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缺点,bp神经网络缺点及克服
本文主要探讨了BP神经网络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BP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的前馈型多层感知机,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泛化能力和容错能力。然而,其主要缺点包括训练时间长、收敛速度慢、局部极小值问题以及泛化能力不足。通过增加动量项、自适应学习率、选择合适的传递函数(如tansig)以及优化网络结构(如使用RBF网络)等方法,可以有效改进BP网络的性能。此外,BP神经网络在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中的应用表明,其泛化能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BP神经网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优缺点有哪些?
。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是模仿人脑的结构和机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模式识别等复杂任务。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环境信息复杂、背景知识不足以及推理规则不明确的情况。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即使在样本存在较大破坏和变形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工作。在选择神经网络模型时,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合理匹配不同的网络结构。其中,前馈型BP网络是最常用、最经典的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通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数据处理,其中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可被视为一种映射函数。BP算法作为多层前向网络训练的重要方法,尽管存在收敛速度较慢和局部极值等问题,但通过改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其训练效率和优化能力。该算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计算量小以及高度并行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前向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BP网络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并且已证明其在实现任意复杂非线性映射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该系统特别适合用于解决内部机制复杂的问题。该系统通过学习包含正确答案的实例集,能够自动提取出"合理的"求解规则,从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该系统具备一定的推广和概括能力。
多层前向BP网络的问题:从数学角度看,BP算法本质上是一种局部优化过程,旨在求解复杂非线性函数的全局最优解。然而,由于其求解目标是全局极值,BP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面临陷入局部极值的风险,这可能导致训练效果欠佳。此外,网络的逼近能力和推广性能与训练样本的代表性密切相关。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有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实例来构建训练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应用问题的实例规模与网络规模之间的矛盾难以得到解决。此问题源于网络容量的可能性与其实现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即涉及学习复杂性问题。目前,关于网络结构选择尚无统一且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通常只能依据经验来确定。
为此,有人将其视为一种艺术。而网络的结构对网络的逼近能力及泛化能力有直接影响。
因此,这表明在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新加入的样本会对已训练成功的网络产生影响,同时要求每个输入样本的特征描述数量必须一致;网络的预测性能(即泛化能力、推广能力)与训练性能(即逼近能力、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冲突。
通常情况下,当训练能力较弱时,预测能力随之降低。然而,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前,随着训练能力的增强,预测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一趋势存在一个上限,当达到这一上限时,继续增加训练能力反而会导致预测能力的下降,这即所谓的'过拟合'现象。
此时,网络大量吸收了样本细节,却未能充分揭示样本内在的规律。由于BP算法本质上属于梯度下降法,而其优化的目标函数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锯齿现象",这导致了BP算法的低效性。同时,算法还面临着"停滞现象",由于目标函数的复杂性,当神经元输出接近饱和状态(0或1)时,算法会在这些区域出现平缓区域,权值更新幅度极小,导致训练过程陷入停滞。为确保网络能够有效执行BP算法,不能依赖传统的1维搜索方法来确定每次迭代的步长,而必须预先将步长更新规则注入网络中。这种做法虽然可行,但却会显著降低算法的效率。
BP神经网络的应用不足
神经网络可用于分类、聚类和预测等多种任务。神经网络必须具备一定量的历史数据,通过历史数据的训练,网络能够学习数据中的内在规律。
