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深化,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持续扩大, 针对施工现场面积大、人员密集、设备物资分散以及管理流程繁杂等特点, 常规的手工巡视和纸质记录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型工程项目管控的需求。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模式创新, 全面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监管力度不足和手段滞后等问题, 已成为项目建设方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施工现场信息化建设
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家单位共同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相关领域内的创新研发工作,重点围绕先进制造设备及智能设备的研发进展,以及智慧工地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各类施工机械的技术性能水平.通过加快传感器技术与高速移动通讯技术等建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进一步增强数据资源的综合运用效能和服务能力.
于2021年7月8日,《关于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该通知特别针对智能施工部分进行了重点推进,并强调了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策划工作的重要性。为此,《通知》还列出了研发应用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规划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并指导开发并应用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规划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项目施工环境、关键节点工期安排、施工组织配置以及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因素,在项目施工场地布置规划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资源配额分配和进度安排上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诸如施工程序不合理、设备调用冲突频发等问题的现象发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年1月25日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监测数据采集技术手段,并重点推进施工现场风险动态监测、自动分析与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同时规定了要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步伐,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并着力提升风险隐患智能管控水平。
2024年2月2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正式印发,将其列为该指导目录中的重点内容,并对该目录中涉及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具体而言,在智慧施工管理系统的研发方面要求开发具备人-机-料-法-环全维度集成化管理功能的系统;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提出构建并运营专业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在智能化施工装备研发方面提出要研发相应的智能化施工设备及其应用技术,并提供租赁服务。
旨在全面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1.2 建设目标
注:改写后的内容主要做了以下优化:
- 调整了部分表述方式
- 增加了必要的修饰词
- 优化了语序安排
- 保持了原文的核心含义
- 适当增加了细节描述
1.3 建设意义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整合,并通过优化施工管理来提高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提升施工效率
智慧工地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施工现场实现了对进度、资源投入及人员安全的全程动态监管,并显著提升了整体工作效能。
2. 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部署监控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智慧工地具备实时检测工地安全隐患及异常状况的能力,并能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风险。
3. 优化资源配置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控材料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该平台还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并提升经济效益。
4.提高信息透明度
借助智能平台提供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可视化工具, 各相关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等)能够动态更新工地各项数据信息, 进而提高工作透明度并优化协作效率
5. 增强决策支持
平台的功能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数据支持,并利用预测分析与趋势观察来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6. 节约成本
尽管智慧工地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在长期运行中将带来显著的成本效益。通过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及降低事故风险的措施实施后,在长期运行中将带来显著的成本效益。
7. 推动绿色施工
智慧工地可以通过精细管理措施来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8. 应对突发事件
智慧工地平台可整合应急管理功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则能够迅速调拨资源以及时应对与处理相关问题,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4 建设原则
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遵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成为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和平台稳定运行的关键条件,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其基础性, 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 首先应在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标准并使其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定, 在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环节均需严格遵循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化要求。
2. 创新性和先进性原则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自主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并确保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水平。基于对当前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在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通过科学配置先进高效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组合,在保证各组件能够和谐协同运行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系统性能和效益输出。同时,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充分考虑了未来的技术发展需求与应用拓展方向,在整体架构上体现出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后续维护升级的需要。
3.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基于实用性设计的方案力求成本效益最大化,在硬件与软件配置的优化过程中实现了全面功能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硬件与软件配置的优化以及平台开发与数据库设计的同步推进旨在全面实现功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业务管理的需求,并采取最优策略满足其核心要求。界面友好且操作简便,并具备良好的维护功能;同时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便捷的数据更新频率;此外还确保了合理的设计流程并实现了快速而切实可行的数据交互;最后采用了优化的数据结构与完善的数据存储方案以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4. 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伴随着工地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各类数据库体系以及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 相应的各项业务流程体系与相关的信息管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平台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需要对现有架构进行适配性改造, 具备开放接口并配备相应的二次开发工具, 从而实现动态修改与规模扩展的目的. 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优化型平台架构,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数据库技术路线, 使得各个功能模块能够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实现高度自主的操作与运行状态; 这样不仅有助于使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性能不断提升, 能够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实现更优的设计方案; 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要求, 在输入端与输出端均需具备较强的多格式数据转换能力
5. 易用性和完整性原则
该平台的技术设计应注重便捷性,并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量其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力求提供最简捷直观的解决方案方案。业务流程运行简便顺畅,并且通过便捷直观的操作流程实现较高的可用率。
与此同时,在确保使用简便的基础上
6. 统一化和一体化原则
整合化工作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平台建设工作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推进;二是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各类业务系统应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开发。
开发完成后的一体化平台应遵循指导方针实现整体集成,在数据存储、系统访问和业务处理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
7.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安全是平台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系统架构设计中,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靠发展,《基于空间大数据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多方面的安全考量标准。该研究的主要目标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是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确保数据不受非法访问或破坏的影响;其二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基于空间大数据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严格的用户准入机制;其三是在系统运行中防止任何非法用户获得操作权限,并且充分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符合预期逻辑。
稳定性能成为保障平台正常运转的关键前提。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严格的系统测试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软硬件容错、抗灾能力,确保当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实现系统的恢复以及数据的安全备份。
1.5 建设依据
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条例规定,具体包括:
- 《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
- 《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19);
-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3-2019);
- 《系统与软件工程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22);
- 《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23部分:系统与软件产品质量测量》(GB/T 25000.23-2019);
- 《信息技术 软件维护》(GB/T 20157-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B/T 39786-2021);
-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GB/T 20984-2022);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GB/T 18336-2015);
-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2022);
- 《网络身份服务密码应用技术要求》(GM/T 0117-2022);
- 《浏览器数字证书应用接口规范》(GM/T 0118-2022);
- 《通用密码服务接口规范》(GM/T 0019-2012)。
2 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
1. 实现资源整合
通过整合优化内部现有分系统的配置与结构,并对现有功能进行全方位重构优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内部各项分系统的全面整合与改造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数据支持服务体系,并在原有数据处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和改进工作;同时构建长期稳定的共享数据交换机制,在现有技术架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确保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实时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实现部门间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协同工作能力;最终达到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的目标;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 提供应用支撑
基于系统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构建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并为智慧工地、资源管理和应急指挥等业务领域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 完善管理服务
以建立系统运行管理平台为目标开展相关工作后,在各类服务信息中实施分类整理措施,并将各项服务内容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归集;为施工现场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提供多样化服务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发布相关信息,并实现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4. 辅助领导决策
基于系统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和部门间现有信息的整合基础之上,在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
1. 数据需求
由于工地各个业务数据分布于不同位置,并且其格式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数据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在项目初期对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性采集,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动态整合,并定期对现有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在线更新维护后完成系统性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并最终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系统
通过工地物联网设备收集的数据以及基于BIM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数据、企业的运营相关业务的数据、各类事件监测记录等信息资料,在遵循既定的技术规范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在统一平台实现各类型数据的整合与可视化展示
1. 功能需求
1. 施工现场管理
质量巡检: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影像捕捉并即时反馈工程进度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需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与整改,并建立完整的管理台账以实现工程过程的有效回溯
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时追踪BIM模型的进度数据,并结合项目分工生成相应的工序进度安排表。项目负责人指派专人负责,并由其每日向上级汇报工程进展状况。经核实后同步至BIM系统中形成动态更新的进度模型,最终展示工程整体推进情况。
2. 人员管理系统
通过收集施工项目的人员信息卡片, 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的基本个人信息一目了然, 从而便于对工地内的施工人员进行实时定位及运动轨迹追踪. 建立考勤管理制度的同时, 实时监控各工地区域人力资源统计数据, 掌握各工地区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 同时对进入危险区域的施工人员发出警报提示. 最后实现位置数据与视频监控数据的无缝对接.
3. 机械设备管理
具备实时全程连续的可视化跟踪功能用于施工过程的同时还能够实现针对特种设备的精准定位能力。掌握设备基础信息及其运行状态从而实现了对该类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与监控
4. 工程物资管理
通过对关键物资实施进出场位置识别方案并配备视频监控设备,在项目施工期间实现资源流动可追溯管理目标。科学规划地磅系统布署方案,在施工工地实现与地磅称重系统的无缝对接,在材料车辆进出工地时自动完成记录、拍照及上传流程。实时采集数据经由信息化平台处理生成出入库报表。基于实时采集的数据开展出入库统计分析与成本核算工作,并将结果自动生成出入库日报表单作为基础依据支持后续项目进度把控工作开展
5. 工法监测管理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集约地整合了各施工阶段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涵盖从前期工程准备及物资采购到过程中的工序管控以及工艺执行,并且直至工程收尾后的质量检验及设施维护。此外,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均配备了完整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并且配备了实时的数据反馈与分析系统以辅助优化流程
6. 环境监测管理
智慧工地项目中现场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需求主要包含空气质量和声学指标的持续监测工作,并涵盖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智能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及时有效的报警监控系统这几个核心功能模块。在实施现场环境监测系统后,在线完成对施工现场各类环境要素的状态观察,并实现对工程进度的关键参数进行精准跟踪定位。同时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充分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性的前提下确保人员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
7. 现场监测监控管理
对监测监控系统与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进行整合规划,并搭建相应的基础设施。该系统具备多种管理功能。
(1)实时显示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并可以图表等形式显示历史监测数据;
(2)设置预警参数,并能实现声光预警;
视频监控系统应当具备依据摄像机编号、时间戳及相关事件信息实现监控图像的备份、查询与回放功能。
1. 共享需求
制定 platform 信息交互的标准并构建 platform 各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接口,在此基础上搭建工地物联网设备与 platform 的信息交互 interface,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智慧工地管理 platform 软硬件间的高效通信。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消除 data 孤岛问题并确保工地各类数据实现了实时共享需求
1. 性能需求
1. 可靠性需求
在日常工地业务办理过程中, 需要保障"7×24"小时不间断的系统性维护服务, 以确保平台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 结合备份恢复机制、入侵检测系统以及防火墙等措施, 共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持续的日常维护工作, 使平台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容错能力, 从而有效规避因误操作或其他异常情况导致的系统故障。
2. 易用性需求
为满足工地业务工作的需求,在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上需考虑技术成熟度的同时,在产品选择上需兼顾适用性和实用性以确保技术和性能满足平台建设的需求
3. 稳定性需求
正常情况下,平台超时错误率低于1%;
正常情况下,平台事务成功率高于99%;
4. 并发性需求
正常情况下,平台并发使用用户数量>500,在平台长时间运行下仍能顺畅访问。
5. 可维护性需求
各类维护操作最好做到简便且直观,并且尽量降低人工干预的工作量。在进行平台维护时应当最大限度地防止对平台运行造成的干扰。
6. 响应速度需求
响应速度是软件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对反馈与反应快慢的一种主观感受。
系统能够迅速可靠地响应包含规模较小的数据操作,并且在常规操作下确保软件运行状态良好
针对响应超时的请求数量,请告知系统参与者当前处理状态和预期完成时间,并通过进度指示符或状态图等视觉化元素来展示剩余工作流程。
平台必须具备针对海量数据统计需求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方案,并且这种架构设计不会影响实时业务处理的时间响应。
(4)对未来网络流量进行预估,在硬件能力的限制下限定网络中的最大会话数的同时,则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系统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如TB级别)的实时在线处理。
7. 硬件性能需求
当平台正常运行时,在计算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应不超过70%。在组网后的数据传输效率上也应满足这一标准:即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效率不应低于70%,否则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此外,在网络带宽方面也需要严格控制:即网络传输带宽指标低于60%时则可能影响整体性能。对于安全设备而言,则要求其工作负载占比应不超过70%,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
1. 安全需求
- 平台安全需求
平台建设需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在开发初期应采用安全框架及密钥机制等技术,并整合信息验证与信息安全处理流程。为此应确保所有工地敏感信息均被纳入安全框架内,并构建多层架构体系实现前后台及界面程序的有效分离。该架构体系可有效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同时给予关键数据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并确保系统运行中的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及有效性。平台还应配备严格的操作员身份认证机制以防止任何形式的伪造身份操作,并对管理员授予完整的系统管理权限以防范非法行为发生
- 网络安全需求
配置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漏洞扫描等技术手段,在内外部网络或内部不同信任域之间实施隔离与访问控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外部网络或内部不同信任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控制。遵循既定的安全策略框架,在关键通信协议层面上基于防火墙实现了细致级别的安全控制措施;根据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要求,在工地内网中部署该系统平台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范。
- 数据安全需求
按照规定的权限等级对用户提供数据访问权限,并对认证通过的人员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仅限于获得权限认证的人员方能访问相关数据;确保呈现的数据准确无误并不存在任何人为修改痕迹
(2)通过分析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和操作行为来检测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具体包括:限定用户的登录失败次数达到一定阈值后将被锁定;防止普通用户执行管理员级别的操作命令;对管理员的登录时间和频率进行严格控制等措施。
在数据传输及关键敏感数据存储的过程中, 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措施对数据进行保护; 同时, 对于关键数据修改行为的相关日志信息必须做到详细记录, 以便追踪
(4)将重要信息数据按照类别进行存储位置管理,并通过定制化标签实现根据不同级别实施的安全措施;这些安全策略旨在仅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查看或修改敏感数据。同时定期检查关键数据以防范欺诈行为,并防止遗漏重要信息。
基于对数据共享安全性的重视,在多项关键领域推进安全建设措施
(6)制定数据库系统备份及恢复方案, 以防止由于操作失误或操作环境异常导致的数据丢失. 该方案应具备快速且稳定的备份与恢复功能, 并能定期执行自动备份任务. 业务数据与数据库信息应正常同步至存储介质, 同时确保在发生故障时, 数据库信息能及时同步至异地容灾系统以满足实时同步需求.
