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数据库简答题预测
并发操作可能产生哪些数据不一致性?采用什么方法能有效避免各种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并行操作可能导致的数据不一致性涉及三种情况: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取以及读取'脏'数据。(1)丢失修改(LostUpdate)两个事务Tl与T2分别对同一数据进行修改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事务T2提交其结果时会覆盖掉事务T1提交的结果从而导致事务T1的原始变更被永久删除。(2)不可重复read(Non-Repeatable Read)不可重复read是指事务Tl在完成一次数据的完整 read操作后另一个事务Tr执行更新操作使得该事务Tr无法恢复前一次read获得的数据状态。(3)read dirty data(DirtyRead)这种情况下发生在一个事务Tr对某一份份别进行变更之后将其变更结果保存到磁盘上随后另一个事务Tk执行相同或相关操作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Tr被撤销此时Tr所作的变更会被重置恢复原来的状态而Tk则会看到与其相关的原始数据库状态从而造成其看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库中的状态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即被称为'read dirty data'(RdDyData)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是并发控制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采用封锁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原子性与一致性。
什么是E-R图?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E-R图即为实体-联系图,在数据库设计中用于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及其间的关联关系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旨在构建现实世界中的概念模型。
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其表示方法为:
·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定义为采用菱形形状进行表示:即在图表中使用一个菱形框来标注该关系名称;此外,在此菱形框内通过无向边将其与其他相关的实体连接起来,并在每条边上标明该关系的具体类型(如1:1、1:n或m:n)。
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数据备份与操作记录文件登录是数据库恢复的关键操作。
每当系统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对数据库后备副本的访问以及分析日志信息来实现对数据库的一致性恢复状态。
外模式模式内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1、外模式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du对应于用户级。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外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对应于用户的数据记录(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数据操纵语言(DML)对这些数据记录进行。外模式反映了数据库的用户观。
2、内模式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翱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内模式由内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它是数据库的存储观。
3、模式.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它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式描述语言(DDL)来描述、定义的,体现、反映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