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吃透Linux并发控制与IO模型,码农晋升必备!
目录
一、Linux 并发控制
1.1 并发产生的场景
1.2 并发控制机制
二、Linux IO 模型
2.1 阻塞 IO(Blocking I/O)
2.2 非阻塞 IO(Non - blocking I/O)
2.3 IO 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2.4 信号驱动 IO(Signal - driven I/O)
2.5 异步 IO(Asynchronous I/O)
三、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的结合应用
3.1 网络服务器场景
3.2 数据库系统场景
四、总结与展望
一、Linux 并发控制
在 Linux 系统中,并发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任务处理、多线程编程等场景日益普遍,并发控制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简单来说,并发指的是多个执行单元同时、并行地被执行。而当这些并发的执行单元对共享资源(如硬件资源、软件上的全局变量、静态变量等)进行访问时,就很容易引发竞态问题 。例如,当多个进程同时尝试修改同一个全局变量时,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或其他不可预测的错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并发控制,确保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
1.1 并发产生的场景
SMP 多处理器 :在对称多处理器(SMP)系统中,多个 CPU 共享系统总线,可以访问共同的外设和存储器。这使得不同 CPU 上的进程或线程有机会同时访问共享资源,从而产生并发。比如,一个服务器系统采用 SMP 架构,多个 CPU 核心同时处理来自不同用户的请求,这些请求可能会同时访问服务器的内存中的共享数据。
单 CPU 内进程与抢占 :即使在单 CPU 系统中,也存在并发的情况。当一个进程在内核执行时,可能会被另一个高优先级的进程打断。例如,系统中同时着一个实时任务和一个普通任务,实时任务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当它准备就绪时,就可能抢占正在执行的普通任务的 CPU 资源,从而导致两个任务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产生竞态。
中断与进程间 :中断可以打断正在执行的进程。如果中断处理程序访问进程正在访问的共享资源,就会产生竞态。比如,当一个进程正在对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可能会收到一个网络中断,而网络中断处理程序也需要访问与硬盘读写相关的共享缓冲区,这时就可能出现竞态问题。
1.2 并发控制机制
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别的代码路径所中断的操作。它依赖于底层 CPU 提供的原子性指令,如 compare-and-swap(CAS)或 test-and-set(TAS)等。在 Linux 内核中,提供了一系列原子操作函数,以atomic_为前缀。例如,atomic_set用于原子地设置一个整数的值,atomic_read用于原子地读取一个整数的值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原子操作来实现一个简单的计数器: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atomic.h>
static atomic_t my_counter = ATOMIC_INIT(0);
static int my_module_init(void) {
printk(KERN_INFO "My Kernel Module: Initialization\n");
// 原子地递增计数器
atomic_inc(&my_counter);
printk(KERN_INFO "Counter Value: %d\n", atomic_read(&my_counter));
return 0;
}
static void my_module_exit(void) {
printk(KERN_INFO "My Kernel Module: Exit\n");
}
module_init(my_module_init);
module_exit(my_module_exit);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DESCRIPTION("Simple Kernel Module with Atomic Operation");
MODULE_AUTHOR("Your Name");

在这个示例中,atomic_t类型是原子整数类型,ATOMIC_INIT(0)用于初始化计数器的初始值为 0。atomic_inc函数原子地递增计数器的值,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不会出现竞态问题。
自旋锁 :自旋锁是一种典型的对临界资源进行互斥访问的手段,主要用于 SMP 以及单 CPU 但是内核可抢占的情况。自旋锁有 “加锁” 和 “解锁” 两种状态。当一个执行单元尝试获取自旋锁时,如果锁已经被其他执行单元占用,它会在一个小的循环内重复测试锁的状态,即进行自旋,直到锁被释放 。自旋锁的获取和释放函数分别是spin_lock和spin_unlock。例如:
spinlock_t lock;
spin_lock_init(&lock); // 初始化自旋锁
spin_lock(&lock); // 获取自旋锁,保护临界区
// 临界区代码
