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Python 人工智能实战:推荐算法

阅读量:

1.背景介绍

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是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用户与物品之间构建关系的一种信息过滤技术,主要用于推荐和推介新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基于位置的应用等新型互联网模式带来的海量数据产生,如何高效有效地为用户推荐正确的商品、服务、导购路线、电影票房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荐系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最基本的业务逻辑入手,介绍推荐系统中常用的算法及其实现过程,并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为推荐系统的开发、设计和落地提供指导。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概念定义

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是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旨在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兴趣偏好、社会经济状况、历史习惯等多种因素,将有关信息推荐给合适的用户。

推荐系统由五大模块组成:用户画像、召回模型、排序模型、重排策略、评分估计器。如下图所示:

  • 用户画像:主要从用户的历史交互行为、浏览信息、搜索记录、社交关系等方面,对用户进行归类划分,形成不同类型的人群画像,帮助推荐系统进行个性化推荐。
  • 召回模型:用于从海量的候选集中精准地挖掘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对推荐列表中的内容进行筛选。通常采用多元矩阵分解或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方法。
  • 排序模型: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兴趣相似度、上下文环境等因素,对候选集合按照相关度进行排序。通常采用协同过滤、矩阵分解、神经网络方法等。
  • 重排策略:针对用户对于候选内容排序后的喜好顺序进行调整,比如往后、往前调换位置、添加置换项等。
  • 评分估计器:主要是指根据推荐结果和实际情况,计算推荐结果的质量评分。

2.2 相关概念

2.2.1 协同过滤 CF(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协同过滤是指利用用户的历史行为或个人喜好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潜在兴趣相似的商品或服务推荐。它以用户之间的共同兴趣为基础,根据用户对物品的历史行为或相似度,为用户推荐其他相似物品。例如,当用户A购买了商品X之后,推荐系统可以利用其它用户购买过的相似物品来推荐商品Y。协同过滤的特点是简单易用,不需要训练模型参数,能快速响应。然而,协同过滤在用户群体较小、物品种类少、复杂场景下效果不佳,且用户偏好无法建模。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 CB(Content Based Recommendation)

基于内容的推荐以用户当前浏览或搜索的上下文信息,进行文本分析处理,匹配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它与协同过滤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只需要分析用户的浏览或搜索的上下文,因此它的推荐效果要优于协同过滤。但是,基于内容的推荐仍存在以下缺陷:1)无法发现长尾效应;2)对用户兴趣的建模较弱;3)无法将用户的历史行为融入到推荐过程中。

2.2.3 深度学习 DL(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方法是通过神经网络结构、迭代反馈、梯度下降等方式训练得到的一种非线性分类模型。它可以自动提取数据的特征,并且通过组合各个层次的神经元可以拟合复杂的非线性函数。深度学习在图像、语音、文本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推荐系统领域尤为重要。由于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推荐系统都采用了深度学习的方法来提升推荐性能。

2.2.4 召回算法

召回算法主要包括两种:

  • 基于模型的推荐:如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
  • 近邻算法:如用户最近购买过的物品推荐算法、ItemCF、ItemKNN、UserCF、UserKNN等。 每种算法的优劣可以看作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具体有哪些可以供参考:
  1.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 TF-IDF算法:统计每个词语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取倒数作为权值进行排序。
    • Word2Vec算法:通过上下文信息寻找相似的词语。
    • Doc2Vec算法:对文档进行向量化,通过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推荐。
    • SVD算法:将用户物品矩阵分解为两个低维矩阵,分别表示用户与物品的隐含特征。
  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

    • SVD算法:对用户与物品矩阵进行分解,将用户的历史行为融入到推荐中。
    • PMF算法:对用户、物品和上下文三者之间进行概率计算,产生推荐物品。
    • KNN算法:将用户过去的行为与当前待推荐物品进行比较,找到最相似的物品进行推荐。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推荐系统中,协同过滤算法是最常见的推荐算法,也是最简单的推荐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结合物品之间的相似性,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协同过滤算法的实现方法有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3.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数据准备:首先收集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包含点击、收藏、购买、打分等行为。
  2. 相似度计算: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衡量两用户之间物品的共同程度。
  3. 推荐候选集:根据用户的相似度,选取用户相似度最高的若干个用户,这些用户有过相同物品的历史行为,则将这些物品推荐给用户。
  4. 排序:对推荐候选集中的物品进行排序,按照相似度高低进行排序。
  5. 应用:将排序好的物品展示给用户。

3.1.1 数据准备

假设我们有三个用户,分别有过以下的历史行为:

