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场景自控——通用金融传输系统建设项目

阅读量:

一、项目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为降低金融机构对境外传输通道的依赖,促进境内金融机构间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为达成境外外币金融场景自控目标,北京农商银行以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为契机,以自有微服务开发平台为建设基础,通过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通用金融信息传输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外币配套服务体系,向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境内外币清算服务,为我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为提升关键金融基础设施整体和业务连续性水平,强化合规意识、夯实作风建设的精神,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外币支付服务质效和便民水平,打造产业数字生态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金融数字化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场景赋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响应并落实人总行通知要求,我行即时启动通用金融传输系统建设项目,并以北京地区独家试点参与行身份,顺利完成投产接入工作,以更加强健的金融科技自控能力,迎接金融数字化转型新时代。

二、项目方案 为提升关键金融基础设施整体业务连续性水平、推进支付系统国产化建设,通过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电讯交互渠道,促进支付业务创新,通过对国际结算及外汇清算类业务的办理流程梳理,满足人行对参与机构自主可控传输业务场景支持范围,确定将资金类指令传输场景、托收代收类单证信息传输场景、国际信用证类信息传输场景3类场景纳入本项目业务范围。系统建设采用行内自主可控的微服务、分布式、前后台分离架构平台开发,满足国产化及主流客户端(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适配接入要求,结合全栈国产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部署底座,建设“通用金融传输系统”,将“融资、融智、融技、融合”的服务理念融于平台的构建,建立产业数字生态体系,通过一揽子金融业务自控解决方案,促进我行技术创新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落地。 功能架构图:

通用金融信息传输系统采取STP模式,支持参与机构间点对点传输的传输模式,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和数字签章技术满足对金融信息保护要求,完善的报文格式校验实现基本信息校验,通过人工智能在后台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报文作业的智能自动处理,结合融合深度学习算法和智能识别模型正向补偿机制,实现智能路由模型自改进,不断提升智能化报文清分功能水平,为行内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完善的系统报文交互服务。行内框架体系更加全面完善,为后续人行拓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石。系统主要实现管理类报文交互,包括系统状态查询、登录退出、证书绑定、证书下载等功能。业务范围包括:资金类指令传输场景、托收代收类单证信息传输场景、国际信用证类信息传输场景等3类场景。

三、创新点

1、降低对境外传输通道的依赖,保障金融业务传输安全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风险的逐步加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保障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各金融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关键金融基础设施整体和业务连续性水平,降低对境外传输通道的依赖,保障金融业务传输安全,我行搭建的“通用金融传输系统”通过接入人行GFIX通道实现与境外金融金钩外币支付新通路,为后续金融业务传输提供了可替换方案,减少输入性金融高风险的防控压力。

2、以突出的数据科技支撑能力,铸造坚实底座 为更好的注重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和技术应用创新,我行通用金融传输系统已顺利完成了国产化信创改造工作,以突出的数据科技支撑能力,铸造坚实底座,架构采用全栈国产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微服务架构,适配国产化及主流客户端(操作系统及浏览器)接入,通过开放、灵活、成熟和先进的系统架构,促进技术创新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完成参与者间的直接传输。实现技术自主可控,规避外部技术制裁和风险,为我行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为我行的整体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完善系统风险管控及智能路由模型应用 为完善系统风险管控,降低业务办理风险,引用智能路由模型将相关业务要素参数化,设置统一通道邮路选择功能,并将参数发布至业务系统统筹管理,业务系统可在统一规则下,根据具体业务规则区分场景设置个性化邮路参数,满足外币业务多场景可变的业务需求,并在对外发送渠道选择上通过相关参数配置可灵活调节,实现了业务自主可控的目标。

4、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系统效能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迭代,业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系统效能成为我行发展目标之一,我行“通用金融传输系统”采取全自动流程,把业务系统报文自动实现业务处理及渠道判断分发流程,无需人工介入判断,将大量重复性工作自动完成,减少人力成本和认为错误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我行的成本效益,并且从客户角度,全自动流程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通过有效的自动化流程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5、开放创新,融入数字经济生态 随着我国数据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以科技行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其典型特点是变化迅速,层出不穷。我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和客群特点,建立适应行业的组织能力、打造匹配的产品服务,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四、技术实现特点及优势

1、优化系统架构,科技引领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和用户期望,提升系统性能,通过对系统的各个组件和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优化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具体优化内容如下: 采用微服务架构可以使每个服务负责单独的功能,遵循SOLID原则;支持独立部署;支持异构语言,每个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变成语言、工具和数据存储;服务之间的耦合度低,一个服务的更改不会影响其他服务;系统的可扩展性相对独立,适应不同的负载需求,每个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更新,加快了产品迭代速度。 采用分布式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组件或服务,并在不同的计算节点上部署这些组件或服务的架构方式,最突出的性能是具有高扩展性。高扩展性包含横向扩展、负载均衡、并行处理三种模式。横向扩展可以通过增加计算节点来实现横向扩展,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吞吐量;负载均衡可以将请求均匀地分发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避免单个节点过载;并行处理可以将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并在不同的节点上并行处理这些子任务。 采用前后台分离架构摆脱了我行传统的应用开发模式,把前端和后端松耦合,前端通过API与后端进行通信,后端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前端负责展示数据和交互逻辑。可以使前端和后端各自独立扩展和优化,这种模式可以使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得到提高,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和风险。

2、实现全栈信创,打造数字化转型基石 我行将金融信创与银行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形成了从咨询、适配、产品、集成、运维的整体全栈金融信创服务体系,本次项目根据实践积累及相关信创行内标准,顺利完成了全栈信创改造工作,解决了客观的安全问题,维护我行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促进了技术创新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完成参与者间的直接传输,为我行完成数字化转型及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奠定了基石。

五、项目过程管理

北京农商银行于2024年4月启动通用金融传输系统建设项目,7月初完成系统编码、测试和上线准备,于7月底进行试运行。

六、运营情况

自系统上线一个月,共处理折合美金金额合计1,675万美元,境内同业外币信息自控达成目标初步显现,2023年度我行通过SWIFT渠道发送折美金额合计4,061亿美元,随着业务参与行范围及业务推广规模不断扩充,必将达到金融场景自控的项目建设目标。后续我行将借助此项目建设经验,从完善管理模式、优化模型规则、升级系统功能、开展业务办理等方面,在兼顾跨境本外币业务风险与合规风险的前提下,持续优化产品系统功能,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夯实产品和系统基础。

七、项目成效

本次项目在技术架构及信创选型均采取前沿技术框架,满足国产化相关信息安全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在后台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报文作业的智能自动处理,结合融合深度学习算法和智能识别模型正向补偿机制,实现智能路由模型分发,提升了智能化报文清分功能水平,为行内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完善的系统报文交互服务。通过接入人行GFIX通道,扩充了国际结算及外汇清算类业务的办理流程发送渠道,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行内框架体系更加全面完善,为后续人行拓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石。

八、经验总结

我行将按照人行业务规范,充分运用通用金融传输系统,为本行外汇业务客户提供更便捷、贴心、优质的外汇业务服务。通过本项目系统建设的创新和实践,使我行进一步提升业务线上化数据转型创新能力,未来我行将逐步拓展完善行内外币业务系统与人行系统的对接功能及相关业务场景,推动业务模式的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打造我行业务产品实现能力,书写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