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How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with Machine Learning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领域之一

首先,请问您知道机器学习是什么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训练并掌握知识的过程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训练并从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吧?进而用于预测或发现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性吧?它的显著特点是模型能够自行调节对数据的理解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与决策吧?

机器 learning 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对 data 特征的学习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利用该 model 对新 data 进行预测结果或推断分析. machine learning 被划分为监督 learning, non-supervised learning 和 reinforcement learning 等主要类型. 在监督 learning 中, model 基于 labeled 数据进行训练, 学习 input-output 映射关系; non-supervised learning 不依赖 label 信息, 而是直接从 input 数据中提取 feature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则依赖于 agent 与 environment 的互动来进行 training.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机器学习方法通常会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算法与模型。这些方法包括线性回归与逻辑回归作为基础算法类别;而支持向量机(SVM)主要应用于分类任务;决策树则适用于分类或回归任务;随机森林常被用于解决分类或回归问题;最后,则有K-means聚类算法则主要用于数据聚类分析。

掌握并熟悉了机器学习的核心概念后,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介绍如何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挑战

2.Basic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2.1.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为了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的核心概念并提升技术能力, 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将首先介绍一些最基础且重要的专业术语.

  1. Data: Data, 有时也被称为样本或观察值,在机器学习中被定义为构建训练模型所需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可能以结构化、半结构化或者完全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
  2. Features or Attributes: 特征或属性是指描述对象某些特定方面的信息项,这些信息项可能是连续型的或是离散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学中,年龄、收入水平、性别以及地理位置等都可以被视为有效的特征。
  3. Label: 标签是指在数据集中用于标识不同对象的一组附加信息。这些标签通常以数值形式存在,并且可能代表连续值(如温度)或是离散类别(如天气状况)。
  4. Model: 模型又被称为学习器,在机器学习中指的是一个能够从输入空间中映射到输出空间的函数系统。这个函数系统接受一组特定的特征作为输入,并根据训练数据生成相应的标签作为输出。
  5. Loss Function: 损失函数是用来衡量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差异的一种指标工具。其核心作用是在参数空间中寻找一个最优模型参数组合,在该组合下系统的预测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结果。
  6. Training Set: 训练集是一组被用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数据集合。
  7. Validation Set or Test Set: 验证集或者测试集则分别用于评估和验证机器学习系统的性能表现。

2.2.Types of Algorithms

除了最基本的术语外,还要掌握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类型。

  1. 有监督学习:也被称为回归或分类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基于已知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以生成预测结果。该技术涵盖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K-近邻算法以及支持向量机等基础算法。
  2. 无监督学习:该方法无需预先指定目标结果,在给定的输入数据中自动识别数据之间的潜在结构并形成类别群组。其核心算法包括K-Means聚类方法、DBSCAN密度聚类算法以及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算法等。
  3. 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逐步优化策略并最大化累积奖励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行为克隆和Q-学习等技术。

在选择算法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Problem Type: 问题是回归任务还是分类任务?数据输出是连续型变量还是离散型变量?
  2. Algorithm Complexity: 算法复杂度如何?是否计算复杂度过高?例如需要迭代次数或时间复杂度过高?
  3. Data Dimensionality: 数据维度大小是多少?是否存在维度灾难问题?
  4. Overfitting: 在训练模型过程中是否存在过拟合现象?
  5. Understanding the Data: 是否清楚地了解特征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6. Computation Resources: 是否具备足够的计算资源来运行该算法?

3.Algorithm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s

在掌握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之后,请允许我们为您详细解析其算法原理及其具体实施流程。

3.1 Linear Regression

3.1.1 Introduction

该方法基于Linear Regression(LR)模型构建核心机器学习算法之一,并广泛应用于预测连续型目标变量。该方法基于假设输入特征与目标结果之间呈现严格的线性关系,并即输出结果是输入各特征与其对应权重乘积之和。