在你的问题中,第一步是识别某些问题的特征,并收集相应的评估指标。通过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可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尽管BP网络被广泛应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与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因为学习速率保持不变,所以网络的收敛速度较慢,导致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训练。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BP算法可能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学习速率过低。可以通过调整学习速率或采用自适应学习速率来改善这种情况。
其次,BP算法能使权值趋于某个值,但不能确保该值为误差平面的全局最小值,其原因在于梯度下降法可能陷入局部最小值。对于这一问题,可采用引入动量项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再次,网络隐含层的结构参数选择,即层数和单元数的确定,目前尚缺乏理论指导,通常需要依靠经验或反复实验来确定。由此可见,网络结构中存在大量冗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学习的负担。综上所述,网络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不够稳定。
也就是说,如果补充了新的学习样本,经过训练的网络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调整,而之前的权值参数和阈值设置在没有保留的情况下。然而,我们可以保留那些在预测、分类或聚类任务中表现优异的权值参数。
bp算法在深度神经网络上为什么行不通
BP算法是训练多层网络的传统方法之一。实际上,对于仅包含几层的网络,该训练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计算过程也无需继续进行,因此,这种方法不适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
BP算法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梯度变得愈发稀疏,这种现象从顶层往下延伸,导致误差校正信号逐步减小。其次,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尤其是在随机初始化偏离最优区域时(即当初始化远离最优区域时,随机初始化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通常仅限于利用有标签数据进行训练:然而,大部分数据样本是未标记的,而大脑能够从无标签的数据中学习。深度神经网络显著特点在于,多层次结构能够通过较少的参数来表示复杂的函数。
在监督学习中,早期的多层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当训练样本充分覆盖未来样本时,所学的多层权重能够有效地用于预测新的测试样本。在非监督学习领域,过去缺乏有效的多层网络构建方法。
在多层神经网络中,顶层神经元是底层特征的高级抽象。例如,底层神经元对应于输入层的像素信息,上一层的神经元可能识别水平边缘或三角形状;而顶层神经元则可能整合出整体的人脸特征。一个有效的算法应能通过顶层特征最大限度地反映底层样例的典型特征。
当同时对所有层进行训练时,计算复杂度将变得异常高。相反的,每一轮仅训练单一层,偏差会依次传递到上一层。这将导致与监督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反的挑战,模型容易出现严重的欠拟合现象。
RBF神经网络的缺点!
RBF模型在多数方面显著优于BP模型,但在解决需要达到相同精度的问题时,BP模型的结构相对更为简单。
RBF网络在逼近精度方面显著优于BP网络,其基本可以实现完全逼近,同时具有极高的设计便利性,网络会根据需要不断添加神经元,直到满足所需精度。
但是在训练样本增多时,RBF网络的隐层神经元数远远高于前者,使得RBF网络的复杂度大增加,结构过于庞大,从而运算量也有所增加。
该RBF神经网络是一种性能卓越的前馈型神经网络,RBF网络能够精确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同时具备全局逼近能力,成功克服了传统BP网络存在的局部最优问题,其网络结构紧凑,且网络参数可实现独立优化,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
他们的结构呈现出显著差异。BP算法通过系统调整神经元权重参数,逐步逼近最小化误差的目标。其基本采用梯度下降方法进行优化。
RBF是一种前馈型的神经网络,它不是通过不停地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的。其激活函数与BP网络的S型函数不同,其中高斯函数通过计算输入与函数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权重。
在bp神经网络中,学习速率被设定为固定值,这可能导致网络收敛速度较慢,从而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bp算法可能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这主要归因于学习速率过小。
rbf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高效前馈网络,相比其他前向网络,它具有最佳逼近性能和全局最优特性,并且具有结构简单且训练速度快的特点。
极端气温、降雨-洪水模型(BP神经网络)的建立
极端气温、降雨与洪水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基于1958-2007年间广西西江流域极端气温、极端降雨以及梧州水文站洪水数据,以第5章相关分析确定的显著影响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的测站的相应极端气候因素(见表4.22)作为输入数据,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5.1.1 BP神经网络概述(1)基于BP算法构建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采用BP算法构建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且被广泛采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在多层前馈网络的应用中,如图4.20所示,三层前馈网络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包含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图4.20展示了标准的三层BP神经网络架构在正向传播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在这一过程中,输入信号依次从前层传至后层,最终传递至输出层。
