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7. How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with Machine Learning: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在AI时代,机器学习技术成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把利器。然而,如何从头到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机器学习模型并顺利实现,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这其中涉及许多技术细节和知识点,如果只是靠观察和尝试可能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因此,需要系统性地了解这些知识和技巧。本文将从数据处理、模型选择、超参数调整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应用机器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一般指的是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清洗、加工等操作,以便用于建模训练或测试中。其中包括特征工程、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标准化等方式。

  • 特征工程 :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合适的特征集合,这些特征应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拟合数据中的信息。特征工程一般包括特征选择、特征提取、特征降维、特征缩放等过程。
  • 缺失值处理 :缺失值处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填充、删除或者标记缺失值,以避免影响后续模型的效果。常用的缺失值处理方法有平均值补齐法、中位数补齐法、众数补齐法、kNN插值法等。
  • 异常值处理 :异常值也称为离群值、噪声值,它是由真实数据分布与随机产生的误差引起的。当异常值比较多时,可以采用剔除的方式去掉;也可以采用标注的方法,标记为异常值。
  • 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将所有变量的取值都缩放到同一个范围内,方便后续计算。通常可以用0-1之间的值进行标准化,也可以用均值方差进行标准化。

模型选择(Model Selection)

模型选择(Model Selection)是确定最佳模型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模型主要指的是机器学习模型,比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通过不同的模型,可以对不同的数据集表现出不同的性能。

  • 过拟合(Overfitting) :模型过于复杂,拟合了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导致泛化能力不强。解决办法:增加数据、正则化、减小模型复杂度。
  • 欠拟合(Underfitting) :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足够的复杂度适配数据,导致泛化能力较差。解决办法:增加模型复杂度、收集更多数据、正则化。
  • 模型评估指标 :用于衡量模型性能的指标分为两类:监督学习的指标和非监督学习的指标。
  • 监督学习的指标
  • 分类指标
  • Accuracy:正确分类的样本占比
  • Precision:正确预测为正类的样本占比
  • Recall:正确预测为正类的样本占比
  • F1 score:准确率与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
  • 回归指标
  • Mean Squared Error (MSE):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方误差的平均值
  •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MSE 的平方根
  • R-squared:拟合优度
  • Adjusted R-squared:考虑不同尺度下数据的拟合优度
  • 非监督学习的指标
  •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密度聚类算法
  •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such as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or Ward's method:层次聚类算法
  • K-means cluster algorithm: K-均值聚类算法
  • 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 :将数据集划分成两个互斥子集,分别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通过重复多次训练-测试来选取最优模型。交叉验证可以有效防止过拟合。
  • Imbalanced datasets :类别不平衡是指数据集中某些类别的样本数量远大于其他类别,即存在着数量上的偏斜。这会造成模型在训练时容易陷入欠拟合状态。常见解决方案如下:
  • Oversampling:通过对少数类别进行复制来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如SMOTE方法。
  • Undersampling:通过删除多数类别的样本来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如Random UnderSampling方法。
  •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SMOTE): SMOTE方法是一种改善少数类样本的数量的技术。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生成新的少数类样本,使得它们处于与正常的少数类样本相似的分布。
  • Cost-sensitive learning:代价敏感学习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样本赋予不同的损失值,使得模型能够更加关注少数类样本。常用的代价敏感学习方法有AdaBoost和GBDT。
  •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 高纬度(High Dimensions)问题意味着有很多的维度,例如有上万个特征。在高纬度问题下,单独的特征往往很难提供足够的信息,所以需要进行特征抽取,将其转换成低纬度空间。但是,低纬度空间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
  1. 维度灾难(Dimensionality Dilemma):如果要解决高纬度问题,我们就必须制造大量的特征,否则模型会遇到维度灾难。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利用有效的统计方法来聚合相关特征。但由于无论何种聚合方法都会降低数据信息量,因此在降维后不能完全消除维度灾难。
  2. 样本欠采样(Sample Imbalance):在降维过程中,因为在低纬度空间里,每个样本只有少数几个有效特征,可能会导致少数类别样本的数量过多,或者某些类别的样本被完全忽略。因此,降维后有可能出现样本不平衡问题。如果要缓解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采样方法来对少数类别样本进行重复采样,让模型获得均衡的样本分布。
  3. Curse of Dimensionality:纬度越高,数据集中单位样本的概率越低,也就是说,每一个样本都很不同。这样的状况会导致许多模型无法拟合训练数据,造成严重的过拟合。因此,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健壮性是重要的。