- 管理安全
只有依靠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相配合才能有效保障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
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
从安全规章制度建设 安全管理手段建设等几个方面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总体设计
1. 总体架构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设计采用了基于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微服务架构方案。该方案具备高兼容性、高适应性、高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特点,并且能够支持未来功能的延展性和扩展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一套高性能且具备高度扩展性的系统数据库框架为基础的支持体系。该平台以工地物联网设备、计算机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支撑体系,并严格按照信息化标准和安全体系进行建设保障工作。整个信息化建设按照层级划分构建各类功能模块与服务系统,并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进行组织规划,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分层次构建各类功能服务节点

图3-1 总体架构
1. 基础设施层
基于工地现有的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与物联网设备为基础,在满足平台技术性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优化配置,并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合理利用;针对工地各类数据实施统一管理和存储工作;为前端应用开发及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持
2. 数据层
该层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支撑,在推动构建一个高效的数据平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促进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运作与资源共享,在完成信息收集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分散到统一的数据整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信息的安全存储与有效管理任务。随后又实现了信息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灵活调用功能,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同时也为后续系统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 平台层
作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核心模块,在系统架构中扮演枢纽角色;全面承担物理资源、数据资源及应用服务的统一配置与动态管理任务,并实施智能监控和优化调度机制;为应用开发环境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并构建统一的应用部署平台;同时参与构建一个全方位服务型的应用开发集成生态系统;推动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共享以及整体互联互操作性水平提升;具体而言,在服务功能体系中承担着基础性支持作用,在技术架构设计上体现了模块化的扩展性。
4. 应用层
基于工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在推动业务智能办理的同时辅助监管决策的过程导向下
5. 用户层
系统中的用户群体主要包含项目经理、施工人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由PC终端和移动应用为这些群体提供多种智能化施工现场管理工具和服务。
6. 标准规范
本项目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数据生产.服务管理和应用开发等多个环节.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机制和技术规范,并通过相应的行政管理手段确保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以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本项目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对国家标准规范体系的一个更加详细地细化的过程,并涵盖了数据整合建库.系统建设以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围绕着工地各类业务活动及其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7. 安全保障
以安全保障体系为依托实施平台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等级保护制度和分级保护制度要求构建平台的安全防护系统来保障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性。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并遵循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技术标准强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并建立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安全认证授权管理及接口管理体系来实现信息存储传输应用的安全性保障
1. 数据架构
平台的数据架构由多个核心模块组成, 包含原始的数据来源, 整合后的分析平台以及治理机制等
平台的数据架构由多个核心模块组成, 包含原始的数据来源, 整合后的分析平台以及治理机制等

图3-2 数据架构
1. 数据源
平台的数据源丰富且多样化,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包含以下几类:首先是人员组织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其次是建筑信息模型(BIM)相关的详细数据;接着是实时监测设备所收集的各种参数;此外还包括工程运营过程中的业务记录;最后还有异常事件记录的信息等多方面支撑。
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涵盖实时采集过程、离线同步机制以及全局范围的数据收集三种方法,在自动化的整合流程下完成所需数据的整合。
3. 数据存储和计算
该平台的数据存储与计算系统涵盖了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存储以及实时流计算等多种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平台对三维模型数据与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需求,在这一阶段的数据管理需求下(即具有多样化的数据类型、海量的数据量以及实时处理的需求),我们选择了将这些关键业务模块部署到统一的云服务器集群上,并采用分布式存储策略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同时借助实时流计算技术降低了系统在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延迟问题,并保证了整体系统的时效性。
4. 数据治理
基于统一的数据模型、数据规范以及质量基准,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
5. 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包括人员管理、机械管理、物料管理、工法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
1. 技术架构
微服务架构构成了平台技术架构的核心,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量了多个维度: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结构能力为基础的支持体系,在业务运营功能与网络连接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支撑网络。具体而言包括图3-3所示的具体实现方案

图3-3 技术架构
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1. Web服务
为用户访问提供统一Web入口,反向代理路由网关。
2. 路由网关集群
该系统通过专用组件实现了一整套功能模块的集成配置管理能力,并对外释放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该系统组件不仅承担着微服务架构入口防护的责任,在功能组织上还负责将具有较高计算负荷的非业务逻辑功能下放至的服务路由层,并通过智能调度机制优化各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该设计方案使得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具有更强的复用性和测试灵活性。
3. 服务总线
本平台内部各微服务之间实现了跨服务、跨协议的服务能力互通。各微服务通过发布与订阅API的方式进行开放性交互,并对其API进行了统一管理与系统化组织。基于API交互机制,推动系统内各微服务间的业务能力融合、重构与创新。
4. 业务服务集群
以流程架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平台进行模块划分和优化重组,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各项核心服务的识别和定义,并将其划分为专题服务群、业务服务群以及其他业务服务群等微服务类型;各子系统采用多节点部署策略以确保系统具备高可用性
5. 服务配置监控
服务配置是微服务架构中最为基础的关键模块。负责处理各个微服务实例的自动化注册与发现过程。
服务注册:在服务治理框架中构建一个注册中心,每个服务单元向注册中心登记自己提供的服务,将主机和端口号、版本号、通信协议等一些附加信息告知注册中心,注册中心按服务名分类组织服务清单。服务注册中心还需要以心跳的方式去监测清单中的服务是否可用,若不可用,需从服务清单中剔除,达到清除障碍的目的。服务发现:服务的调用通过向服务名发起请求调用实现。调用方向服务注册中心咨询服务,并获取所有服务的实例清单,实现对具体服务实例的访问。
6. 接口服务
通过API网关进行集成对接与多种数据库以及物联网平台的连接配置,在线采集工地业务数据并整合公共能力资源
7. 数据服务层
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内存数据库、分布式文件数据库以及消息队列。
(1)关系型数据库:按主题分类存储的核心业务数据,在保证高并发能力的前提下,并非不考虑事务的一致性问题。借助索引技术和分布式缓存机制等手段,则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2)内存数据库:追求高并发与高性能的目标,在事务性方面的要求较为宽松。内存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用户频繁访问且不易更改的数据内容,并通过将这些高频访问且不易变更的数据直接缓存于内存中来提升系统的读取效率。这种设计不仅缓解了对关系型数据库频繁查询所带来的性能瓶颈问题,并且能够确保数据变更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保持一致
(3)分布式文件数据库:通过基于分布式文件数据库实现文件的分布式处理。主要针对物联监控设备中生成的图像、视频数据进行存储。
(4)消息队列:是一种用于存储传输中消息的数据结构。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之一,在处理应用耦合问题的同时支持异步通信,并有效应对流量削峰需求。以高性能、高可用性、扩展性和最终一致性为目标构建架构,则是大型分布式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支撑。
1. 网络架构
该平台将网络部署环境划分为工地内网与互联网,并在这两个网络之间实施了逻辑隔离措施。这种设置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内网环境中安装了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PC端版本,在互联网环境中安装了该平台的APP端版本(如图3-4所示)。

图3-4 网络架构
1. 运行环境
1. 软件运行环境
(1)服务端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2 R2 64位及以上版本;
数据库平台:PostgreSQL;
中间件:Tomcat 9.0;
(2)客户端
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
不同类型的网络浏览工具包括:谷歌 Chrome、360 浏览器等
不同类型的网络浏览工具包括:谷歌 Chrome、360 浏览器等
应用软件:支持金山文档(WPS Office2019)、福昕(Foxit Reader)阅读器。
2. 硬件设备需求
综合分析平台的性能需求,得出具体配置如表3-1所示:
表3-1 平台硬件设备配置
| 硬件名称 | 硬件性能 | 数量 |
|---|---|---|
| 数据服务器 | 8核处理器16G内存1TB存储空间 | 1 |
| 应用服务器 | 8核处理器16G内存1TB存储空间 | 2 |
| 接口服务器 | 8核处理器16G内存1TB存储空间 | 1 |
1. 关键技术
1.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整合现实世界的数据收集、建模、仿真与分析等环节,在精确匹配实际对象或过程的基础上生成一个数字化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用于监测物理实体的性能与健康状况及其行为,并且能够辅助提升设计与管理效率的同时提供决策支持功能。本项目的中心技术即为数字孪生技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具有一一对应的三维工地数字孪生模型,并集成多种应用场景需求以便更好地实现工地业务管理与决策分析功能。
2. 基于微服务的框架开发技术
微服务架构本质上属于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架构中,服务被分解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在传统单一服务端架构下,则将所有功能整合在同一端点。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系统的代码耦合度逐渐上升;而维护起来也会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在微服务架构中,“模块化”成为核心理念,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了高度的解耦。每个子系统都具备独立的功能模块,并通过特定协议进行交互协作。“微服务”这一概念正是通过这种模块化设计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体系下形成的并非简单的集群结构而是由无数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服务网络。
3.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3D可视化)该技术借助计算机手段将物体或场景以立体形式展示出来。该方法可使用户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空间分布关系。通过这一系统设计,在不同空间位置灵活调整视角以便对目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操作处理。
4.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是一种利用信息传感设备按照既定的通信协议实现物体与网络之间的连接技术体系。该系统允许任意物理对象借助特定的信息传播媒介完成数据交换与通信过程,并具备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以及监控管理等功能。
本项目采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实施工地各类物联设备的数据实时采集,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功能。
5. GIS技术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专门的应用于地理信息处理的重要空间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支持,在地球表层范围内的各种地理分布数据中实施采集操作以获取原始数据;随后的数据存储过程旨在实现信息的安全存储;接着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的有效调用;随后引入运算模块完成复杂的数据计算;随后通过分析模块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后结合可视化技术生成直观的空间分布图。本项目通过采用GIS技术手段整合工地来源多样的原始数据,在工程管理方面实现了精确的空间分析与展示功能。
6. BIM技术
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技术体系,在虚拟化建筑工程项目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平台。该平台不仅记录了建筑构件的具体几何参数、专业属性以及状态参数等关键信息数据,并且还完整地保存了建筑空间、施工行为等非构件对象的相关状态参数数据。基于此三维模型系统,在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实现了建筑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工作。本工程采用BIM技术方案,在工地各个作业区域构建高精度三维仿真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精细化管理操作规范。
7.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被视为新兴技术体系,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设计开发,在线采集、识别并分析大量多样化的数据资源来挖掘潜在价值。本项目主要处理来自现场监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空间位置相关的空间数据等多源异构的数据信息来源,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统一收集中处理、分布式存储、标准化转换以及智能分析等流程工作步骤,在保障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为其业务运营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基础。
8.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复制了人类认知模式并模拟其行为特征。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复杂的算法模型,在处理数据时它能够实现多维度的数据整合与精准预测功能。该系统不仅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模式识别功能以及自主决策推理系统等核心优势,并能持续学习优化自身处理效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任务环境需求。在本工程中我们重点对工地各项运营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与分析并将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风险预警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9.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依托下的运算模式。借助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或信息资源可按需供给计算机或其它设备。云计算依靠资源的共享以实现规模效益,并与传统基础设施相类比。具体而言,在网络平台"云"的支持下,将庞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划分为无数个小任务,并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系统对这些小任务进行分配处理与分析工作后返回结果给用户。本项目采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工地各类数据实施分布式计算方案以满足各应用系统的需求
- 建设内容
1. 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国家及地方工地信息化标准规范的要求,在综合考虑项目实际需求的基础上
1. 业务标准规范
(1)《智慧工地工地业务模型》;
(2)《智慧工地业务操作指南》;
(3)《智慧工地业务扩展规则》。
2. 数据标准
(1)《智慧工地数据采集标准》;
(2)《智慧工地数据基本标准》;
(3)《智慧工地数据建库标准》;
(4)《智慧工地数据管理标准》;
(5)《智慧工地数据更新标准》;
(6)《智慧工地数据共享标准》。
3. 对接技术规范
(1)《平台接口对接规范》;
(2)《平台接口对接文档》。
1. 智慧工地数据库
通过整合工地人员组织与周边环境等信息,并结合BIM数据、物联设备及生产数据等资源,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化处理后建立智慧工地数据库,并便于随时调取历史数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模型生成与更新优化技术应用以及结合项目管理流程优化与记录分析技术应用。
1. 数据采集
通过与工地各个物联设备和业务系统的集成对接,完成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一旦提供相关数据接口即可对接平台,由于各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导致部分数据无法通过现有系统自动采集,此时系统还支持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完成数据的获取。
遵循物联网技术的标准规范来实现数据接入。通过OPC与TCP/IP等协议连接到系统中,并能够实时采集运行状态监测与车辆定位信息。该系统提供接口与电子表格两种形式的解决方案。
(2)兼容海康、大华等国内主流视频厂商的视频数据包协议标准,并完成视频实时解码功能;该系统能够支持获取来自网络摄像头的视频流数据。
2. 数据资源规划
工地各类数据是以信息化与业务驱动的一系列数据集合。基于数据属性可分为工地环境信息、BIM模型数据、物联网传感器记录、业务运营参数及事件记录等类型。深入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层级、类别及其联系,统筹规划工地数据资源布局,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索引目录体系作为互联互通平台的基础架构。实施分类编目确保一数一源。
3. 数据库逻辑设计
工地获取的数据类型丰富,并呈现出不同的格式特征,在面对多样化场景的数据处理需求时
第一步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的数据进行整合与更新流程具体遵循如下步骤:首先通过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完成信息收集随后运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手段完成深入的数据评估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信息价值提取并根据评估结果规划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方案随后将处理后的分析成果成功传输至目标平台接着通过系统化的质量核验确保所有传递的数据均符合既定的标准标准后再将经核验的数据存入数据库最后完成全部流程中的各项任务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步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在完成数据整合与更新之后,在标准库中存储符合既定规范的数据以满足基本管理需求。根据数据的不同应用层次划分,在系统中构建层次化的数据库架构以满足各类应用需求。
第三, 数据共享机制。基于工地业务的实际需求,在实现过程中通过接口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
4. 数据存储设计
基于平台的数据特征与需求,在选择存储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数据隔离性、共享特性以及高并发处理能力等关键因素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体实施步骤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由于平台的空间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以及可视化操作频繁的需要,在进行空间数据库存储时,我们决定采用PostgreSQL。 PostgreSQL是一个性能卓越的开源数据库系统,并且它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包括JSON、JSONB以及数组类型,并且提供自定义类型的创建能力。
5. 多租户数据隔离设计
多租户系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各用户共同使用同一系统并确保数据间的隔离性,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数据的全面统一。数据库覆盖了整个工地,在方便依据管理部门快速分离的基础上还支持按需合并功能,并能够支持高强度并发及频繁读写操作以保障高性能需求。设计上采用了多租户架构模式来满足这些要求。而实现这一架构则需要在处理好各子系统的隔离性问题上做好充分准备作为核心任务。
6. 数据体系梳理
基于工地各类数据的具体情况搭建数据仓库系统,并针对不同业务领域设计架构方案;构建的数据体系遵循分库管理原则,在满足各业务需求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然而,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以及随之变化的业务需求,《现有系统已无法充分适应未来多样化应用的趋势》。为此,《有必要对现有架构进行全面优化与重新规划》。
基于工地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平台之上,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
(1)按照数据类型对已有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2)按照业务体系对数据体系进行重新梳理;
(3)按照数据生产、维护单位对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4)按照应用对数据进行重新梳理。
通过构建全球统一的数据体系框架,在确保覆盖范围更加全面的同时实现了数据更新频率的显著提升以及信息管理的更为权威化与标准化;在原有单一的数据架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重构,在保证核心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分析效率的最大化优化。一方面实现了某一业务领域所需的专业化主题数据库构建目标;另一方面则成功实现了零散信息汇聚后的系统化整理目标;基于全新构建的数据体系框架下实现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应用型数据库服务构建方案
通过梳理全球统一的数据体系框架,在确保覆盖范围更加全面的同时实现了数据更新频率的显著提升以及信息管理的更为权威化与标准化
7. 数据转换
数据在进入标准库之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步骤。该平台通过开发多种转换程序是为了满足客户对各种普通数据的需求。这些程序能够分别执行以下操作:将原始数据净化以便于后续处理;将分散的数据重新组织以提高效率;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关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图谱;将杂乱无章的数据标准化以便于分析;以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以提供决策支持。
(1)支持各类数据库之间无损转换;
该系统支持多种多样的模型文件格式,并完美地整合了倾斜摄影、地理信息系统(GIS)影像、矢量地理要素以及高程等其他类型的多类型数据。它能够无缝导入glb/gltf/fbx/obj等多种格式模型文件,并完成多种来源异构化的数据的一致化格式转换与统一的空间位置校准。
在转换工程中对空间数据进行范围操作、叠加操作、距离计算、面积计算以及坐标转换等需求均予以支持;
(4)支持脚本批处理等功能。
基于图形化的界面构建工具,在此基础上提供直观的设计功能框架,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对数据清洗策略制定及各维度间关联关系的优化配置,并最终生成完整的业务流程模型
8. 质检入库
提供自动化、按规则化的质量检查系统,并借助安全保障机制来确保数据质量。将符合标准的数据按照系统化的流程统一存入数据库,并实现后台实现集成管理的同时,在前端完成资源共享应用。
9. 数据更新
(1)日常入库更新
日常数据入库更新是指涉及每日都需要进行入库操作的数据类型,在工地业务范畴以及物联网设备相关的领域较为常见。这类数据具有快速更新周期且更新量较小的特点,并通常采用直接向数据库中添加的方式完成。这类数据主要以追加式更新为主导,并保留原有历史记录
(2)不定期入库更新
根据业务需求,在不确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数据进行不定期入库更新工作,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基础地理类数据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的补充。此类数据特点在于其更新周期不定且每次更新的数据量较大。在具体操作中遵循项目为单位的不定期更新流程,在开展Updating前需对即将投入Updating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Updating过程中则需完成接缝融合工作,并对原有Updating前的数据实施历史管理以备后续查询。经过Updating的历史地理类、影像类以及BIM相关数据被纳入 archiving系统中以便后续调用。在Updating的过程中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将按照规定流程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充新的符合规范的信息以保证 archiving的整体质量不受影响
(3)定期入库更新
定期维护遵循固定的时间间隔完成,并主要基于工地专题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这类数据库具有相对稳定的周期性特征,并且其规模较大,在维护频率上表现得较为规律。在维护过程中,则是以全部数据库资源的替换作为核心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现有状态的有效补充与持续优化。在定义维护的过程中,则是以全部数据库资源的替换作为核心操作,并将其标记为历史版本以便后续使用。
10. 数据共享
遵循数据共享行业标准,在数据访问API的方式下,实现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与物联网传感器的数据交互以及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工作。
1.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PC端
综合管理
1. 领导驾驶舱
通过对工地工程信息概况、工程进度以及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分布图等动态数据与BIM模型、GIS地图实时融合的基础上,在线完成出勤统计与异常报警记录等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工作后,在线建立工地方案数字孪生三维虚拟模型,并实现各子系统的无缝对接与协同运行
1.
1.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收集并记录质量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相关信息。该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数据:一是安全隐患的具体位置坐标;二是责任单位及其负责人;三是现存安全隐患的具体描述;四是相关图片资料;五是视频录像资料等辅助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类别及整改方案应建立完整的跟踪登记机制,并跟进其整改进度及最终效果评估。同时支持事后查询功能的实现。该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环节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需求
质量管理涵盖现场巡查记录等基础性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巡查记录、整改通知单、制定的处理措施以及复查确认等环节的具体实施情况记录与跟进工作。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按项目、工序分类管理,并结合问题类别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从而实现施工过程的质量保障目标
1. 材料进场验收
对进场使用的项目材料验收信息进行统计工作,并保证其包含的材料名称、型号规格、数量、质量以及生产单位等关键要素与采购合同以及设计图纸中的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无误。同时还需要对物资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及环保要求进行核查。
2. 质量检查
施工現場的质量檢測涵盖了對入场材料的取样檢查、隠蔽工程施工的驗收以及分部分項工程施工的驗收等內容。其中,取樣檢查是質量檢測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3. 实测实量
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建筑实体的实际尺寸值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并对建筑结构的质量状况进行全方位评估。通过实际尺寸与施工质量的测量与检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从而有效规避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风险及造成的经济损失
4. 实时监控
借助该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对于发现的安全质量问题,需拍照留存并上传至系统中,以便组织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5. 人性化设置
提供通用版问题库的同时,更支持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的问题库。
6. 问题快速定位
负责对质量问题检视部位实施定制编码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GIS地图便捷地识别出问题发生位置。
7. 信息记录
检查记录明细,提交时间,是否整改,整改明细等信息展示。
1.
1. 工程进度跟踪管理
基于BIM模型进度计划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针对各工序实时进度情况,进行进度跟踪,并实施进度预警。
1. 任务明细划分
项目细拆任务项,明确要求,责任到人,避免漏项等情况的产生。
2. 任务进度跟踪
项目团队基于实际工程情况制定施工总体控制方案,并逐步细化至月度和周度工程量的具体安排;最终落实至每周及每日的具体工作安排。
3. 进度风险智能分析
依据施工质量、进度计划、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及劳动力资源对项目进度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必要时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以防止工程进程延后。
1.
人员管理
1. 人员实名制管理
对工地的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人员实名制管理模块包含如下功能:
1. 人员花名册
所有工地参与者须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实名信息需包含以下内容: personal names, identification numbers, sex, birth dates, ethnic group, place of origin, phone numbers, job categories, project teams, job positions,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其中对于劳务人员还需记录员工的工作状况,工作准入等级,劳动合同附件资料,合同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等相关数据项
为了使特种作业人员能够顺利进行操作活动并确保安全起见
2. 人员考勤
工地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被负责管理,并具备相应的考勤记录管理和查询功能
考勤设备管理:涵盖范围包括门禁设备编号信息、名称信息、类型信息以及所属单位的信息,并根据工区分割为不同区域划分依据内外部区域划分分设一级二级三级防护区域等详细配置信息。
考勤信息管理:基于自动化技术收集门禁设备数据,并呈现考勤记录。具体来说, 系统会记录以下信息:身份证号码, 姓名,入场时间和离场时间, 所属单位名称以及所属工区名称, 并包含相关设备的信息
通过收集和整理考勤数据进行分析:
系统将检索员工的历史出勤记录:
涵盖设备名称及进出时间信息等关键数据项:
利用这些数据评估员工月度出勤状况:
生成包含以下详细信息的表格:
实际到岗天数与计划到岗率对比表以及病假/未上班情况统计表:
根据所属施工团队和工作区域进行分组统计员工数量。
3. 农民工工资监管
工资信息录入:录入工资发放信息,或导入工资发放数据Excel文件。
工资发放查询:按年、月、个人查询工资发放情况,可导出查询结果。
工资异常发放统计:统计应发工资人数、工资发放异常人数。
4. 人员证照
涵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特种作业人员相关证件信息的查询、数量统计以及持证人领照状态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1.
1. 人员定位
基于人员定位设备的连接,在三维孪生环境中完成参与者的整合显示
1. 实时位置查询
通过部署小型编码芯片并佩戴配戴,每位施工人员都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标识码.当需要查找某人位置时,只需输入其姓名或工号即可快速识别出所需人员及其行为轨迹模拟路径,从而为管理层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撑.
2. 历史轨迹跟踪
通过后台监控系统对施工人员在项目现场的移动路径数据记录下来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流程效率
3. 电子围栏设置
采用电子围栏配置的方式,在指定区域内的出入异常记录进行报警功能的实现
4. 报警管理
展示报警弹窗及历史告警记录,可根据相关条件进行筛选查询。
5. 人数统计
人数统计。根据定位信息统计出相关施工区域中各级别的实时作业人数。
1.
机械管理
1. 机械设备信息
对于机械设备的类型以及操作人员的相关数据等关键数据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1. 机械概览
涵盖总的机械数量、在各个地区内的分布情况以及来自不同来源渠道的各类别
2. 机械列表
对项目中所使用的机械进行统计,可查看机械详情。
3. 进场机械
针对进场设备进行统计,以及设备详情状态展示。
4. 设备进退场记录管理
统计进场设备数量以及退场设备。
5. 机械信息卡
对机械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
1.
1. 设备实时监测
实时对工地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位置进行监控,并将相关信息传递至管理中心以便查阅。具体包括设备运行时长、操作人员身份以及作业区域等数据项。自动划分电子周界区,在此区域内发生异常情况时会触发警报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当设备在规定时间段内未完成任务或超出作业时间限制时系统会触发预警提示通知相关人员
1.