当输出层未能达到预期的输出结果时,转而进行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着原来的传播路径返回,通过调整各层神经元的权值,最终使误差降至最低水平。BP算法流程如图4.21所示。
图4.21展示了BP算法的流程图,可以明显看出,在BP学习算法中,各层权值的调整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学习速率、该层输出的误差信号以及输入信号y或x。
其中,输出层误差信号与网络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相关,直接反映了输出误差,而各隐层的误差信号与前面各层的误差信号相关,是从输出层开始逐层反传过来的。
1988年,Cybenko指出两个隐含层就可表示输入图形的任意输出函数。
当BP网络仅包含两个隐层时,若输入层、第一个隐层、第二个隐层以及输出层的单元数量分别为n、p、q和m,则该网络可表示为BP(n, p, q, m)。
该研究区极端气温与极端降雨对年最大流量的影响过程具有显著复杂性,从极端降雨到年最大流量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蒸散发、分流和下渗等多个环节,这些过程受到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状况、土壤地质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以将极端气候与年最大流量之间复杂的水过程简化为小规模的水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可以通过分析那些对年最大流量影响显著的站点的极端气温和降雨情况来确定,而那些对年最大流量影响不显著的站点则可以忽略不计,从而简化了问题的分析。
BP神经网络是一个非线性体系,可用于模拟非线性映射关系,也可用于近似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关系。极端气候与年最大流量之间的水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映射关系,可将其概括为一个系统。
BP神经网络具有与研究流域极端气候-年最大流量水系统类似的结构特征。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模拟逼近。
确定隐含层单元数的方法受具体研究问题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确定标准,通常需要根据网络训练情况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
在训练过程中,网络的收敛性通过输出值Ykp与实测值tp的误差平方和进行控制。研究者认为,尽管当前的BP神经网络仍被视为一个黑箱模型,其参数缺乏水文物理意义。在本节的研究中,我们计划利用极端气候空间分析的结果来指导确定隐含层神经元数量。
该算法存在以下缺点:较长的训练时间、无法进行训练以及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可以通过添加动量项或设置自适应学习速率来改进。
本节基于MATLAB工具箱中的函数,具有自适应学习速率,用于反向传播训练的traingdm( )函数来实现。
归一化处理过程是由于BP网络输入层的物理量和数值差异较大而采取的一种数据预处理措施。这种处理有助于加快网络收敛速度,使网络在训练过程中更容易收敛。具体而言,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为0至1的范围。
本节通过归一化处理,将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数据缩放为原始值的0.01倍;将极端最低气温的数据缩放为原始值的0.1倍;对年最大1天、3天、7天降雨量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其数值缩小至原始值的0.001倍;对梧州水文站的年最大流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其数值缩小至原始值的0.00001倍;其余所有输入数据均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
以6年最大流量为依据的修正,梧州水文站以上的流域集水面积为32.70万平方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集水面积为20.24万平方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集水面积占梧州水文站以上流域集水面积的61.91%。
基于年径流量分析,选取2003~2007年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和红水河天峨水文站年最大流量,分别采用式4.10进行计算,获得每年的贡献值(见表4.25),然后计算其平均值,作为评估广西西江流域极端降雨对梧州水文站年径流量的平均贡献率。最终得到该流域极端降雨对梧州站年径流量的平均贡献率为76.88%。
在变环境条件下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表4.252003~2007年极端降雨对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的贡献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年极端气温、降雨与梧州年最大流量的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将平均贡献率与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的乘积作为模型输入的修正年最大流量,同时预测的年最大流量应为输出的年最大流量除以平均贡献率76.88%,以消除极端气温和降雨研究范围与梧州水文站集水面积不一致的问题。
模型的建立基于选取1958-1997年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最大1d降雨量与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作为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和建立。