spin_unlock(&lock); // 解锁
自旋锁适用于临界区代码执行时间很短的场景,因为如果自旋时间过长,会浪费 CPU 资源。比如,在一些设备驱动程序中,对硬件寄存器的访问操作非常迅速,就可以使用自旋锁来保护这些操作,防止多线程并发访问导致的错误。
信号量 :信号量是操作系统中典型的用于互斥和同步的手段。它的值可以是 0、1 甚至为 n。在 Linux 中,信号量与操作系统的 PV 操作对应。当一个任务试图获得一个已经被占用的信号量时,信号量会将其推进一个等待队列,然后让其睡眠。当持有信号量的进程将信号量释放后,处于等待队列中的那个任务将被唤醒,并获得该信号量 。信号量相关的操作函数有down(用于获得信号量,如果没有获取到会让出 cpu,导致睡眠,因此不能在中断的上下文中使用)、down_trylock(尝试获取信号量,如果能立即获得,就获得该信号量并且返回 0,否则返回非 0,不会导致调用者睡眠,可以在中断上下文中使用)和up(释放信号量,唤醒等待者)。例如:
struct semaphore sem;
sema_init(&sem, 1); // 初始化信号量,初始值为1
down(&sem); // 获取信号量
// 临界区代码
up(&sem); // 释放信号量
信号量适用于进程级的同步,当进程占用资源时间较长时,信号量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不会像自旋锁那样浪费 CPU 资源,而是让进程进入休眠状态,等待资源可用。
读写锁 :读写锁是一种特殊的锁机制,它区分了读操作和写操作。允许多个线程同时持有读锁进行读操作,但只允许一个线程持有写锁进行写操作,并且在写锁被持有时,不允许任何读操作。这样可以提高读多写少场景下的并发性能。在 Linux 中,读锁的操作函数有down_read,写锁的操作函数有down_write 。例如:
rwlock_t rwlock;
rwlock_init(&rwlock); // 初始化读写锁
down_read(&rwlock); // 获取读锁,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获取读锁
// 读操作代码
up_read(&rwlock); // 释放读锁
down_write(&rwlock); // 获取写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获取写锁
// 写操作代码
up_write(&rwlock); // 释放写锁

在一些数据库应用中,经常会有大量的读操作和少量的写操作,这时使用读写锁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RCU(Read - Copy - Update) :RCU 是一种读 - 复制 - 更新机制,可以看作是读写锁的高性能版本。相比读写锁,RCU 的优点在于既允许多个读执行单元同时访问被保护的数据,又允许多个写执行单元同时操作 。其原理是:写操作时,先复制一份数据副本,在副本上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通过一种机制通知所有的读操作,让它们知道数据已经更新,从而可以读取新的数据。读操作在读取数据时,不需要获取任何锁,因此非常适合高并发读的场景。例如,在 Linux 内核的网络协议栈中,对于一些只读的数据结构,就使用了 RCU 机制来提高并发性能,使得多个网络数据包处理线程可以同时读取这些数据结构,而不会因为锁的竞争而降低性能。
二、Linux IO 模型
在 Linux 系统中,I/O 模型是一个核心概念,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I/O 操作涉及到数据在内存与外部设备(如硬盘、网络接口等)之间的传输,而不同的 I/O 模型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和优化这些操作 。选择合适的 I/O 模型可以显著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尤其是在处理高并发、大规模数据传输等场景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Linux 中的几种常见 I/O 模型。
2.1 阻塞 IO(Blocking I/O)
阻塞 I/O 是最基本、最直观的 I/O 模型。在这种模型下,当应用程序发起一个 I/O 操作(比如读取文件或者发送网络请求)时,程序会被阻塞,直到 I/O 操作完成。以读取文件为例,当调用read函数读取文件内容时,如果文件数据尚未准备好,进程就会进入睡眠状态,等待数据从磁盘传输到内核缓冲区,然后再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只有数据完全拷贝到用户空间后,read函数才会返回,程序继续执行后续代码 。在网络请求中,当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时,调用connect函数,若服务器未及时响应,客户端进程会一直阻塞在connect调用处,直到连接建立成功或者超时。
阻塞 I/O 模型的优点是编程简单,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然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在 I/O 操作执行期间,进程会被阻塞,无法执行其他任务,这在需要处理多个并发 I/O 操作的场景下,会导致系统资源利用率低下,因为一个 I/O 操作的阻塞会影响整个进程的执行效率。例如,一个简单的 Web 服务器,如果采用阻塞 I/O 模型,当处理一个大文件的下载请求时,在文件传输过程中,服务器无法处理其他客户端的请求,这会严重影响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
2.2 非阻塞 IO(Non - blocking I/O)