User A User B User C
Item1 Yes No No
Item2 Yes Yes No
Item3 No Yes Yes

3.1.2 相似度计算

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中,推荐系统会计算两用户之间的相似度,衡量两用户之间的物品共同程度。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有欧氏距离、皮尔逊系数、余弦相似度等。其中,欧氏距离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u_iu_j 是两个用户, m 为所有物品的数量。r_{ik} 表示的是用户 i 对物品 k 的行为打分,即第 i 个用户对第 k 个物品的评分。则根据上述的欧氏距离公式,可以计算出两用户之间的欧氏距离。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某用户与另一个用户的欧氏距离越小,则它们的相似度就越高。

3.1.3 推荐候选集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推荐候选集,即选取与目标用户最相似的若干个用户,这些用户有过相同物品的历史行为,则将这些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这一步可以通过找到两用户之间最近的 k 个相似用户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计算两用户之间的相似度进行选择。

假设我们要推荐 UserC 的推荐物品,那么可以使用如下方法找到其最相似的 k 个用户:

  1. 初始化 U^k(\text{UserC}) ,为与 UserC 最相似的 k 个用户。

  2. 在 UserC 的历史行为数据中,找到 UserB 和 UserA 中有过相同物品的行为。

  3. 将满足条件的用户加入到 U^k(\text{UserC})

  4. 判断是否满足推荐的条件:

    • 如果 UserC 有过的物品数目 >= m,则停止推荐。
    • 如果 U^k(\text{UserC}) 中的用户超过 n 个,则停止推荐。
    • 如果没有任何满足条件的用户,则停止推荐。
  5. 根据相似度大小重新排序 U^k(\text{UserC}),将 UserC 从候选集中移除,重新选取最相似的用户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最后,在选出的候选集中,推荐物品按照用户自身的相似度进行排序,并按照相似度大小进行排序。推荐的流程如下所示:

  1. 输入待推荐的物品 ID。
  2. 查找该物品对应的物品 ID。
  3. 获取待推荐物品的所有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
  4. 使用用户历史行为数据,预测该物品的平均分。
  5. 对所有用户计算均值,得出物品的推荐分数。
  6. 对物品推荐分数进行排序,并返回 TopN 个推荐结果。

3.1.4 排序

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排序阶段,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分桶:将用户的行为数据按照时间、空间、物品等进行分桶。
  2. 计算物品相似度: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度。
  3. 合并数据:合并分桶数据,计算每个物品被多少用户行为影响。
  4. 推荐结果排序:根据物品的相似度进行排序,返回 TopN 个推荐结果。
3.1.4.1 分桶

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排序阶段,将用户的行为数据按照时间、空间、物品等进行分桶。分桶后的行为数据如下表所示:

Bucket Users who have interacted with Item X Users who have not interacted with Item X
Recent behavior of user in the past week [UserA, UserB] []
Recent behavior of users in the past month [UserB, UserC] [UserA]
3.1.4.2 计算物品相似度

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度。假设有 n 个用户,m 个物品。假设以下的用户行为:

User Item Rating TimeStamp
A I1 4 t1
B I2 3 t2
C I1 5 t3
D I3 4 t4
E I2 2 t5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的方法为,先对物品分桶,然后计算每个桶内的用户的行为相似度。这里使用曼哈顿距离作为距离度量,衡量用户在单个物品上的行为差异。假设每个用户在单个物品上行为的差异为 \delta 。则计算单个物品上的相似度的方法为:

其中,\hat R_{ut} 表示用户 u 在时间 t 上对物品 i 的行为预测值。\delta_{ut} 表示用户 u 在时间 t 时刻的行为变化。

计算用户的行为相似度的方法为:

其中,s_{ui} 为用户 u 和物品 i 之间的相似度。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的方法为,先对用户分桶,然后计算每个桶内的物品的行为相似度。这里使用 cosine 距离作为距离度量,衡量用户在多个物品上的行为差异。假设某个物品被多个用户行为同时影响,则计算单个物品上的相似度的方法为:

其中,y_{uj} 表示用户 u 对物品 j 的行为打分。\theta_{\pi j} 为用户对物品之间的角度。

计算用户的行为相似度的方法为:

其中,s_{\pi j} 为物品 i 和物品 j 之间的相似度。

3.1.4.3 合并数据

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排序阶段,需要把每个物品上的行为数据都进行合并。假设有 n 个用户,m 个物品。假设每个用户对每件物品的行为都是已知的,也就是说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是完整的。则合并数据的方法为:

其中,r_{iu} 表示用户 u 对物品 i 的行为打分。U^k(\text{UserC}) 表示与 UserC 最相似的 k 个用户。I(u \in U^k(\text{UserC})) 表示用户 u 是否属于 U^k(\text{UserC})

3.1.4.4 推荐结果排序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推荐结果排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物品相似度排序:根据物品的相似度进行排序,并返回 TopN 个推荐结果。
  2. 行为推荐排序:根据用户对物品的平均行为进行排序。
  3. 行为组合排序:综合考虑用户的行为偏好,按照不同排序规则进行排序。

3.1.5 未来工作方向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虽然已经能够较好的推荐系统,但仍有许多改进方向,比如:

  • 冷启动问题:在推荐系统刚上线的时候,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并不能完全覆盖推荐系统的候选池,导致推荐效果不稳定,冷启动问题需要解决。
  • 推荐时效性: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推荐结果容易受到物品热度变化的影响,需要引入物品的时效性信息,避免推荐过期物品。
  • 召回策略优化:当前的召回策略容易产生冗余的推荐结果,需要优化推荐结果的生成策略。
  • 动态更新: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需要持续学习用户的最新行为,才能更准确的推荐物品。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Python 编程语言具有丰富的数据处理能力,结合 numpy、pandas、sklearn 等库,结合 python 生态圈的优秀工具包,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推荐系统的功能。下面是一个利用 sklearn 来实现用户的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的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linear_kernel
    
    # Load data
    df = pd.read_csv('data.csv')
    
    # Create a TF-IDF matrix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
    tfidf_matri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df['content'])
    
    # Calculate similarity matrix using cosine distance
    cosine_sim = linear_kernel(tfidf_matrix, tfidf_matrix)
    
    def getRecommendations(title, cosine_sim=cosine_sim):
    # Get index of this title from its name
    idx = df[df['title'] == title].index.tolist()[0]
    
    # Get list of similar titles and their similarity score
    sim_scores = list(enumerate(cosine_sim[idx]))
    
    # Sort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scores
    sim_scores = sorted(sim_score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 Return the top 10 most similar items
    return sim_scores[:10]
    
    # Example usage fo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print("Top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ec_titles = [df.iloc[i]['title'] for i, _ in getRecommendations('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or rec_title in rec_titles:
    print("-", rec_title)
    
      
      
      
      
      
      
      
      
      
      
      
      
      
      
      
      
      
      
      
      
      
      
      
      
      
      
      
      
      
      
      
    
    代码解读

此处,我们使用 pandas 加载数据集,并创建 TF-IDF 矩阵,然后计算内容的相似度矩阵。在 getRecommendations 函数中,我们通过传入的 title,获取该标题的索引编号,然后计算与该标题最为相似的前 10 个标题。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荐系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新的算法框架、新的数据集、新的方法论,都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应用,带动推荐系统的发展。下面是一些关于推荐系统的未来趋势和挑战的观察:

5.1 推荐引擎架构演变

当前的推荐系统架构一般分为三层,如图所示:

  1. Web 前端 :用户访问网站,由 Web 前端负责将用户请求转发至推荐引擎后台。
  2. 推荐引擎后台 :负责接收 Web 前端发送的请求,并执行推荐引擎的算法,返回推荐结果给用户。
  3. 推荐引擎推荐列表 :为用户提供推荐列表,用户根据推荐列表选择感兴趣的商品或服务,并提交订单。

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服务器资源和存储空间成为系统瓶颈。因此,为了减轻系统压力,传统的 Web 前端、后台架构便不能再满足需求。另外,为了提高推荐效果,用户点击、购买等行为数据也需要实时收集。因此,基于云端的实时计算架构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5.2 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新模式的推荐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推荐系统还要适应新的互联网模式,考虑用户不同维度的兴趣偏好。举例来说,新型社交网络将使得社交圈子中的用户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用户画像。相比起早期的网站页面浏览,社交平台有着独特的用户行为习惯,如评论、点赞、分享等。因此,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需要更加关注用户社交习惯和社交关系。另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推荐系统需要考虑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兴趣偏好。

电子商务也将改变用户的购买习惯,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程序将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因此推荐系统需要与电子商务平台紧密结合,优化推荐内容和布局,以更好地服务用户。

5.3 推荐系统与 AI 的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荐系统与 AI 结合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大多是依靠规则和模式,对推荐的结果做出一些简单的规则制定。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荐系统需要结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增强自身的推荐能力,提高推荐准确度。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