probabilty 1-\epsilon\

     random action & with probability \epsilon
    
         
    代码解读

\end{cases}$$

  1. 接收环境的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并根据公式更新Q-table:

该公式表示当前状态下某个动作的更新值,该公式采用的是(1−α)Q(s_t,a_t)的权重衰减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后续的即时奖励和折扣因子,最终并乘以学习率α。

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时:当episode结束或模型收敛时,计算Q-table的期望值,以确定状态值函数,作为训练的结果。

4.1.2 Q-learning算法流程

Q-learning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每个episode内,Q-learning算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初始化:先随机初始化Q-table,确定学习速率、折扣因子γ、探索参数ϵ。

  2. 选择动作: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ε-贪婪法则选择动作。

  3. 接收环境反馈:接收环境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

  4. 更新Q-table:根据更新公式更新Q-table。

  5. 重复以上流程,直到所有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

4.2 SARSA算法

SARSA算法是一种在线学习方法,也被称作时序差分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基于Q-learning算法的改进,通过利用先前的状态动作对来更新当前状态动作对的Q值。与Q-learning算法相比,SARSA算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环境进行评估和调整。

4.2.1 SARSA算法数学原理

SARSA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尔曼方程,其核心在于状态值函数与最大动作对应回报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SARSA算法中,首先构建一个Q-table,用于记录状态与动作之间的价值映射关系。在每个episode中,随机选取初始状态,直至终止状态的出现。每一轮迭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当前状态选择一个动作;其次,执行该动作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最后,根据回报值对Q-table进行更新,以逐步逼近最优策略。

  1. 在当前状态s_t下,选择动作a_t,通过策略ε-greedy法则选择动作。

$$\epsilon-greedy=\begin{cases}

复制代码
    argmax_a[Q(s_t, a)] & with probabilty 1-\epsilon\

     random action & with probability \epsilon
    
         
    代码解读

\end{cases}$$

基于当前动作a_t和下一个状态s_{t+1},获得环境的反馈r_{t+1},并根据预设的更新公式重新计算Q-table:

与Q-learning类似,该更新方式通过(1−α)的权重衰减机制,结合后续奖励信号和折扣因子,并在此基础上乘以学习速率α。

  1. 用新产生的a_{t+1},更新Q-table:

可以观察到,在Q-learning框架中,下一状态s'和动作a'遵循相同的规则,其核心区别在于将Q-table中的Q(s_{t+1}, a_{t+1})视为下一状态和动作对的Q值参与更新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当某个episode结束或模型达到收敛条件时,计算Q-table的期望值,作为状态值函数,并作为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结果。

4.2.2 SARSA算法流程

SARSA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每个episode内,SARSA算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初始化:先随机初始化Q-table,确定学习速率、折扣因子γ、探索参数ϵ。

  2. 选择动作: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ε-贪婪法则选择动作。

  3. 接收环境反馈:接收环境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

  4. 更新Q-table:根据更新公式更新Q-table。

  5. 用新产生的a_{t+1},更新Q-table。

  6. 重复以上流程,直到所有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

4.3 Actor-Critic算法

该算法是一种基于模型的算法,与价值函数协同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能够生成策略、价值和奖励导向的误差信号,从而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多种异构问题,并适用于连续控制、离散控制以及多臂老虎机等场景。

4.3.1 Actor-Critic算法数学原理

Actor-Critic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尔曼方程,具体而言,状态值函数等于最优动作值的奖励总和。在Actor-Critic算法中,我们首先预设一个策略模型π和一个价值函数V,它们分别用于映射状态到动作价值,并记录状态到价值的映射关系。每个episode的开始阶段,都会随机初始化初始状态,直到终止条件得到满足。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主要执行以下步骤:首先,策略网络根据当前状态生成可能的动作及其概率;其次,执行器按照策略网络的指导执行动作,并接收环境给予的奖励;最后,价值网络根据新的状态更新其参数,以更好地估计状态的价值。