非阻塞 I/O 模型旨在解决阻塞 I/O 模型中进程被阻塞的问题。在非阻塞 I/O 中,当应用程序发起 I/O 操作时,如果数据尚未准备好,系统不会将进程阻塞,而是立即返回一个错误(通常是EWOULDBLOCK或EAGAIN),告知应用程序当前 I/O 操作无法立即完成。应用程序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然后通过轮询的方式再次尝试 I/O 操作,直到数据准备好 。比如,在一个网络应用中,使用非阻塞套接字进行数据读取时,调用recv函数,如果此时网络缓冲区中没有数据,recv函数会立即返回,返回值表示当前没有数据可读,应用程序可以接着执行其他逻辑,如处理用户界面、响应其他请求等,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次调用recv函数尝试读取数据。
非阻塞 I/O 模型适用于需要处理多个 I/O 操作,且对响应时间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实时通信应用、网络爬虫等。它允许应用程序在等待 I/O 操作完成的同时,继续执行其他任务,提高了程序的响应性和效率。但是,非阻塞 I/O 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需要不断地轮询 I/O 状态,会增加 CPU 的负担,尤其是在 I/O 操作频繁且数据准备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大量的轮询操作会浪费 CPU 资源,降低系统整体性能。
2.3 IO 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I/O 多路复用是一种高效的 I/O 模型,它允许一个进程同时监视多个文件描述符(如套接字、文件等)的状态变化,当其中任何一个文件描述符就绪(即可以进行 I/O 操作)时,通知应用程序进行相应处理。I/O 多路复用主要通过select、poll和epoll等系统调用来实现。
select :select函数是最早的 I/O 多路复用实现。它的原型为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其中nfds是需要监视的文件描述符集合中最大文件描述符的值加 1;readfds、writefds和exceptfds分别是用于监视可读、可写和异常事件的文件描述符集合;timeout是超时时间 。select函数会阻塞等待,直到有文件描述符就绪或者超时。当select返回后,需要遍历文件描述符集合,检查哪些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网络服务器中,可以使用select函数来同时监听多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和数据读取请求。select存在一些缺点,它能监视的文件描述符数量受到FD_SETSIZE的限制,通常为 1024,这在高并发场景下远远不够;每次调用select都需要将文件描述符集合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并且返回后需要遍历整个集合来检查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这在文件描述符数量较多时效率较低。
poll :poll函数与select类似,也是用于 I/O 多路复用。它的原型为int poll(struct pollfd *fds, nfds_t nfds, int timeout);,其中fds是一个pollfd结构体数组,每个pollfd结构体包含要监视的文件描述符、感兴趣的事件和实际发生的事件;nfds是数组中元素的个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 。poll改进了select中文件描述符数量受限的问题,理论上可以处理任意数量的文件描述符。它使用链表结构来存储文件描述符,避免了select中固定大小的文件描述符集合的限制。然而,poll仍然存在性能问题,每次调用poll时,都需要遍历整个文件描述符链表来检查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当文件描述符数量较多时,这种线性扫描的方式效率较低,会成为性能瓶颈。
epoll :epoll是 Linux 特有的高效 I/O 多路复用机制,它克服了select和poll的缺点,非常适合高并发场景。epoll使用事件驱动的方式,而不是轮询。它通过epoll_create创建一个epoll实例,返回一个epoll句柄;使用epoll_ctl函数向epoll实例中添加、修改或删除要监视的文件描述符及其感兴趣的事件;使用epoll_wait函数等待就绪事件,当有文件描述符就绪时,epoll_wait会返回这些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并且只返回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不需要像select和poll那样遍历所有文件描述符 。epoll高效的原因在于它在内核中维护了一个红黑树来管理文件描述符,以及一个就绪链表来存储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当有文件描述符状态发生变化时,内核通过回调机制将其加入就绪链表,epoll_wait只需检查就绪链表即可,大大提高了效率。在高并发的 Web 服务器中,epoll被广泛应用,能够轻松处理成千上万的并发连接,提升服务器的性能和吞吐量。
2.4 信号驱动 IO(Signal - driven I/O)
