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基于Python的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基于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分类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图像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等设备逐渐普及,加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如购物,查看照片,观看视频等。而图像是智能相机,智能眼镜等技术的基础支撑,并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同时也对医疗诊断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图像是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基础内容之一,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尽管深度学习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DNN模型),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因此,在深入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则会探讨如何利用Python语言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Python编程语言

Python是一种先进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在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良好,并广泛存在于不同平台上。这种语言提供了灵活的数据结构和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它不仅在Web开发方面表现出色,在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中同样不可或缺。此外,在游戏开发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语言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具备高度可扩展性。

OpenCV-Python

Free open-source computer vision library OpenCV is an open-source computer vision tool. It operates under the BSD license, making it a freely usable software. It offers convenience for coding, supports experimental workflows, and aid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Its Python interface is referred to as OpenCV-Python. It enables the application of OpenCV functionalities in Python environments. We can install OpenCV-Python using pip modules.

复制代码
    $ pip install opencv-python
    
    
    代码解读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在大数据集的支持下建立多层次神经网络结构。每个层次都包含大量神经元节点。通过大量的隐层节点进行传递和计算处理后,能够生成预测结果。深度学习模型(DNN)被广泛应用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推荐系统等多个领域中。

TensorFlow

作为首个广泛使用的端到端机器学习平台,TensorFlow在开发人员中享有盛誉。该框架可支持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工作。该软件库提供了丰富且易用的API接口与工具集,在构建现代深度学习架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Python编程语言生态中,默认集成有专用库名为‘tensorflow’。对于开发者而言,在安装深度学习框架时通常会使用预配置好的Python包管理器pip来获取所需软件包‘tensorflow’

复制代码
    $ pip install tensorflow
    
    
    代码解读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一、特征提取

1.原始图像

为了更好地进行后续操作, 我们需要获取一张清晰的图片, 该图片将被用作我们的识别对象. 以下展示了典型图像数据样本:

original_image

2.图像转灰度图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特征提取的目的下,我们首先需要将彩色图像转换为单色调图像。每个像素点所使用的数值范围限定在0至255之间以反映其颜色亮度是图像的灰度表示形式。经过处理后得到的灰度图如上所示:

grayscale_image

3.图像缩放

就图像而言,在不同尺寸下具有各自的重要性。例如较大尺寸的图像不利于识别精度;较小尺寸的图像则难以充分呈现细节。因此必须将图像进行适当比例的缩放。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提取关键数字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缩小图片并不会带来显著的影响。

4.图像变换

图像变换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观察图像中的信息。例如,在增强图像辨识度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旋转操作、裁剪技术以及缩放操作等不同的方法。然而由于这些变换可能会导致部分细节丢失从而影响整体结构完整性因此还需要对图像进行滤波操作以弥补这些缺失并保留关键结构特征。

5.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随机变换操作与基于采样策略的方法。前者涵盖了平移操作、旋转操作以及放缩操作等基础性变换;后者则遵循模型预设的采样策略进行数据增强。通过这种策略,在一张原始图像中能够提取出多张合理变形图片以供训练使用。

6.图像特征

6.1.直方图统计

通过直方图统计方法能够表征图像整体亮度特征。其横坐标基于图像灰度值范围(0至255),而纵坐标则代表每个灰度级出现的频率或相应概率。绘制出对应的曲线即为此处所指之直方图。(如上所示)

histogram_image

在这一步中,我们只需要提取其中的局部信息即可,不需要考虑全局信息。

6.2.SIFT特征

SIFT算法(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可被视为一种用于图像描述的工具。它能够从图像中提取关键特征并计算相应的数值表示。其显著特性是,在不同尺度下观察同一物体时所提取的特征基本相同。它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1. 多尺度分析框架。首先,在多尺度分析框架下对图像进行离散化处理。
  2. 然后,在每个离散化的尺度下图像中提取一系列关键点位置。
  3. 计算每个关键点处的梯度方向和梯度幅度,并优先考虑那些相对于周围局部区域具有更大幅值的方向。
  4. 建立描述子间的对应关系。
  5. 筛选出符合匹配条件的特征,并按照一定标准排序。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图片的SIFT特征。

6.3.HOG特征

该HOG描述工具(基于梯度方向直方图)作为专门用于图像分析的一种独特方法。它能够从输入图像中抽取特定的特征信息,并输出相应的数值表示。该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内的梯度方向分布情况,从而识别各区域的纹理特征。

