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 — Massive MIMO 与波束赋形
目录
文章目录
-
目录
-
全向天线
-
定向天线
-
智能天线 MIMO
-
- 传输分集
- 空间复用
-
Massive MIMO
-
- 有源天线
- 波束赋型
全向天线
在移动通信1G时代,移动通信基站主要使用全方向天线。该时期用户基数较小,传输速度相对较低。

定向天线
到了2G时代,天线发展为定向天线。例如,天线覆盖角度设定为120度,一个小区通常划分为三个扇区,最终发展成为蜂窝制式通信技术。

智能天线 MIMO
在3G时代,智能天线应运而生。单个天线逐渐演变为多天线阵列,这正是我们常说的MIMO技术的基础。MIMO技术的全称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即多入多出技术。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进多出)技术旨在显著提升信道容量,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部署多根天线,在收发之间形成多对多的信道网络。MIMO系统显著特征在于其极高的频谱利用效率,通过在现有频谱资源基础上最大化利用,同时借助空间资源实现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双重提升,但这一特性带来了发送端与接收端处理复杂度的增加。大规模MIMO技术通过大量天线服务于相对较少的用户群体,从而显著提升了频谱效率。
鉴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理论上可以增加若干天线,这种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引入,正是为了显著提升无线通信网络的传输效率。鉴于此,MIMO技术的提出必然是基于多天线系统能够构建多条独立的传输路径。这不仅要求基站设备必须具备多天线发射能力,同时也需要终端设备能够支持多天线接收技术,以满足这一技术需求。

SISO system(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uch systems are highly vulnerable.

SIMO(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单输入多输出,即通过多条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即使其中一条路径的数据丢失,手机仍可通过其他路径接收到数据。每条传输路径发送的数据,即使部分丢失,手机仍可通过任意一条路径接收到数据。虽然每条路径的最大容量未变,但通过多条路径接收到数据,成功接收的概率却提升了50%。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接收分集(Receiver Combining)。

MISO(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多输入单输出,同理,尽管最大容量保持不变,但通信的成功率提高了一倍。这种方式也可称为发射分集。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由于基站和手机均配备了两根天线,硬件上支持同时收发两路数据的条件。通过多天线技术,利用不同传输通道并行发送多份不同数据,从而提升容量的方法被称为空分复用。

对于 MIMO 的性能而言,类似木桶效应的原理表明:一个 MIMO 系统的最大容量受限于其最薄弱的那一块技术环节。这实际上就是判断 MIMO 系统最大容量最简便的方法,MIMO 系统的性能通常表示为 AxB MIMO,其中 A 代表基站的天线数量,B 则代表用户端设备的天线数量。
传输分集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新增的通信通道数量呢?最初,工程师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增强覆盖性能。他们基于MIMO技术,提出了“传输分集”这一新型传输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相同的信号通过不同的天线同时发送出去,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信号传递。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缓解信道质量不稳定所带来的性能损失,从而显著提升通信覆盖范围和质量。

空间复用
随后,MIMO 又衍生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即 "空间复用"。空间复用通过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划分为多个数据流,并在不同的天线上进行发送,从而显著提升了系统的传输速率。
该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小区容量。在实际应用中,同一部分天线无法同时用于分集传输和空间复用。因此,MIMO天线需在上述两种模式间进行权衡。权衡的结果直接影响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Massive MIMO

在4G向5G演进的过程中,随着频率的提升,天线尺寸持续缩小,而天线数量则显著增加。因此,MIMO技术发展成为Massive MIMO技术,即“大规模MIMO”。传统的MIMO技术通常配备2、4或8个天线,而Massive MIMO技术则采用了超过100个天线的高规模部署。
Massive MIMO通过集成更多的射频通道和天线,实现了三维精准波束赋形和多流多用户复用技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Massive MIMO将多天线进行聚合,在波束赋形的作用下,将每个信号引导到接收端的最佳路径上,从而显著提升了信号强度,有效避免了信号干扰,显著提升了覆盖范围和传输容量。
可见,Massive MIMO 主要使用了有源天线、波束赋形技术:
- 有源天线:AAS(Active Array System)技术通过将天线阵列中的每个辐射单元与相应的射频/数字电路模块集成化,实现了基带独立控制每个振子。
- 波束赋形(Beamforming):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将信号能量集中于用户指定的方向,从而显著增强信号强度并有效抑制其他方向的干扰。使用更多的天线单元,可以进一步减小波束的宽度,提高方向性。
Massive MIMO 和波束赋形主要有 4 大优点:
- 更先进的 3D 波束赋形技术,显著提升用户端设备的信号接收强度;
- 同一频段内通过多用户空分技术实现更多用户服务,显著提升网络承载能力;
- 有效降低小区间内的干扰;
- 更全面地覆盖远端及近端小区。
基于Massive MIMO技术,在不同天线模式配置下,分别对应不同方向角和下倾角配置下,增益分布特性呈现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覆盖场景设置相应的广播波束方向,以满足多种覆盖需求。

常见三种场景如下:
高楼场景:使用垂直面覆盖比较宽的波束,提升垂直覆盖范围。

广场场景:近点使用宽波束,保证接入,远点使用窄波束,提升覆盖。

小区间干扰场景:可以使用水平扫描范围相对窄的波束,避免强干扰源。

应用场景和 Pattern 如下:

有源天线

例如,64T64R天线是5G的重要选项之一。它即为64通道Massive MIMO天线,由192个天线振子构成。

波束赋型
Massive MIMO的出现,为传输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Massive MIMO系统通过调节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能够实现信号的指向性传播。通过协调多个天线单元的调节,系统能够产生具有方向性的波束。这样一来,无线信号能量在接收端实现了叠加,从而显著提升了信号强度。这一技术也可被称作波束赋型。

通过波束赋型,可以让波束的能量向指定的方向集中。它不仅能够增强覆盖距离,还能有效降低相邻波束间的干扰,从而支持更多用户同时通信,提升小区容量。这说明它集成了分集和复用的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波束赋型的效果受天线数量和算法质量的影响。算法基于手机位置和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计算,并通过天线形成理想波束。相比之下,分集和复用方式较为宽松,尤其在手机信息不足(如移动速度过快)时仍能发挥显著作用。
除了提升覆盖能力和容量之外,Massive MIMO系统还具备另一个关键优势——当天线振子数量足够多时,该技术系统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对于16T16R以下的Massive MIMO天线阵列,其覆盖性能仅局限于水平维度的2D波束赋型。而采用32T32R和64T64R的Massive MIMO天线阵列,则能够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3D波束赋型,从而有效提升对高层住宅区域的覆盖能力。

由此可见,Massive MIMO 将多天线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Massive MIMO 和波束赋型这对史上最强CP,也可称为5G核心技术,名不虚传。
Massive MIMO联合波束赋型技术所释放的能量,不仅体现了技术实力,也对厂商在软硬件研发能力上的造诣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研发过程中,天线系统的滤波特性、增益作用以及抗干扰能力的优化,都是工程师们必须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当天线数量与手机终端数量不断增加时,天线系统的复杂度显著提升,这对算法的性能和芯片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 resorting to 强大的算法,才能使波束赋型技术呈现出如同舞台追光般的理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