1. 特种设备管理
供管理人员查询区域内各种特种设备的基础信息、分布位置及作业状态,并通过动态监控整个操作过程获取实时数据;实时提供设备定位信息,并在操作人员中进行精准定位提醒;同时向主管部门、施工方、监理方和操作人员传递完整的预警信息及安全提醒。
1.
1. 危险报警
系统远程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塔机的各项运行参数包括载重高度速度力矩以及变幅等关键指标;持续监控塔机前后门锁开关状态;对采集到的关键信息实施全程监控;提供远程视频监控功能;支持多维度存储各类运行数据便于快速定位事故原因并对紧急报警信息进行特殊标识处理;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均具有不可篡改性并严格限定存档时长为30天
1.
1. 设备巡检及维保
定期记录设备的日常巡检和维护情况,并持续关注其运行状态。通过手机App应用使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执行巡检任务,在发现异常时可立即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并将问题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责任人员。责任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相关信息,并迅速采取措施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显著提升了整体巡检效率。
1.
1. 考勤管理
统计分析设备出勤情况及出勤时间,并允许根据设备名称、设备编号等条件筛选查询
1.
1. 单机核算
在项目范围内的整体机械以及个别设备的费用,在项目范围内对单个机器设备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单独一台设备在项目范围内进行逐台核算。
1.
1. 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包括工时报表、燃油报表、运输车辆报表、综合报表等内容
1. 工时报表
工作时间报表主要涉及对工时统计、工作效率、机械台班以及班组公司和自用工时的详细记录情况
2. 燃油报表
涵盖油耗数据汇总、加 fuel 量统计以及企业自有设备燃油消耗数据的统计分析
3. 运输车辆
对于车辆的异常日报、车辆趟数、里程等内容进行统计。
4. 综合报表
综合报表主要涵盖机械设备日常运行记录(即机械设备日报)、报警信息汇总(即报警记录信息)、机械远程监控转移(即机械远转)以及施工过程管理(即施工管理)等内容,并对设备状态健康度进行评估(即设备管理健康度评估),同时对各设备测试结果进行反馈统计(即对设备测试报告进行内容统计管理)。
1.
1. 机械设备监测
监测车辆位置、报警等信息。查看报警详情:超速报警,围栏和路线报警。
1.
1. 机械设备调度
规划行车路线以确保车辆在遵循一系列限制条件下按照预定的顺序行驶。
1.
物料管理
1. 资产盘点
统计各类机械设备的数量及其相关参数数据,并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分析与记录;针对闲置设备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并定期检查;对于待报废机械实施 orderly dismantle and recycling processing procedures
1.
1. 物资定位
物资定位与快速查找:利用带有定位标识符的物资可即时确定具体方位,并通过分析工作人员当前所在位置及所需物资的具体方位来规划最优路线,在线执行导航操作以实现便捷获取所需物品的目的
1.
1. 物资信息管理
实现了物资数据与标签信息的统一管理,并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便捷的方式快速调取相关信息:包括物资的实时位置数据、运动轨迹数据以及相应的物资名称和属性信息等详细内容。
在工地地磅重量计量系统上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设备,在材料车辆进出场地时实施实时称重,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拍摄存档以及建立数据连接实现同步上传功能。该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材料进场清单,并基于系统的实时反馈机制对项目全过程的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
1.
1. 自动记录
对工地工程材料重量检测过程实施全程监管,在线实时采集重量数据,并在操作过程中拍照获取影像资料进行存储管理,以便核查核实所需材料数量。
1.
工法管理
工地工法管理主要涉及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与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确保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的达标. 合理的工法管理能够帮助提升施工效率, 降低成本投入, 同时也能有效规避潜在的安全隐患.
1.
1. 施工工法管理
建立工地各类施工工法的管理系统
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的详细信息
供工地人员根据特定条件检索并学习相关的工法
1.
1. 工法反馈优化
集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反馈数据用于工法的评估与分析。基于动态反馈数据的分析结果,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流程, 提升作业技术规范, 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
1.
环境监测
1. 视频监控
1. 基础视频服务
(1)实时监控
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观察到监控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并支持拖拽播放以及分割播放等多种操作模式;同时也能完成手动抓拍和手动录像的任务,并且具备数字放大缩小的功能。同样能对摄像头的画面进行准确查询与观看。同时支持云台及相关的控制功能
(2)历史回放
通过该功能可实时查看监控摄像头的历史视频记录,并支持拖拽式播放、分段播放、截取屏幕截图以及将录像保存至本地设备、快速播放模式、调整播放时间设置等多种操作功能。
(3)图片查询
支持针对已设置有图像采集计划的监控点的历史图像进行调取,并可依据监控点名称及采集时间的不同标准分别呈现相关图像信息;同时能够实现对搜索结果的相关视频文件进行自动播放以及批量下载的操作功能
(4)解码管理
该系统提供了解码资源的增删查改功能。涉及的接入协议主要包括网络SDK协议设备以及GB协议。允许用户配置解码器窗口的视频格式与分辨率参数。
(5)设备管理
对接入的设备实施统一管控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统一检索与定位操作、参数设置与分类管理等功能。采用树状架构实现设备管理结构设计。支持海康系列 SDK 以及大华系列 SDK 的接入,并基于 GB28181 标准实现跨平台通信与协同控制
2. 智能AI视频服务
通过智能AI算法的应用,在主动进行预防性预测的基础上实现事前智能预警、事中及时告警以及事后高效追溯,在提升管理人员的视频安全管控水平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1)入侵检测系统可通过划设特定区域范围实现监控功能。每当人员或车辆进入或离开该警戒区时会触发监控机制以识别异常情况。通过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人员或车辆的状态一旦出现未经授权的行为系统将立即触发报警装置并报告相关数据以确保安全边界的有效维护
(2)安全帽识别。实时监控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并在人员未佩戴安全帽时立即发出警报提醒。
采用反光衣识别系统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在开展工作前,请确认工作人员是否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配置了反光衣(如 green and orange reflective clothing )。对于未穿设防服装的工作人员,请进行报警提醒
(4)施工现场烟雾、明火等危险情况的检测功能,对危险情况进行报警。
1.
1. 施工环境监测
1. 扬尘噪声监测
采用实时监控手段对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实施监测与超标报警。建立针对扬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核心参数检测系统。涵盖PM2.5浓度值(ug/m³)、PM10浓度值(ug/m³)、环境噪音分贝值(dB)、温度(°C)、湿度(%)、一氧化碳浓度值(ppm)、二硫化氢浓度值(ppm)、氧浓度值(%)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实时采集与历史回放功能,并且具备AQI指数在线计算功能。具体包括:
(1)实时监测
扬尘噪声监测指标包括:扬尘(PM10、PM2.5)、温湿度、风速风向、噪音等。
有害气体监测指标包括: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氧气O2,甲烷CH4等。
(2)异常值预警
预警内容包括:预警时间、环境指标、预警值等。
(3)异常指标
评估在管理区域内所有超出阈值设定的不寻常的指标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异常指标的具体表现。
(4)环境预警
预警数量统计,可深入一层查看预警明细(位置、预警内容、预警时间)。
2. 有害气体监测
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对室外区域及管道内部的温湿度参数以及多种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动态采集,并配备超标报警装置。具体监测指标包括硫化氢(H₂S)、一氧化碳(CO)、氧气(O₂)以及甲烷(CH₄)等有害气体浓度参数的实时数据。系统设计具备覆盖范围广、检测精度高的特点,并能自动触发异常状况下的报警响应机制。
3. 水情监测
完成关键施工区域的水位、雨量等水情信息的监测任务,并整合这些数据进行直观的空间分布展示;当检测到关键施工区域的水位或雨量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发出预警提示信息供管理者参考。
1.
1. 预警任务分配
在环境监测到预警信息后
1.
平台基础能力
该平台具备了工地三维模型构建以及各功能系统运行支撑的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能力和高效的三维数据运算与分析能力;支持了包括二维/三维数据模型化、数据分类管理等在内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对影像、地形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自动切片轻量化处理,并实现高效的数据上传发布;同时实现了在PB级海量数据环境下的快速加载、实时浏览与分析功能;无限制地支持并发访问数量;并且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管理权限:包括但不限于场景浏览、空间量测等功能;同时提供实时查看网络状态及实体属性等关键信息的能力
1.
1. 数据支持与管理
1. 支持数据的格式及规范要求如下:
(1)影像数据:.tif,.tiff
(2)地形数据: .tif,.asc
(3)矢量数据:*.shp,*kml,*dxf
(4)传统模型数据:.osg,.obj,.osgb,.stl
(5)倾斜模型数据:*.osgb
2. 场景制作与管理
(1)支持三维球面场景及平面场景;
(2)支持地形、影像、矢量、BIM、传统三维模型、倾斜三维模型、导入三维场景;
(3)提供基本的三维场景浏览,图层管理、查询等;
(4)支持点、线、面三维符号化的方式建立三维场景;
(5)支持在三维场景开启实时帧率;
(6)支持加载服务端发布的三维场景服务。
1.
-
3D 渲染
-
支持构建基于大气、太阳以及天空等自然元素的虚拟场景。
-
可生成动态水效果。
-
支持添加和编辑多种粒子效果类型:烟雾、雾气以及爆炸等。
-
支持生成具有骨骼动画和图片动画效果的三维模型。
-
模型呈现与原生建模数据高度一致的效果。
-
能够生成基于烘焙光照的高质量贴图。
-
可模拟具有透明材质的建筑物外墙。
-
能够处理并呈现高分辨率的贴图模型。
- 三维交互
-
该系统支持多套设备的操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鼠标键盘屏幕导航罗盘等设备实现三维空间的交互体验。
-
系统提供定点漫游路径漫游及鼠标漫游等多种浏览模式在路径漫游模式下不仅支持实时显示飞行路线而且还具备飞点定位功能。
-
用户可通过平移缩放旋转以及上下翻转等基本动作对三维场景进行全方位的操作以上所有功能均基于当前鼠标的中心位置执行。
-
系统内置相机惯性功能可实现180度自由俯仰角度调节同时提供地上区域内的360度全视角切换模式满足多样化使用需求。
-
该模块能够实时提取并显示所选物体的基本属性信息包括材质颜色尺寸重量等关键参数供用户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 二、三维一体化表达
-
覆盖二维与三维叠加展示功能。
-
该系统可对点、线矢量数据进行放样与参数化建模处理后生成三维模型,并提供颜色表达与贴图方案以实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
该功能可通过拉伸作用将矢量面转换为相应的三维模型,并分别提供正面视图及顶面视图;能够快速实现批量创建白板模型以及批量应用视图。
-
同一份数据可在二维视窗和平面视窗中同时呈现。
-
系统采用动态控制策略确保平面视窗与立体视窗之间的动态联动。
- 三维场景编辑与倾斜模型操作
-
平台汇聚了大量模型资源,并支持obj、osgb、stl等多种格式的数据导入与存储。
-
系统允许将本地模型加入虚拟环境,并提供编辑功能以调整尺寸、方向和位置。
-
平台能够高效处理大体积倾斜数据的切分导入,并确保加载过程无卡顿。
-
借助多边形绘制工具,在压平区域叠加其他模型的同时完成倾斜模型的替换操作,在完成场景搭建后可选择清除压平区域内的所有模型。
-
在保持底图一致性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点校正技术精确调整垂直与水平位置并实现统一展示效果。
-
系统通过矢量化的二维面加载技术,在同一场景中呈现不同层次的倾斜摄影图像,并根据选中区域设置颜色以突出显示各层细节。
-
在选定区域对比前后两期数据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区分并输出差异分析结果至指定路径。
- 矢量标绘
-
平台提供在二/三维地图上实现矢量式点/线/面对象绘制功能,并具备箭头式单向关系绘制能力。
-
具备自定义表征方式和空间关系表达手段,在二维平面图层中实现任意几何对象的创建与编辑功能。
-
能够提取空间信息及图形数据,并能合并多个矢量图层的内容。
-
具备基于字段名或关键词快速检索的能力,并能完成结果分析功能。
- 量算与空间分析
-
平台提供了强大的量测功能,包括垂直测量、三角测量、空间距离、地表距离、空间面积、贴地面积量测以及体积量算,可设置量算结果单位、包括距离单位和面积单位,量算过程中可用鼠标拖拽场景,调整角度等。
-
支持通视分析,包括两点和多点通视分析以及可视域分析。
-
支持基于地形数据和倾斜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地形剖面分析,淹没分析、地形等高线显示,挖方分析等。
-
平台提供日照分析,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模拟计算某一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群对其周边可能受其日照影响的某一规划或现状建筑的日照影响情况及日照时数情况的技术分析。
1.
1. 系统拓展性
- 支持通过遵循标准化XML文档访问规范的方式与任意系统的数据交互,并可采用Web Service接口或基于组件式Enterprise Services服务实现系统的功能集成与扩展。
- 统一用户管理功能包含登录、修改密码及注销账户等功能。
- 系统应确保所有操作后留下完整记录以供后续审查与追溯。具体而言,“包括”部分可进一步细化为:
- 用户操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用户的每项操作)
- 系统运行日志(全面记录系统的各项运行状态)
-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APP端项目的项目管理
1. 地图显示
地图上可展示多种设备要素,在线功能区提供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触控操作快速定位目标点位并完成标记标注功能,在线生成矢量形式的空间数据产品。系统支持多种空间分析模型供用户选择调用调用空间分析模型时需注意避免重复计算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 综合查询
用于对车辆运输、物资检验以及质控中心和 mixing stations 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详细的结果
1.
人员管理
对工地参与人员的基本信息、考勤记录、实时工作位置数据以及工作路径记录等情况进行展示;系统能够自动统计现有到岗人员数量及离岗人数;并支持通过员工姓名或工号快速检索个人详细资料及实时位置信息
1.
机械管理
1. 运输车辆管理
完成装载点位置、卸载点位置以及作业时间记录;拍摄并上传相关影像资料;设置填料种类并完成数量计算;录入必要备注信息与实时追踪车辆位置及行驶速度的功能
2. 其他机械管理
在项目过程中出现车辆偏离路线的情况下,在其他的施工过程使用到的机械设备上实施管理措施。包括设备运行记录信息以及机械设备的工作时长记录。
3. 电子围栏
主动设置电子围栏范围,在设备进入禁入区域时会被系统触发报警,并从而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相关问题
1.
物料管理
建立工地物料管理系统后可依据特定条件筛选和查询各类物资的使用状况及其当前位置并能监测各类材料进出场的重量数据
1.
监测管理
1. 视频监控
对工地的视频监控设备实施统一管理方案,在线实现远程实时画面查看功能。通过调节云台角度实现多角度监控需求满足。系统支持按时间段筛选并回放相关监控录像。
2. 环境监测
实时显示PM2.5和PM10等空气污染物指标以及噪声水平等声学参数,并方便查看各类环境监测设备的工作数据
1.
个人中心
1. 报警管理
实时持续地对设备发出的报警信号进行集中监控与管理操作,并提供当前处理状态查询功能以及历史记录查询服务
2. 通知管理
PC端向系统发送通知提醒信息,并包含任务分配、工单变更、施工进度以及会议通知等内容。这些信息旨在帮助用户及时掌握最新动态。
3. 个人任务
请确认现有任务清单中是否包含所有状态更新情况
4. 问题上报
用户既能拍摄工地现场的照片,也可上传已存在的图片,并用于记录并展示工地现场的相关问题。该系统能够通过文字详细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并便于记录和跟踪问题的具体情况。例如设备故障、安全隐患等常见问题可以通过此功能进行有效识别与管理。
1. 运维管理系统
用户管理
该系统旨在实现对工地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及个人资料信息的管理功能。该系统支持新增、修改、删除以及检索现有用户的记录等基本操作。
1. 用户查询
具备机构用户模糊识别功能的系统中,运维团队可以通过用户名、真实姓名以及机构名称信息实现对对应用户的快速识别。
2. 用户新增
允许创建系统用户,并且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配置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所属机构信息后就可以完成用户的创建过程。
3. 用户删除
支持系统用户的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删除无用的系统用户。
4. 用户修改
支持系统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及其所属机构信息进行更新,请相关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户信息进行调整;完成后将相关数据保存起来即可完成整个用户的个人信息维护工作
1.
权限管理
权限管控机制旨在依据平台运营团队依据业务需求制定的安全管控标准来分配权限
1. 权限查询
该系统具备模糊筛选功能,技术人员可通过输入权限名称迅速定位到对应的权限设置进行配置。
2. 权限新增
提供新增应用系统权限的可能性,并让运维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后增添菜单权、资源权和应用权等。此外能够实现下级权的增添
3. 权限修改
支持对权限配置信息进行调整,运维人员能够调整权限名称、标识符及其类型,并可设置相关资源地址和其他相关信息。完成所有调整后需将更改保存至系统中。
4. 权限删除
支持对权限进行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没用的权限进行删除。
1.
部门管理
部门信息化管理旨在实现工地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提供查询功能、增建功能、数据更新模块以及数据清理选项。
1. 部门查询
该功能可实现部门名称模糊检索功能。运维人员依据部门名称可快速完成配置任务对应机构。
2. 部门新增
可支持部门进行新增操作。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机构的基本信息与负责人信息后即可完成新增操作。另外还可以添加下属机构
3. 部门修改
允许部门基础信息进行调整。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部门的基本信息和负责人信息。完成所有修改后提交并保存即可完成机构信息的更新。
4. 部门删除
该系统提供部门删除功能,并根据实际需求允许操作人员移除不必要的组织单元。此外还可以选择性地移除下属机构以优化组织架构
1.
地区管理
地区管理负责配置工地区的基本信息,请包括但不限于:区域名称、区域编码、区域类型以及指定的负责人。
1. 区域查询
该系统具备区域模糊检索功能。运维团队能够依据区域名称快捷地完成对应区域的配置工作。
2. 区域新增
提供区域新增功能。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该区域的基本信息以实现该区域的增加。同时也能实现下级区域的添加
3. 区域修改
允许对区域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整,并由运维团队根据具体需求对区域信息进行优化配置
4. 区域删除
该系统具备区域移除功能。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移除不必要的区域。同时,该系统还能对下属区域执行删除操作。
1.
工作流与表单管理
系统中负责配置工作流程及表单的部分主要负责为各类业务提供配置支持,并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灵活调整配置方案。
1.
1.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的配置管理。
1. 模型管理
该系统负责对各个业务模型进行管理,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与维护。该系统能够详细列出模型ID、标识符、名称、版本号以及创建时间与最后更新时间等关键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操作功能以满足运维人员的需求。
(1)模型查询
具备模型模糊查询功能的系统中,运维团队能够通过指定模型名称实现快速获取相应模型信息的功能
(2)创建模型
为模型搭建框架的过程中,默认支持自动化的参数调优功能,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默认情况下将采用均匀分布策略对参数范围进行采样
(3)模型修改
支持对模型进行调整, 运维团队可以选择需要优化的具体模型, 然后通过进入'模型管理'界面来执行相关操作. 在完成所有必要的信息更新之后, 即可完成整个调整流程.
