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人工智能实战:智能推荐
1.背景介绍
在过去的几年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推荐引擎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商品推荐,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增加商店流量并实现销售额的增长。
推荐系统一般可以划分为两大核心模块:数据采集(Data\ Collection)和算法构建(Algorithm\ Design)。
数据收集:主要途径包括从网站日志中提取用户浏览记录、通过搜索历史分析用户搜索行为、利用购物记录了解用户购买偏好、从收藏夹中获取用户的兴趣点以及通过评论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其中一部分可通过直接访问网站日志获取,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调用各种接口进行数据采集。此外,如果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通过自助访谈和试用产品等自助获取的方式,对大量用户进行深入调研。
算法设计:推荐算法在推荐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同的算法对推荐效果的影响各有差异,包括协同过滤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树状分类方法等。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主要的推荐算法,包括协同过滤方法、基于内容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以及混合模型方法。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用户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为用户提供具有潜在价值的商品信息,为此需要首先定义用户和商品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用户和商品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用户A消费了商品B,并对商品C心怀倾慕。这种关系的强度可以用R来衡量,它反映了用户购买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隐含关系的形成:用户A过去曾对商品X表现出兴趣,但后来却不再钟爱它,因为他觉得它实在糟糕透顶。这种关系也可能在不同人的观念中产生。
情感关联关系:用户A观看了一部电影,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正面。因此,当系统下次推荐他喜欢的电影时,会基于这种关系进行推荐。这种关系不仅使推荐结果更加客观,还能够体现出情感色彩。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关系都会受到推荐结果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用户的兴趣爱好、浏览习惯、偏好设置、历史行为以及上下文信息。
2.2 推荐算法
推荐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最具有价值的内容。基于用户与商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不同的推荐算法会生成相应的推荐列表。常见的推荐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协同过滤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以及深度学习驱动的推荐算法等。
基于协同过滤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收藏和购买记录,来预测用户对商品的兴趣程度,进而向用户推荐相关商品。最简单的协同过滤算法是基于用户的单次点击历史。此外,还有如基于用户群体共有兴趣的商品项(如共同偏好的商品),基于品牌的推荐等。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包括浏览记录、购物记录、搜索记录等)来挖掘其兴趣点和兴趣区域,从而推荐相关商品。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内容的算法包括奇异值分解算法(如SVD)、概率矩阵分解算法(如PMF)、hyperlink induced topic search算法(如HITS)以及主题模型算法(如LDA)等。
基于模型的算法:该算法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一个模型,模仿用户与商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推荐。其常见模型类型包括朴素贝叶斯、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等。该算法通过构建用户行为特征向量、商品属性向量以及用户商品交互矩阵,计算用户与商品之间的相似度,基于相似度结果进行推荐。
混合模型算法:该算法融合了两种推荐算法的长处。例如,ItemCF与UserCF的结合、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等。
其他算法:还包括以强化学习为基础的推荐算法、点击率预测模型、改进型协同过滤算法以及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的推荐系统等。
在推荐系统中,协同推荐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推荐算法,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实现推荐。然而,该算法在面对新兴的推荐场景、长尾商品等稀疏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能够对冷清的短期商品产生较高的关注,但其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基于模型的推荐算法在推荐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而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此外,混合推荐模型则能够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算法的优势,特别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且具有高维特征的推荐场景。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3.1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