将梧州气象站的年极端最高气温、桂林及钦州气象站的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榜圩、马陇、三门、黄冕、沙街、勾滩、天河、百寿、河池、贵港、金田、平南、大化、修仁、五将等气象站的年最大1d降雨量作为输入数据,将梧州水文站的年最大流量作为输出目标。构建一个具有19输入节点、p和q个隐层神经元以及1个输出节点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中,p和q分别经过实验确定为16和3。第一层和第二层隐层神经元采用tansig激活函数,输出层则采用线性激活函数。采用traingdm的训练函数,设置学习率为0.1,动量因子为0.9,训练终止条件为均方误差小于0.0001,最大训练迭代次数设定为200000次。
BP网络模型参数见表4.26,结构如图4.22所示。
图4.22展示了年极端气温、年最大1天降雨量与梧州年最大流量的BP模型结构,表4.26列出了BP网络模型的参数概况。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梧州水文站的年最大流量形成过程中,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以及各支流的流量均存在临界值,而极端气温和极端降雨量则作为输入信号,年最大流量则作为输出结果,这与人工神经元模型中的阈值、激活阈值和输出机制具有相似性。
在1d最大降雨时,设置的雨量站覆盖在14条支流中(表4.27)。当极端降雨发生时,14条支流的水流最终汇聚至梧州。在这一过程中,极端气温的变化对极端降雨的蒸散发产生了影响。在年最大1d降雨的四个自然分区中的Ⅱ、Ⅲ、Ⅳ三个区设置了雨量站。
该过程类比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模型构建(表4.28),其中,14条支流线路对应于第一隐含层的14个神经元节点,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分别对应于第一隐含层的2个神经元节点,年最大1d降雨分别位于第二隐含层的3个神经元区域,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的影响权重以及各支流流量的贡献值对应于隐含层人工神经元的阈值设置,从整体上来看,BP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已较为完善。
本研究采用了40组训练样本,经过113617次迭代训练,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精度水平。具体而言,第一部分为表4.27所列的雨量站所属支流信息,第二部分为表4.28所示的BP神经网络结构及其物理意义分析。
在命令窗口中执行运行命令,网络启动学习与训练过程,其训练过程如图4.23所示,训练结果见表4.29和图4.24。
表4.29展示了年最大流量的训练结果。图4.23呈现了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图4.24则展示了年最大流量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结果。根据图4.26的分析,训练后的BP网络能够有效地逼近预设的目标函数。
根据训练样本检验结果(表4.5)显示:1958~1997年间共计40年的年最大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低于10%及20%。其中,误差低于10%的有39年,误差低于20%的则全部40年,合格率高达100%。
该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其输出结果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且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其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模型验证过程将1998至2007年间梧州地区各气象站的年极值高温数据,以及桂林和钦州气象站的年极值低温数据,同时整合了榜圩、马陇、三门、黄冕、沙街、勾滩、天河、百寿、河池、贵港、金田、平南、大化、修仁、五将雨量站的年最大日降雨量作为输入变量,用于构建"年极值高温、年最大日降雨量对梧州年最大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
比较程序运行后网络输出的预测值与已知的实际值,其预测检验结果如图4.25所示,表4.30详细列出。
本研究中,基于年最大流量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检验结果如表4.25、表4.30所示。通过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比。其中,年最大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0%的年份共有9年,合格率达到了90%。
4.5.1.3年极端气温、年最大7d降雨与梧州年最大流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1)基于1958~1997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最大7d降雨量以及梧州水文站年最大流量的样本数据集,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和模型开发,构建了"年极端气温、年最大7d降雨量与梧州年最大流量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以梧州气象站年度极端最高气温为输入,桂林、钦州气象站年度极端最低气温为输入,凤山、都安、马陇、沙街、大湟江口、大安、大化、阳朔、五将雨量站的年度最大7d降雨量为输入。其中,梧州水文站年度最大流量为输出。隐含层层数设置为2,建立一个(12,p,q,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试算,神经元数目p和q分别取10和4。其中,第一隐层和第二隐层的神经元采用tansig传递函数,输出层的神经元则采用线性传递函数。选择traingdm作为训练函数,学习率设置为0.1,动量项设置为0.9,目标误差阈值设定为0.0001,最大训练次数设定为200000次。
BP网络模型参数见表4.31,结构如图4.26所示。
表4.31 BP网络模型参数一览表图4.26年极端气温、年最大7d降雨-梧州年最大流量BP模型结构图本节在输入年最大7d降雨时,设置的雨量站分布在8条支流上(表4.32),当发生极端降雨后,这些雨量站所收集的降雨数据经由8条支流汇入梧州。在此过程中,极端气温的变化进而导致极端降雨的蒸散发过程,且设置的雨量站主要分布在年最大7d降雨四个自然分区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中。