(4)模型部署
支持模型实现一键部署,在完成模型构建后,在确保构建过程无误的前提下完成业务模型一键部署
(5)模型导出
模型导出的支持可以让运维团队输出BPMN XML定义源信息的具体文档,并以“.bpmn”文件格式呈现。
(6)模型删除
支持模型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模型进行删除。
2. 流程管理
workflow management involves the handling of various process flows at the site. It provides a detailed display of process IDs, identifiers, names, XML structures, and images. And it supports site administrators in performing operations such as adding, deleting, and previewing these processes.
workflow management involves the handling of various process flows at the site. It provides a detailed display of process IDs, identifiers, names, XML structures, and images. And it supports site administrators in performing operations such as adding, deleting, and previewing these processes.
(1)流程查询
该系统具备流程模糊匹配功能。运维团队能够通过输入流程名称快速获取对应配置信息。
(2)流程增加
该平台能够允许技术人员通过导入".bpmn"或".xml"的业务流程文件来增添具体的业务流程。
(3)流程预览
支持过程中的XML与图像预览功能的存在,并为运维团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记录中相关XML字段及图像数据浏览业务流信息的机会
(4)流程删除
支持流程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进行删除。
3. 移交规则管理
建立移交规则管理是为了对工地业务审批流程中的相关规范进行配置设置。该系统将详细列出各项规定的内容及其说明,并呈现相关的操作流程。施工管理人员将被赋予权限来新增设定或修改移交标准,并允许他们删除不再适用的规定。
(1)移交规则增加
为新增移交规则提供支持的是一个功能模块,在此过程中运维团队可以配置包含规则名称、详细说明以及相关SQL语句的信息,并根据需要选择分类标准完成新增操作
(2)移交规则修改
允许运维团队对移交规则进行调整,并收集并整理移交规则的相关资料;根据需求编写或获取对应的SQL语句;根据规定确定并明确配置类型;在确认无误后完成配置更新
(3)移交规则删除
支持移交规则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移交规则进行删除。
1.
1. 表单组件管理
表单组件处理是对平台提供的表单及功能模块进行操作,并且同时提供对表单与组件可视化的配置设置。
1. 表单管理
表单管理实现了对工地业务表单的可视化配置管理,并直观呈现各表单的基本信息如ID名称发布状态发布时间存放路径等关键数据。通过系统运维人员可通过功能模块完成表单的增删改查以及特殊处理如收藏和转换为组件的操作
(1)表单查询
该系统具备对表单执行模糊筛查的能力,并为运维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界面。具体而言,在界面中输入表单一相关关键词即可实现快速定位和配置相应的表单。
(2)表单增加
允许创建表单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设置表单名称和存储位置,并在选择流程类型和模板后完成新增。
(3)表单修改
能够支持对业务表单进行修改,并且运维人员可以对业务表单中的字段信息进行配置。在配置完成后及时保存即可完成表单的修改。
(4)表单删除
支持表单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业务表单进行删除。
(5)表单收藏
该系统具备表单的收藏功能,运维团队能够收集各类业务表单,并且允许对各表单名称进行自定义编辑。
(6)表单发布
支持表单的快速提交,在运维人员确认业务表单的信息准确无误之后即可完成一次快速提交。
(7)表单转换为组件
支持表单转成组件,在完成配置组件名称、组件标识与分类等参数设置后完成表单转成组件的操作。
2. 组件管理
负责处理构建表单中的各个组件的各种事务
(1)组件
允许表单组件的增殖,在运维团队的支持下进行配置与管理中
(2)配置全局数据源
全局数据源的配置被支持。运维人员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首先配置用户名和密码;接着设置数据库地址;最后在测试连接成功的情况下完成数据源的配置。
(3)组件修改
支持组件的维护工作安排中,运维团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表单字段的调整,操作流程较为灵活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建议在完成修改后及时保存,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组件删除
支持组件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组件进行删除。
3. 业务配置
业务设置是对工地内的各项业务流程种类、说明、环节、限制条件以及相关文件资料等进行详细管理
(1)业务流程分类管理
业务流程分类管理旨在针对工地环境下的业务流程进行分类配置管理,并涵盖对 workflow 和 business 的细分管理。该系统为运维团队提供了以下功能模块:1. 流程细分增加功能;2. 标准化选择功能;3. 分类调整工具;4. 新类别创建选项;5. 信息更新模块;6. 删除与重置设置;7. 子类创建接口等操作选项。
1)流程分类增加
支持流程分类功能的增强,运维人员通过配置相关参数完成流程分类功能的扩展
2)选择默认分类方式
该系统提供流程设置功能,默认分类方式由运维人员依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配置。
3)修改分类方式
提供调整流程分类的方法和技术人员可根据工作需求对分类名称、说明以及类型标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完成整个分类方式的调整过程
4)新增分类方式
允许增加分析方式,并使运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类名称、说明和类型标识来实现分类方式的增添
5)流程分类修改
支持对流程分类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业务统计参数设置、流程分类名称定义以及排序设置等操作以完成对流程分类的管理
6)流程分类的删除
支持流程分类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删除无用的流程分类。
7)添加下级分类
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配置业务统计信息、上级分类参数以及流程分类名称来完成对下一级分类信息的设置。
(2)流程定义配置
项目中的流程定义配置主要用于管理和维护工地上的业务流程定义,并涵盖两类分类:工程类别和作业类别。此配置旨在为运维人员提供全面的功能模块以完成新增、导入、修改、删除以及导出等功能操作。
1)流程定义增加
该系统能够帮助运维人员配置包括流程分类、流程定义、操作名称等关键参数,并结合设定的时间限制与标识符完成新增流程定义的操作
2)导入流程定义
该系统能够提供流程定义的引入功能,并允许运维团队将精雕细琢的流程规范导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3)流程定义修改
为流程的调整提供支持,在线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完善流程定义的基础要素。操作人员完成相关设置后保存变更即可完成流程定义的更新。
4)流程定义删除
支持流程定义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定义进行删除。
5)流程定义导出
支持流程定义的导出,运维人员可见流程进行导出查看。
(3)流程节点管理
workflow node management is responsible for handling the nodes within various business processes on-site. It encompasses multiple related business nodes, and operators can execute operations such as adding, modifying, or deleting these nodes.
1)流程节点增加
提供业务流程节点新增的能力,在实际需求下配置包括但不仅限于基本信息、表单挂接、移交规则、其他配置以及表单运行时信息的相关设置后即可实现流程节点的新增
2)流程节点修改
为业务流程节点提供修改支持;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编辑操作:包括基本信息;挂接表单;设置移交规则;配置其他参数等信息,并将相关设置保存到系统中即完成流程节点的修改工作
3)流程节点删除
支持流程节点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节点进行删除。
(4)流程约束管理
流程约束管理负责对各施工工地之间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与控制。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对各业务环节间的制约关系进行设定,并支持相关制约关系的增删改等基本操作。
1)流程约束增加
允许新增相应的流程限制,并由运维人员负责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业务之间的约束关系,在确定了业务类型及其相关限制条件之后实施相应的过程管理设置。
2)流程约束修改
允许运维团队根据需要对流程约束进行调整,并由系统管理员负责根据业务需求对业务系统的各种状态及相关约束条件进行详细配置,在完成所有编辑操作后及时保存变更即可完成流程管理的更新工作。
3)流程约束删除
支持流程约束的删除,运维人员可对无用的流程约束进行删除。
(5)附件材料管理
附件材料管理负责配置各流程节点相关附件的基本信息,并由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可对各流程节点的附件进行增删改等基本操作
1)附件材料增加
允许各流程节点进行增减操作;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节点附件材料的基本属性信息以实现附件材料的增加
2)附件材料修改
支持各流程节点的调整与优化工作,运维团队能够对特定流程节点的附加文件资料进行编辑.在操作过程中,编辑完毕后将该附件资料保存即视为完成所有修改工作
3)附件材料删除
允许运维人员具备删除无价值或不必要的流程节点相关附件材料配置的能力
(6)用户权重配置
用于为系统中的各类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重比例,在保障公平性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灵活的管理手段。该系统不仅支持基于用户名和登录名的模糊搜索功能,在日常运维中也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界面。运维团队可依据实际需求为各系统中的用户制定相应的权重设置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管理要求
(7)标签管理
通过label management功能对各个application进行相应的label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该系统会详细列出每个 application 所有相关的属性信息. 维护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对各个application进行相应的属性设置. 本系统能够完成创建新类别以及更新现有类别的功能.
1)标签类别增加
系统能够提供各类应用标签的分类功能,在实际运维过程中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各应用的标签分类方案以实现类别扩展
2)标签类别修改
涵盖各应用标签类型的修改功能,默认情况下支持基础配置场景下的标签管理优化工作。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应用所属的分组名称进行编辑设置,在系统完成相关操作后会自动报错并完成该功能所需配置。
3)标签类别删除
各应用上的标签类别可以被运维人员用来删除无用的标签类别
4)标签增加
该系统具备各类别标签下的新增操作功能。运维团队应依据需求配置相关应用中各类别标签下的新增参数设置,并在完成基础信息配置后保存数据即可完成各类别标签的新增
4. 自动部署管理
自动化部署旨在管理完成的流程表单及业务配置确保各系统要素处于稳定状态运维团队能够实时追踪各项设置并提供相应的维护支持
(1)部署新增
能够实现新增流程、表单及业务的配置部署,在线运维人员需依据实际需求设置初始区域编码以完成流程部署
(2)查看详情
便于运维团队对部署流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3)删除
对于支持部署的部分,运维团队能够对无用流程、表格单以及业务配置文件进行相应的删减操作。
1.
报警规则管理
允许用户根据需求自定义报警信息,并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相关通知给相关人员,请提醒他们尽快处理相关事务
运维人员需建立预警和报警规则,并配置相关参数。系统将依据设备实时状态自动评估已建立的规则。当达到预设阈值时, 将触发告警事件. 运维人员可对所得结果进行人工干预或处理.
3. 对设备物模型的属性设置阈值而实现规则配置。
4. 支持新增、删除、修改报警规则。新增规则时,需要填写字段如表4-2所示:
表4-2 报警规则字段
| 字段 | 单位 | 长度 | 格式 | 必填 | 说明 |
|---|---|---|---|---|---|
| 规则名称 | / | 32 | 不限 | 是 | 唯一校验;若有重复,提示“重复的规则名称” |
| 描述 | / | 64 | 不限 | 否 | 枚举已有的消防报警 |
| 报警等级 | / | / | 枚举 | 是 | 普通 严重 紧急 |
| 报警设备 | / | / | 枚举 | 是 | 选择某一设备类,支持多选该设备类下的设备。 支持通过空间筛选出设备; |
| 触发条件 | / | / | 枚举 | 是 | 设备的属性、事件可以作为触发条件 |
| 启用状态 | / | / | 枚举 | 是 | 启用 不启用 |
1.
字典权限管理
在本平台中构建数据字典是一种有效的数据描述机制,在线编辑过程中能够快速实现对统一规范字典信息的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并显著提升了平台内数据重复利用率的同时也为产品开发与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查询字典
该系统具备模糊匹配功能。技术人员可通过勾选所需配置的字典名称来完成相关设置,并通过输入的字典名称快速定位相应的字典文件进行配置。
2. 新增字典
提供多种应用场景新增字典的功能。运维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应用场景,并为其设置相应的权限范围。另外一种功能是为所选的应用场景配置子类别的字典
3. 修改字典
能够对各个应用的字典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并非强制性操作。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是否执行相关操作。若需执行,则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首先确认并输入新的参数值;随后点击确认按钮;最后保存后即可完成整个字典更新的工作流程
4. 删除字典
支持对字典进行删除,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没用的字典进行删除。
1.
节假日管理
节假日管理用于设置每个月的节假日,支持“月、周、日”三种展现方式。
1. 节假日查询
具备快速检索特定年份功能的系统架构中包含该模块。运维团队需通过系统界面提供精准的日期参数设置以完成相关操作
2. 节假日增加
允许在每月/每周/每天中添加节日信息;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工作安排来决定日期;新增节日标记;如周末休息日和法定假日等。
3. 节假日删除
支持对节假日删除功能,运维人员可选择已经增加节假日进行删除。
1.
序列号规则
序列号规则配置主要是对工地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物联网传感器设备实施统一编号规范的过程。该配置方案不仅涵盖了工地基础设施的编号规范,并且还包括物联网传感器设备的具体编号要求。
1. 序列号配置
(1)序列号查询
该系统能够支持序列号模糊检索功能,在配置流程中,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输入特定的序列号名称实现快速检索并完成相应的配置。
(2)序列号新增
该系统具备序列号新增功能,在线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序号名称,并可以选择是否支持回收;在连接符之后即可完成序列号的新增。
(3)序列号修改
运维团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序列号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与调整,包括基本参数如日期设定,步进数值大小以及固定常量等关键指标,所有操作完成后请确保保存并完成整个配置流程
(4)序列号删除
支持序列号删除功能,运维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删除无用的序列号。
2. 序列号回收
序号列回收负责收集可回收的序列号码。系统提供了对模糊检索功能的支持。运维人员根据编码及名称快速查询对应信息。
3. 序列号历史
序号列历史主要用于管理和追踪不可回收的序列号。该系统具备无法恢复的序列号模糊检索功能。运维团队能够依据序列号编码及其名称进行便捷地进行查询相应的序列信息。
1.
日志查询
日志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平台所有用户的各项操作记录,并记录包括操作者的IP地址、操作时间和具体的操作类型等详细信息。
1. 日志查询
该系统涵盖操作用户不精确搜索、时间范围过滤以及应用筛选模块等功能。运维团队能够根据具体需求查询系统中各时段的操作记录及其对应的应用信息。
2. 日志导出
该系统具备日志导出功能。运维团队可通过该平台获取任意单一应用的所有日志信息,并根据操作者筛选不同应用的日志信息。
1. 接口对接
接口标准
平台间的软硬件交互通过统一服务注册机制实现,并提供统一访问接口
1.
接口方式
服务接口采用Restful和Web service两种方式发布。
1.
请求方式
获取方式:GET;
提交方式:POST。
1.
接口约定
1. 汉字编码格式统一为UTF-8;
2. 平台GET数据不超过2KB;
3. 平台POST每次请求数据不超过5M,建议大于5M的业务请求请分页处理;
4. JSON格式中的数据如果包括引号与冒号需要进行URI encode编码处理。
1.
协议类型
接口协议类型支持http和https两种协议方式。
1.
签名算法加密
为了避免攻击者恶意篡改API调用过程中的数据内容以达到非法目的,在使用API时必须向服务端提供带有数字签名的请求头信息,并使服务端能够验证该数字签名与实际发送的数据相符。
1.
加密过程
在传输层安全机制中,客户端A向服务器B发送请求。随后,在收到响应后会对原始报文中进行加密处理后生成并发送密文数据包p2以及签名信息sign。其中图4-17详细展示了整个加密过程的流程图示。

图4-17 加密过程
1.
接口描述
1. 人员定位设备接口
该系统旨在通过位置信息采集装置从人员定位设备中获取在线动态数据,并通过平台实现统一的数据整合与展示。
1.
1. 机械设备接口
旨在从机械设备中采集实时监测数据,并涵盖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行时长以及运行状态等数据;通过统一集成的方式在该平台展示
1.
1. 物料定位设备接口
用于从物料定位设备获取实时位置信息,在平台进行统一集成展示。
1.
1. 称重设备接口
用于从物料称重设备获取称重信息,在平台进行统一集成展示。
1.
1. 视频监控设备接口
用于获取工地内各个监控设备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在平台进行统一集成展示
1.