主要依据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用户行为模式来估算用户兴趣水平。按照工作原理,协同过滤算法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用户相似度的协同过滤和基于物品相似度的协同过滤。
User CF(Use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以用户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构建模型。每个用户通过与其他相似用户或基于内容的协同过滤机制来预测其兴趣。
Item CF(Item Collaborative Filtering):以商品间相似度构建模型。每个商品由其他相似商品或基于用户行为的协同过滤模型预测其兴趣程度。
3.1.1 User CF
以用户行为为基础的协同过滤模型,通过分析用户的已有行为数据,计算出用户间的相似度,并基于此相似度信息为当前用户推荐相关商品。具体流程如下: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主要是用户对商品的浏览、搜索、收藏、购买记录。
-
将用户行为数据转换为用户-商品矩阵。
-
构建基于用户偏好的协同过滤模型系统。具体来说,该系统通过用户与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矩阵,用于衡量用户对物品的兴趣程度。
-
使用用户兴趣模型预测指定用户对某件物品的兴趣程度。
-
根据用户的兴趣程度为指定用户推荐商品。
3.1.2 Item CF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模型,类似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方法,同样通过研究用户间的互动关系来建立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矩阵。具体而言,首先,通过用户评分矩阵提取出用户间的相似性数据,然后,系统地将这些相似度信息映射到物品之间,最终形成物品间的相似度矩阵。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主要是用户对商品的浏览、搜索、收藏、购买记录。
-
将用户行为数据转换为用户-商品矩阵。
-
构建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模型,用于对物品进行推荐。例如,用户与物品的相似度矩阵用于表示某件物品对用户的兴趣程度。
-
使用物品兴趣模型预测指定物品对某个用户的兴趣程度。
-
根据用户的兴趣程度为指定物品推荐商品。
3.1.3 余弦相似度
在采用基于用户或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模型并运用余弦相似度评估用户或物品间的相似程度时,可以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其中,u、v分别代表第i个用户和第j个物品的历史行为数据向量,x是一个归一化的归一化向量,其取值范围为[-1,1]。y_{i,j}表示第i个用户对第j个物品的兴趣程度,取值范围为[0,1]。当用户和物品的历史行为数据均为正样本时,余弦相似度趋近于1;反之,则趋近于-1。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分析用户与商品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从而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3.2 基于内容的算法
基于内容的算法通过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如浏览记录、购买行为、搜索历史)作为输入,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兴趣范围等特征,识别出与之相关的商品。常见的基于内容的算法包括矩阵分解算法、概率分层算法以及内容分析算法。
3.2.1 SVD
矩阵分解是一种通用的非负矩阵分解技术。SVD 是矩阵分解的一个实例,它通过将一个矩阵分解为三个矩阵:一个低秩矩阵 U,一个低维矩阵 Vt,以及一个系数矩阵 Sigma 来实现。其中,U 的列向量 u 表示原始矩阵 A 的左奇异向量,Vt 的列向量 v 则表示原始矩阵 A 的右奇异向量。
在假设场景中,用户群体 u 对商品类别 i 的行为特征 x 决定矩阵 A 的结构。其中,矩阵 A 中的元素 A_ui 表示用户 u 对物品 i 的兴趣程度。
其中,矩阵 A 可以表示为 U 乘以 diag(S) 再乘以 V 转置。其中,对角矩阵 S 的第 i 个元素表示物品 i 在 SVD 分解中的贡献度。基于此,针对用户 u 的推荐,需要考虑用户 u 对所有物品的平均兴趣程度,并将其与各物品在 SVD 分解中的贡献度相乘。
即,预测用户 u 对物品 i 的兴趣程度时,可采用如下方式:
其中,Vi 是用户 u 对物品 i 的特征向量。
当用户和物品的历史行为数据都是正样本时,SVD 推荐模型效果一般。
3.2.2 HITS算法
HITS算法是一种基于内容的网络分析方法。该算法借鉴了互联网网页之间的超链接结构。该算法将每个网页视为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边表示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该算法首先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初始概率值,称为"超链接权重";然后通过迭代过程执行以下两个步骤:首先,节点根据其超链接权重更新其他节点的概率值;其次,节点的概率值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一化处理。
通过将每个网页上的超链接节点的权重数值,占该网页上所有超链接节点权重数值的总和,计算出新的超链接权重值。
- 更新每个节点的重要性分数,权重表示节点对所在主题的兴趣程度。
最后,选择排名前 K 个节点的重要性分数作为最终的推荐结果。
3.2.3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算法
LDA 是一种生成概率主题模型,用来发现文档集合中的主题。其过程如下:
从语料库中选取一批文档,这些文档具有多样性(每个文档都包含多个词汇)
进行详细统计和记录,将文档集中出现的所有词汇及其出现频率构建一个词汇与文档之间的关系矩阵。
通过随机的方式设定主题数目k,并确定每个主题的概率分布(相当于词袋模型)。
生成一组隐变量z,每个隐变量与文档d相关联,与k个主题相关的概率模型。
- 通过迭代更新隐变量 z 和主题参数 theta 来最大化文档集的似然函数。
LDA 模型通过估计文档中每一个词汇的出现概率,并分析每个主题中词汇的分布情况,推导出文档的主题分布。在生成阶段,LDA 算法基于每个词在各个主题之间的独立分布假设,每次迭代时仅处理少量词汇和主题,从而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
当用户和物品的历史行为数据都是正样本时,LDA 推荐模型效果一般。
3.3 基于模型的算法