  1. 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策略模型π选择动作a_t

  2. 接收环境的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

  3. 使用TD(λ)更新Q-table。

基于一个样本对Q(s_t, a_t)进行估计。其中,Q代表Q-value,即在特定状态下采取某一动作时的奖励期望。λ为折扣因子。

  1. 使用Actor-Critic loss更新策略模型。

\mathcal{L}_{AC}(\theta)=-\ln(\pi_\theta(a_t|s_t))\Delta_{\theta}^Q

对策略模型的参数\theta求导,得到一个更新方向,再更新参数。

  1. 当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时,训练结束,训练过程结束。

4.3.2 Actor-Critic算法流程

Actor-Critic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每个episode内,Actor-Critic算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始化:首先随机初始化策略模型π的参数和值函数V的参数。随后,确定学习速率、折扣因子γ以及探索参数ϵ。

  1. 选择动作: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策略模型π选择动作a_t

  2. 接收环境反馈:接收环境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

  3. 更新Q-table:使用TD(λ)更新Q-table。

  4. 更新策略模型:使用Actor-Critic loss更新策略模型。

  5. 重复以上流程,直到所有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

4.4 DDPG算法

DDPG算法通过模型构建实现强化学习任务。该算法融合了Q-learning和policy gradient算法的优点。其核心思想是采用Actor-Critic架构,将策略网络与价值网络分开设计。具体而言,Actor网络输出策略分布,即动作的概率分布;而Critic网络则负责评估价值函数,即Q值。此外,该方法通过设计目标网络来计算目标Q值,并引导Actor网络调整参数以最小化Critic网络的损失。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应对连续控制、高维状态空间和不完全观测的挑战。

4.4.1 DDPG算法数学原理

DDPG算法的数学基础是贝尔曼方程,它表明状态值函数等于最大动作值的期望回报。具体地,在DDPG算法中,首先初始化两个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目标网络,它们用于建立从状态到动作价值函数的对应关系。在每一个episode的开始阶段,系统会随机选择初始状态,直到达到终止条件。在每一步迭代过程中,需要执行以下步骤:首先,根据当前状态和动作,计算奖励信号和新的状态;然后,更新策略网络的参数以优化动作选择;接着,更新目标网络的参数以逼近策略网络;最后,调整学习率以加速收敛过程。

  1. 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策略网络选择动作a_ta_t \sim \mu(s_t;\theta^\mu)

  2. 根据当前动作a_t和下一个状态s_{t+1},接收环境的反馈r_{t+1},并更新Q-table:

上式表示Q-learning中的Q值估计的差距。

  1. 用TD error更新Q-table:

  2. 根据a_ts_{t+1}生成策略损失:

J^{PG}是策略损失,用来调整策略网络的参数。

  1. 用策略损失更新策略网络:

  2. 用策略网络计算策略损失:

J^{VF}是值函数损失,用来调整值函数网络的参数。

  1. 用值函数损失更新值函数网络:

y_t表示Q-learning中的target value,即Q值估计值。

  1. 用Q-network和Target Q-network计算TD error:

用Q-network更新Q-table:

用Target Q-network计算Q-learning中的TD error:

用Target Q-network更新Q-table:

  1. 当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时,训练结束,训练过程结束。

4.4.2 DDPG算法流程

DDPG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每个episode内,DDPG算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始化:随机初始化策略网络和目标网络,并设定学习率、折扣因子γ以及探索参数ϵ。

  1. 选择动作:在当前状态s_t下,通过策略网络选择动作a_ta_t \sim \mu(s_t;\theta^\mu)

  2. 接收环境反馈:接收环境反馈r_{t+1}和下一个状态s_{t+1}

  3. 更新Q-table:使用TD error更新Q-table。

  4. 生成策略损失:使用策略损失更新策略网络:

  5. 计算值函数损失:用策略网络计算策略损失:

用值函数损失更新值函数网络:

