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维护--总线知识点梳理
3. 系统总线
3.1 总线(bus)的基本概念
总线是连接各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 是信号的公共传输线。
如果使用单总线结构(系统总线),那么同时只能有一对部件进行信号传输 ,效率较低,使用双总线结构效率会更高。

上面的结构,无法在I/O和主存之间进行直接的信息传输,必须要通过CPU。

3.2 总线的分类
-
片内总线:芯片内部的总线。
-
系统总线: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线。可分为:
- 数据总线 ,双向的,一般小于等于机器字长和存储字长。
- 地址总线 ,单向的,与存储地址、I/O地址有关。
- 控制总线 ,双向(CPU发出存储器读写指令,总线允许,中断确认等;CPU接收中断请求、总线请求)
-
通信总线: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之间的通信,并行通信总线和串行通信总线。
3.3 总线的特性和性能指标
总线印刷到电路板上(主板),其他设备插板插到主板上。


总线的性能指标:
- 总线宽度:数据线根数,同时可以传输多少位。
- 标准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最大字节数MBps
- 时钟同步/不同步
- 总线复用:地址线与数据线是否可以复用
- 信号线数: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总和
- 总线控制方式
- 其他指标:负载能力等

3.4 总线结构


增加了DMA(直接存储器访问)总线,外部设备直接访问存储器内存。 高速设备直接通过DMA访问主存。

CPU与cache通过局部总线进行相连,扩展总线将外部设备连接。

高速设备和低速设备分离,分别连接到高速总线和扩展总线上。

PCI高速总线来连接高速设备,PCI总线可以通过桥来进行扩展。
3.5 总线控制
3.5.1 总线判优控制
通过是否能对总线发出占用请求,我们将设备分为主设备(主模块)和从设备(从模块)。主设备可以对总线有控制权,从设备响应从主设备发来的总线命令。
总线判优控制可以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布式。下面介绍几种集中式的总线判优控制结构。

主设备通过BR申请总线的控制权,有设备在使用总线,则设置BS。总线控制部件通过BG来链式查询这些接口是否提出了BR,遇到了BR则交出控制权。
因此,优先顺序则为BG的查询顺序 。这种结构对电路故障特别敏感,尤其是BG,如果BG后面出了问题,会导致后面的设备一直不会响应。

数据线用于数据的传输,地址线用于从设备的查找。通过设备地址线来查找某个设备是否发出总线请求。计数器的值通过设备地址线进行传输,来查找某个设备是否发出请求。 可以自定义计数器的计数方式,来改变从哪个设备先查询等。

为每个I/O接口增加了BR和BG,通过排队器来进行优先级排队 。这种方式使用的线数较多。
3.5.2 总线通信控制
为了解决通信双方(主从设备)协调配合的问题。
总线的传输周期(完成一次主从设备完整可靠的传输所需要的时间):
-
申请分配阶段:主设备申请,总线决定
-
寻址阶段:主设备向向从设备给出地址和命令
-
传数阶段:主设备和从设备进行交换数据
-
结束阶段:主从设备撤销有关信息


-
T1,主设备给出地址信号
-
T2,给出从设备的读命令信号
-
T3,从设备给出数据,输出到总线,完成数据交换
-
T4,撤销地址信号,结束周期
强制同步,如果设备之间速度不同,快的设备需要等慢的设备。

不互锁:不管从设备是否接收到请求信号,过段时间主设备都会撤销请求。不管主设备是否接收到应答信号,从设备多段时间都会撤销应答。
半互锁和全互锁针对上面进行改进。


增加等待响应信号,当wait为低电平,则等待一个T。

使用分离式通信来将总线空闲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