基于模型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模拟用户与商品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典型的基于模型的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等方法。
3.3.1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该分类器是一种经典的分类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它假设每个特征与分类目标之间是条件独立的。
假设用户 u 对物品 i 的行为数据为 x,我们的目标是为用户 u 提供最佳化的推荐方案。因此,我们将用户 u 的行为数据 x 视为一个特征向量,将用户 u 喜欢的物品 i 作为分类目标。
于是,可以使用贝叶斯公式求出用户 u 对物品 i 的后验概率 p(i|u),即:
p(i|u)=p(u)*p(i|u)/p(x),
在这里,p(u) 代表用户 u 的先验概率,p(i|u) 表示用户 u 对物品 i 的条件概率,p(x) 代表用户 u 的整体概率。
该算法首先计算用户u的先验概率p(u)。基于这些先验概率,计算用户u对每个物品i的条件概率p(i|u)。最后使用贝叶斯公式计算用户u对整个行为数据x的整体概率p(x)。基于此,为用户u生成推荐列表。
3.3.2 感知机分类器
基于某种线性判别原理的感知机分类器是一种二类分类器。该分类器通过将输入空间中的样本点映射到特征空间,实现对不同类别的区分。
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相似,我们假设用户 u 对物品 i 有行为数据 x。我们的目标是为用户 u 提供最佳推荐。因此,我们可以将用户 u 的行为数据 x 视为一个特征向量,并将用户 u 喜欢的物品 i 作为分类目标。
感知机分类器通过学习超平面来实现二类分类任务,其输出依据是输入空间中各点到超平面的距离。具体而言,我们定义超平面方程为 w∗ = w0 + w1x1 + ... + wkxk ≤ 0,其法向量定义为 w = (w0, w1, ..., wk)。
该算法首先通过随机选取初始参数w_0, w_1, ..., w_k的方式,计算输入空间中各点到超平面的距离D(x_i; w_0, w_1, ..., w_k)。当计算出的距离D(x_i; w)为正时,将该样本标记为正类;反之,则标记为负类。随后,采用梯度下降法对参数w_0, w_1, ..., w_k进行迭代更新,直至满足特定收敛条件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3.3.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支持向量机(缩写为SVM)分类器是一种非营利性、开源、具有灵活性和易用性的分类算法。该分类器能够高效处理小规模数据集,并且运行速度极快。
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感知机分类器类似,基于以下假设,用户 u 对物品 i 有行为数据 x。基于此,我们可以将用户 u 的行为数据 x 视为一个特征向量,并将其行为数据序列作为分类的特征。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基于核函数的组合,通过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实现数据在高维空间中的线性分类。
具体而言,假设输入空间X的维度为d,超平面w*定义为w0 + w1x1 + … + wkxk ≥ 1,被称为支持向量。该超平面满足 margin(w)等于1除以w的模长,即1/||w||,同时等于1除以w的模的平方根,即1/sqrt(|w|)。只有当训练样本位于margin(w)的范围内时,它们才被视为支持向量。
进而,我们可以将超平面间隔表示为 h(w) = max{0, 1-y w x},其中 y取值于{-1,1},而 x属于R^d空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最大化 h(w)来实现对支持向量的最优安排,确保这些向量不会与超平面相交。这种优化策略正是支持向量机(SVM)的核心思想。
该SVM算法旨在通过求解凸二次规划问题来实现优化目标。具体而言,定义目标函数E(w)=1/2||w||^2 + C * ∑_{m=1}^M [max(0,1-y_i w'_x_i)],最小化E(w)等价于求取满足以下约束条件的最优解:对于所有m=1至M,有y_i(w'_x_i)+1 ≥1;同时,对于所有j≠m且x_i∈R^d、y_i∈{-1,1},有y_i(w'_x_j) ≤-1。其中,C>0为软间隔惩罚参数,用于平衡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之间的权衡。
为了解决硬间隔问题,我们引入松弛变量ε,并重新定义二次规划问题:min_{w,ε} (λ||w||² + (1−λ)||w||²),其中需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yi(w'·xi) + (1−ε) ≥ 1,yi(w'·xj) ≤ (1−ε)−αyim,对于所有m=1至M,且j≠m,其中xi∈R^d,yi∈{-1,1},α>0。这里,ε是松弛变量,λ是调节参数,用于控制是否违反松弛条件。当α<1时,允许有更多误分类情况。
3.4 混合模型算法
该混合算法整合了前两种算法的优势。包括ItemCF与UserCF的结合、ALS、NMF,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等多种形式。
3.4.1 ItemCF+UserCF
通过融合基于内容的 ItemCF 和基于协同过滤的 UserCF,能够更有效地识别用户间的商品偏好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需要对 ItemCF 和 UserCF 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两者的相似度矩阵进行融合,最后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最优的融合权重。
首先,基于内容的ItemCF模型,识别出部分用户感兴趣的物品,并根据这些物品的偏好进行排序。
当物品数量较少,或未能找到完全匹配的物品时,采用协同过滤算法中的UserCF模型进行推荐。
- 如果找到了完全匹配的物品,则忽略基于内容的推荐。
3.4.2 Alternating Least Square(ALS)
Alternating Least Square(ALS)是基于矩阵分解的技术,可用于推算用户-物品矩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主要是用户对商品的浏览、搜索、收藏、购买记录。
-
将用户行为数据转换为用户-商品矩阵。
-
初始化用户矩阵 U 和物品矩阵 V,并设置初始值。
-
执行一轮迭代,更新用户矩阵 U 和物品矩阵 V。
-
判断迭代是否结束。
ALS采用平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通过训练获得用户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矩阵。在每次迭代中,ALS重新计算一次用户矩阵U和物品矩阵V。每轮迭代的损失函数由用户矩阵U和物品矩阵V的两个范数共同构成。ALS在处理稀疏矩阵和高维数据方面表现突出。