该过程可通过类比分析BP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表4.33),其中,8条支流对应地相当于第一隐含层中的8个神经元,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对应地相当于第一隐含层中的2个神经元,年最大7d降雨所在的4个分区对应地相当于第二隐含层的4个神经元,从整体来看,BP神经网络的结构已基本实现“灰箱化”。
表4.32基于雨量站所在支流的水文要素统计表,表4.33BP神经网络结构的物理意义表(2)训练效果分析部分显示,选取了40组训练样本,经过160876次迭代训练,模型达到了预期精度标准。在命令窗口输入并执行训练命令后,网络开始学习和训练过程,其训练过程如图4.27所示,训练结果如表4.34和图4.28所示。
图4.27展示了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图表4.34呈现了年最大流量的训练结果,而图4.28则展示了年最大流量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过程。根据图4.28的数据显示,训练后的BP网络能够较为准确地接近给定的目标函数。
基于训练样本的检验结果(见表4.34)显示:在1958~1997年的40年中,年最大流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和20%。其中,相对误差小于10%的有38年,小于20%的有40年,合格率达到了100%。
研究表明,"年最高/最低温、年极端温度、七日最大降雨量-梧州年最大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好,其模拟结果较为可靠。
模型预测检验将1998至2007年梧州气象站的年最高极端气温、桂林及钦州气象站的年最低极端气温,以及凤山、都安、马陇、沙街、大湟江口、大安、大化、阳朔、五将雨量站的年最大七日降雨量输入至"年极端气温、年最大七日降雨-梧州年最大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对比分析,程序运行后网络输出的预测值与已知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征,其预测结果见图4.29和表4.35。
图4.29展示了年最大流量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检验结果,表4.35对比展示了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预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998至2007这10年间,年最大流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20%的情况出现了7次,合格率达到了70%,整体表现良好。
该模型通过使用1941~1997年梧州水文站的年最大流量与年最高水位作为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优化,构建了"年最大流量-年最高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年最大流量作为输入变量,年最高水位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一个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分别为1、q和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中,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均采用线性传递函数,采用traingdm作为训练函数,设定学习率为0.1,动量因子为0.9,训练精度阈值设定为0.00001,最大训练迭代次数设置为200000次。
BP网络模型参数见表4.36,结构如图4.30所示。
表4.36展示了BP网络模型的参数配置情况,图4.30则详细描绘了梧州市年最大流量与年最高水位之间的BP模型结构关系。在广西西江流域,主要河流包括南盘江、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桂江和贺江。
在隐含层中,共有7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分别对应于7条主要河流的数据特征(如表4.37所示)。从整体来看,该神经网络的结构已较为简化,趋于“灰箱化”状态。
训练样本为57个,在3327次训练后,误差下降趋势已趋于平稳,但当前误差水平仍为3.00605×10-5,未满足精度要求。
在命令窗口中执行运行命令,网络开始进行学习和训练,其训练过程如图4.31所示,训练结果见图4.32和表4.38。
经过4.38年的最高水位训练数据,从图4.32和表4.19中可以看出,BP网络在经过训练后能够较好地逼近设定的目标函数。
以训练样本为基础,检验结果显示:1941至1997年间,年最高水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0%的有56a个,相对误差小于20%的有57a个,均达到合格标准。
表明“年最大流量-年最高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际输出与实测结果之间的误差较小,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图4.31展示了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图,图4.32展示了年最高水位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结果。其中,(3)模型预测检验过程表明,将1998~2007年梧州水文站的年最大流量输入至"年最大流量-年最高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处理。
程序运行后,系统输出的预测值与已知的实际值进行对比分析,其预测结果可见图4-33和表4-39。
根据预测检验结果分析,1998~2007年10年间,所有年份的年最高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未超过20%。其中,10年数据满足误差小于20%的标准,准确率达到100%,整体表现良好。
图4.33年最高水位量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检验结果。
蚁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遇到的问题。
bp神经网络选择激活sigmoid函数,还有tansig函数的优缺点?求告知?