1. 环境监测设备接口
旨在收集工地内环境监测设备所采集的各项详细数据参数,并涵盖诸如PM2.5、PM10等关键指标信息,在线平台实现统一整合与展示过程
- 项目安全保障
1. 应用安全保障
应用安全功能设计
为确保平台的安全性,在开发设计阶段应构建系统的自我防御机制并增强其防护能力。该系统将会提供包括身份鉴别、权限控制、输入输出校验以及日志记录等功能以有效防范常见的SQL注入、XSS及跨站请求伪造攻击。
1. 身份鉴别
实施对系统用户的身份鉴别构成了保障应用系统安全的基础性措施。同时也是抵御非授权访问的关键防护屏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其自身安全需求及国家相关法规及监管要求进行了充分考量。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即可实现一系列的安全功能。
实施对系统用户的身份鉴别构成了保障应用系统安全的基础性措施。同时也是抵御非授权访问的关键防护屏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其自身安全需求及国家相关法规及监管要求进行了充分考量。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即可实现一系列的安全功能。
该系统规定了用户的密码复杂度标准,并明确了对于用户的登录密码长度以及元素构成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此外,在首次使用默认密码登录的情况下,该系统强制要求用户在登录后更换新密码。
登录失败处理方案:为了避免用户的账号遭受暴力破解攻击,在身份鉴别模块中将实施登录失败锁定机制,并对经历多次登录失败的用户账号实施一段时间的锁定保护措施。
用于身份鉴别的验证码:该模块通过设置用于身份鉴别的验证码功能进行操作。旨在抵御可能的网络攻击和恶意注册行为的同时,在确保代码安全性的前提下(即避免因代码漏洞导致的安全威胁),会根据需要对用户的账户进行验证,并相应地设定时间限制和错误容忍度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错误信息提示:当操作者输入不正确的用户名或密码时,系统采用统一的错误反馈机制,并举例如下。
双因素认证:对于系统后台管理的用户,在登录时要求用户采用双因素认证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 授权
该应用系统通过构建用户授权模块来防范越权访问的问题,在确保系统管理员、系统审计员以及普通用户的三权分立基础上,还能够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对应分配相应的权限,并需遵循以下原则
该系统遵循运营需求与作业流程要求来配置岗位及岗位组合(或用户组)。在实施过程中, 为了确保既满足业务运营的需求又有效控制风险, 会遵循最低配置原则进行配置。用户的职责范围则可能涉及一个至多个岗位(即用户组)。
最小化原则:基于岗位定义,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为每个岗位分配最少权限或权值组合。系统的权限配置则可依据组别划分、角色定位以及用户特征等多种层级设置。
权限制约原则:相互排斥的权限不应赋予同一组、角色、用户等。
权限抽象原则:除了传统系统中的基本操作权(如读取、写入和执行)之外,并提供更高层次的抽象管理机制(例如允许创建角色并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这种设计使得为每个角色分配最小必要的访问权以及实现相互隔离的安全策略更加容易实现。
3. 输入输出校验
该系统主要通过采用输入输出验证措施来减少注入类漏洞存在的风险。
核查不可靠来源提供的输入数据:对所有来自不可靠范围的数据进行核查,并检查HTTP请求中的全部字段内容。这些字段应包含GET、POST以及COOKIE和Header相关信息。此外还需核验来自第三方接口的数据以及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等
设计多种输入验证方法,输入验证的方法包括如下:
(1)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类型;
(2)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长度;
(3)检查数值数据是否符合期望的数值范围;
(4)检查数据是否包含特殊字符,如:<、>、"、'、%、(、)、&、+、\、'、"等;
(5)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白名单检查;
server端与客户端的输入验证:开发统一的接口用于输入验证,并以确保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规范化的处理方式:在对输入数据完成规范化的处理后需完成验证流程,在此过程中包括常见的文件路径类型如本地文件、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以及网络资源链接等;在执行完毕上述步骤后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执行验证步骤
关键参数:关键参数均从服务器端获取,禁止从客户端输入。
在输出数据处理方面:依据不同的输出目标执行相应的格式化操作;当发送给客户端时,则会对用户的输入数据实施HTML编码与URL编码的检查;随后会对所有特殊字符(如HTML关键字、&、\r\n以及双行 feeds等)进行过滤
注入防范:
(1)进行数据库操作的时候,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过滤掉特殊字符;
在使用XML文件格式存储数据时,在应用XPath和XSLT功能的过程中进行特殊字符清理操作。
(3)信息泄露防护措施:传递给用户的各项信息应由其职责范围内掌握的必要内容,并确保相关责任范围内掌握必要的信息
4. 会话管理
在Web应用中进行会话管理的安全性一直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并对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该系统为确保会话管理的安全性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认证完成后建立新对话窗口:当用户完成认证流程时,在线系统将自动启动新对话窗口,并终止当前正在处理中的对话窗口。系统将生成一个新的凭据用于新对话窗口,并确保生成的凭据既随机又足够长以防止攻击者通过猜测破解该凭据的内容。
在用户登录成功的前提下,在服务器端产生的所有对话内容都会被记录下来,并防止这些对话内容受到未经授权的修改。在进行对话内容重新更新时,在线检查所有修改操作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
会话数据传输安全方面规定如下:用户登录信息与身份凭证需通过加密技术进行传输操作。具体实施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若采用COOKIE形式传递会话凭据,则Cookie需配置Secure、Domain、Path以及Expires属性;若选择使用HTTP方式发送会话凭据,则应当避免使用过于宽泛设定的Domain参数
会话终止:一旦系统接收用户的登录请求并确认其身份信息无误且创建成功的状态后,在信息系统的各个页面呈现相应的退出功能,并在此时对服务器端的会话数据进行注销操作。在线服务将被配置为在有用户的设备断开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发出通知指令使其执行安全注销流程或直接完成这一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会话存活时间:设定一个适当的对话 session 存活时间参数,在达到预设的时间限制后,系统将自动终止该对话 session,并删除与该对话相关的所有信息。
CSR防护措施:当处理涉及关键业务操作的页面时,系统会向当前页面生成一个一次性随机令牌,并将其作为主会话凭证的一部分补充使用;随后,系统将在执行关键业务之前,验证用户提交的一次性随机getToken是否正确。
对话数据加密方案:采用了SSL/TLS协议作为通信渠道,并确保了对话内容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该方案采用了国产安全算法进行加密,并且特别强调了加密用密钥的安全性。
5. 参数操作
通过修改客户端与Web应用程序之间传递的参数数据来实施的操作参数攻击具体涉及查询字符串内容、表单字段值、会话 cookie 以及 HTTP 头部信息。常见于攻击者针对查询字符串值、表单字段数据或 HTTP 标头进行篡改以获取未经授权访问资源的能力。为了避免此类安全威胁的影响,在实施相关功能时系统采用了多层防护机制以确保数据完整性与访问权限的安全性。
(1)避免使用包含敏感数据或者影响服务器安全逻辑的查询字符串参数;
通过会话标识符作为客户端的身份标记,并将敏感信息被服务器系统地保存于客户端的对话区域。
(3)采用HTTP POST的方式提交数据;
(4)加密查询字符串参数;
(5)不信任http头部信息;
(6)验证从客户端发送的所有数据。
6. 异常管理
系统中包含着专门用于开发者和维护人员进行调试的异常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提供更多机会让攻击者发现潜在缺陷并发起攻击。因此,在异常管理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1)使用结构化异常处理机制;
在程序出现异常的情况下,请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请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请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请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3)通信双方中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反应,另一方自动结束对话;
(4)程序发生异常时,在日志中记录详细的错误消息。
7. 配置管理
确保应用系统的配置文件安全性是维护系统整体安全的关键环节。
系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其配置文件的安全性。
加强服务器的安全性采取措施,并且避免Web目录配置文件中的敏感信息因漏洞而被泄露。
(2)避免以纯文本形式存储重要配置,如数据库连接字符串或账户凭据等;
采用加密技术来保障配置的安全性,并设置访问权限限制以防止对包含加密数据的注册表项、文件或表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
对配置文件进行修改、删除以及访问等操作的所有权限调整
(5)避免授权账户具备更改自身配置信息的权限。
确保配置管理界面的安全性;只有经过授权的操作员和管理员才能访问配置管理功能;通过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保护配置管理界面;实现远程操作的安全性保障通常需要通过加密通道完成;例如使用VPN这样的技术手段。
权限账号管理: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以规范权限账号的使用,在审批过程中对权限账号的申请和使用均需按照既定的规定执行,并对权限账号的操作行为进行详细记录
8. 日志审计
日志审计主要通过记录用户登录行为、业务操作以及系统运行状态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完整记录与存储。这种做法不仅确保了操作过程具有可追溯性和可审计性,并且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基于系统自身的安全需求以及国家安全合规监管的相关要求,在实施日志审计方面采取了多项保障措施:
事件记录,系统日志将对以下事件进行记录:
(1)审计功能的启动和关闭;
(2)信息系统的启动和停止;
(3)系统配置变更;
访问控制的相关信息包括:例如,在用户进行登录操作时因超过预先设定的最大重试次数而被拒绝的情况;以及成功的或无效的登录尝试。
(5)用户权限的变更;
(6)用户密码的变更;
(7)用户试图执行角色中没有明确授权的功能;
(8)用户账户的创建、注销、锁定、解锁。
当用户进行对数据的异常操作时(即出现以下情形),系统会触发相关日志记录机制:未能成功地读取或写入数据(如网络连接故障、权限不足等导致的操作失败);系统会强制覆盖或更新已有的数据标记/标识项(例如在数据库更新过程中发现旧有的标识项存在冲突);对于只读属性的数据项,则不允许执行任何修改操作(防止误配置);未经授权用户的访问行为可能引发的问题(如恶意爬虫请求);具有高级权限等级的操作者可能进行的行为(如试图篡改敏感信息)
日志内容,系统日志将包含以下内容:
(1)事件ID或引起这个事件的处理程序ID;
(2)事件的日期、时间(时间戳);
(3)事件类型;
(4)事件内容;
(5)事件是否成功;
(6)请求的来源(例如请求的 IP地址)。
为了避免因日志记录引发的系统敏感信息泄露风险,在记录日志时将避免存储包含用户个人隐私、财务信息、生理健康等关键数据的内容;即便个别业务运营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记录相关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对涉及的敏感信息采取脱敏展示措施。
系统的日志安全存储及访问:为加强保障系统日志的安全性, 将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确保系统各层级的日志存储和访问权限得到严格控制
(1)业务系统日志统一进行收集存储,不将业务日志保存到Web目录下;
(2)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日志被篡改,如数字签名;
(3)日志保存期限不少于6个月,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
1.
应用接口API安全设计
本平台建设将API接口作为支撑不同应用间通信的核心基础设施,在API的设计阶段旨在防止接口被大规模请求导致系统资源耗尽,并避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针对上述潜在威胁,在API设计期间将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以保障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1. API鉴权
- 在同一接口被多个系统调用时,实现对各系统的身份认证。
- 当用户的鉴权结果出现连续多轮失败的情况时,采取措施锁定用户的账号。
- 设置固定期限的账户锁定机制,在遭受基于暴力破解手段攻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阻止用户推断或获取其鉴权限密信息。
2. 访问控制
- 采用明确的标识符确保访问权限;
- 于不可信任的网络环境中采用安全通信协议调用接口。
3. http安全
使用HTTP POST请求传输鉴权的凭据信息。
4. 安全配置
- 该接口可配置多个用户标识符(IDs),这些标识符将被授权用于API调用;
- 该接口可通过指定白名单或黑名单设置可访问的IP地址范围,并允许多个IP地址用于API调用;
- 该接口可通过设置多个工作时段来控制API的访问时间。
5. 权限控制
- 实施API权限管理措施以保障数据安全,并防止越界访问;例如:A端用户可能获取B端用户的敏感数据;
- 根据角色划分权限范围并实施分类管理;禁止不同业务之间的人群的数据交互;
- 设置频率限制机制以规范API调用行为;并配置针对每个ID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最大请求数限制;
6. 凭证安全
- 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在凭证中设定相应的有效时间。
- 通过数字签名或数据摘要等技术手段来确保API接口的安全性。
- 系统禁止同一个用户标识符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登录操作。
- 为服务器端的操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凭证管理流程,并建议在每个凭证中引入高强度随机数值或特定参数来增强安全性。
7. 输入校验
- 该系统/程序/模块会对提交的所有输入参数进行严格的验证工作;
- 未经过处理的参数会被直接注入到SQL查询语句或系统命令中。
8. 输出编码或转义
当返回数据可能被客户端浏览器调用时,API旨在对输出数据进行编码或转义处理以避免跨站脚本漏洞的发生;
请求数据与返回数据必须采用相同的字符编码规范,并可选用如UTF-8、GB2312等标准。
9. 数据通讯与加密
在API传递数据的过程中, 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抵御非授权访问. 采用SSL等安全协议来确保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为了抵御基于已有安全算法的猜测攻击, 在接口设计中采用了经过验证的真随机数生成器来生成所有所需的参数
10. 错误处理
- 通过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来保障应用接口仅输出符合业务范围的信息;
- 在发生错误时避免泄露敏感数据, 包括系统详细信息、唯一标识符或账号凭证等;
- 设计通用错误提示并创建专用错误页面以隐藏调试信息, 包括语法问题、组件调用失败或数据库连接状态等。
11. 日志审计
对系统的API进行开启权限的审计,请确保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发生的时间戳、所涉及的API名称、客户端的IP地址、请求用户的身份标识符(ID)、具体操作类型以及结果状态码返回值(成功与否)和异常程度等信息。
(2)记录连接无效或者已过期的令牌尝试;
(3)在日志管理机制中, 为了防止由于日志收集操作而造成的系统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将采取措施以确保不存储或传输关键数据; 即使个别业务运营需要进行详细记录, 也将对相关信息实施脱敏处理; 借助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
1.
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在现代信息安全领域中,应用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涵盖统一的应用层面的防护体系。云计算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作为一种全新的Web服务模式,在推动互联网向Web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实际应用中,“应用安全防护措施”这一概念主要体现在Web Security方面。具体而言,“ Web Security”涉及两个核心维度:首先涉及的是Web应用程序自身的安全性问题;其次则关注的是网页内容的安全性问题。
Web应用呈现形式丰富多采,在防护工作上同样面临着较高的难度。为此可采用网页过滤技术、用于防范间谍软件攻击的工具以及具备防止数据篡改功能的机制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防护工作。同时通过优化安全配置方案来提升整体防护能力包括定期审查中间件版本及其更新程序安装记录合理规划账户管理策略并实施定期监控系统日志记录以及异常事件分析等措施以全面识别并消除潜在的安全威胁
1. Web防篡改
该防护系统具备广泛支持的主要操作系统类型的能力,并可实现以下核心功能:广泛支持的主要操作系统类型包括Windows/Linux/FreeBSD/Unix类软件(如Solaris/HP-UX/AIX/SGI),而常用的Web服务器类型则涵盖IIS/Apache/SunONE/J2EE系列(如WebLogic/WebSphere/Tomcat/Resin)。
该系统通过集成Web服务器核心内嵌技术和智能特征分析技术,在检测网页篡改的主要攻击手法(包括Web Shell、非法上传、SQL注入及跨站Script攻击)时实现了精准检测与有效防护功能;同时运用增强型内核层文件保护技术,在执行过程中确保目标文件不被非法进程侵扰。
在遭受网络攻击后,Web应用防护系统具备应对网络攻击后的修复功能,并保障数据完整性,并完成受损文件的自动修复
2. Web漏洞检测
(1)全方位多层次检测
从规划网站安全策略的各个层面出发进行详尽的安全审查,并涵盖以下内容:
系统更新包,
有害脚本,
代码审查,
恶意攻击,
SQL漏洞,
跨站脚本漏洞,
登录入口,
以及关键系统的敏感信息等。
(2)本地安全检查
通过执行远程SQL注入扫描以及跨站漏洞 scan等方式对 website code 施行 external 黑盒测试,则 website code 的 security inspection 将被视为对其 comprehensive 直接的审查. Web-based scan 工具能够对 website code 执行 local security assessment, 从而识别出包括 SQL injection attack, cross-site scripting vulnerabilities 以及 network attack 等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隐患.
(3)覆盖面最广的漏洞库
Web漏洞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当前网络环境中关键的、广为采用的系统及数据库中的潜在风险,并能实时追踪并更新相关信息以保持检测的有效性。该系统通过持续监控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态势,在发现潜在威胁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以实现对潜在威胁的有效发现与快速响应。
(4)漏洞信息的准确识别和判断
通过渐进式扫描分析手段,结合当前先进的操作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和智能端口服务识别技术,在精确解析被扫描对象的各项关键信息的同时(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版本、网络名称、用户资料以及非标准端口中暴露的服务类型),能够实现对被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故障排查功能。
(5)强有力的扫描效率保证
整合运用前向探测阶段、渐进式分析以及多线程协同作用的技术;能够迅速识别目标网络中的存活主机;随后基于渐进式探测的结果决定最优扫描方案;并行启动多个线程执行全面.scan. 从而实现了 scan 任务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目标.
3. Web安全监控
近年来有超过七成的攻击主要源于Web攻击,并且这一情况显示出持续上升趋势。一系列数据表明传统的Web安全防护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局势,并且实现对Web安全事件的常态化监测、预警与态势分析已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Web的管理系统中,浏览器端用户通过HTTPS协议传输层与系统进行交互,实现了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系统全天候持续运行着Web安全监控机制,在任何可能被入侵的站点都无一遗漏地实施监控措施;该系统能够快速扫描并识别潜在威胁;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可视化展示技术实现;智能化的威胁检测系统能够自动分析数据并采取防护措施;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会在第一时间响应并采取防护措施
4. Web安全防护
鉴于不同业务类型的需求,在线协同的系统数量较多,在实际运营中往往会导致Web应用安全漏洞的产生。这些漏洞容易引发Web安全攻击事件,并且这种攻击手段能够迅速将一个合法正常网站攻陷,在被感染后的主机上下载恶意程序以达到攻击目的。现有的防火墙、IPS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Web应用的有效防护;因此,在政务云平台上部署专业级的Web应用防护系统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措施。
WAF通过实时分析进出Web服务器的相关HTTP流量数据进行检测与过滤,并以精确识别并有效阻止各类针对Web应用的攻击行为。该技术方案则可有效防范网页内容篡改风险、防止网站被挂马以及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泄露等关键安全威胁。
1. 数据安全保障
基于平台数据的多源异构特性
于平台各子系统中部署应用防火墙,并配置其Web防护功能模块,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对网页内容进行防篡改操作的同时保障各类型用户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与一致性;同时,在存储层实施定期备份策略以增强容灾能力,并采用可追溯的数据验证机制来保证原始信息记录的真实性;当网络传输过程出现不完整情况时,则实施数据重传策略以减少潜在损失影响
信息保密等级:基于国产密码加密技术确保存储与传输过程中所有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并涵盖鉴别数据、关键业务信息以及敏感个人隐私等关键领域。
3. 数据可用性:制定容灾备份方案并实现异地冗余备份策略,在系统遭受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影响时能够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实现系统的恢复运行,并保证关键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1.
数据脱敏处理
本次平台采用了对称国密加密算法,并运用特定的数据遮蔽技术和确定性屏蔽策略,在预设敏感信息中实施脱敏处理。为了确保完整性,在完成脱敏后又将一些参数值转换为特殊符号以补足原始数据位数。随后,在数据库层面执行脱敏操作的同时,在展示层单独实施可逆的数据去隐私化处理步骤以保障信息安全
1.
数据传输安全
数据传输主要涵盖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一是跨网络区域的数据传输;二是不同系统的数据交互。
其中,在跨网络区域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默认使用接口来实现各节点之间的通信。
各对接端采用基于国密算法的安全加密手段对所有相关数据以及报文进行多层次加密处理后才进行传球。
这样就能有效保障在整体的数据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性。
敏感数据编码。平台对敏感字段采用国密算法进行编码后存入数据库中,在系统调用时(即运行时),后台先解码后返回对应的原始明文信息;
前后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国密算法进行非对称加密,从而保证了传输的安全性。后端系统会生成一对公私钥,并将公私钥传递给前端应用使用;具体来说,前端会通过获取的公有钥匙来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加密处理,而后端则会利用获取到的私有钥匙来完成这些加密数据的解密过程;
3. 数据传输。各应用系统之间或平台与第三方系统通过接口实现信息交互时,在共享交换平台上需建立非对称密钥pair。发起请求时需采用服务端的公钥加密请求报文,并以自身私钥签名加密后文稿;接收方接收到此报文后应先使用公钥验证报文签名无误后才可解密自身所持密文。
1.
数据存储安全
该平台采用了PostgreSQL数据库系统,并实现了对数据库资源池网络访问的有效管理。平台通过独立物理存储实现数据存储功能,并确保了将数据存储与数据库资源区分开来以实现安全性目标。从而确保了在物理设备上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
1.
数据备份
平台数据库采用多种数据备份方式,以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备份。
双机备份:其核心理念基于两台服务器通过磁盘阵列或纯软件模式相互连接形成互为备用的架构体系,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用服务器能够持续运行以避免业务中断。该方案特别适用于对系统连续运行时间和数据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发生主系统停机事件时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2. 全面数据备份:定期对平台执行一次完整的全量复制操作,在指定时间段内若出现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则可以通过上一次备档状态快速复原至故障前状况。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原始数据的安全性,在遭受严重信息损失事件时仅需回滚至最新备档阶段即可完成全部复原过程。
3. 增量备份:采用增量式备份策略时首先要完成按顺序完成全量备份,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再执行一次增量式备份操作,并且仅针对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内容进行记录。一旦数据丢失,则先恢复到最近的完整全量备份状态。随后按日期顺序逐步恢复每日的增量备份文件即可恢复至前一天的状态。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节省存储空间、恢复过程高效。
1.
数据访问控制
实施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措施,并优化身份认证流程。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策略对系统进行全面防护,并实施针对平台的权限管理策略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防止平台在遭受非法登录攻击时发生数据泄露与系统破坏,并确保其无法获取重要信息与敏感数据。
1. 网络安全保障
网络防护
部署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漏洞扫描工具,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外网或内部网不同信任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权限管理。基于预先制定的安全策略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防火墙设备对手册协议进行细致级别的访问权限配置;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根据最新的威胁情报信息库实时监控进出网段的所有操作行为,并在发现异常时立即记录日志并采取阻断措施以避免潜在风险;运用网络扫描工具对包括Web站点在内的所有关键组件进行全面检查,并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以生成详细的修复方案。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性。
1.
