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Python 人工智能实战:智能金融科技

阅读量:

1.背景介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快速的进展、广泛的运用以及数据的丰富性,逐渐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在金融领域,由于高度复杂且敏感的数据、错综复杂的监管法律环境等因素,使得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受到显著限制。尽管如此,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种角度是基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二种角度则是探讨人工智能在智能金融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数据

在分析金融数据时,考虑到金融行业的高度敏感性,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数据收集方面都较为克制。尽管各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策略各有不同,但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银行账户中的存款额和贷款额的历史数据、信用卡交易记录、保单购买记录以及期货交易记录等,这些数据不仅数量丰富,还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其中的每一类数据都需要被细致划分成更小的、具有分析价值的子集,从而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识别其中的模式和潜在的见解。

由人工智能系统可获取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原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或特定行业机构;第二类是通过整合分析生成的数据,即利用各类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深入分析。这两类数据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前者主要用于模型构建,后者则用于评估模型的效能和效果。

2.2 模型

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它在基于输入数据推导输出的数学表达式或运算流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数据因其复杂的特征和多样的属性,在建模过程中通常会选择较为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质量高度敏感,对数据分布的变化容易出现偏差。此外,在模型的训练与测试过程中,还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数据缺失、特征提取方法的不精确性以及模型参数和超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

在金融领域,常用分类器模型(classifier)和回归器模型(regressor)进行分析。分类器模型被用于预测离散型结果,例如贷款是否会成功发放;而回归器模型则用于估计连续型结果,例如贷款的利率水平。在模型选择过程中,需综合考虑领域特性,如是否存在长尾分布、数据是否存在冗余、训练数据的可用性等;同时也要结合算法开发经验,如算法是否支持该类型问题、算法运行效率如何、算法实现的复杂程度等。

2.3 训练和验证集

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其本质是让模型掌握识别或预测新数据的能力。训练集是模型用于训练的已知数据集,而验证集则是用于评估模型性能的未知数据集。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需要对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进行评估。如果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优异,那么可以预见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也不会令人失望。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模型过拟合,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划分并非简单的随机抽取,而是通过交叉验证法(cross-validation)进行科学划分。交叉验证法将数据集系统性地划分为若干个子集,其中每个子集轮流作为验证集,其余子集共同作为训练集,通过反复进行这一过程,最终能够获得一个具有最佳性能的模型。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模型的稳定性,还能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降低对单一数据集的过度依赖。

2.4 评估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评估模型的性能往往通过某些指标来衡量。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ROC曲线AUC、PR曲线AUC、KS值、Gini系数等。准确率是指正确分类的比例,召回率是指正确分类的比例,F1值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ROC曲线AUC反映的是模型的优劣程度,其中纵坐标表示TPR(True Positive Rate,真正例率),横坐标表示FPR(False Positive Rate,假正例率)。PR曲线AUC反映的是模型在不同阈值下的性能,其中横坐标表示Recall,纵坐标表示Precision。KS值(Kolmogorov-Smirnov test)测量的是两个分布之间的最大距离。Gini系数是衡量二元分类问题中模型“逼近熵”的一种指标。

2.5 超参数

模型超参数是指影响模型训练的因素,包括网络结构、优化算法、学习率和正则化系数等。超参数的取值会影响模型性能,应在模型训练前设定。金融领域具有特殊需求,超参数的设置需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市场情况调整,与依靠经验和公式的其他领域不同。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3.1 KNN算法

K近邻算法(全称K-近邻邻居,缩写KNN)是机器学习领域中最基础的分类方法之一。该算法属于非参数模型,这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无需预先设定模型参数,而是直接利用训练数据进行分类。KNN的核心概念在于,若某新样本与训练集中k个最近的样本共享相同的分类标签,则该新样本应被归类为该标签对应的类别。

KNN算法的工作原理很简单:

在训练阶段,算法接收了n条数据,每条数据都附带有其对应的分类信息。在预测阶段,算法接收了一个新的待分类数据x,计算出其与训练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间的距离d(xi, x),并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数据点。基于所选择的k个点的标签信息,对x进行分类判断。

KNN算法的计算时间为O(nlogn),存储空间复杂度为O(n)。接下来,我们采用伪代码详细说明KNN算法的步骤。

复制代码
    def knn_predict(X_test, X_train, y_train, k):
    m = len(X_test)
    predictions = np.zeros((m))
    
    for i in range(m):
        distances = euclidean_distance(X_test[i], X_train) # compute distance between new data and training set
        sorted_indices = np.argsort(distances)[0:k]
    
        class_count = {}
        for j in sorted_indices:
            vote_label = y_train[j]
            if vote_label in class_count:
                class_count[vote_label] += 1
            else:
                class_count[vote_label] = 1
    
        max_count = 0
        predicted_class = None
        for key, value in class_count.items():
            if value > max_count:
                max_count = value
                predicted_class = key
    
        predictions[i] = predicted_class
    
    return predictions
    
      
      