在深度神经网络中,各层的输出必须具备激活函数,否则各层的作用将等同于无隐层的效果。该激活函数可以是sigmoid,也可以是tanh或relu等常用的激活函数。
(2)对于二分类问题,输出层采用sigmoid函数。这是因为sigmoid函数能够将实数域连续地映射到[0,1]区间。其输出值可被解释为样本属于正类的概率。
另外,sigmoid函数呈单调递增趋势,可导且连续,其导数形式极为简单,因此在许多场景中表现较为合适(3)对于多分类问题,输出层必须采用softmax函数。softmax函数可以视为sigmoid函数的扩展形式。
bp神经网络与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有什么不一样
这四个均属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范畴。其中,BP算法、BP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网络均属于神经网络这个大类。遗传算法属于进化算法这个大类。
神经网络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计算机制,具有高度非线性预测和计算能力,主要用于非线性拟合和识别任务。其核心特点是通过训练,给定输入数据,系统将学习其对应的输出结果。经过多次训练后,系统能够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
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和故障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BP算法及其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传统神经网络的优化改进,对原有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遗传算法属于进化算法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实现优化。
个体持续进化,只有具有较高目标函数值的个体才能成功进入下一代繁殖。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能够寻找到全局最优解。遗传算法在解决高度非线性优化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差分进化算法、蚁群算法以及粒子群算法等均属于进化算法,其区别在于所模拟的生物群体对象有所区别。
BP网的功能及导高预测适用性
基于BP算法的前馈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在各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已在多个实际问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BP网络之所以获得广泛应用,主要归因于其核心优势:非线性映射能力、数据泛化能力和容错机制。
多层前馈网络能够学习和存储大量输入-输出模式之间的关系,即使不了解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只要提供足够多的样本模式对用于BP网络的训练,它就能够完成从n维输入空间到m维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任务,即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
在工程学及相关技术领域中,持续积累着与某一输入输出系统相关的大量输入输出数据,但现有数学理论尚未能有效描述其内部所隐含的规律。
对难以解析求解、缺乏专业知识,尽管无法直接解析求解,但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和非线性映射进行转化的这类问题,多层前馈网络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在训练过程中,网络在识别样本对中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时,通过权值矩阵实现了对所提取样本的编码存储。当网络输入未见过的新数据时,也能正确实现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关系,即为网络的泛化能力,这是评估多层前馈网络性能优劣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大量样本数据中提取统计特性以调整权矩阵的过程,其本质是反映正确规律的知识源于全体样本。个别样本中的误差不会影响对矩阵的调整。因此,多层前馈网能够容忍输入样本中带有较大误差甚至个别错误的情况,即具有容错能力。
标准算法在应用中主要表现出训练量大、学习效果欠佳、收敛速率较慢等显著缺陷。这些主要缺陷主要体现在隐节点选取缺乏理论指导、学习过程中存在遗忘旧样本的趋势以及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明显局限性。针对这些明显局限性,通过改进权值调整公式,增加动量项α、自适应调节学习率η、引入陡度因子λ等方法,有效提升了BP算法的性能,进一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导水裂隙带高度与其影响因子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BP网络的泛化特性得以充分运用。通过输入影响因子,实现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展现出显著的预测优势。
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
RBF在多数方面展现了比BP网络更好的泛化能力,但在满足相同精度要求的场景下,BP网络的体系相对更为简洁。
RBF网络在逼近精度方面显著优于BP网络,其基本可以实现完全逼近,同时具有极高的设计便利性。网络能够自动增殖神经元直至满足所需精度要求。
在训练样本数量增加的情况下,RBF网络的隐层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之前,这导致了RBF网络的复杂度明显提升,网络规模迅速膨胀,从而使得计算负担随之明显加重。
该算法采用高效前馈结构,通过RBF网络实现精确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具备全局逼近特性,成功克服了传统BP网络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网络结构紧凑,网络参数可实现独立优化,训练收敛速度更快。
他们的结构呈现出显著差异。BP算法通过系统地优化神经元权重参数,逐步缩小预测误差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其基本采用梯度下降方法进行参数优化。
RBF属于前馈型神经网络体系,其本质特征在于无需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权值来逼近最小误差。其激励函数通常与BP网络的S型函数存在差异,具体而言,高斯函数的权重计算基于输入与函数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在bp神经网络中,学习速率被设定为固定值,这导致网络收敛速度较慢,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bp算法可能需要投入长时间的训练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速率设置过低。
rbf神经网络是一种高效的前馈网络,相比其他前馈网络,它具有最佳逼近性能和全局最优特性,同时结构简单,训练效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