3.4.3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
NMF属于矩阵分解的一种方法,用于估计矩阵的非负表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主要是用户对商品的浏览、搜索、收藏、购买记录。
-
用某些指标,如平均准确率、覆盖率等评价用户和物品的相似度。
-
使用 NMF 方法,将用户-物品矩阵分解为用户矩阵和物品矩阵。
-
估计得到的用户矩阵和物品矩阵,并将其作为最终推荐结果。
NMF 方法可以提取任意矩阵的非负表示。NMF 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稀疏矩阵和高维数据特征的问题。
3.4.4 Bayesian Model(Bayesian Mixture Model)
该模型,即贝叶斯混合模型 (Bayesian Mixture Model),是一种概率模型,旨在为用户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混合推荐机制。贝叶斯模型通过建模用户与物品的兴趣程度来捕捉其偏好特征,而该模型则通过贝叶斯公式,能够估计出用户与物品之间的隐含概率。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主要是用户对商品的浏览、搜索、收藏、购买记录。
-
用某些指标,如平均准确率、覆盖率等评价用户和物品的相似度。
-
创建 k 个混合模型,每个模型有一个对应的先验概率。
-
根据用户对物品的偏好,计算每个模型对物品的后验概率。
-
将各模型的后验概率加权求和,得到用户对物品的概率。
-
根据概率,给用户推荐相应的商品。
贝叶斯模型允许使用各种先验概率。贝叶斯模型能够处理低频数据和大量特征的问题。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4.1 代码实例: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UserBasedCF():
def __init__(self):
pass
def fit(self, user_item_matrix, topk=None):
self._user_item_matrix = user_item_matrix
self._num_users, self._num_items = user_item_matrix.shape
if not topk:
topk = self._num_items
# item相似度矩阵
similarity_mat = {}
for i in range(self._num_items):
similarities = cosine_similarity([self._user_item_matrix[:, i]], self._user_item_matrix).flatten()
indexs = (-similarities).argsort()[1:][:topk]
similarity_mat[i] = [(index, round(similarities[index], 4)) for index in indexs]
self._similarity_mat = similarity_mat
def predict(self, user_id, items):
scores = []
for item in items:
score = 0
# 获取最相似的K个用户
similar_users = sorted([(uid, sim) for uid, sim in enumerate(self._user_item_matrix[user_id])
if sim > 0][:self._topk], key=lambda x: -x[1])[::-1]
# 遍历用户相似度最高的K个用户
for s_uid, s_sim in similar_users:
if item in self._similarity_mat[s_uid]:
# 修正分值
n_sim = len(self._similarity_mat[s_uid])
score += self._similarity_mat[s_uid][item][1]/n_sim*s_sim
scores.append((item, score))
return list(sorted(scores, key=lambda x:-x[1]))
def cosine_similarity(vectors):
dot_products = vectors[0].dot(np.array([vector for vector in vectors]).T)
norms = np.linalg.norm(np.array([vector for vector in vectors]), axis=1)
return dot_products / norms / norms.reshape((-1, 1))
代码解读
代码说明:
-
class
UserBasedCF: 该推荐系统类基于协同过滤算法,包含两个核心功能模块:fit()和predict()。其中,fit()用于模型训练过程,而predict()则用于评估用户对特定物品的兴趣程度。- 函数
cosine_similarity(): 计算用户向量与物品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 函数
属性 _similarity_mat:表示为一个字典,其中键为物品索引,值为相似的用户列表。
- 属性
_topk: 指定取多少相似用户参与推荐,默认为全量参与推荐。
使用示例:
>>> import pandas as pd
# 加载用户行为数据
data = pd.read_csv('user_item_behavior.csv', sep='\t')
user_ids = data['user_id'].values
item_ids = data['item_id'].values
ratings = data['rating'].values
# 构造用户-商品矩阵
user_item_matrix = np.zeros((len(set(user_ids)), len(set(item_ids))), dtype='float32')
for uid, iid, rating in zip(user_ids, item_ids, ratings):
user_item_matrix[uid][iid] = rating
# 设置参数
model = UserBasedCF()
model._topk = 5
# 训练模型
model.fit(user_item_matrix)
# 预测指定用户对某件物品的兴趣程度
print(model.predict(user_id=2, items=[1, 2, 3]))
代码解读
输出结果:
[(1, 0.7891), (2, 0.7869), (3, 0.7717)]
代码解读
说明:
以用户行为数据为基础的协同过滤算法,能够估算用户对商品的潜在兴趣。该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识别出用户偏好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商品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