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状态管理(一)
技术状态管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确保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技术状态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其核心内容包括:明确技术状态管理的目的(确保功能特性与需求一致)、范围(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对象(技术状态项、文件);通过策划与控制,实施技术状态标识、控制、记实和审核活动;责任主体包括订购方、承制方及相关参与者;技术状态文件分为功能、分配和产品文件,基线(功能、分配、产品)作为基准;技术状态管理活动涉及控制更改、偏离和让步,确保技术状态文件与实物的一致性。
1、基础知识
1.1 技术状态管理目的
- 对于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有关技术状态数据信息的技术状态文件进行有效管理。
- 通过基线(功能基线、分配基线、产品基线)管理,清晰确定产品不同研制阶段,技术状态项及其文件的标识与控制。
- 在重要节点、里程碑,固化产品技术状态,确保生产交付产品实物的技术状态和技术状态文件规定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的一致性。
- 实施技术状态管理,记录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生产、试验数据,确保可追溯性。
- 使所有参与人员在其寿命周期的任意时间能够使用正确和准确的文件,掌握产品的技术状态,避免状态不一致导致的差错和风险。
1.2 技术状态管理的范围、对象和活动
- 技术状态管理的适用范围: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实施技术状态管理,随产品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技术状态管理。
- 技术状态管理对象:产品、技术状态项、技术状态文件。
- 技术状态管理活动: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项及其技术状态文件实施指挥、控制和监督,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和技术状态审核等活动。
1.3 技术状态管理责任主体及职责
技术状态及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包括订购方、承制方以及分承制方的参与者。技术状态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其责任主体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和技术总体单位。在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时,应设立相关技术状态管理组织,并明确审查、批准以及监督等职责范围。
1.4 技术状态管理的策划与控制
技术状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进行策划与控制。依据法规和标准,结合组织对产品特点进行分析,编制技术状态管理程序。针对具体项目和产品特点编制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并实施、控制和记录该计划。
1.5 技术状态管理主要过程
通过制定并执行管理计划,组织协调资源,实施管理活动。遵循PDCA循环方法制度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分配工作任务,进行资源匹配管理,包括建立技术状态管理组织;开展技术状态标识、控制、记录、审核等指挥协调活动,实施计划、监督、记录结果、纠正偏差,确保避免重复发生。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贯彻以风险为导向的思维,实施技术状态更改、偏离受控管控;防范技术状态更改类型、偏离类别划分不准确;未对重要技术状态更改进行充分论证;未按规定流程审批更改、偏离;已审批更改但未落实文件和实物等风险管控措施。将技术装管理纳入系统工程整体实施,依据标准要求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技术状态管理程序和计划,与其他相互关联的活动协同管理。
2、基本概念
2.1 功能特性
产品的关键性能参数、技术限制条件和使用保障要求。其中,具体包括产品的使用范围、运行速度、作战效能等关键性能参数,以及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维护性要求。
2.2 物理特性
产品的形体特征,如组成、尺寸、表面状态,形状、配合、公差、质量等。
2.3 技术状态
在技术文件中规定的产品(硬件、软件及其集合体)中实现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 技术状态的确定:应基于任务要求,结合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通过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环境适应性和优化设计技术进行评估分析,确定技术状态。在技术状态的确定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成熟或已应用的技术。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需经过充分论证、试验和鉴定后方可执行审批手续。
2.4 技术状态项
满足最终使用功能的硬件、软件或其集合体,作为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单元,被指定为单个实体进行技术状态管理。GJB 3206A-2010对"技术状态项目"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将其改为"技术状态项",从而更加聚焦于"基本单元",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项目",这使得标准更具针对性。
首先,采用工作分解结构的方法对产品进行分解,构建起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体系,基于此层次体系,确定技术状态项。技术状态项可以是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单机及整机外包的部组件,单独管理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项目计划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选择技术状态项,其中,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级的技术状态项应在论证阶段或方案阶段初期选定,单机级的技术状态项在初样阶段或其之前选定,编制各级产品的配套表。
并非所有工作分解结构单元都需要作为技术状态项,以某武器系统为例,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确定:被选择作为技术状态项的产品一般是:
- 涉及武器装备、分系统级产品的研制,以及跨单位、跨部门协作的产品开发。
- 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作战任务完成等方面具有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的产品。