  1. 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时,在不同尺寸的小区域内均匀布置梯度方向。
  2. 在分割后的小区域中分别统计其梯度方向分布情况来表征该区域的纹理特征。
  3. 将整个图像范围内的各个小区域统计结果作为HOG特征向量进行提取。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了一张图片的HOG特征。

二、分类

1.数据集准备

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了MNIST数据集来进行分类模型的训练。该数据库作为著名的 handwritten digit database, 包含了总共6万张图像, 其中6万张用于训练, 1万张用于测试. 其中每个图像均为28x28像素的灰度图像.

mnist_data

2.模型建立

基于TensorFlow平台构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图,如图所示。

cnn_model

第一步,我们将原始图像转码为灰度图矩阵;接着通过两个卷积结构实现特征识别功能。其中第一层配置32个滤镜单元(filters),第二层则采用64个滤镜单元。这些卷积结构均应用ReLU激活函数以增强非线性表征能力。随后通过最大值池化操作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降采样处理。经过深度全连接计算后,在输出节点中设置10个类别识别单元。

3.模型编译

我们使用softmax损失函数,优化器采用Adam优化器。

4.模型训练

整个训练流程极为简便,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们需要通过设定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以及迭代次数等参数来进行参数优化

5.模型评估

我们可以使用evaluate()函数来评估模型性能。

6.模型预测

完成模型训练后, 我们能够使用 predict() 函数 对新输入图片 进行 分析

4.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下面是一个简明扼要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OpenCV-Python和TensorFlow-Python完成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的过程。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 Import OpenCV library for image processing
    import numpy as np # Import NumPy library to work with arrays and matrice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Split dataset into training and testing sets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s # Import Keras modules
    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 Load MNIST dataset from keras datasets module
    
    
    def extract_features(img):
    """
    Extract features using SIFT algorithm
    
    :param img: input image in gray scale format
    :return: extracted SIFT descriptors
    """
    sift = cv2.SIFT_create() # Create SIFT object
    kp, des = sift.detectAndCompute(img, None) # Extract keypoi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escriptors
    return de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Load MNIST dataset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mnist.load_data()
    
    # Preprocess data by normalizing it between -1 and 1 and reshaping the images to have a single channel
    train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 -.5) * 2 
    test_images = ((test_images / 255.) -.5) 
    
    # Extract SIFT features for each image
    train_features = [extract_features(np.uint8(img)) for img in train_images]
    test_features = [extract_features(np.uint8(img)) for img in test_images]
    
    # Flatten feature vectors
    train_features = np.concatenate([feat.flatten() for feat in train_features])
    test_features = np.concatenate([feat.flatten() for feat in test_features])
    
    # Convert labels to one hot encoding
    train_labels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train_labels)
    test_labels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test_labels)
    
    # Split dataset into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s
    X_train, X_val, y_train, y_val = train_test_split(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Define model architecture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128))
    model.add(layers.Dense(32,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 Compile model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Train model on training set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32, epochs=10, verbose=1,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 Evaluate performance on test set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_features, test_labels, verbose=0)
    print('Test Accuracy:', accuracy)
    
    
      
      
      
      
      
      
      
      
      
      
      
      
      
      
      
      
      
      
      
      
      
      
      
      
      
      
      
      
      
      
      
      
      
      
      
      
      
      
      
      
      
      
      
      
      
      
      
      
      
      
      
      
      
      
      
      
      
    
    代码解读

这个实例代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导入依赖库

复制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s 
    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代码解读

(2)定义特征提取函数

复制代码
    def extract_features(img):
    """
    Extract features using SIFT algorithm
    
    :param img: input image in gray scale format
    :return: extracted SIFT descriptors
    """
    sift = cv2.SIFT_create() # Create SIFT object
    kp, des = sift.detectAndCompute(img, None) # Extract keypoi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escriptors
    return des
    
      
      
      
      
      
      
      
      
      
    
    代码解读

该函数基于OpenCV中的SIFT算法对输入图像执行特征提取,并输出描述子。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现中,默认假设输入为灰度图像(即每个像素仅反映其亮度信息)。若输入为RGB格式,则需预先将其转换为灰度图像处理。

(3)加载数据集

复制代码
    # Load MNIST dataset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mnist.load_data()
    
      
    