      
      
      
      
      
      
      
      
      
      
      
      
      
      
      
      
      
      
      
      
      
      
      
    
    代码解读

该函数用于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其返回值为一个标量。np.argsort()函数用于获取排序后的索引数组,其返回值为一个整数数组,表示距离最小的k个点的索引位置。

3.2 SVM算法

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种用于两类数据分类的监督学习方法。其核心概念在于通过在空间中确定一个超平面,使得两类数据之间的最大间隔得到最大化。其基本概念在于,当样本点与超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margin值时,这些样本点将被视为支持向量;其余样本点则被视为异类。

SVM算法的优化目标是最大化间隔,可以通过引入松弛变量来实现这一目标。当样本点到超平面的距离小于等于margin时,我们希望减少误差;而当样本点的误差超过margin时,我们则希望增加误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引入松弛变量来调整误差的大小。

该算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度均为O(n²)。以下,我们采用伪代码的形式来详细说明SVM算法的步骤。

复制代码
    def svm_predict(X_test, X_train, y_train, C=1.0, kernel='linear', gamma='auto'):
    m = len(X_test)
    n = len(X_train)
    alpha = np.zeros((n)) # initialize weights as zero
    
    if kernel == 'linear':
        K = linear_kernel(X_train)
    elif kernel == 'poly':
        degree = 3
        gamma = 1.0 / n ** gamma
        K = poly_kernel(X_train, degree=degree, gamma=gamma)
    elif kernel == 'rbf':
        gamma = 1.0 / n ** gamma
        K = rbf_kernel(X_train, gamma=gamma)
    
    P = cvxopt.matrix(y_train * y_train[:, np.newaxis])
    q = cvxopt.matrix(-1 * np.ones(n))
    G = cvxopt.matrix(np.vstack((-1 * np.eye(n), np.eye(n))))
    h = cvxopt.matrix(np.hstack((np.zeros(n), np.ones(n) * C)))
    A = cvxopt.matrix(alpha.reshape(1, -1))
    b = cvxopt.matrix([[0]])
    
    solution = cvxopt.solvers.qp(P, q, G, h, A, b)
    alphas = np.ravel(solution['x'])
    
    def f(x):
        result = 0
        for i in range(n):
            result += alphas[i] * y_train[i] * kernel(X_train[i], x)
        return float(result)
    
    predictions = []
    for i in range(m):
        prediction = f(X_test[i])
        predictions.append(prediction >= 0)
    
    return np.array(predictions).astype(int)
    
    def linear_kernel(X):
    return X
    
    def poly_kernel(X, degree, gamma):
    K = (X @ X.T + gamma) ** degree
    return K
    
    def rbf_kernel(X, gamma):
    dists = pdist(X)
    K = exp(-gamma * squareform(dists))
    return K
    
      
      
      
      
      
      
      
      
      
      
      
      
      
      
      
      
      
      
      
      
      
      
      
      
      
      
      
      
      
      
      
      
      
      
      
      
      
      
      
      
      
      
      
      
      
      
      
      
    
    代码解读

该模块被用来解决线性规划和二次规划问题,而squareform()函数被用来将矩阵转换为对称形式。

3.3 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通过将数据对象按照类别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类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类别的数据对象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聚类的目标是依据特定标准对数据集合进行划分,以确保同类数据之间的相互距离尽可能的小,而类间数据之间的距离则尽可能的大。

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EM、DBSCAN、HDBSCAN和层次聚类算法等。K-Means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确定k个中心点,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使得每个簇内的数据点均值与中心点的距离最小化,同时确保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距离最大化。层次聚类算法,即层次聚类方法,也被认为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其基本原理是构建聚类树结构,通过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簇,直至所有数据点最终被整合到一个单一的簇中。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其通过将数据划分为相互独立的簇,其中每个簇由密度高于设定阈值的样本点组成。

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与数据规模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无法满足实时处理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在线处理场景中,必须采用能够有效降低数据维度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PCA)和t分布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等。

3.4 决策树算法

作为一种基础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决策树算法通过生成树状结构来实现特征划分。该算法通过构建树状结构实现特征测试,每个节点代表对特定特征的测试。对于待分类实例,通过遵循预设的条件路径进行分类,最终确定所属类别。

决策树算法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逐步的特征筛选,将原始数据集系统性地划分为更小的子集,使得每个子集中的样本尽可能地统一归类。在这一过程中,算法不断递归地对每个子集进行划分,直至满足特定的终止条件。具体而言,算法首先从数据集中选择一个最优特征作为分割标准,基于该特征将数据集划分为两个互不重叠的子集。随后,算法会对每个子集分别重复上述步骤,持续细化分类边界,最终构建出一个能够准确预测目标类别的决策树模型。