线性回归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据此可知:可从现实世界或现有数据源中收集所需信息。
  2. 据此可知:需对原始信息进行预处理工作,默认包括但不限于:去噪处理、标准化处理和归一化处理等步骤。
  3. 据此可知:将原始信息划分为训练样本集合与测试样本集合两部分。
  4. 据此可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来模拟变量间的关系模式。
  5. 据此可知:通过训练样本集合确定方程中的参数权重系数值。
  6. 据此可知:通过测试样本集合评估拟合方程的拟合效果情况,默认可参考均方误差值与决定系数值等指标数值作为评判标准依据。
  7. 据此可知:利用该建立的回归方程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值情况。

3.1.2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线性回归的数学形式为:

y = w_1 x_1 + w_2 x_2 +… + w_n x_n + b

其中,w_i (i=1…n) 和 b 是模型的参数。x_i 表示第 i 个特征的值。

那么如何求解线性回归呢?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pproach: 常规最小二乘法。
  2.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梯度下降算法。

3.1.2.1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

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 缩称为OLS)属于一种直接简便的线性回归技术

min sum[(y - f(x))^2]

f(x) 是模型输出的结果,在数学上由向量内积 w^\top x 完成计算。换一种说法是说,在最小二乘法中,我们通过最小化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之和来估计最优权重向量 w

3.1.2.2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是一种通过逐步减少误差来实现参数更新的线性回归技术。其具体的数学表达式为:

min J(w), where J(w)=sum[y^i - wxi]2

J(w) 是模型的损失函数,w 是模型的参数。

梯度下降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首先通过随机的方式设定参数向量w;随后反复进行迭代运算直至达到收敛条件

  1. 根据当前模型中的参数 w 计算梯度值:其中涉及求解损失函数关于各权重 w_i 的偏导数。
  2. 将模型参数沿着梯度下降方向进行调整:通过将每个权重更新为 w_i = w_i - \eta \cdot \frac{\partial L}{\partial w_i} 的方式实现。
  3. 反复迭代直至收敛状态:当所有权重的更新量趋近于零时达到训练结束条件。

3.1.2.3 Other Techniques

除了以上两种算法之外,另外还有一些线性回归方法如Ridge Regression,Lasso Regression,Elastic Net和Polynomial Regression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2 Logistic Regression

3.2.1 Introduction

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基本机器学习算法,在分类问题中具有广泛应用。该模型主要处理连续型输入数据,并将输出结果限制在二类范围内;而对于多分类问题,则可扩展应用该方法。基于sigmoid函数特性,在分析输入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默认假定两者间存在通过sigmoid函数描述的关系。

逻辑回归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收集数据:主要来自现实世界或已有的数据集。
  2.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含去噪处理、标准化处理以及归一化处理等步骤。
  3. 将收集到的数据集划分为训练子集与测试子集:以便后续的建模与验证过程。
  4. 定义模型架构:这里采用的是逻辑回归作为基础算法。
  5. 利用训练子集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以最小化预测误差的目标展开学习过程。
  6. 通过测试子集评估模型性能:主要关注分类准确率、AUC值以及ROC曲线分析法等指标表现。
  7. 将优化后的模型应用于新样本的分类任务中:以实现未知样本类别标签的预测目标。

3.2.2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逻辑回归的数学形式为:

P(y=1|x) = 1 / (1 + e^{-z})

z = w_1 x_1 + w_2 x_2 +... + w_n x_n + b

其中,P(y=1|x) 是正类的概率,w_i (i=1…n) 和 b 是模型的参数。x_i 表示第 i 个特征的值。

那么如何求解逻辑回归呢?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 Newton’s Method: 牛顿法。
  2.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梯度下降法。

3.2.2.1 Newton’s Method

该算法(Newton's Method)旨在建立在拉格朗日对偶性的基础上实现非线性优化;其表达式如X_{k+1}=X_k - [H(X_k)]^{-1}\nabla f(X_k)所示。

minimize J(w), s.t., h(w) <= k

J(w) 是模型的损失函数,w 是模型的参数。h(w) 表示约束条件,k 为阈值。

牛顿法的过程是,先随机初始化参数 w,然后重复迭代以下步骤直至收敛:

  1. Compute Hessian matrix Hessian(J(w)): 根据当前参数w计算Hessian矩阵,并明确该矩阵表示二阶导数。
  2. Determine new parameter values by solving delta_w = inv(Hessian(J(w))) * g(J(w)): 通过求解delta_w等于Hessian矩阵的逆乘以损失函数的一阶导数g(J(w))来确定新的参数值。
  3. Verify if constraint is satisfied: 通过验证约束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来判断下一步操作。如果约束条件得到满足,则返回最优解;否则重新执行第二步。

3.2.2.2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一种用于优化模型参数以最小化预测误差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逐步减少误差来更新参数,并被应用于逻辑回归中。

min J(w), where J(w)=-log P(y|x)

J(w) 是模型的损失函数,w 是模型的参数。

梯度下降法的流程为:首先随机设定参数w的值;接着按照以下步骤反复进行操作直至达到收敛状态。

Calculate the gradient from the current parameter values w, determining the derivative for each parameter.
Adjust the parameters against the gradient direction by moving them a specified step size, updating their values accordingly.
Repeat this process until convergence occurs when the derivative of the parameters approaches zero.

3.2.2.3 Other Techniques

除了之前介绍的两种方法之外,在机器学习领域中还存在一些相关的逻辑回归方法。例如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多分类问题)、One against the Rest(一种多分类策略)、Maximum Entropy模型(MaxEnt)以及Fuzzy Logic理论等技术手段都与逻辑回归相关联。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不同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3.3 Decision Trees

3.3.1 Introduction

基于决策条件的流程结构是机器学习中的核心算法之一,在解决分类与预测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质是一个按照预设规则进行数据划分的过程,在训练阶段不断优化内部节点中的判别标准,在测试阶段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目标分类或数值预测任务。该方法通过逐步筛选特征变量来构建分类依据,并以层级分明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可解释性和适应性特点

决策树的一般步骤如下:

  1. 收集数据:从现实世界或现有数据库中获取所需信息。
  2. 预处理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等基础准备步骤。
  3. 选择特征: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识别出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或属性。
  4. 构建决策树模型:通过算法生成一棵基于给定训练集的最优决策树模型。
  5. 通过剪枝或其他方法优化决策树模型:以减少过拟合风险并提高模型泛化能力。
  6. 利用构建好的决策树模型对新样本进行分类与预测任务。

3.3.2 Mathamatical Formulation

决策树具有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根节点象征着整个决策过程的关键起点,在此之后每个内部节点都与某一特定特征的相关属性紧密相连,并通过分支路径引导至相应的结论节点;每一条边上所标明的具体数值则直接关联到最终的分类结果或回归预测值等关键指标信息

3.3.2.1 Gini Index

GINI 索引(Gini index),亦称为 Gini impurity, 用于评估分类器的类别区分能力。GINI 索引等于所有叶子节点上样本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之和减去该类概率之积与样本总数之积。

当分类的数据点被等比例分布时,则GINI指数为零。当分类的数据点全部属于同一类别时,则GINI指数达到最大值一。因此,在评估分类模型的无序性方面,GINI指数是一个有效的指标。

3.3.2.2 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是用来评估分类纯度的一种指标。它表示数据集划分后的熵减少量或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将数据集划分为两个子集时,其熵的变化量即为信息增益值。因此它可用于量化分类系统的无序程度。

信息增益等于熵的期望减少,也可以表示为特征 A 分割数据集 D 的期望值。

3.3.2.3 ID3 Algorithm

ID3 算法(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即迭代二叉决策树)是一种经典的决策树生成方法。基于最大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来构建决策树结构。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候选特征集中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随后根据该属性的阈值将样本集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并依次对各个子集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构建完成所有的叶节点。

3.3.2.4 C4.5 Algorithm

该算法(卡方自适应交互检测缩写)是一种基于ID3算法优化而来的改进型决策树构建方法,并作为其优化升级版被提出运用。在该算法的设计理念中不仅延续了信息增益选择特征的传统做法同时更加注重分类器性能的整体提升策略,在具体实现上则实现了对分类边界线斜率方向的选择机制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模型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