    代码解读

我们采用Keras自带的MNIST数据集,在其中包含了6万张训练图片和1万张测试图片的情况下展开研究。每个图像均为28像素宽、28像素高的灰度图。

(4)数据预处理

复制代码
    # Preprocess data by normalizing it between -1 and 1 and reshaping the images to have a single channel
    train_images = ((train_images / 255.) -.5) * 2 
    test_images = ((test_images / 255.) -.5)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在范围[-1, 1]内完成这一操作,并进一步减少其通道数量为一个通道。

(5)提取特征

复制代码
    # Extract SIFT features for each image
    train_features = [extract_features(np.uint8(img)) for img in train_images]
    test_features = [extract_features(np.uint8(img)) for img in test_images]
    
      
      
    
    代码解读

我们利用上述定义的特征提取函数来分别应用于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图像数据,并计算其相应的图像特征。

(6)特征矢量展开

复制代码
    # Flatten feature vectors
    train_features = np.concatenate([feat.flatten() for feat in train_features])
    test_features = np.concatenate([feat.flatten() for feat in test_features])
    
      
      
    
    代码解读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每个图像提取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将所有提取到的特征向量进行整合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特征矩阵。

(7)标签转换为one-hot编码

复制代码
    # Convert labels to one hot encoding
    train_labels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train_labels)
    test_labels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test_labels)
    
      
      
    
    代码解读

考虑到我们在进行一个复杂的分类模型训练过程,在机器学习领域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将标签编码转换为one-hot格式以确保算法的有效运行。

(8)划分数据集

复制代码
    # Split dataset into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s
    X_train, X_val, y_train, y_val = train_test_split(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其中训练集占80%,验证集占20%。

(9)定义模型架构

复制代码
    # Define model architecture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128))
    model.add(layers.Dense(32,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代码解读

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全连接层,并且每个全连接层分别具有64和32个神经元单元。此外,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ReLU作为激活函数。

(10)编译模型

复制代码
    # Compile model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代码解读

在当前阶段中, 我们配置了训练模型所需的参数设置, 并选择了Adam优化器以及Categorical Crossentropy作为损失函数来评估模型性能.

(11)训练模型

复制代码
    # Train model on training set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32, epochs=10, verbose=1,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训练模型,指定了批量大小为32、训练轮数为10、显示日志等。

(12)评估模型

复制代码
    # Evaluate performance on test set
    _,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_features, test_labels, verbose=0)
    print('Test Accuracy:', accuracy)
    
      
      
    
    代码解读

这里,我们评估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并打印准确率。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在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视觉领域将涌现出更多突破性技术。这些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机器学习(AutoML)、神经艺术风格转换和超像素重建等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同时需要认识到,在图像分类领域仍有许多技术挑战需要解决。

6.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1.什么是OpenCV?为什么要使用OpenCV?

OpenCV(开源计算机视觉库)是一个基于BSD许可的开源计算机视觉库。它提供了快速编写代码、运行实验以及开发产品的工具。其Python接口通常称为OpenCV-Python,在此界面下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使用OpenCV功能。

OpenCV 集成了多种功能模块包括算法框架 示例库 文档资源以及丰富的教程资料 显著简化了图像处理流程 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完成从基础操作到复杂算法开发的各项任务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读取与写入图像 绘制图形 对视频进行处理 实现光流跟踪 进行形态学运算 进行特征检测与提取 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完成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应用 这些操作均可通过 Python 编程语言实现 OpenCV 的功能 从而提升了开发效率

2.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使用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的一种,在大数据样本基础上训练出一种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结构。该网络由多个隐藏层(隐层)构成,在每一层次中分布着若干神经元节点。通过多层隐层节点进行信息传递后生成最终预测结果。深度学习模型(DNN)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深度学习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分析海量训练数据提取关键特征,并以此实现对任意输入的准确预测能力。该模型能够自主识别图像内容、解析文字信息以及分析语音信号等多种领域中的深层模式和细节。此外,在这些复杂领域中展现出卓越的表现力。

3.什么是TensorFlow?为什么要使用TensorFlow?

这是一个免费使用的机器学习平台;它能够支持训练与部署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了丰富的API及辅助工具;其Python接口可通过pip获取。

TensorFlow基于数据流图(Data Flow Graphs)实现计算流程,在Python环境中能够进行复杂的运算操作。该系统利用自动微分、动态规划以及神经网络优化等技术使得模型训练效率显著提升,并支持通过GPU实现加速效果。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