首先,对数据集进行划分,选择最优的特征属性及其相应的划分方式。随后,基于选定的特征属性,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子集。对于每个子集,依据均值或众数确定相应的类别。最后,递归地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实例都被分配到叶子节点。

决策树算法具有显著优势,不仅简洁明了且易于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处理高维度数据。然而,该算法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从而影响模型对训练数据集的泛化能力。此外,决策树算法不具备并行处理能力,只能进行串行处理。

3.5 深度神经网络算法

深度神经网络(DNN)是一种神经网络的类型,拥有多个隐藏层,各层之间存在非线性联系。其核心理念是将多个简单层组合成多层感知机,能够自动识别和学习特征,并有效处理非线性关系。

DNN的训练依赖梯度计算,而梯度的反向传播则需要多次迭代计算。为了提高训练速度,通常采用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如Adam、AdaGrad、RMSProp等。尽管DNN的预测速度很快,但其性能仍然受硬件性能的制约。

DNN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主要取决于模型深度和计算单元数量,而存储复杂度则主要取决于数据量规模。因此,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需要提高模型深度或采用稀疏计算模型。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阐述该算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其在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

4.1 KNN算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KNN算法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它能够在不依赖显式标签的情况下识别数据的类别。KNN算法在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市场变化迅速导致交易数据呈现出多变的特性,KNN算法则能够为个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多维度的建议。

4.1.1 贷款风险分类

金融行业内的各类产品与服务各自承担的风险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贷款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抵押品风险: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资产,银行对其抵押品的质量、数量、种类和状况具有高度关注,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其次,可转债行情波动风险:基于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分析,可转债价格的波动可能引发人民币贬值风险。最后,政策风险:包括债务违约率、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信用政策、政府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客户资产组合,结合专业的风控评估体系,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在KNN算法中,其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会收集并整理训练数据集;其次,根据目标样本计算与其最接近的K个训练样本;最后,根据这些邻居样本的类别信息,对目标样本进行分类预测。

  1. 使用KNN算法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分类。首先,对客户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如客户当前的金融负债状况、抵押品等。
  2. 利用客户数据进行数据建模,基于历史数据集建立数据模型,包括特征选择、数据标准化、模型训练和评估。
  3. 利用模型对待预测客户的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将客户的风险进行评估。

4.1.2 概念证券投资

在传统的证券交易所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指数和财务报表等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在金融领域中,投资者需要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寻找有价值的知识和资讯,这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概念性证券投资领域,人们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识别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

如今,人们对概念证券投资(Quantitative Finance,QFI)有浓厚兴趣。QFI领域由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组成,该领域致力于用量化方法分析市场上的股票、期货、外汇、债券等资产。

QFI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股票价格预测。通过构建历史数据模型,可以预测股票价格走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发出多种精确的股票预测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大量数据和经验进行训练,并利用实时市场数据进行预测。

QFI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风险管理任务。许多投资者对投资行为可能面临的风险抱有忧虑。QFI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市场细微变化的深入分析,为投资者制定更加审慎的投资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面是KNN算法的运作流程:

通过基于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股票价格数据,提取具有显著意义的特征指标,开发预测模型系统。将开发的模型应用于未来股票价格的预测任务中。当股票价格走势发生转折时,定期对模型进行更新优化,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2 SVM算法在银行融资领域的应用

SVM算法属于二分类监督学习方法,它在解决二分类问题方面表现出色。在银行融资领域,SVM算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金融环境使得多数金融机构对银行融资需求的掌控程度有限,而SVM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资产配置状况、社交网络关系以及历史投资行为等因素动态调整其信贷授信等级。

4.2.1 客户分类

在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通常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种产品与服务,包括贷款与票据等,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确定客户群体划分与贷款分配方案,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而SVM算法基于客户的资产配置、社交网络关系、历史投资行为等信息,能够实时调整客户的信贷授信等级,为客户提供最佳融资方案。

下面是SVM算法的运作流程:

  1. 获取客户资料,涉及客户基本信息、资产配置信息以及社交网络关系等。
  2. 训练好的模型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3. 训练好的模型对潜在客户的信用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完成信用风险等级的评估。

4.2.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活动是金融机构的至关重要核心业务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风险管理措施通常会对银行和客户的利益产生显著影响。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具。支持向量机算法具有快速学习和预测的能力,该算法在客户分类、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SVM算法的运作流程:

基于历史数据,对客户的信贷授信等级进行分级。
通过综合分析客户信贷授信等级、资产配置情况、社交网络关系以及历史投资行为等因素,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调整授信额度和设定授信限制等。
持续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监控,动态调整授信额度,以维护客户利益的最大化。