信号驱动 I/O 模型利用信号机制来实现异步通知。在这种模型下,应用程序首先通过sigaction函数为某个文件描述符注册一个信号处理函数,然后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当内核准备好数据后,会向应用程序发送一个信号(通常是SIGIO),应用程序接收到信号后,在信号处理函数中调用相应的 I/O 操作函数(如read、write)来进行数据传输 。例如,在使用 UDP 协议进行网络通信时,可以采用信号驱动 I/O 模型。当有数据到达 UDP 套接字时,内核会发送SIGIO信号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在信号处理函数中读取数据,从而实现异步的数据接收。
信号驱动 I/O 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程序的并发处理能力,因为应用程序在等待数据准备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然而,它在 TCP 协议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由于 TCP 协议的复杂性,信号产生的频率较高,并且信号的出现并不能准确告知应用程序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件(比如是连接建立、数据到达还是其他事件),这使得在 TCP 协议中使用信号驱动 I/O 模型时,编程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出现错误。
2.5 异步 IO(Asynchronous I/O)
异步 I/O 模型是最理想的 I/O 模型之一,它实现了真正的非阻塞。在异步 I/O 中,当应用程序发起 I/O 操作时,会立即返回,不会阻塞应用程序的执行。内核会在后台进行数据准备和传输操作,当操作完成后,通过回调函数或者信号通知应用程序 。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场景中,如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等,异步 I/O 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例如,数据库在进行大量数据的读写操作时,采用异步 I/O 可以让数据库在 I/O 操作执行的同时,继续处理其他事务,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异步 I/O 模型虽然高效,但编程复杂度较高。由于 I/O 操作的执行和结果通知是异步的,需要开发者仔细处理回调函数、事件驱动逻辑以及错误处理等,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同时,不同的操作系统对异步 I/O 的支持和实现方式也有所差异,这增加了跨平台开发的难度。
三、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的结合应用
在实际的 Linux 系统应用中,并发控制和 IO 模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紧密协作,共同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合理地结合并发控制机制和选择合适的 IO 模型,能够使系统更高效地处理大量并发请求,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业务需求。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场景来深入了解它们的协同工作方式。
3.1 网络服务器场景
以 Web 服务器为例,在高并发的网络环境下,Web 服务器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为了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并发处理能力,通常会采用 epoll 进行 IO 多路复用,并结合线程池及并发控制机制。
在使用 epoll 进行 IO 多路复用时,Web 服务器首先创建一个 epoll 实例,通过epoll_create函数返回一个epoll句柄。然后,将监听套接字通过epoll_ctl函数添加到epoll实例中,监听其可读事件(EPOLLIN)。当有客户端连接请求到来时,epoll_wait函数会检测到监听套接字的可读事件,服务器通过accept函数接受连接,得到一个新的客户端套接字 。接着,将新的客户端套接字也添加到epoll实例中,继续监听其可读事件。这样,epoll就可以同时监视多个客户端套接字的状态变化,一旦有套接字就绪,就可以及时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结合线程池机制。当epoll检测到有客户端套接字可读时,并不是直接在当前线程中处理客户端请求,而是将请求任务提交到线程池。线程池中有预先创建好的多个线程,这些线程从任务队列中获取请求任务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减少线程创建和上下文切换的开销,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例如,一个高并发的电商 Web 服务器,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用户请求,使用线程池可以有效地管理线程资源,确保服务器在高负载下仍能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并发控制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线程池中的多个线程可能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如内存中的用户会话信息、数据库连接池等),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需要使用并发控制机制。例如,对于共享的用户会话信息,使用互斥锁(如pthread_mutex_t)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和修改会话信息 。当一个线程要访问用户会话信息时,先获取互斥锁,访问完成后再释放互斥锁,这样就避免了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导致的数据冲突。