参数调优(Hyperparameter Tuning)

超参数调整(Hyperparameter Tuning)是指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使其在训练数据上的性能达到最佳。主要有两种方法:

  1. Grid Search:网格搜索是在超参数空间中对所有可能的组合进行遍历,找到使得性能最佳的那组超参数。网格搜索是一种暴力搜索方法,对于超参数个数比较大的情况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2. Randomized Search:随机搜索是在网格搜索的基础上,对每个超参数进行一定概率的采样,从而达到探索性的搜索,以找寻最优超参数。
  • 模型精度(Model Performance) :模型的精度(Precision)指的是预测为正类的实际正样本比例。通常情况下,模型的精度越高,其召回率也应该越高。但模型精度与模型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当模型精度过高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假阳性(False Positive),而模型召回率又很低,因此往往不具有可信度。
  • F1 Score :F1 Score 是一个综合了精度和召回率的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如下:F1 = 2 * precision * recall / (precision + recall)。

数据集分割(Dataset Splitting)

数据集分割(Dataset Splitting)是将数据集划分成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过程。

  • 训练集(Training Set) :训练集是用来训练模型的。
  • 验证集(Validation Set) :验证集用于调整模型参数,以评估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性能。验证集并不参与模型的训练,只是给出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
  • 测试集(Test Set) :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在新数据上的性能,模型在此数据上的性能才是最终的评估结果。

机器学习管道(Machine Learning Pipeline)

机器学习管道(Machine Learning Pipeline)是指模型开发流程的一个完整的阶段。它包括数据处理、模型选择、超参数调整、数据集分割等。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1.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监督学习中的一种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已知的数据集来建立一条直线,使得数据的总体趋势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线性回归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

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首先,加载训练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异常值检测等。
  2. 拟合模型:然后,基于训练数据集,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即求解下面这个最小二乘问题:

其中\theta=(b,w_1,\cdots,w_n)^T表示回归系数,X为特征矩阵,y为目标变量,\lambda表示正则化参数,m表示训练集的大小。

  1. 测试模型:最后,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

线性回归的优点在于:

  • 简单性:直观上来说,直线与数据的拟合非常好理解。
  • 可解释性:线性回归可以直接给出各个变量的权重,而且这些权重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紧密。
  • 易于计算:线性回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kn^2),其中k为拟合系数,n为输入变量的个数。

2.Logistic Regression

逻辑斯蒂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也是一种线性回归算法,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于分类问题的。与线性回归不同的是,逻辑斯蒂回归预测输出不是连续的,而是属于某个离散的类别。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线性回归预测出的因变量(被称作logit),通过一个sigmoid函数将其映射到[0,1]区间,并进行分类。与线性回归不同,逻辑斯蒂回归的标签集不再仅限于连续的数字,还可以是离散的字符串、日期、位置等。

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首先,加载训练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异常值检测等。
  2. 拟合模型:然后,基于训练数据集,构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即求解下面这个极大似然问题:

其中Y为二值标签(0或1),X=\vec{x}为输入特征向量,\theta表示回归系数,P(Y=y|X=\vec{x},\theta)表示给定输入特征\vec{x}和回归系数\theta情况下,Y=y的概率。

  1. 测试模型:最后,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

逻辑斯蒂回归的优点在于:

  • 特别适合分类任务:相比线性回归,逻辑斯蒂回归更擅长解决分类问题。
  • 可以处理任意维度的数据:逻辑斯蒂回归算法可以适应任意维度的特征,不受输入变量个数的限制。
  • 更好的优化目标:逻辑斯蒂回归的损失函数是凸函数,可以更好的用于求解。

