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工智能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商业模式、产业链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政府部门、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落地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是,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影响人类社会,尤其是如何保护人类最基本的权益,成为一个有力而必要的方向呢?本文试图从多个维度阐述人工智能正在塑造的现代社会结构,以及当前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探讨的是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提升人类健康、教育质量、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所带来的重大变化。

2.概念与术语

2.1 现代社会结构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

1.家庭: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个家庭都是由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共同组成,承担着“生”和“老”双重角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训,兄弟姊妹间的相互关爱照顾,均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此,建立起美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

2.经济:传统上,社会分工十分明确,农业占主导,经济活动多以副业形式出现。随着物价的不断攀高,人们发现自己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找到了金融、制造、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人们的生活也由过去的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受到了保护。如此,带动了社会的繁荣富裕。

3.政府:政府的功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提供公共物品、解决社会问题。如今,政府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政府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其次,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教育:人类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并形成了独特的视野。他们能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最终取得成功。目前,人类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各种不同的国家、宗教、文化都涌现出来。这也促使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标准不断升级。

除了这些基本元素之外,现代社会还包括很多复杂的层级关系,如家族、社群、组织等。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种规则、制度和规范。

2.2 AI时代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引入不同领域,比如医疗、金融、图像识别、语言理解、自动驾驶、智能硬件等,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人工智能的潜在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角色、工作状态、价值观、社交网络等方面。

2.2.1 医疗

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变化,例如AI算法在诊断时可能帮助病人缩短治疗时间、采用穿戴式监测系统可降低传染风险、建立基于患者信息的临终风险评估等。同时,由于医疗领域涉及高度敏感的个人隐私数据,因此科技公司可能会被迫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

虽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走向成熟,但它的潜在危害仍然值得警惕。首先,通过部署算法来预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其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中的数据不透明性可能给机构蒙上阴影,削弱其监管力度。第三,人工智能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数据分布变化的影响。最后,人工智能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效果可能会差距很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2.2.2 金融

金融领域的变化也在不断加剧。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银行、证券、基金、投资平台等金融领域,希望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升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盈利能力。2017 年,Bloomberg 对全球 100 个银行开放了人工智能交易接口,向投资者和企业释放强大的信心,并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加入。

不过,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有不少限制。首先,法律禁止或不支持 AI 模型,这些模型可能泄露用户隐私,或通过伪装身份进行操纵。另外,一些模型的准确率并非百分百可靠,可能会发生误判。最后,许多模型只能在特定的行业或领域适用,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2.2.3 图像识别

图像识别领域也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2019 年,谷歌宣布完成人脸检测,并开源了项目代码。这是因为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图像识别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席卷这个行业。这种革命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模型的泛化能力有望得到提升,使得模型具备更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但是,图像识别领域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则是隐私问题。人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图片需要保护隐私,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图片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另外,一些模型训练数据不足,可能会对模型的准确性造成负面影响。

2.2.4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关注。例如,苹果公司推出 Siri 智能助手之后,出现了一场语言理解与自然语言生成的赛跑。2017 年底,微软亚洲研究院、Google Brain 和 IBM Research 联合举办的 CLAMS 框架竞赛使参与者可以对话、回答问题,获得比传统方法更优秀的结果。此外,IBM 的 Watson、Apple 的 Siri、Facebook 的 Chatbot 等产品均开始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

但这种进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是两个不同的任务,而且存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尽管语言生成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但其处理速度较慢、效果不佳。第二,依靠外部知识库构建模型,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模型的冷启动问题。第三,许多语言理解任务要求模型能够同时理解文本和声音,这对开发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2.5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进入实验阶段,并得到了迅猛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正在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当下,自动驾驶已经被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何让自动驾驶真正落地,并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待观察。

2.2.6 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关注实体物理系统的发展。例如,借助芯片阵列、机器学习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可以实现人们对复杂且智能的设备表达出更强烈的需求。此外,物联网技术的推进,也使得智能硬件市场蓬勃起来。

但当前,由于商业模式、品牌背书等原因,智能硬件市场并非人类所能掌控。未来,如何让智能硬件真正受到欢迎、赢得市场青睐,还有待观察。

3.核心算法原理

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热门的算法,比如深度学习算法、强化学习算法、遗传算法、集成学习算法等。下面,就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例,来阐述其原理。

3.1 深度学习原理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是指多层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它可以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并根据输入的数据,自动更新内部参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3.1.1 神经元网络

现代人工神经元的基本构造包括三种神经元:输入神经元、输出神经元、隐藏神经元。输入神经元接收外部信号,输出神经元产生反馈信号;中间隐藏神经元按照神经元的计算规则,对信号进行加权、偏置、激活等运算,最终传递给下一层神经元。

随着神经网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类似一个电路,即称为“多层神经网络”。每层之间的神经元之间需要进行复杂的通信和协调,才能实现更复杂的任务。

3.1.2 BP算法

BP(Backpropagation)算法是深度学习中常用的优化算法。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梯度下降的方法,不断调整权值,使得误差最小化。

假设输入是x,期望输出是y,BP算法中需要确定权值w,也就是神经网络的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每次调整权值的过程称为一次迭代(Iteration)。初始时,权值w随机设置,随着迭代的进行,通过不断调整权值,使得误差最小化,直到误差收敛或不再变化。

如图所示,BP算法的目标是寻找权值w,使得输出y与期望输出y之间的差距最小。误差的定义为两者之间的距离,用MSE(Mean Squared Error)函数表示:

MSE = (y - y')^2 / N

其中y'为模型的输出值,N为样本数量。目标是使得MSE最小,即找到最佳的权值w。

在BP算法中,误差计算是通过损失函数L来实现的,损失函数用来衡量模型的好坏。以均方差损失函数作为例子,对于某个样本,其预测输出值y'和真实输出值y之间的差距,用L(y',y),L取决于y'和y的差距大小,L(y',y)的值越小,说明预测结果越准确。