4.3 决策树算法在网页推荐领域的应用

作为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基本分类算法,决策树算法能够构建一个树状结构,每个节点对应一系列特征属性的测试。对给定的分类实例,通过一系列条件判断来选择路径,最终达到叶子结点的类别。在网页推荐等应用场景中,决策树算法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4.3.1 个性化推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推荐在网页推荐领域中的应用热度持续攀升。考虑到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习惯各有不同,网页推荐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定制化设计。而基于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搜索查询等数据,决策树算法能够为用户精准地推荐与其兴趣高度契合的内容。

下面是决策树算法的运作流程:

基于用户的搜索历史、访问行为等数据,建立决策树模型。该模型旨在分析用户行为特征,以优化决策过程。处理用户的查询问题,基于模型进行推荐。模型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推荐,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用户根据推荐结果做出决策,可能访问详情页以了解更多信息,或者直接进行购买。

4.3.2 广告推荐

广告推荐是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许多网站都在采用广告推荐算法来满足用户兴趣,这已被视为企业核心盈利手段之一。而决策树算法则为广告商提供了高度个性化的推广方案。

下面是决策树算法的运作流程:

  1. 收集用户的购买、浏览记录数据,作为构建用户画像特征的基础。
  2. 基于用户画像数据,训练决策树模型。
  3. 根据模型结果,接收用户的广告请求并进行精准的广告推荐。

4.4 DNN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应用

DNN算法是神经网络的一种变形,它包含多个隐藏层,这些层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它能够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在图像识别领域,DNN算法能够利用图像的上下文信息进行分类。

4.4.1 手写数字识别

手写数字识别被视为图像识别领域的重要基础任务。过去,人们主要依靠肉眼来识别数字。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学习的发展,手写数字识别的难度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深度学习算法,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提升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DNN算法的运作流程: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涉及边缘、角点和颜色等方面特征的提取。随后,将提取的图像特征进行编码处理。通过编码后的图像特征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对未知图像的分类任务。

4.4.2 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语音识别的核心技术在于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文本信息。而包括LSTM(全称为长短期记忆网络,全称Long Short Term Memory)在内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语音信号。

下面是DNN算法的运作流程:

  1. 对语音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具体包括时域特征、频域特征以及时频特征等多个维度的特征提取。
  2. 对提取的语音特征进行深度编码处理,以获取更高效的特征表示。
  3. 通过编码后的语音特征,构建并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语音模式的识别。
  4. 经过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对未知的语音信号进行高效识别和分类。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趋于完善。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智能金融领域的应用将带来重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以下是一些未来可能的方向:

  1.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的智能金融系统。DRL是指通过强化学习来训练智能体,使其学会如何在游戏中玩转金融,达到赢得金融博弈的目的。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预计在未来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机器学习在智能金融领域的应用还有待继续探索。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但在智能金融领域却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涉及到许多领域,而在智能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如量化交易、金融数据挖掘、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还有很多方向值得人们探索。
  3. 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数据越来越多地存储在云端,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成为新的关注点。
  4. 更好地理解金融产品的行为模式,提升用户满意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不足以直接解析金融产品的内部机制,但一些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或多或少能够为此做些尝试。
  5. 在智能金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201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已经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突破。如智能基金、智能期货、深度强化学习等,但仍有许多挑战值得我们去克服。

6.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6.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我是一名研究人员,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前沿研究。我坚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艰深的概念是多么重要。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前沿技术。

6.2 有哪些核心算法?

KNN算法、SVM算法、决策树算法、DNN算法。

6.3 什么是KNN算法?

K-近邻算法(KNN算法)是非监督型机器学习中的基础分类方法。它属于非参数模型,这意味着在分类时无需预先设定模型参数,而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分类。K-近邻分类器的核心思想在于,若某新样本与训练集中k个最近的样本共享相同的分类标签,则该新样本也被归类为该标签所属的类别。

6.4 什么是SVM算法?

SVM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支持向量机算法)是一种基于监督学习方法的两类分类技术。该算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在空间中确定一个超平面,使得两类数据之间的间隔达到最大。SVM算法的核心概念在于,当样本点与超平面的距离小于等于给定的margin值时,这些点将被识别为支持向量;而对于距离超平面超过margin的点,则被视为异类。

6.5 什么是决策树算法?

该算法属于基本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它通过构建树状结构来实现分类任务。该算法通过测试输入实例的特征属性,根据预设的条件规则,能够确定实例的分类结果。

6.6 什么是DNN算法?

Deep Learning Model(DNN,深度学习模型)属于神经网络体系结构的一种。该体系结构包含多个隐藏层结构,各层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其核心理念是整合多个简单层结构,构建多层感知机体系。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