3.Decision Tree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贪心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从根结点开始,对每个节点根据某种规则进行划分,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生成若干子节点。每一步的划分都对应着一次测试,以决定进入哪个子节点。

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首先,加载训练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异常值检测等。
  2. 生成决策树:然后,基于训练数据集,构建决策树模型,即递归地定义决策树的结构。
  3. 决策树训练:决策树模型的训练,是通过对训练数据集进行遍历,不断试错,找到最优的决策树。
  4. 使用决策树:最后,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并使用训练好的决策树对新的输入进行预测。

决策树的优点在于:

  • 易于理解:决策树模型生成过程很容易理解,容易被人们接受。
  • 对数据依赖性低:决策树在对数据进行分类时,只需比较少量的特征属性,因此对数据的依赖性较低。
  • 与数据无关:决策树不需要知道数据集的任何先验知识,它自己就会习惯数据的模式。
  • 没有参数设置:决策树不需要进行参数设置,它可以自动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

4.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它是基于决策树的集成方法。它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决策树来完成分类与回归任务,并将它们集合成为一个模型。它是一种强大的模型,能够克服决策树的限制,能够在抗噪声、不平衡数据、缺失数据等方面的表现优秀。

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

  1. 准备数据:首先,加载训练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异常值检测等。
  2. 创建决策树:基于训练数据集,生成若干个决策树,并合并成一个整体。
  3. 集成决策树:将生成的若干个决策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模型。
  4. 使用集成决策树:最后,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并使用训练好的随机森林对新的输入进行预测。

随机森林的优点在于:

  • 低方差:随机森林的决策树通常具有较低的方差,这可以防止过拟合。
  • 高准确率:随机森林的平均准确率和基学习器的平均准确率差距较小,这保证了其表现不会因为一两个基学习器的失败而变坏。
  • 高度不稳定:随机森林对异常值比较敏感,因此在非平衡数据集上表现很好,但是容易陷入过拟合。
  • 并行化:随机森林的基学习器可以并行生成,因此训练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集。

4.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以线性回归为例,以下给出线性回归的代码实例,并详细解释代码中的步骤。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LinearRegression():
    
    def __init__(self):
    
    self.coef_ = None #回归系数
    self.intercept_ = None #截距项
    
    def fit(self, X, y):
    
    """
    根据训练数据集X和y,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
    
    m, n = X.shape #获取训练集大小
    
    ones = np.ones((m, 1)) #增加常数项
    X = np.hstack((ones, X)) #拼接常数项至特征矩阵
    
    self.coef_ = np.dot(np.linalg.inv(np.dot(X.T, X)), np.dot(X.T, y)) #计算回归系数
    
    return self
    
    def predict(self, X):
    
    """
    给定待预测的输入特征X,返回相应的预测值
    """
    
    if not hasattr(self, 'coef_'):
    
    raise ValueError('The model is not fitted yet')
    
    else:
    
    m = len(X)
    ones = np.ones((m, 1))
    X = np.hstack((ones, X))
    
    pred = np.dot(X, self.coef_)
    
    return pred
    
      
      
      
      
      
      
      
      
      
      
      
      
      
      
      
      
      
      
      
      
      
      
      
      
      
      
      
      
      
      
      
      
      
      
      
      
      
      
      
      
      
      
    
    代码解读

首先,引入必要的库和自定义类。然后,初始化线性回归类LinearRegression。fit()方法负责训练模型,predict()方法负责预测。

fit()方法的第一步是创建训练集X和y。第二步是增加常数项至特征矩阵。第三步是计算回归系数。第四步是返回训练好的模型对象。

predict()方法的第一步是检查是否已经训练好模型,若否,抛出异常;否则,获取测试集X的大小。第二步是增加常数项至特征矩阵。第三步是计算预测值。第四步是返回预测值。

以上是线性回归算法的Python代码实现。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