3.2 数据库系统场景
在数据库系统中,高效的数据读写和数据一致性是非常关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据库系统通常利用异步 IO 进行高效的数据读写,并使用并发控制机制保证数据一致性。
在数据读写方面,数据库系统采用异步 IO。当数据库需要读取数据时,应用程序向内核发起异步读请求,然后立即返回,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内核在后台进行数据的读取操作,当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核缓冲区后,内核通过回调函数或者信号通知应用程序数据已准备好,应用程序再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 。例如,在一个大型的企业级数据库中,当执行复杂的查询操作时,可能需要读取大量的数据。采用异步 IO 可以让数据库在读取数据的同时,继续处理其他事务,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数据库系统使用了多种并发控制机制。其中,事务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重要手段。事务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集合,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例如,在银行转账的场景中,涉及到两个账户的资金变动,这两个操作必须在一个事务中完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如果其中一个操作失败,整个事务会回滚,保证不会出现一个账户资金减少而另一个账户资金未增加的情况 。
锁机制也是数据库中常用的并发控制手段。数据库使用排它锁(写锁)和共享锁(读锁)来控制对数据项的访问。当一个事务要对数据进行写操作时,会获取排它锁,此时其他事务不能对该数据进行读或写操作,直到排它锁被释放。当一个事务要对数据进行读操作时,会获取共享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持有共享锁进行读操作,但在有写锁存在时,读操作会被阻塞 。例如,在一个在线商城的数据库中,当多个用户同时查询商品库存时,他们可以同时获取共享锁进行读操作;而当有商家要更新商品库存时,会获取排它锁,确保在更新过程中其他用户不能读取或修改库存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 Linux 系统的广阔领域中,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高效、稳定的系统环境。并发控制机制,从原子操作的精细入微,到自旋锁的忙碌坚守,从信号量的协调同步,到读写锁的巧妙分工,再到 RCU 的创新高效,每一种机制都在各自的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了多任务环境下共享资源的安全与有序访问。而 IO 模型,从阻塞 IO 的简单直接,到非阻塞 IO 的积极探索,从 IO 多路复用的集大成者(select、poll、epoll 的不断演进),到信号驱动 IO 的异步尝试,再到异步 IO 的终极追求,它们为数据在内存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传输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对性能和效率的需求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Linux 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也在持续发展。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高效、更智能的并发控制机制的出现,它们将更好地适应多核处理器、分布式系统等新兴架构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在 IO 模型方面,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如 5G 网络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大量涌现,异步 IO 和更高级的 IO 多路复用技术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优化,以应对海量数据传输和高并发连接的挑战 。
对于开发者而言,深入理解 Linux 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是提升技术能力、开发高性能应用的关键。无论是从事系统开发、网络编程还是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掌握这些知识都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游刃有余。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 Linux 并发控制与 IO 模型的大门,激发大家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在 Linux 这片技术的沃土上创造出更多精彩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