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太阳电池板特性实验_背钝化膜特性对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影响研究

阅读量:

e2332d40d7c0a31b6261c9d7ba7d4ad0.png
0c4f8a03fd446865532d4800f5fb487f.gif

研究了氧化铝膜与氮化硅膜厚度,以及氮化硅折射率对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铝膜较薄、氮化硅膜较厚时,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Voc 与Isc 明显提高,电池效率提升明显;并且结合不同工艺参数的少子寿命及量子效率,证明了背钝化膜钝化作用的优势。

01

实验

实验中所使用的单晶硅片是目前各厂家量产的主流硅片,其规格为:p 型单晶硅片,尺寸为156.75 mm×156.75 mm,电阻率为1~1.5Ω•cm,厚度为180 μm。此单晶硅片采用PERC太阳电池工艺流程制备,即制绒、扩散、碱抛光、热氧化、背面镀氧化铝膜及氮化硅膜、正面镀氮化硅膜、激光刻槽、印刷烧结,然后对制备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电性能测试。

02

结果与讨论

2.1 碱抛光

不同于传统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中的酸抛光工艺,本实验中的单晶硅片采用的刻蚀清洗方式是碱抛光。单晶硅片经制绒处理后,其双面均存在金字塔绒面结构,经碱抛光处理后,背面金字塔塔脊首先被腐蚀[7];随着硅片背面金字塔绒面抛光程度的逐渐增大,硅片表面逐渐变得平整,形成较为明显的镜面结构,如图1a 所示。对比图1a 和图1b 可知,经酸抛光处理后的单晶硅片,其背面的粗糙度比碱抛光的大。因此,酸抛光处理后单晶硅片背面的反射率比碱抛光处理后的低,如图1c 所示。此外,经碱抛光处理后,硅片背面近似镜面的绒面结构,可进一步增加背钝化膜的膜厚均匀性及致密性,提高了硅片对长波的吸收。
757405048094130cc41c5f25437ea461.png
7e0b8512d32eed4915cc0766c401c38c.png

碱抛光处理后,硅片背面近似镜面的绒面结构使其表面的比表面积较小,从而使背面复合率降低,少子寿命也得到提升。此外,硅片背面近似镜面的绒面结构也使印刷后的铝浆能与硅片背面紧密接触,共烧时更加均匀,从而形成的合金层也更为均匀。因此,背面采用碱抛光处理后,制备出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Voc 和Isc 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2.2 不同膜厚的氧化铝膜及氮化硅膜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本次实验中,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背面氧化铝膜的膜厚分别为23 nm 和28 nm,氮化硅膜的膜厚分别为115 nm 和125 nm,不同膜厚时电池所对应的电性能如表1 所示。
b6da61109c3b0e031f9c89cf53e6cb1d.png

由表1 可知,氮化硅膜膜厚为125 nm、氧化铝膜膜厚由28 nm 降至23 nm 时,电池所对应的Eff 提升了0.172%,这主要是由于Voc 与Isc 分别提升了3 mV 和35 mA。从表1 中还可以看出,氧化铝膜膜厚为23 nm、氮化硅膜膜厚为125 nm时,Voc 与Isc 均较高,电池的电性能优势较为明显。当氮化硅膜较厚时,铝背场与硅片形成的欧姆接触效果更好,使得Rs 偏小、Rsh 偏大,因此,FF 较大。当氧化铝膜膜厚为23 nm、氮化硅膜膜厚由125 nm 降至115 nm 时,电池的Eff 减小了0.019%,这主要是由于Voc、Isc 及FF 分别降低了2 mV、6 mA 及0.04%。综上所述,当氧化铝膜较薄、氮化硅膜较厚时,PERC 单晶太阳电池的电性能较好,这主要是来自Voc 与Isc 的贡献。

在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中,由于背钝化膜的存在,提高了电池对入射光长波的吸收,因此,背钝化膜的钝化效果可通过电池对长波的光谱响应来反映。此外,少数载流子的少子寿命也可以用来衡量太阳电池背面的钝化效果。因此,可通过提高长波的光谱响应和提高少子寿命来改善背钝化膜的钝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8]。图2 为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背面氧化铝膜与氮化硅膜不同膜厚时的少子寿命及不同膜厚时波长与量子效率的情况。其中,图2a 为氧化铝膜膜厚为23nm、氮化硅膜膜厚为125 nm 时的少子寿命,图2b 为氧化铝膜膜厚为28 nm、氮化硅膜膜厚为125 nm 时的少子寿命。