通信传输
该系统的关键性数据对于其应用至关重要,在通信传输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的双重保障。为此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采用国产密码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1.
可信验证
基于信任基础对通信设备的启动序列、核心功能模块以及关键配置参数等进行全面信任评估,并在应用的关键操作阶段实施动态信任管理,在发现系统信任状态异常时触发告警机制,并将评估数据整理生成审计报告提交至安全监控中心。
1. 管理安全保障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平稳运行,在强化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 应重点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两个关键领域加强系统安全性
1.
安全规章制度
平台涵盖领域广泛且情况错综复杂,在安全管理中其制度化程度对整个平台的安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必须从建设到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环节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并明确界定各岗位的安全职责权限以及合理划分人员的职责权限等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从建设到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环节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1.
安全管理手段
安全管理手段是实施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工具,并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提供技术保障。有效利用现有安全管理手段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并有助于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降低因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隐患。
1. 安全实施服务保障
平台将由专业的安全团队负责全面评估设备运行状态以及系统的日志信息,并通过执行系统安全扫描和渗透测试工作来更加精准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点;随后依据分析结果优化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在此基础上持续提升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
1.
上线源代码检测服务
为系统源代码提供专业的安全评估服务,在识别潜在威胁的同时能够准确评估软件缺陷风险并及时发现问题潜在问题。该服务可采用自动化工具执行初步扫描对于扫描中发现的可疑线索进行详细分析并确认以生成问题分析报告及相应的整改建议书
1.
上线安全测评服务
为平台提供线上安全测评服务,并涵盖以下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安全渗透评估活动(如利用黑盒测试方法模拟攻击场景),实施系统漏洞扫描与修复方案分析(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源码识别潜在缺陷),执行网络端口扫描分析(利用pentest工具识别未配置防火墙的入口),以及开展弱密码验证测试(通过统计敏感字段中的低强度密码比例识别潜在风险)。
1.
数据库审计
针对数据库安全的审计服务方案涵盖以下内容:包括对数据库运行日志进行分析、对数据库操作行为进行审查以及生成关于数据库安全状况的评估报告
数据库审计服务基于对数据库多种状态和信息交流的持续观察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精准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且借助日志记录系统实现了对异常事件的及时追踪与追溯。其主要功能涵盖敏感信息识别、系统运行状况监测、潜在威胁排查以及日常操作行为跟踪等方面。
1.
数据库防火墙
该系统包含三项主要功能:基于命令行界面的安全过滤机制;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和访问权限实施精细化保护措施;以及生成与系统运行相关的安全监控报表。
基于动态监控机制的基础上, 数据库防火墙能够实时分析用户的实际操作行为, 并自动生成一套完整的安全模型. 此外, 该系统还采用了独立的安全策略与动态防护技术, 能够快速识别并阻止任何形式的SQL注入攻击以及违反规定的行为模式. 主要功能涵盖对企业级数据的有效隔离, 多因素认证机制, 自动生成安全模型, 异常行为识别系统识别潜在攻击企图等功能. 产品具备高性能架构设计, 高容量存储能力以及全面的数据监控报告生成能力等优势特点.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保护服务, 保证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不受影响, 并快速满足合规要求
1.
漏洞扫描服务
漏洞扫描可用于本地或远程检测系统潜在存在的漏洞。作为一种或多种自动化工具,
漏洞 scanner(Scanner)能够高效地获取业务系统的相关信息。
例如,在一个网络端口 scanner 中有能力快速识别大量主机开放的服务,
从而确定业务系统所涉及的所有 IT 设备及其运行状态。
该 scanner 遵循 scan time selection, single-point scanning, 和主备分开等原则。
在完成 scan 分析后,
请提交经过详细分析后的 scan report 和原始 scan report,
并提交的对象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系统应用等。
安全漏洞扫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安全防护工作,并可被视为软件产品或信息系统的测试手段,在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之前实施预防措施。
1.
在线Web网站监测
为网络在线安全监控服务提供支持,在线Web平台可检测木马程序植入、信息内容篡改行为以及敏感词汇识别异常行为,并能监控隐藏链接异常行为和提升网络运行可靠性。
1.
安全重保服务
致力于为重要时期建立全面监控与防御机制,并协助该系统通过先进措施保障网络运行安全;通过完善应急响应流程,在遭受攻击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程度。
应急响应措施是在客户系统遭遇病毒传播、网络攻击或遭受黑客入侵等安全事件后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信息业务中断、系统停机或网络服务瘫痪的可能性,并降低潜在的数据丢失风险及对企业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当上述问题对组织和业务运行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时,由专业的安全团队提供入侵原因分析报告及详细的业务损失评估报告,并协助实施系统的快速修复增强措施及针对入侵行为的详细追溯与证据收集的服务。
1.
应用系统渗透测试服务
渗透测试是由具备高技能与高素质的专业安全人员开展、并模仿常见黑客所使用的攻击手段对目标系统进行渗透性侵入。其目的是深入挖掘并揭示目标系统的潜在漏洞以及未知的脆弱点,并向租户提供相应的安全建议。
渗透测试服务的覆盖范围主要涵盖了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应用程序,并延伸至网络设备。
涉及的操作系统类型包括:微软的Windows系列及其服务器版本(如Windows Server)、基于Linux发行版的开源操作系统的不同分支(如Linux发行版)、IBM的AIX平台以及Sun Microsystems的Solaris环境;此外还有自由软件基金会(FSF)支持的 FreeBSD 系统。
应用系统包含以下主流类型:MySQL数据库、微软SQL服务器数据库(MS 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O/R)、MSSQL数据库(微软自动数据控制库)、SyBase平台(SYP)、“Informix”的关系型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等主流数据库;Apache服务器平台、“IIS”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Tomcat”的Java servlet容器、“WebLogic平台”的企业级Java servlet容器;以及FTP服务与DNS服务。
Web程序包括:ASP、PHP、JSP、.NET、Perl、Python、Shell等语言编写的Web程序。
网络设备包括:常见厂商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1.
安全加固服务
因为平台功能较为复杂且代码规模较大,在设计阶段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潜在的破绽。主机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在设计阶段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潜在的破绽;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察觉到这些隐患的存在;然而,在系统配置不当的情况下则会引入额外的安全风险。因此,在投入使用的前期以及日常运营过程中,则必须对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加固措施。
进行软件系统的安全加固相当于对其进行全面配置的过程。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中间件等软体系统而言,在其生命周期内实施一系列防护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风险点:一方面通过施加补丁更新以及强化账号的安全性来加强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重新设置相关安全参数来优化访问权限管理策略;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手段消除漏洞与潜在入侵路径,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增强措施以提升系统在面对攻击时的抵抗力与稳定性;最终目标是增强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并显著提升了整体的安全防护能力。
- 项目实施管理
1. 项目组织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规范管理流程, 系统性地执行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管理组织架构、详细规划方案以及进度控制策略等内容, 以保证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把控. 同时, 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拥有一支由一名信息安全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担任核心 lead 以及一名信息安全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组成的专业团队, 负责对参与项目的各方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 制定全面的实施方案, 并为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为确保平台建设顺利实现目标,并在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经过协调成立了基于承建公司而设立的六个专业团队:包括项目需求调研小组、项目开发组、项目测试组、项目实施组、质量保证组和运行维护组。
1. 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领导小组制定总体项目规划与安排,承担重大事宜协调和工作推进。
2. 项目需求调研小组
项目需求调研小组承担全区项目需求调研的相关职责,并主导系统项目的全方面需求分析
3. 项目开发组
项目的研发团队基于需求调研开展工作,在遵循既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下完成了项目建设方案及需求确认单的开发任务(由承建公司负责)
4. 项目测试组
项目测试组负责平台开发相关的测试任务,在外观、功能、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测,并涵盖兼容性和性能指标的评估工作。 contracting company handle the functional and performance defect testing for the project.
5. 项目实施组
由承建公司派出的专业团队负责开展项目的现场需求调研;负责整个项目的现场系统安装与部署过程;负责对现场客户的指导培训工作;为项目领导小组提供阶段性成果的顺利推进支持。
6. 质量保证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质量保证组负责完成各项关键环节的质量把关工作, 包括项目整体建设质量控制, 软件系统功能验证以及数据准确性评估工作.
7. 运行维护组
运行维护组承担平台日常维护的任务,并迅速应对和解决问题可能出现于平台运行中的情况, 以确保系统的长期正常运作
1. 项目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的周期安排, 将项目的实施过程划分为前期准备期, 需求分析期, 总体设计期, 数据库构建期, 平台开发期, 测试验证期, 试运行准备期以及最终验收期等多个阶段; 并对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 工作内容以及负责人员进行详细说明; 基于需求制定关键里程碑产品; 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推进, 以确保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项目实际进展往往涉及多个阶段的衔接与协调; 各个阶段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重叠情况; 如表6-1所示
表6-1 项目进度计划
| 序号 | 项目阶段 | 具体任务 | 计划时间 | 里程碑产物 |
|---|---|---|---|---|
| 1 | 项目准备 | 落实项目管理组、项目研发组、项目测试组等各小组的人员及职责,同时准备好项目调研材料。 | 3天 | 实施方案、需求调研模板 |
| 2 | 需求调研 | 对矿区信息化情况进行调研,包括现状调研和需求调研。 | 15天 | 需求分析报告 |
| 3 | 总体设计 | 详细分析平台需求,设计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网络架构等。 | 7天 | 需求规格说明书、总体技术方案、 |
| 4 | 平台研发 | 原型功能设计 | 15天 | 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设计说明书 |
| UI效果设计 | 10天 | |||
| 数据库设计 | 14天 | |||
| 应用开发 | 30天 | |||
| 5 | 平台测试 | 对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 30天 | 测试方案、测试报告 |
| 6 | 平台试运行 | 部署运行环境,平台进行试运行。 | 30天 | 试运行报告 |
| 7 | 平台上线 | 完善平台BUG和功能,平台正式上线。 | 5天 | 上线计划 |
| 8 | 项目验收 | 准备验收的相关材料,完成项目验收。 | 1天 | 验收文档、验收报告 |
1.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是从识别风险到分析评估直至采取应对策略的完整流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最大化积极因素所导致的影响效果 同时又要最小化消极因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当无法准确预测项目的未来事件时 可以运用结构化的方法对计划进行审查 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缺陷 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潜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风险管理包含在预防潜在危机措施之内。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成功几率,并降低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风险管理主要关注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策略等环节。实际上,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贯穿有系统的一系列管理流程:首先是进行充分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然后是对这些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与估算;接着是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后是对各项已确定的风险事项进行持续监控与跟踪处理。这种做法有助于让 risk 管理者主动识别潜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1.
风险分析
为应对项目风险提供有效手段的一套体系化方法论就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特别注重事前对潜在问题的识别与评估;通过系统地收集并整理出所有可能影响项目的潜在问题清单;从而确保能够有备无患地推进项目的实施过程;而当需要罗列这些潜在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从多个维度去考察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影响源;最终达到全面了解整个项目的运行状态的目的
就整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该项目的风险划分为综合类与专项类两大类. 综合类的风险通常基于项目的特性而产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挑战. 专项类的风险则源于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单元后,在执行这些单元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初期的识别阶段以及评估系统脆弱性的环节.
就整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该项目的风险划分为综合类与专项类两大类. 综合类的风险通常基于项目的特性而产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挑战. 专项类的风险则源于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单元后,在执行这些单元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初期的识别阶段以及评估系统脆弱性的环节.
1.
1. 综合风险分析
就项目的全面布局而言分析指出, 本项目属于一类规模宏大的信息化系统工程, 它具备哪些显著特点:
涉及的项目规模宏大且涵盖的工作项目众多;资金投入规模较大且整体推进速度较快;实际操作中对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
不仅具有单一信息系统的特点,并且也具备项目群实施的特点;因为项目具有这些特性,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以下风险性。
1. 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协调实施方面的风险性
这一挑战源于项目管理领域的独特性,在制定计划、预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实施质量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鉴于项目的规模庞大且包含多项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关联的内容领域。这使得整个项目的整体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交织的风险因素。
2. 由于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但周期相对较短而导致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确定项目范围时往往面临的时间与费用的权衡关系。涉及的应用软件开发任务繁重且工作量较大同时项目的工期相对较短这也导致了项目的范围与时间上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进而给如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形成了影响实施过程的一系列潜在风险。
3. 项目建设经验欠缺造成的实施风险性
导致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项目规模庞大且涉及广泛的业务领域。该系统涵盖网络与软件领域,并存在部分建设内容缺乏前人积累的经验问题;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无法直接借鉴已有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必须通过实践探索才能完成系统的搭建工作;鉴于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进度控制与技术实现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与困难。
4. 项目受不可控因素影响产生的风险性
该项目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在信息化的本质基础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保障。
(2)本系统各共建单位均具有独立的运作机制,在当前情况下可能面临因理解不足而导致无法有效配合及获得必要支持的风险。
(3)本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巨额投资、技术含量高且存在较大风险的系统工程;由于存在严重的问题如项目管理存在重大失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未严格执行既定操作规范等都可能增加本项目的失败几率。
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会导致许多工程项目无法获得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等方面的良好管理和控制结果,在出现问题时各方往往推诿责任导致项目中途放弃或者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5. 项目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可能存在的风险性
外部风险主要源于项目的政治及经济环境变化,并涵盖与项目相关的法规或行业标准变动以及组织架构的变动或自然灾害等事件。不同类型的外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与其性质密不可分。
1.
1. 专项风险分析
对于本项目的风险,我司具体分析如下:
1. 按项目系统要素分析
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系统要素风险:
项目环境要素的风险中最常见的是政治层面的风险、法律层面的风险以及经济层面的风险等;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动荡、法律纠纷以及经济波动等;
(2)系统结构风险涉及以项目单元为分析对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挑战。这些包括各项资源投入的增加以及多个方面的问题。
(3)其他方面的风险,如外围主体(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产生的风险。
2. 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分析
基于项目目标系统结构的分析工作是这样开展的;该分析结果反映了风险的作用;具体来说,则涵盖了以下几项风险。
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的情况包括个别(工程活动、分项工程)未能按计划完成或是全部工程延期交付等情况。我们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依次推进,并确保各个阶段的任务安排相互衔接紧密。任何关键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导致整体项目周期受到影响
(2)费用风险,这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报价风险、收入减少等;
(3)质量问题涵盖多个方面:如工程验收不达标、试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以及通过评估和检查发现部分质量问题,并未能满足既定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要求。
(4)生产能力风险,项目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
(5)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可能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政治和社会目标。
(6)法律责任风险,可能因此被起诉或承担相关法律的或合同的责任。
3. 按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分析
这一分析涉及极具挑战性的内容
例如,在指导方针或战略思想出现偏差时可能导致项目总体目标设计出现问题;
(2)环境调查和预判的风险;
(3)决策风险,如错误的选择,错误的投标决策、报价等;
(4)项目策划风险;
(5)技术设计风险;
(6)计划风险,如目标的错误理解,方案错误等;
(7)在实施过程控制时需关注的各项潜在问题及其影响包括:合同履行与物资供应等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新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应用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以及分包单位协作情况可能存在的不足;此外还需防范由于项目管理失控情况可能导致的整体进度延误等问题的影响
(8)运营管理的风险,如准备不足,无法正常运营,销售不畅等的影响。
1.
本项目相关风险列表
1. 非系统风险及应对
所指的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涉及一些与项目实施无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项目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并其影响范围涵盖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具体数据可参考表6-2。
表6-2 非系统风险及应对
| 风险名称 | 风险描述 | 出现概率 | 影响程度 | 应对措施 |
|---|---|---|---|---|
| 政策风险 |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颁发了与为项目提供支持依据的条文产生全部或部分冲突的法规、文件或者为项目提供支持 依据的条文失效。 | 低 | 小 | 本项目有可能遇到此类风险,由于通常情况下要遵循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整体的政策原则,因此遇到政策改变时要及时报请业主部门进行决策,尽量争取将项目纳入政策允许的例外范围,特事特办。 |
| 领导决策风险 | 由于政府是层层决策机制,很难在一开始就得到高层领导的指示,而每一级领导通常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经常出现项 目实施已接近完成,却被主管领导一票否决的情况。 | 高 | 大 | 高层领导考虑的多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基层领导考虑的多是细节层面的问题,通常难以统一,若要需求一次性确定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做方案的时候要尽量使架构灵活,可扩充性强。软件开发尽可能采用构件或模块方式,增强重用性,最大限度适应需求频繁变更。方面则尽可能地成熟稳定的技术和标准化的软硬件。在正式实施前多通过静态原型等手段汇报沟通,充分了解各级领导的偏好后再确定方案。另外正式实施前要多请示,阶段工作要常汇报,在让上级领导决策前要尽量说明前期已完成工作,并预先指出哪些变更会对项目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以免领导在未做详细了解的情况下主观表态。 |
| 其它部门干 预风险 | 系统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实施过程中受到其它强力政府部门以不符合某方面规划等理由对系统提出较大幅度的更改要求。 | 高 | 大 | 建设前期尽量与各主管部门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全面征求意见,事先取得支持,同时在技术实现上尽可能采用开放标准和可扩展的架构。 |
| 战略改变风险 | 主管部门发展战略改变,不再需要建设该系统。 | 低 | 大 | 通常只有大的人事变动或者大的政策变化才会影响到一个部门的整体战略,因此要经常与主管部门沟通,保持与各相关部门尤其是规划部门的密切联系,确保项目目标与部门战略的长期一致性,如果无法避免战略变更,应通过多层面沟通,争取在制定新战略时优先考虑加入与项目相关的战略内容。 |
| 管理风险 | 政府部门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经验不足,对项目控制力度不够或控制过度。 | 高 | 大 | 项目方需要经常与业主方项目管理者沟通,除了项目内容之外,还要包括项目管理知识等周边内容,同时要注意工作细节,有隐患时应主动提示业主, 增强业主的信任度,确保业主的必要协调力度,避免业主不必要的干预。 |
| 进度风险 | 不能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 | 中 | 中 | 将项目切块,实施划分到轮,按照轻重缓急分轮次实施,通常高层领导主要关注表现层,要确保平台总体框架和门户系统稳定准确并优先开发,其它部分可以放在后期实现。由于需求变化的不可控性 2 项目超期不能结束的情况较多,因此我方需要严格控制各承包商的计划,强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并行实施或进度压缩等方式保证领导要求或文件规定的上线工期,将一些不可见的隐蔽工程放在上线后实施。 |
| 成本风险 | 项目投入超出预算范围。 | 中 | 中 | 一方面要控制需求,防止“镀金”,另一方面要创新管理,尽量减低人工成本。如果确因客观原因造成超预算,应与业主协商,从其它经费中协调,或追加预算。 |
| 法 律风险 | 合作双方在许可权、专利、合同失效、诉讼等情况发生 | 低 | 低 | 很多项目在协议中会约定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但是政府本身又不可能通过销售已建系统盈利,因此至少应保证产权共有,双方在签定合同时应仔细审核合同条文,明确责权,本着互利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则制定条款,不宜生搬硬套。 |
| 客观因素 | 不可抗力发生:自然灾害、电信故障等不可抗力发生。 | 低 | 高 | 天灾人祸纯属意外,应尽可能建议业主设立异地容灾中心,以确保安全。将一些不可见的隐蔽工程放在上线后实施。 |
1.
