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速览 IMWUT 2024 | 毫米波雷达个性化人体追踪 | PmTrack: Enabling Personalized mmWave-based Human Tracking
无线成像技术与雷达成像研究进展 <持续更新>:链接地址
注1: 本文特为本研究领域提供的一份综述性文章,其主要目标在于全面且易于理解地阐述无线感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包括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 MobiCom, Sigcom, MobiSys, NSDI, SenSys, Ubicomp; JSAC等最高水平的顶会和顶刊期刊论文。
当前介绍的文章标题为: IMWUT 2024 |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个性化追踪 | PmTrack: Enabling Personalized mmWave-based Human Tracking
文章的唯一标识符(DOI)为:\texttt{https://doi.org/10.1145/3631433}
毫米级雷达与人体行为个性化跟踪 | PmTrack: 一种实现个性化毫米波雷达追踪的技术

该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名为PmTrack的新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惯性测量单元(IMU)作为身份识别的关键手段,在毫米波雷达人体追踪及传感技术领域实现了精确、轻便且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应用效果。
1 引言
研究背景

2 动机
PmTrack 系统的设计动机 有以下几点:
IMU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便携设备中应用极为便捷,并能实现身份信息的高效稳定反馈。借助现有无线网络传输数据的同时,并无需额外增加部署成本。通过方向特征进行匹配处理后可减少由于IMU累积误差带来的影响,在高精度雷达目标识别方面表现优异。
3 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 PmTrack 的技术设计 。
3.1 系统框架

改写说明
- 多目标追踪 :毫米波雷达通过距离与角度映射生成数据,并结合跟踪技术管理多个连续帧的点云数据集。
- 惯性测量单元(IMU)姿态获取 :惯性测量单元(IMU)借助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实时姿态信息的有效获取。
- 方向匹配研究 :本研究主要关注两套系统在有效时间区间内的同步匹配问题,在此时间段内结合轨迹方向信息和IMU方位角数据建立对应关系。
关键 是利用方向进行匹配,避免了两系统数据异构性的问题。

3.2 多目标跟踪优化


毫米波雷达在多目标跟踪中遇到弱反射、点云重叠以及多路径幽灵等问题。PmTrack 对跟踪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
首先,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
其次,在特征提取过程进行了深度优化。
再次,在路径匹配算法上实现了迭代提升。
最后,在结果融合机制上完成了全面重构。

检测增强 :固定目标增强、细粒度聚类

干扰抑制 :幽灵标记、确认抑制

连续性维护 :轨迹链接、逼近处理、回溯

轨迹校正 :平行宇宙竞争、等待区校正

这些方法相互协同,确保了跟踪轨迹的准确性。

3.3 克服云台锁问题
针对欧拉角计算中产生的云台锁问题,PmTrack 研究团队开发了云台锁检测系统,并成功设计出一套方位角校正方案。该系统通过调整横滚角来实现航向的精确控制,从而确保了方位信息的稳定性。

4 实验和结果



在两个不同环境下,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来评估 PmTrack 的性能:
- 预设轨迹: 验证表明方向特征匹配具有良好的效果, 各种轨迹参数及操作姿势对匹配精度的影响较小。
- 自由行走: 在大厅环境下, 5 人情况识别率达到 98%, 在会议室环境下达到 95%。
这种方法在识别精度方面优于仅依靠 IMU 轨迹进行匹配的传统算法。 - 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各个模块显著提升了跟踪和识别的准确性, 这一特点有助于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时间效率: 运算时间控制在帧周期以内, 这一特点确保了算法能够满足实时处理的需求。
- 最新对比: 相较于 PmTrack 方法, 本算法在识别精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 自由行走: 在大厅环境下, 5 人情况识别率达到 98%, 在会议室环境下达到 95%。
5 不足和未来展望
虽然 PmTrack 在识别性能上表现良好, 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方面:
- 在处理点云重叠问题时表现更为优秀,例如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重叠区域的重新聚类。
- 系统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出多路径反射下的潜在目标。
- 通过优化算法设计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设置更为复杂的场景参数以提升性能边界。
- 系统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本系统融合,实现对视觉信息的辅助解读功能。
6 总结
该系统结合了IMU和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在准确性和轻量化方面均表现出色,并为毫米波传感技术提供了身份识别能力。这项研究凸显了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的巨大潜力,并为无线传感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