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路由协议基本介绍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开发的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其开放性使其不受任何单一私人或厂商的所有权束缚,默认情况下仅限于企业网络内部使用;尽管如此但由于其灵活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网络环境;无论是高速以太网还是低速帧中继系统都能在同一网络中并存;而OSPF协议则根据具体环境进行优化配置;在高端路由器上运行表现出色;而通过适当配置可以在低端路由器上正常运行
该协议(protocol)有三个主要版本:OSPFv1作为实验版本发布;OSPFv2作为正式版本发布;而.OSPV3协议则支持基于 IPv6 地址族的操作,并可参考包括 RFC1247 和 RFC2328 两篇 RFC 文档以获取详细信息
动态最短路径算法 OSPF 是一种基于迪杰斯特拉提出的最短路径树算法 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在网络规划与优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早期纯粹基于 OSI 层次模型 的设计使 IS-IS 系统在实现时面临诸多限制,在互联网协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IS-IS 系统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而逐渐淡出主流应用领域 但其核心算法仍展现出极高的性能水平 并被后续系统所继承和发展 SPF 算法能够完整地解析整个网络拓扑结构 并整合所有路由器接口所拥有的 IP 地址 子网掩码等关键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信息 SPF 能够计算出从自身节点出发到所有子网段的最佳无环路由路径 这一特点使其在避免形成回路的同时还能提供更为精准的选择 与传统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相比 OSPF 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防止网络中的环路产生 并能根据全局网络拓扑状况做出更加合理的路由决策
在对比各类距离矢量型路由协议时
OSPF还拥有其他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
该网络系统采用了区域概念设计,在层次化架构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路由器运行所需的CPU&内存资源消耗。
该系统支持无内网间路由、变位最长前缀掩码技术(VLSM)以及超网技术等核心功能。
该系统提供灵活的流量控制能力,并且更加容易管理网络地址空间。
系统默认最多支持4条等价负载均衡路径配置。
通过保留组播地址来减轻不参与OSPF协议的路由器负担。
系统提供有效的路径认证功能。
该系统采用基于外部路由的标记机制来实现对路径信息的有效跟踪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