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路由协议(RIP)
动态路由概念与静态 routing 形成对比关系,在网络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特征在于 router 根据 router 间的交互信息自主构建自身 routing table,并能灵活应对网络拓扑结构及节点状态的变化需求。该系统采用特定的动态 routing 协议作为基础
在应用层架构中定位 RIP 协议,并通过 UDP 数据报(端口号 520)来传递相关 routing 信息
动态协议是根据度量值选择相应的路由路径
常见的度量值有跳数、带宽、负载、时延、可靠性、成本

而基于一种称为 RIP 的协议机制,在网络设备之间传播 RIP 数据包以确定路由选择依据时所依据的原则是:仅考虑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亦即所谓的 RIP 跳数)。具体而言,在每个路由器处理数据包时会记录其所在位置到目标节点之间的跳跃次数(即所谓的 RIP 跳数),每当数据包穿过一个路由器时其携带的跳数值就会增加1;其中所说的 RIP 距离实际上就是指最短路径长度这一指标。
距离度 的定义:
单点中继至直连网络的距离度被定义为1;
而若某路由器至非直连网络,则其距离度被定义为其经过的所有中继 router 数量加一。
RIP 规定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 15 个路由器;当 hop count 的最大值达到 16 时即被视为不可达;由此可见 RIP 主要适用于小型网络。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根据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选择路由(跳数)
2.主流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主要包括RIP、IGRP和EIGRP——其中IGRP和EIGRP均源自思科 originally proprietary protocol,在2013年已开放源代码分享。这些协议均为高级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家族成员
RIP的几个特点
ü: 定期更新30s,使用UDP协议的520端口
ü: 邻居(相邻的两台路由器运行同一个动态路由协议,就形成了邻居关系)
ü:以广播的形式更新
ü: 全路由表更新(发送更新包含了全路由表)
ü: RIP协议只根据跳数作为度量值选择路径(最高15跳)
RIP路由表里的Metric(度量值)可以观察到跳数

rip还具备一种横向划分机制:通过某接口获取路由数据,并避免自环状态的产生(以防止路由回环问题)
路由表的建立
当 router 初始启动时,它仅认知与其直接相连的网络,并将这些网络的距离值设定为 1。
随后,每个 router 只会与少数几个相邻 router 进行信息交换以更新其路由数据。
经过多次迭代更新后,所有这些 router 最终都能确定通向本自治系统内任何网络的最短路径及其下一跳的目标 router 地址。
使用RIP协议的实现过程极为简便:下面进行一个小实验。配置三台路由设备作为演示案例,第一步是设置各端口的IP地址。
使用RIP协议的实现过程极为简便:下面进行一个小实验。配置三台路由设备作为演示案例,第一步是设置各端口的IP地址。

然后启用RIP并宣告

然后用R1测试是否ping通R3

是可以ping通的,然后查看路由表

路由表有这么两个条目:
C ———— 表示直连网段
R ———— 表示R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