膜厚为28 nm 的氧化铝膜,氧化铝膜厚为23 nm时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少子寿命较高,该类电池片在长波段(700~1100 nm) 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在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中,氮化硅膜并不是直接镀在硅片表面,为避免寄生电容效应,会有一层氧化铝膜。但由于氧化铝膜的存在,背面氮化硅膜中的氢所起的钝化作用就会受到阻碍。所以,氧化铝膜越薄,少子寿命越高,烧结过程中钝化效果就会越好。此外,当氧化铝膜厚度一定时,背面氮化硅膜越厚,由于背面非穿透性银浆的存在,在烧结时主栅处的背钝化质量会有所提高。因此,氧化铝膜膜厚为23 nm、氮化硅膜膜厚为125 nm时的量子效率较氧化铝膜膜厚为23 nm、氮化硅膜膜厚为115 nm 时的高。
b65aa048defdcbf3d3ce8112263e1958.png
8a403ed723499c85dcba1fa28d3d55c5.png
2497e95774d48c157380fb0e111917a7.png

结合表1 和图2 可知,在背面氧化铝膜较薄、氮化硅膜较厚时,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性能表现较为优异。

2.3 背面氮化硅膜折射率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除了氧化铝膜与氮化硅膜的厚度会对电池电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外,氮化硅膜的折射率也会对电池的电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氮化硅膜在制备时,SiH4 与NH3 会有不同的流量比,相应的对应不同的折射率。本实验中选取的SiH4 与NH3 的流量比,分别为1∶2.44和1∶2.63,其对应的折射率分别为2.10 和2.0。两种不同折射率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性能如表2 所示。
888b49c8b71211340cbdd606c8fb88d1.png

由表2 可知,低折射率时对应的Voc 与Isc 均高于高折射率时,分别提高了1 mV 和23 mA,Eff提高了0.032%,电性能表现较为优异。这是因为折射率较低时,氮化硅膜中硅的含量较少,在铝浆金属化过程中,其与背钝化层的反应较弱,所以因铝浆的侵蚀而带来的背钝化膜的破坏较少[8],背面复合速率降低。因此,低折射率时的背面氮化硅膜对应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Voc 与Isc比高折射率时的高。此外,低折射率时的背面氮化硅膜中硅氮键密度较高,氢向硅层的扩散越高,体钝化也相应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加了背面钝化效果,电性能较好。然而,低折射率时,Rs 较高,所以FF 偏低。
e8ee17b6008601f22e6059926f644a04.png
0850aacda179de38321ca86f17237405.png

图3 为不同折射率时背面氮化硅膜对应的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少子寿命及QE 情况。图3a 为折射率为2.10 时的少子寿命情况,图3b 为折射率为2.08 时的少子寿命情况。

由图3 可知,在折射率为2.08 时,少子寿命为8.7359 μs;而折射率为2.10 时,少子寿命仅为7.8597 μs。QE 曲线也同样显示出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在低折射率时的长波光谱响应更具优势。

03

结论

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作为近期高效太阳电池的研究热点,其背面氧化铝膜与氮化硅膜的钝化特性成为决定其电性能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对氧化铝膜及氮化硅膜在不同膜及不同折射率时的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结合量子效率曲线,解释了背面钝化膜的钝化特性对PERC 单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背面氧化铝膜较薄时,烧结时显现出的钝化效果较好。而在背面氮化硅膜较厚时,由于背面非穿透性银浆的存在,在烧结时主栅处的背钝化效果较好。以上得出的背钝化膜的不同钝化效果的结论,通过对应的量子效率在长波波段的响应给予了解释。

通威太阳能( 合肥) 有限公司

李跃* 苏世杰 陈绍光 刘文国 代囟 晁稳 彭春林 张龙飞

来源:《太阳能》2019 年第5 期( 总第301 期)

点击“在看”方便学习!

相关文章导读

槽式太阳能集热管寿命评价分析

双玻多晶硅光伏组件户外性能分析76987b272ff15ee66f0a75472e8f4571.png
3f9e1e78234b92ef534c899b60fd9abe.pngbaf07c7b98492075e8d56eb745a9eeb2.png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