用Q-network和Target Q-network计算TD error:

用Q-network更新Q-table:

用Target Q-network计算Q-learning中的TD error:

用Target Q-network更新Q-table:

  1. 当episode结束或者模型收敛时,训练结束,训练过程结束。

5.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通常情况下,RL算法的代码实现较为繁琐,我们这里仅就一些典型的RL算法进行简要介绍。

5.1 Q-learning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Q-learning代码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QLearnAgent():
    
    def __init__(self, actions, learning_rate=0.1, reward_decay=0.9, e_greedy=0.9):
        self.actions = actions    # 可选动作列表
        self.lr = learning_rate   # 学习率
        self.gamma = reward_decay # 折扣因子
        self.epsilon = e_greedy   # ε-贪心探索参数
    
        self.q_table = {}         # Q-table
    
    def choose_action(self, observation):
        """根据输入观察值,返回动作"""
        if np.random.uniform() < self.epsilon: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ions)    # epsilon概率随机选取动作
        else:
            state = str(observation)                   # 状态编码
            q_list = self.q_table.get(state)            # 获取Q值列表
    
            if not q_list:                             # 如果该状态没记录过Q值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ions)  # 随机选取动作
            else:                                       # 从Q值列表中选取最大Q值的动作
                action = self.actions[np.argmax(q_list)]
    
        return action
    
    def learn(self, s, a, r, s_, done):
        """更新Q-table"""
        if s_!= 'terminal':
            s_ = str(s_)
    
        alpha = self.lr
        gamma = self.gamma
    
        q_predict = self.q_table.get((str(s), a), None)
        if q_predict is None:       # 之前没出现过(s,a)组合
            q_predict = 0
    
        q_target = r + gamma * self.q_table.get((str(s_), np.argmax(self.q_table.get(str(s_), ())),), 0) * int(not done)
    
        self.q_table[(str(s), a)] += alpha * (q_target - q_predict)
    
      
      
      
      
      
      
      
      
      
      
      
      
      
      
      
      
      
      
      
      
      
      
      
      
      
      
      
      
      
      
      
      
      
      
      
      
      
      
      
      
      
    
    代码解读

5.2 SARSA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SARSA代码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SarsaAgent():
    
    def __init__(self, actions, learning_rate=0.1, reward_decay=0.9, e_greedy=0.9):
        self.actions = actions        # 可选动作列表
        self.lr = learning_rate       # 学习率
        self.gamma = reward_decay     # 折扣因子
        self.epsilon = e_greedy       # ε-贪心探索参数
    
        self.q_table = {}             # Q-table
    
    def choose_action(self, observation):
        """根据输入观察值,返回动作"""
        if np.random.uniform() < self.epsilon: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ions)    # epsilon概率随机选取动作
        else:
            state = str(observation)                   # 状态编码
            q_list = self.q_table.get(state)            # 获取Q值列表
    
            if not q_list:                             # 如果该状态没记录过Q值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ions)  # 随机选取动作
            else:                                       # 从Q值列表中选取最大Q值的动作
                action = self.actions[np.argmax(q_list)]
    
        return action
    
    def learn(self, s, a, r, s_, a_, done):
        """更新Q-table"""
        if s_!= 'terminal':
            s_ = str(s_)
            a_ = str(a_)
    
        alpha = self.lr
        gamma = self.gamma
    
        q_predict = self.q_table.get((str(s), a), None)
        if q_predict is None:       # 之前没出现过(s,a)组合
            q_predict = 0
    
        q_target = r + gamma * self.q_table.get((str(s_), a_), 0) * int(not done)
    
        self.q_table[(str(s), a)] += alpha * (q_target - q_predict)
    
      
      
      
      
      
      
      
      
      
      
      
      
      
      
      
      
      
      
      
      
      
      
      
      
      
      
      
      
      
      
      
      
      
      
      
      
      
      
      
      
      
      
    
    代码解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