1. 系统风险及应对
所谓系统性风险,则是指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人员或事件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潜在威胁。项目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各有不同。这种系统性风险可能源于业主方的相关因素影响也可能源于实施方的关键因素制约无论何种情况都需要双方齐心协力才能得以妥善应对具体情况可见于表6-3中
表6-3 系统风险及应对
| 阶段划分 | 风险名称 | 风险描述 | 出现概率 | 影响程度 | 应对措施 |
|---|---|---|---|---|---|
| 规划与准 备阶段 | 目标风险 | 业主或实施方对项目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实际的目标描述 | 低 | 高 | 业主和实施方要经常沟通交流,明确项目目标,并确定考核目标实现的方法。 |
| 范围风险 | 业主未明确项目范围, 需求外延不断变化。 | 高 | 中 | 由于业主通常不是专业人士,同时本项目又没有可参照样板, 因此很容易出现项目范围不明确的情况,承建方需要帮助业主完成对项目范围的界定,并在实施过程中控制范围,超出部分 建议业主分期实现。 | |
| 沟通风险 | 实施方缺乏与业主沟通或业主难于沟通造 成理解偏差。 | 高 | 中 | 承建方要主动加强与业主沟通,要尝试通过会议、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进行沟通。同时要学会 换位思考,多从业主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 |
| 业务了解风险 | 实施方需求分析人员由于知识缺陷,无法全面理解相关业务。 | 中 | 高 | 承建方的需求人员要安排足够多的时间加强对与需求相关的业务了解,避免无法理解需求的真实含义。 | |
| 需求理 解风险 | 实施人员没有对需求 仔细研究,出现误解需求或部分理解需求等情况。 | 中 | 中 | 承建方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所有参与人员集中讨论需求,并取得一致理解,并及时将对需求的理解与业主沟通交流,确认对 需求的理解未出现偏差。 | |
| 可行风险 性 | 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 实施方案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 | 中 | 高 | 如果可能,可以邀请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出具相关报告。因为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一定要界定好技术实现 的时间与资金等前提条件。 | |
| 细节需求 频繁变更风险 | 业主不断变化需求细节,积少成多,产生很多额外工作量 | 高 | 中 | 承建方要科学控制需求变更,通过项目组集体决策的方式确定变更,除了严重影响使用外,细节变更要批量修改,不要一事一改。 | |
| 需求变更 缺乏管理 风险 | 业主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 | 中 | 中 | 我方协助业主加强对需求变更的管理,责任到人,签字确认。 | |
| 文档管理风险 | 实施缺乏有效文档管理体系 | 高 | 低 | 应建立严格的文档管理制度,包含对错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错误追踪管理系统。 | |
| 需 求变更 缺乏分析风险 | 实施方对需求的变化缺少象原始需求一样的分析过程。 | 高 | 低 | 承建方要对所有需求的变更与原始需求一样重视,要逐条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对原设计的影响,全面变更实施计划后再进行 变更实施。 | |
| 设计阶段 | 项目队经风险团验 | 实施方项目队伍缺乏经验,或缺乏有经验的核心技术人员 | 中 | 高 | 业主加强对开发团队的审核,包括团队合作、组成人员资质和经验等。 |
| 实施者自行变更风险 | 实施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考虑自身成本利益等原因在未得到业主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变更需求或需求的实现方式。 | 低 | 中 | 要明确约定实施者不得随意变更用户需求,如需变更需得到需求者认可方可实施。 | |
| 计划风险 | 仓促计划,盲目制定工期,造成进度无法按计划控制。 | 低 | 中 | 科学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并经过共同论证后再严格实施。 | |
| 漏项险 风 | 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某个功能没有考虑进去。 | 低 | 中 | 设计后需要多方复核,仔细对比需求说明书与设计说明书的各相关项。 | |
| 开发与 实施阶段 | 开发环境风险 | 开发软件环境没有准备好或与实际环境不同,导致产品无法装载到运行环境。 | 低 | 低 | 需要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确认环境的一致性,要精确到产品的版本号及补丁情况。 |
| 整合风险 | 项目中涉及对已有数据和系统的整合。 | 中 | 低 | 在实施前应做充分调查,了解已有系统的所有技术细节,采用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整合方案,并制定接口规范,规划时尽量减少新系统的异构。 | |
| 设计风险 | 由于系统设计错误带来实施困难。 | 低 | 高 | 系统设计方案完成后,需要业主方组织成立技术专家组共同确认设计方案,及时发现设计漏洞。 | |
| 人员能力风险 | 程序员开发能力差,或程序员对开发工具不熟。 | 高 | 低 | 所有的项目组成员要做预先业务能力审核,如遇更替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审核,确保人员具备足够的 业务能力。 | |
| 项目范围改变风险 | 已经开始实施后用户突然要增加或变更一些结构性的功能,需要重新考虑架构设计。 | 低 | 高 | 架构设计尽量灵活, 采用构件开发等方式增加应变能力,同时要做好充足的需求调研,细化业主需求,并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交给业主,避免实施过程中发生结构性修改。 | |
| 项目进度改变风险 | 由于特殊事件或得到上级领导指示,业主方要求提前完成任务。 | 低 | 高 | 如果进度改变不可避免,必须重新制定详细计划,并利用非工作时间加班或增加人手来缩短工期,如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需事先向需求方说明,并将项目拆分,先尽量完成表现部分保证上线要求。 | |
| 人员变动风险 | 项目组成员流动比较频繁,交接不顺利或管理不到位,造成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 中 | 中 | 完善文档管理制度, 所有重要岗位备有相应的替换人员,同时考虑采用一些快速开发工具,尽量减少纯手写代码,严格要求注释格式,增强可读性。 | |
| 团队配合风险 | 开发团队内部或多个开发团队之间沟通不够,导致程序员对系统设计的理解上有偏差。 | 低 | 中 | 实施方各个开发团队都应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并在实施前做好相关约定,确保统一认识。 | |
| 备份险风 | 没有有效的系统备份方案,遇到硬件瘫痪等严重故障后无法重建系统或造成重要数据丢失。 | 低 | 高 | 实施者在开发系统时应及时备份并事先准备应急预案。 | |
| 测试计划风险 | 没有切实可行的测试计划,导致测试的功能点不全,有些潜在的问题在测试阶段未及时发现。 | 低 | 低 | 业主与实施者应配合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将技术测试和业务测试分开,责任到人,并严格按照问题 修改机制操作。 | |
| 测试员经风险人验 | 没有专业的测试人员或测试人员对业务不熟悉,测试经验不足。 | 低 | 低 | 参与测试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项目可以请专业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评。 | |
| 部署阶段 | 部署风险 | 运行环境和产品开发环境差异,尤其是开发机器与服务器硬件配置差异等原因造成部署困难。 | 低 | 低 | 尽量保证开发时使用与最终部署环境相同的硬件条件,如果部署环境硬件条件过高则应事先与厂商了解硬件相关特性,确保 部署可能性。 |
| 部署计划风险 | 部署计划制定不完善或者对该工作认知不足。 | 低 | 中 | 组织有经验的人员集体讨论部署计划,群策群力,完善部署计划。 | |
| 人员能力风险 | 系统人员对知识了解不足。 | 高 | 低 | 部署人员要做预先进行系统和软硬件的知识培训,最好有具备经验的人员,如遇更替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审核,确保人员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 | |
| 人员分配风险 | 节点分散,部署人员不足 | 高 | 低 | 制定合理的部署计划,分批、轮次开展工作,同时也尽可能多的组织部署人员。 | |
| 采购风险 | 由于平台采购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当系统需要上线时必需的设备或系统软件没有按时到货。 | 低 | 低 | 业主方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安排采购提前量,尤其是本项目需要走公开招标流程,必须提前足够长的时间启动招标工作。 | |
| 软硬质量风险 | 软硬件质量不符合要 求 | 低 | 高 | 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信誉好的供货商,到货检验要认真仔细验货,剔除不合格的软硬件货物。 | |
| 遗留系统风险 | 遗留系统与本项目的平台不兼容 | 高 | 高 | 各节点对遗留系统的接口进行规范,使之与本平台兼容,或者各节点提供经费,由承建方协调解决不兼容问题。同时本平台的接口、数据等需要符合国内标准规范,便于进行标准化管理。 | |
| 一致性风险 | 不同开发软件接口不统一 | 高 | 高 | 集在项目伊始需要制定相关规范,约束各承包单位的工作要符合规范化、标准化。 | |
| 测试与验 收阶段 | 质量风险 | 编码结束后总体或部分系统质量差,如速度慢,易用性差等。 | 低 | 高 | 实施管理者要分阶段严格控制代码规范性,逐步测试,必要时引入专业分析工具定位造成质量问题的代码位置并安排修正。 |
| 测试风险 | 测试用例未覆盖全面,遗漏某些地方 | 中 | 中 | 具有丰富测试经验的人员进行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尽可能将方方面面豆芽考虑到。 | |
| 使用者不满意风险 | 业主方并不是最终的使用者,当系统基本完成后相关使用者对系统不满意造成需求变更。 | 中 | 高 | 业主应在项目的各阶段组织使用者参与意见,边测试边改进,不要在系统接近完成时再征求使用者的意见。 | |
| 试运行与 售后服务阶段 | 大流量风险 | 面向工地各级用户可能会访问量过高评估误差,过高估计会造成投资浪费,过低估计系统将无法承受,造成访问速度慢甚至宕机。 | 低 | 高 |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 门户软件系统要支持分布式布署,并准备好足够的硬件备机,当出现过高流量时立即启用负载均衡方案、高速缓存方案等高可用解决方案。 |
| 系统应用安全风险 | 任何系统都无法保证不存在任何漏洞,尤其是通过网络访问的系统。 | 中 | 中 | 采用限制使用者 IP 地址或通过数字证书认证等方式加强访问的安全性。 |
1.
风险性质
1. 风险的客观性
风险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其存在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能转化为现实这一特点上。从本质上说,在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中都存在着各自独立地存在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可能会体现出风险的存在并进而成为现实的现象,并非只有当风险主体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时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其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并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中
2. 风险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之于风险意味着其发生时间和程度均难以预测。这不仅表现在其发生的时间点和地点以及发生强度均不可知上,在某种程度上还与其潜在的影响范围相关联。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潜在的风险。
3. 风险的不利性
一旦发生潜在的风险问题,则会对相关方造成压力、可能导致失败或者直接带来经济损失。这一情况对相关方而言是十分严峻的问题,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之前做好合理的决策,并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风险影响。
4. 风险的可变性
潜在风险管理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方法。它涉及以下具体表现为:
(1)风险性质的变化;
(2)风险量的变化;
(3)某些风险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被消除;
(4)新的风险产生。
5. 风险的相对性
从风险管理主体的角度来看,在同一潜在风险下,尽管存在相同的潜在威胁性问题,但各个风险管理主体所具备的风险承受能力却存在显著差异。各个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表现出差异性,并非仅由其收益水平决定,而是还受到投入规模以及自身地位和资源储备等因素的影响。
6. 风险同利益的对称性
在风险管理中与收益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对于所有的风险管理主体而言,在存在潜在损失的同时必然伴随相应的收益。这种情况下潜在损失即为相应收益的成本所在,而相应的收益则是应对潜在损失所获得的回报。如果仅存在潜在损失而无任何收益的情况下,则没有任何主体会愿意承担这种潜在损失;另一方面,在试图实现预期收益时,则必须以应对相应潜在损失为必要条件。
1.
风险识别
1. 按风险来源分类
1. 自然风险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变化而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风暴、地震等事件
2. 人为风险
人为活动所引发的风险被称为"人类活动相关风险"。
这类风险管理问题通常被划分为技术相关性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以及组织运作问题等多个子类。
1.
1. 按风险影响范围分类
依据风险对用户及系统运营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并结合发生后持续时间的长短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并划分一级至三级的风险等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1. 一级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系统发生以下一种情况
由于上层应用系统的干扰而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平台系统的全部基础功能完全丧失,且此次事件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一个小时;此次事件不仅造成了关键数据的永久丢失,而且完全不可逆地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性;此次事件造成了超过50%的实时业务服务运行受到影响,这一影响可能引发严重的服务中断问题或严重影响
2. 二级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系统发生以下其中一种情况
该系统运行状态受到影响并引发问题,在1小时内未出现严重服务中断的情况下即可恢复正常;
关键数据可能被丢失但能够被恢复处理;
当系统性能降低超过50%时,
仍能维持基础业务功能的运转,
而对服务承载的具体业务比例限制在不超过50%
3. 三级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系统发生以下其中一种情况
由于风险的出现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低于或等于50%;尽管如此但业务功能仍能正常运行整体质量保持稳定;设备故障可能会对少数用户的运营活动造成影响
1.
风险应对预案策划
风险应对预案的策划涉及多个关键要素:包括组织架构设计、人员分工与职责安排、执行流程规划以及配套文件体系构建等核心环节的具体规划工作。该过程主要涵盖了风险应对方案制定过程、相关文件归档过程以及实施过程与监控机制等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调运作
1.
风险应对预案分类
风险管理方案应当构成一套系统,并包含综合风险管理方案、单项风险管理方案以及应急响应措施。
1.
1. 综合风险应对预案
综合风险应对预案从整体上就整体情况而言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应对各类风险事件的具体措施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开展该预案旨在为各类组织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指导方针涵盖从识别潜在威胁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完整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和完善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以确保各类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该文件作为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项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操作流程为组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 专项风险应对预案
专项风险管理方案针对各类潜在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变化、资金短缺、自然灾害等)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风险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需遵循相关程序规范进行编制并可作为主方案的重要附件文件存在。各类专项风险管理方案应明确规定其应急响应流程与具体的应急响应处置措施
1.
现场处置方案
制定一套针对具体装置场所设施岗位的风险应对处理方案。该方案需具备明确性简明性和针对性等基本特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等信息进行编制,并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提高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
1.
1. 风险应对预案编制
风险应对预案作为项目应对风险的重要方案,在确保项目正常进展和系统故障恢复方面具有规范化的指导意义。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制定并执行具体的应对措施;其次根据预设的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通过制定详细的流程图或步骤说明以及相关监督和评估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1.
1. 编制原则
风险应对预案是项目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下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并旨在落实这一总体要求
风险应对预案以首要目的是努力保护人身安全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害;在实现财产安全的同时兼顾设备与环境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风险影响。
作为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的基础要求,在认知各类风险类型及其发生可能性上有清晰认知。在责任划分上需具备清晰性和明确性,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确保每项措施都有对应的负责人,并落实到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并确保其内容详尽具体且切实可行。在实施层面需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组织架构上需配备专业的人员负责日常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定期开展演练活动以提高整体应急水平。储备资源充足并能快速调用,在关键环节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以实现预定目标
在本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制定总体风险应对方案的是我方团队。项目总体风险应对方案应当与九个基层单位地方政府的风险应急预案对应起来,并且确保两者保持一致。
1.
1. 风险应对预案编制流程
风险应对预案的编制流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组织设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能力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开展方案审查并正式发布;执行相应的应急措施。
1.
1. 已知重大风险应对预案
1. 已知重大风险应对处理流程
重大风险是指那些已知但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
已知重大风险的恢复流程是制定 risk response plan 的关键环节。
因此制定和优化已知 major risk response plan 的处理程序是本风险管理方案的核心内容。
需要由各分包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并持续进行修订和完善工作。
2. 已知重大风险应对预案编制
该预案旨在对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可预见重大风险迅速识别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将所制定的风险处理方案纳入监控流程。该方案通过提升系统恢复效率,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在必要时寻求外部专业支持以降低潜在损失。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编制该预案的过程中需要涵盖以下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一套全面系统化的大 risky事件处理机制;制定一系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分工;以及设计完善的应急演练体系。
当出现重大风险时,依据既定的重大风险管理预案,按照预先制定的风险解决方案和应急流程,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恢复正常运营.在采取行动之前评估各方案所需的时间成本,优先选择响应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保证业务连续性运作.
在制定重大风险应对预案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响应的及时性;
(2)工作进展恢复的及时性;
(3)流程制度的可控性;
(4)各个控制点的角色、权限分配;
(5)控制点角色的交流和有效沟通性。
3. 已知重大风险的质量管理
基于重大风险的分级分类以及应对恢复进度,在重大风险管理完成后规范填写记录表格;当风险管理完成时, 定期维护知识库; 经相关部门审批并签署文件.
1)项目风险申告记录表;
2)项目风险处理记录表;
3)项目风险处理报告;
4)风险预案知识库。
1.
1. 隐患风险应对预案
1. 隐患风险应对处理流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风险应急方案主要针对突发性事件以及系统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项目暂停运行以及预期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控, 我们持续进行日常监控并在定期召开的风险讨论会议上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 同时提升维护流程的效率,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隐患风险管理机制. 在发生一般性风险时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案. 预防潜在危险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 在风险管理阶段实施的各项预防措施, 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风险讨论会议及会议纪要的积累管理;
(2)数据库性能监控维护;
(3)网络性能监控维护;
(4)操作系统维护工作;
(5)安全维护;
(6)业务系统监控和维护。
1.
1. 隐患风险应对预案编制
根据项目相关资料库中的基础数据、隐患排查流程以及系统部署规范等关键信息,在《系统安装和配置手册》的指导下完成《隐患风险应对预案》的制定工作。该预案重点在于建立通用风险应对机制,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导书。其中,《隐患风险应对预案》的附录部分则提供了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日常工作的细致观察与总结来不断更新和完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快速识别并有效处置各类风险事件的目的。
该预案的附件内容需包含平台硬件资源(包括备品备件及维护记录等)、软件资源的具体说明、网络资源的相关数据以及人力资源的详细配置;同时应附有完整的安装指导书和各类风险解决方案的具体方案;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硬件故障解决方法、软件问题处理措施、系统备份还原流程以及网络故障应对策略等各项具体内容。
1. 硬件资源(包括备品备件);
2. 软件资源(包括相关应用);
3. 人力资源;
4. 硬件故障解决方案;
5. 软件问题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
6. 网络故障解决方案;
7. 系统备份还原方案;
8. 安装配置手册。
1.
1. 隐患风险的质量管理
依据隐患风险的分级分类标准以及相应的风险应对恢复进度,在隐患风险彻底解决后规范填写相关记录表格,并详细记录处理过程。随后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库,并提交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审批,并由其签字确认。
1. 项目风险申告记录表;
2. 项目风险处理记录表;
3. 项目风险处理报告;
4. 风险预案知识库。
1.
风险应对预案的评审
在风险应对预案评审过程中,主要针对其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与审查。
1.