交互效应是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考试成绩对老师的授课风格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C4.5算法基于信息增益值和相互作用效应来选择关键属性。在选择时首先计算所有候选属性的信息增益值,并对那些不满足独立同分布假设的关键属性进行后续评估。在识别这些属性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然后该算法采用卡方统计量作为度量工具来评估各个候选属性之间的关联性

3.3.2.5 Cart Algorithm

CART 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属于决策树生成的一种算法。它类似于 ID3 和 C4.5 这样的算法,并且都是基于信息增益来选择特征的。然而,CART 算法结合了回归树的思想,能够处理连续型变量的预测问题

回归树由回归函数构成的二叉树结构中,并且每个内部节点都包含一个函数映射关系以及相应的输出值。在回归问题中采用极端最小均方差方法(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 ET)作为剪枝策略以提高模型泛化能力。该技术通过使用随机森林替代传统的决策树以降低预测误差,并最终优化模型性能参数

3.3.2.6 Summary

从数学上讲,决策树是一种分层结构。根节点代表着对问题的整体判断。内部节点分别对应于特征可能取值的不同情况。每条边代表从父节点到子节点之间的判断逻辑。边上标注的结果直接指向最终输出类别或数值。常见的生成算法主要包括 CART、ID3 和 C4.5 三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

3.4 Random Forest

3.4.1 Introduction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在机器学习领域表现出色。它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将这些树整合到一个庞大的随机森林中来提高预测能力。该方法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决策树,并将这些树组合成一个庞大的随机森林结构,在这种集成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单一决策树模型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

随机森林的一般步骤如下:

  1. Obtain data: 通过从现实世界或外部数据源获取信息。
  2. Data preprocessing: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 包括去除噪音、标准化处理以及归一化处理等步骤。
  3. Construct random decision trees: 随机生成一系列决策树模型。
  4. Model aggregation: 将多个独立训练的模型进行集成以提升性能。
  5. Predictions generation: 使用集成后的模型对新输入的数据进行预测并完成分类任务。

3.4.2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随机森林的数学表达式是一个树状结构。树的根节点代表整体决策过程中的初始状态,每个内部节点则对应于某个特征的各种可能取值范围。连接各节点的边反映了从父节点到子节点之间的关系,在每条边上标注的结果则表示相应的输出结果。

在随机森林中构建每一棵决策树时,并不会依赖于原始的数据集而是会基于不同的抽样子集来生成。换句话说,在构造随机森林的过程中每一棵决策树都会基于不同的抽样子集来生成。此外该方法还允许我们对每棵决策树所使用的样本数量进行详细配置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指定具体数值设定比例划分或设定最大值限制等方法。

3.4.2.1 Bagging

Bootstrap sampling(基于有放回的概率抽样)是随机森林算法中一个关键的技术步骤。该过程可以通过抽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子样本集合来进行,在每次模型训练过程中都会利用这些子样本构建决策树,并将这些子样本作为训练数据输入到树中进行学习和预测

3.4.2.2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在随机森林中实施特征子集选取(Feature subset selection)是一个关键步骤。该方法通过剔除多余的、重复性高的特征以防止过度拟合的现象发生。在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时,默认会多次采用 Bootstrapping 技术并配合训练机制来进行子集的选择。

3.4.2.3 Out-of-Bag Error Estimation

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袋外误差估计(OOBE)被视为一个关键步骤。通过完成一系列的 Bootstrap 抽样过程后,在每棵树中计算其相应的袋外误差估计值。随后,在构建预测模型时,随机森林会根据各棵树的平均袋外误差估计值选择性能最优的一棵树来进行预测。

3.4.2.4 Summary

其数学表达式是典型的树状结构。根节点负责对整个数据集进行初始分类任务,并通过分支路径引导后续分类过程。每个内部节点都与某个特定特征的所有可能取值相关联,在此基础之上作出判断并传递至下一个分支路径。边上标注的信息直接关联到预测结果。随机森林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生成多棵决策树,并基于特征子集选择策略进行优化;同时结合Out-of-Bag Error评估机制来减少过拟合风险。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