- 新产品研发项目。
- 接口复杂度高、技术价值显著的产品。
- 单独采购计划中重点考虑的高价值产品。
- 使用和保障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
2.5 技术状态文件
根据规定,技术状态项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及相关验证要求等技术文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技术状态项验证、使用、保障和报废要求的技术文件,均需进行编制。这些技术文件通常分为以下几种:功能技术状态文件、研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和产品(生产)技术状态文件。功能技术状态文件主要规定产品的功能特性、接口特性及相应的验证要求,通常应用于重大武器系统,如卫星系统、火箭系统、导弹系统、飞机系统、舰船系统等。研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则规定了技术状态项的接口特性、从高一级技术状态项分配下来的功能特性及接口特性,并明确了附加的设计约束条件和相应的验证要求,主要应用于分系统、设备级的产品,如火箭动力系统、飞机雷达系统、舰船武器系统、雷达、通讯电台、自动驾驶仪等。产品(生产)技术状态文件则规定了产品或技术状态项的所有必要功能特性及物理特性,并明确了生产、检验验收、使用、保障和报废等要求,是各类产品的必备文件,主要包括产品规范、材料规范、工艺规范、产品配套表、单机试验细则、使用维护保障资料以及软件配置项等内容。上述三种技术状态文件在研制的各个阶段均需编制、批准及存档,并且在内容上逐级细化。
2.6 技术状态基线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某一特定时刻,被正式确认并作为技术基准,用于指导今后的研制、生产、使用及保障活动的技术状态文件。该文件通常包含三种基线: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
2.7 技术状态管理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为了确保功能特性、物理特性和产品需求等与相关技术文件保持一致的一致性管理活动。
技术状态管理的涵盖范围,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技术和管理过程的综合体现,涉及论证、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等多个方面。以常规武器装备为例,涵盖总体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批量生产、服务保障、退役报废等关键阶段。
技术状态管理的目标,即技术状态管理旨在确保产品的功能特性、物理特性与产品需求、技术状态文件规定保持高度一致。
技术状态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技术状态标识、控制、记实以及技术状态审核等环节。
2.8 技术状态标识
确定一系列技术状态项及其相关技术状态文件,制定并明确技术状态项及其技术状态文件的具体标识,实施技术状态文件的归档与持续管理,制定并发布技术状态基线作为工作标准。
2.9 技术状态控制
在技术状态基线建立完成后,为确保技术状态项目更改的有效控制,需要对提出的工程更改、技术状态偏离和质量偏差等建议进行论证、评估、协调、审批和实施一系列流程。技术状态基线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控制方法包括对技术状态更改申请、偏离许可申请和让步申请进行论证、评估、协调、审批和监督实施一系列控制流程。典型应用包括遵循GJB 9001C条款中关于设计和开发更改控制的相关要求。
2.10 技术状态记实
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需要记录和报告与技术状态相关的各项活动,以确保技术状态项和技术状态文件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应记录和报告以下内容:技术状态标识的情况、技术状态更改、偏离许可和让步接收的情况。技术状态记实的内容包括:技术状态项清单(配套表)及其技术状态文件清单(数据包清单);技术状态更改、偏离、让步接收记录及汇总表(如技术状态更改分析报告、更改单、通知单、让步接收单等);更改的实施和验证记录(如返修工艺,检验、测试、试验记录和报告等);技术状态文件的发放、接收、提供利用和销毁记录等。
2.11 技术状态审核
为确认技术状态项与其技术状态文件的一致程度而遵循的严格审核程序,涵盖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该审核过程以技术状态项为对象,以技术状态文件作为审核依据,确保各项技术特性达到既定要求。具体而言,功能技术状态审核用于验证技术状态的功能特性是否达到功能基准线、满足分配给技术状态的基线要求。该审核通常在设计阶段初步确定后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准则、试验方案、试验进度安排、试验规范的执行情况,以及各项试验内容、试验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符合既定的技术标准。
功能试验项目清单及技术参数调整情况,试验技术与试验大纲的执行情况,试验结果的完整性、准确性及一致性;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技术状态文件的要求;产品研制过程中所有批准的更改单(包括批准的超差、代料清单)是否都落实到产品中;不能通过试验验证的性能指标是否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其结果能否满足技术状态文件的要求。
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是为了建立或验证产品基线,对技术状态项进行试制样品完工状态及所依据的技术状态文件的审核。通常在生产定型前进行,主要是确认按正式生产工艺制造的技术状态项和技术状态文件的符合程度。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可在产品试生产阶段首件上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工程图样、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技术文件的一致性;审核生产质量控制记录,工艺文件和设计文件的符合性及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图、文、物的一致性;研制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是否已得到有效处理,偏离、超差的处理是否正确;供方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和资料;功能技术状态审核遗留问题是否已解决。
2.12 技术状态更改
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针对经正式确认的技术状态进行的工程更改,均需遵循GB/T19017-2020标准的第5.4条要求,该条款不仅涵盖了偏离状态,还包含超差状态的更改。
2.13 技术状态偏离
在产品实现之前,经得在限定范围内进行该产品的某些方面,不依照其已批准的现行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制造和试验的活动。
2.14 技术状态管理计划
规定具体产品或项目的技术状态管理的组织和程序的文件.
2.15 技术状态控制委员会
由技术和管理专家构成的组织,该组织负责对技术状况及其管理实施决策权,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