那么,BP算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求解损失函数L的极值点w*,即找到最佳的权值w。求解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随机梯度下降,二是批量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在每次迭代时,只使用一部分训练数据,从而加快训练速度;批量梯度下降则是在所有训练数据上进行梯度下降,这么做可以减少噪声的干扰。

为了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训练时往往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交叉熵是一种常见的分类问题的损失函数,在BP算法中,先计算交叉熵,然后求导得到w*,即最佳权值。如此,BP算法便可以完成对神经网络的参数学习,最终使得模型可以正确预测输入的输出。

4.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4.1 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根据图像的像素、颜色等特征进行图像的自动分类。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图像分类可以通过神经网络的方式进行实现。

图像分类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 数据准备:收集和标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
  2. 模型设计:定义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或者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选择相应的超参数;
  3. 模型训练: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模型根据损失函数优化参数;
  4. 模型评估:利用测试集验证模型的性能;
  5. 模型推理: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图像进行分类。

4.1.1 构建数据集

首先需要构建数据集。通常,用于图像分类的数据集一般分为两种:

  1. 整张图作为输入:这种数据集要求所有的图像大小相同,只有一个标签。比如猫狗分类。这种数据集通常比较简单,可以利用keras的ImageDataGenerator工具生成图像数据。
  2. 分割图作为输入:这种数据集要求图像大小不固定,可以包含多个对象,每个对象对应一个标签。比如车辆分类,需要把图像切割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的标签就是该部分对应的车辆类型。这种数据集通常难度较大,需要手动标注图像数据。

这里以构建“猫狗分类”的数据集为例,使用Keras的flow_from_directory工具读取目录下的文件并生成训练集和测试集。

复制代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train_datagen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ImageDataGenerator(
    rescale=1./255, shear_range=0.2, zoom_range=0.2, horizontal_flip=True)
    test_datagen = tf.keras.preprocessing.image.ImageDataGenerator(rescale=1./255)
    
    training_set = train_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training_set', 
                                                 target_size=(64, 64), 
                                                 batch_size=32, 
                                                 class_mode='binary')
    test_set = test_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test_set',
                                            target_size=(64, 64),
                                            batch_size=32,
                                            class_mode='binary')
    
      
      
      
      
      
      
      
      
      
      
      
      
      
    
    代码解读

4.1.2 创建模型

接下来,创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这里选用VGG16。

复制代码
    model = tf.keras.model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Conv2D(input_shape=[64, 64, 3], filters=32,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pool_size=2, strides=2),
    
    tf.keras.layers.Conv2D(filters=32, kernel_size=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pool_size=2, strides=2),
    
    tf.keras.layers.Flatten(),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28,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ropout(rate=0.5),
    tf.keras.layers.Dense(units=1, activation='sigmoid')
    ])
    
      
      
      
      
      
      
      
      
      
      
      
    
    代码解读

4.1.3 编译模型

然后,编译模型。这里,我们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Adam优化器、精度评估指标。

复制代码
    model.compile(loss='binary_crossentropy', optimizer=tf.keras.optimizers.Adam(),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4.1.4 训练模型

训练模型,设置epoch为10。

复制代码
    history = model.fit(training_set, validation_data=test_set, epochs=10)
    
    
    代码解读

4.1.5 保存模型

保存模型。

复制代码
    model.save("catdog_classification.h5")
    
    
    代码解读

4.2 对象检测

对象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和定位图像中多个目标的位置和类别。深度学习方法可以用于实现对象检测。

对象检测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 数据准备:收集和标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
  2. 模型设计:定义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选择相应的超参数;
  3. 模型训练: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模型根据损失函数优化参数;
  4. 模型评估:利用测试集验证模型的性能;
  5. 模型推理: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图像进行目标检测。

4.2.1 构建数据集

首先需要构建数据集。构建目标检测的数据集一般分为三种:

  1. VOC数据集:主要针对图像分类任务,其中训练集包含80%的图像,测试集包含20%的图像。VOC数据集共有20个类别,每个类别对应四份PASCAL VOC数据,提供了300W+的标注数据。
  2. COCO数据集:来源于目标检测领域,是一个开源的数据集,共有80个类别,每个类别有大约2000个图像。
  3. Open Images数据集:一个由网友上传的图像数据集,里面包含超过250万张图像,来源于国际视觉共享计划Open Images。数据集的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20个类别共计有250万张图像。

4.2.2 创建模型

接下来,创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这里选用YOLOv3。

复制代码
    model = tf.keras.applications.MobileNetV2(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False, input_tensor=None, pooling=None, classes=20)
    
    x = tf.keras.layers.GlobalAveragePooling2D()(model.output)
    x = tf.keras.layers.Dense(1024, activation='relu')(x)
    x = tf.keras.layers.Dropout(0.5)(x)
    predictions = tf.keras.layers.Dense(len(class_names), activation='softmax')(x)
    
    final_model = tf.keras.Model(inputs=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代码解读

4.2.3 编译模型

然后,编译模型。这里,我们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Adam优化器、精度评估指标。

复制代码
    final_model.compile(optimizer=tf.keras.optimizers.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4.2.4 训练模型

训练模型,设置epoch为10。

复制代码
    history = final_model.fit(train_generator, steps_per_epoch=len(train_generator)//batch_size, validation_data=validation_generator, validation_steps=len(validation_generator)//batch_size, epochs=epochs)
    
    
    代码解读

4.2.5 保存模型

保存模型。

复制代码
    final_model.save("object_detection.h5")
    
    
    代码解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