1. 风险应对预案的评审时机
风险应对预案的评审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外部形势灵活调整,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 定期评审和修订
对项目的风险应对预案进行定期或周期性的评审和修订,如一年一次。
2. 不定期评审和修订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及时对项目风险应对预案进行修订并评审:
(1)培训和演练中发现问题;
(2)重大事故的风险应对经验和教训;
(3)国家或地方有关风险应对法规发生变化;
(4)本单位(或地区)环境变化。
1.
1. 风险应对预案评审方法
1. 评审准则
风险应对预案的审查过程主要涉及其全面性、准确性、易懂性和一致性六个方面的考量。
2. 评审方式
风险应对预案评审方式如表6-4所示:
表6-4 风险应对预案评审方式
| 评审类型 | 评审人员 | 评审目标 | |
|---|---|---|---|
| 内部评审 | 预案编制成员 | 预案语句流畅、内容完整 | |
| 外部评审 | 同行评审 | 承建单位 | 听取承建单位对预案的客观意见 |
| 上级评审 | 用户 | 对预案中要求的资源予以授权和作出相应承诺 |
1.
风险应对预案的实施
项目风险应对预案在获得风险应对预案小组审核批准后,则需按照既定流程对相关资料进行归档,并将其用作风险应对恢复工作的规范化文件和制度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风险应对预案的具体程序,并严格执行并详细记录所有质量控制文件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恢复管理体系
1.
风险应对预案控制文档的编制
项目风险应对预案的实施流程涉及对风险应对恢复的一般性处理步骤及操作指导,并需遵循相应的控制文档进行具体规定。根据隐患风险的风险应对处理流程以及重大风险应对恢复流程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文件以对具体的风险应对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风险应对预案能够更好地得以执行并落实到位。所涉文档均依据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以及承建单位内部管理规范等标准进行编制
1. 故障控制文档;
2. 系统故障申告记录表;
3. 系统故障处理记录表系统故障处理报告;
4. 系统资源表;
5. 安全管理文档;
6. 数据库备份、恢复策略;
7. 系统数据备份记录表;
8. 系统恢复测试记录表。
1.
文件与记录
1. 文件与记录控制
风险应对预案的建立和管理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执行记录管理制度,并确保定期更新维护相关文档信息。
1.
1. 文件与记录编号
项目文件与记录需根据预案类型、事件紧急程度以及启动优先级进行编号以确保便于管理和维护其相关风险应对预案
1.
1. 文件与记录保存
本项目涉及的风险应对预案在项目结束阶段可自主处理完毕;同时自始至终的风险记录与相关文件资料将被整理并存入企业知识库中,并以形成经验教训的方式进行积累。
1. 产品测试方案
测试方式
采用冒烟测试等技术手段作为基础,并结合系统运行状态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1.
测试目标
主要涵盖功能模块及流程验证工作;涉及三维地质分析、越界开采评估等技术点的相关业务;全面完成所有测试任务并确保各模块正常运行
2. 平台在正常的网络环境下,应能够保证系统的及时响应;
运行全部的测试用例,在最大限度地找出并消除软件内部隐藏的问题之后, 最终将经过严格检验、质量可靠的软件系统交付给用户
1.
风险及约束
被测试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1. 系统设计结构不合理;
数据库风险问题:由于数据库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以及操作失控导致数据不一致;
3. 响应时间不当:时间过长,以至用户沮丧,时间过短造成误操作;
4. 网络不安全稳定;
5. 测试环境不足可能存在的测试缺陷;
6. 系统健壮性差,出现操作异常。
1.
测试质量目标
1. 所有的测试案例已经执行通过;
2. 所有的自动测试脚本已经执行通过;
3. 所有的重要等级为1级和2级的缺陷已经解决并经过测试验证;
4. 每一部分的测试已经被确认完成;
5. 重要的功能不允许有缺陷。
1.
测试用例设计
通过测试用例和数据准备的目的在于帮助用户在未接触过真实环境的情况下顺利进行系统的测试,并对其功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准备测试用例与数据是一项既耗时又令人感到枯燥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相关信息存放在指定位置以供反复使用从而减少由于变化带来的影响;每次完成一个步骤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同时尽量完成多个步骤;为了确保每个业务流程都能正确地准备好测试用例与数据在制定测试计划时应由多人审核数据并确认测试用户的合理性。
在测试过程中应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以及场景法来实施用例测试
1. 等价类划分法
在软件工程中定义说:一个equivalence class是指特定输入域的一个子集,在这个子集中所有的input data对于揭示程序中的错误都是equivalent并且合理的前提下认为选取该equivalence class的一个representative value来进行test就相当于对整个class的所有values进行test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input data进行合理的分类然后从每个class中选取一个典型的实例作为test的对象这样一来就能用相对较少但具有representativepower的数据完成较为全面的质量评估.这种分类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valid equivalence class另一种是invalid equivalence class.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情况因为软件不仅要能够处理正常的input还要能够承受异常情况的压力只有经过双重检验才能确保软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有效等价类:被称作valid equivalence classes,在程序规格说明中被视为合理且有意义的一组输入数据集合。通过valid equivalence classes可以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2)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相反。
2.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被称为执行输入变量或输出变量边界值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在一般情况下,边界值分析法被用作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说明;此时其测试用例来源于等价类的边界。
3. 错误猜测法
错误猜测法是依赖经验和直觉来预测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的一种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有目的地制定测试用例的方式。这种推测方法仅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测试方案的设计而非独立采用方法来生成测试用例;若单独使用可能导致整个测试方案的效果不够理想。
4.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主要是一种基于图解法考察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分析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因果图(Cause-EffectGraphing)提供了一种将规格转化为判定表的系统化方法;通过分析这个因果图就可以生成一系列测试数据。原因部分表示输入条件的内容;结果部分则描述了对这些输入进行一系列计算后所得到的所有输出内容。
5. 判定表法
判断表可用于分析与阐述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系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这种工具能够清晰地呈现复杂逻辑关系以及各类条件组合的情况
6. 场景法
目前大多数软件都采用基于事件驱动的方式管理流程,在发生特定的触发事件时所呈现的状态即为具体场景 不同的是 在同一系统架构下多个相同的动作可能按照不同的顺序被组织并执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系统架构的设计理念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各个关键操作阶段的状态变化过程 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测试效率 更能让开发者快速掌握核心逻辑框架
1.
测试准则
1. 测试启动准则
(1)系统待测版本定版;
(2)数据模型建立完毕;
(3)测试环境准备完毕,待测试版本已正确部署;
(4)网络配置正确,连接通畅,可以满足性能测试需求;
(5)测试人员已经进场,并且经过被测系统业务知识与测试技术的培训;
该被测系统已完成各项功能测试和典型业务流程测试,并经评估具备完整性和稳定性。
(7)性能测试目标已经通过客户方的确认与评审;
(8)被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被明确;
(9)测试数据完备,包括测试所需的基础数据与测试业务的目标数据。
2. 测试结束准则
(1)软件测试停止标准
1)软件系统经过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分别达到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2)软件系统通过验收测试,并已得出验收测试结论;
3)缺陷修复率没有达到约定要求,妨碍测试继续进行;
4)项目需暂停以进行调整时,测试随之暂停,并备份暂停点数据;
5)项目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出现重大估算,在需要暂停或终止时(即当遇到进度偏差的情况),测试应在上述情况下也随之暂停或终止,并备份相应的暂停点或终止点的数据。
(2)系统测试停止标准
1)测试用例设计已经通过评审;
2)按照系统测试用例完成了系统测试;
3)系统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4)在系统测试中发现的错误已经得到修改,各级缺陷修复率达到如下标准:
a.一级缺陷100%;
b.二级缺陷100%;
c.三级缺陷大于等于90%;
d.四级缺陷大于等于80%。
3. 暂停/再启动准则
(1)测试中发现问题,需要系统修改代码或需要更换应用服务器;
测试环境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服务器可能被暂时占用或用于其他用途。
(3)需要调整测试环境资源,如加减CPU数目等;
(4)测试数据量达不到系统设计数据容量的一定量级水平;
(5)系统功能测试没有通过,且功能实现不够稳定;
被测系统在软硬件环境下及操作系统环境参数设置方面与实际生产环境存在显著差距
(7)暂停问题予以解决。
4. 局限性
(1)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2)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程序版本;
(3)本次性能测试的结果依据目前被测系统的网络环境;
该次性能测试所得结果基于当前待测系统下的测试数据总量(其中包含:基础数据总量及业务运营相关数据等)。
1.
测试重点与安排
1. 测试重点
系统测试的重点如表6-5所示:
表6-5 测试重点
| 编号 | 重点项 | 重点性说明 | 备注 |
|---|---|---|---|
| 1 | 多用户并发读写操作 | 作为一个分布式系统,并发读写时必须要支持的关键功能;另外这部分功能只要正确,顺序读写正确性一定能保证 | 使用工具:Jmeter |
| 2 | 异常测试 | 作为一个基础平台项目,系统能够容忍各种软硬件异常 | |
| 3 | 功能稳定性 | 保证系统能够进行稳定运行,挖掘潜在问题的存在 | |
| 4 | 流程测试 | 三维地质、越界开采、视频监控、粉尘监测、人车定位、边坡监测等功能模块业务流程 | |
| 5 | 接口测试 | 提前切入到测试,发现一些更深的bug;比如开发完成登录接口,我们可以提前切入测试,以便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节约时间 | 使用工具:Postman |
2. 测试难点
系统测试的难点如表6-6所示:
表6-6 测试难点
| 编号 | 难点项 | 困难性说明 | 备注 |
|---|---|---|---|
| 1 | 并发读写的正确性验证 | 由于存在执行不确定性,无法事先获得期望的结果;另外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了bug难以复现 | 可以考虑利用系统的checkpoint功能进行功能回放。 |
| 2 | 相关性检查 | 删除/增加一项会不会对其他项产生影响,如果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否都正确 | |
| 3 | 检查按钮的功能是否正确 | 如新建、编辑、删除、返回、保存、导入等功能是否正确 | |
| 4 | 字符串长度检查 | 输入超出需求所说明的字符串长度的内容,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串长度。包括文本、密码等 | |
| 5 | 特殊字符检查 | 输入特殊符号,如@、#、%、!等,看系统处理是否正确 |
1.
测试资源安排
1. 测试部署
对平台测试工作进行系统性布置, 涵盖需求分析会议的召开, 用例计划书的制定, 各环节的评审工作, 测试环境的搭建, 测试任务的具体实施, 编码错误的及时发现, 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转, 编码错误的及时排查, 回测环节的落实到位, 测试成果的最终汇报以及相关流程规范的有效遵守等。项目详细测试部署流程如图6-1所示:

图6-1 平台测试部署
1.
人力资源分工
人力资源分工如表6-7所示:
表6-7 人力资源分工
| 角色 | 人员 | 所推荐的投入 | 主要职责或注释 |
|---|---|---|---|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经理、实施负责人 | 80%-100% | ➢处理插入事务 ➢协调项目安排 ➢分析测试需求 ➢制定测试方案和测试计划 ➢负责管理文档资料、程序、工具 ➢测试全程追踪 ➢项目进度整体把控 |
| 测试工程师 | 测试部 | 50%-100% | ➢测试全程参与 ➢分析测试需求 ➢设计测试计划 ➢设计编写功能测试用例 ➢功能测试用例评审 ➢搭建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 ➢发现缺陷,协助跟踪定位缺陷以便解决 ➢测试分析和测试报告 |
| 辅助测试开发 | 实施部 | 10%-50% | ➢编写需求文档 ➢需求修改,功能设计 ➢整理文档、包括 ➢参与冒烟测试工作 |
| 工程师 | 研发部 | 50%-100% | ➢辅助关键字、工具开发,执行问题修复 ➢代码修复 ➢辅助协助制定和实施 |
1.
测试环境安排和使用
1.硬件环境
测试采用统一的硬件环境,具体如表6-8所示:
表6-8 测试硬件环境
| 序号 | 设备名称 | 配置 | 数量 | 备注 |
|---|---|---|---|---|
| 1 | 数据库服务器 | 8核32G内存,系统盘1T,windowsserver2012R2 | 1台 | |
| 2 | 应用服务器 | CpuIntel(R)Xeon(R)Gold6278C,CPU@2.60GHz4核8线程 | 1台 |
2.软件环境
测试采用统一的软件环境,具体如表6-9所示:
表6-9 试软件环境
| 序号 | 设备名称 | 配置 | 数量(套) | 备注 |
|---|---|---|---|---|
| 1 | 操作系统 | CentOSLinuxrelease7.6.1810 | 1 | |
| 2 | 服务容器 | ApacheTomcat | 1 | |
| 3 | 数据库软件 | 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 | 1 | |
| 4 | 服务运行环境 | JDK1.8.0x64 | 1 |
3.数据准备
提供一组典型的测试数据集用于验证核心功能的实现;在此处仅作为参考使用;在实际测试中也可采用非列表形式的数据;根据表6-10中的信息可获得具体的数据集
表6-10 数据验证
| 测试用例类型 | 测试用例个数 | 测试数据描述 |
|---|---|---|
| 功能测试 | / | 三维地质、越界开采、视频监控、粉尘监测、人车定位、边坡监测等业务功能 |
| 冒烟测试 | / | 测试小组在正规测试一个新版本之前,先指派一两个测试人员测试一下软件的主要功能、流程,如果没有实现的话,则打回开发组重新开发 |
| 界面测试 | / | 测试用户界面的功能模块的布局是否合理、整体风格是否一致、各个控件的放置位置是否符合客户使用习惯,此外还要测试界面操作便捷性、导航简单易懂性,页面元素的可用性,界面中文字是否正确,命名是否统一,页面是否美观,文字、图片组合是否完美等 |
| 兼容性测试 | - | 检查软件在不同软件、硬件平台是否可以正常运行。主要查看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不同版本是否正常运行 |
| 总计 | / |
1.
测试所需工具
测试所需工具如表6-11所示:
表6-11 测试工具
| 工具 | 用途 | 支持人员 | 使用阶段 | 备注 |
|---|---|---|---|---|
| Word | 测试报告及方案撰写 | 测试部 项目组 | 测试准备、总结 | |
| Excel | 撰写用例 | 测试部 | 测试准备、过程 | |
| Excel | 制定测试计划 | 测试部 实施部 | 测试准备 | |
| Visio | 绘制测试部署图 | 测试部 | 测试准备 | |
| Psotman | 执行接口测试用例 | 测试部 | 接口测试 | |
| Jmeter | 进行性能测试,检验项目性能瓶颈、用户并发。 | 测试部 | 性能测试 | |
| Chrome | 进行兼容性测试,主要查看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不同版本是否正常运行。 | 测试部 项目组 | 浏览器兼容性测试 | |
| 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 | 检验后台返回的数据与数据库数据是否一致,查询数据入库信息等。 | 实施部 测试部 | 数据库数据测试 |
1.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需求基于各子系统的角度展开相关性分析,并明确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
1.
性能测试
1. 性能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工具如表6-12所示:
表6-12 性能测试工具
| 编号 | 性能工具名称 | 版本/日期 | 备注 |
|---|---|---|---|
| 1 | Jmeter | 5.1.1 | 无 |
2. 性能测试概述及场景需求
(1)场景概述
系统测试场景如表6-13所示:
表6-13 测试场景
| 压测场景 | 描述 |
|---|---|
| 压力测试 | 不断加压,找到系统性能瓶颈。 |
| 负载测试 | 加压达到既定目标,满足日常性能需求。 |
| 并发/在线用户数 | 并发用户数是指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某个特定点上进行会话的用户数,即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在线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并不是在线用户数,比如用户在浏览一个网站时,虽然在线,但是并没有和服务器相互交互,所以该用户并不属于并发用户,属于在线用户。 |
| 并发测试 | 指并发不同数目的虚拟用户执行检查点操作,目的是对检查点进行压力加载测试。预测系统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用户压力情况下的系统响应时间,根据此响应时间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性能瓶颈,为系统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 |
| 综合场景测试 | 通过对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分析以及对系统用户的分布和使用频率的分析,来构造系统综合场景的测试模型,模拟不同的用户执行不同的操作,如10%的用户执行登录操作,50%的用户执行查询操作,40%的用户执行上传文档操作,最大限度地模拟系统真实场景,使用户与之系统投入使用后的真是性能水平。 |
(2)测试策略
非功能性测试策略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负载测试、压力测试以及疲劳强度测试等方法。具体可见表6-14
表6-14 测试策略
| 压测方法 | 描述 |
|---|---|
| 负载测试 | 负载测试主要指的是模拟系统在正常负载压力场景下,考察系统的性能指标。这里说的正常负载,主要是指预计系统最大应该支持多大用户的并发量。通过负载测试,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能满足预期的业务压力场景。 |
| 压力测试 | 压力测试是指在不断增加并发压力下系统的性能会变得不可接受,出现性能崩溃的情况,计算出这时的并发值。在加压策略上,压力测试会对被测系统逐步加压,在加压的过程中考察系统性能指标的走势情况,最终找出系统在出现性能拐点时的并发用户数,也就是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
| 疲劳强度测试 |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能够模拟出长时间系统能承受的最大业务负载量。差异在于前两者,疲劳强度测试更关注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例如,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事务处理失败、响应时间增长、业务吞吐量降低、CPU/内存资源增长等问题。 |
3. 性能测试需求
(1)用户界面需求
系统用户界面需求如表6-15所示:
表6-15 用户界面需求
| 测试项目 | 需求标识 |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 |
|---|---|---|---|
| 用户界面 | 简易性 | REQ02-01 | 界面的简洁是要让用户便于使用、便于理解、并能减少用户发生错误选择的可能性。 |
| 一致性 | REQ02-02 | 一致性是每一个优秀界面都具备的特点。界面的结构必须清晰且所用的术语要保持一致,风格必须与内容相一致,界面的色调字体也要保持一致。 | |
| 安全性 | REQ02-03 | 用户能自由的对界面上的每一项做出选择,且所有选择都是可逆的。在用户做出危险的选择时有信息提示,是减少用户错误的有效方法。 | |
| 人性化 | REQ03-01 | 高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是人性化的体现。 | |
| 用户界面的依从性 | REQ03-03 | 遵循用户界面的标准、约定、风格指南或法规。 |
(2)接口需求
系统接口需求如表6-16所示:
表6-16 接口需求
| 测试项目 | 需求标识 |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 |
|---|---|---|---|
| 接口需求 | 符合Rest | REQ02-01 | 1.客户端和服务器结构(通信只能由客户端单方面发起,表现为请求-响应的形式)。 2.连接协议具有无状态性(通信的会话状态(SessionState)应该全部由客户端负责维护)。 3.能够利用Cache机制增进性能(响应内容可以在通信链的某处被缓存,以改善网络效率)。 4.一致性的操作界面(通信链的组件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相互通信,以提高交互的可见性)。 5.层次化的系统(通过限制组件的行为,即每个组件只能“看到”与其交互的紧邻层,将架构分解为若干等级的层)。 |
| 命名规范化 | REQ02-02 | 1.命名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并以驼峰命名法命名。 2.返回字段中表示同一个含义的字段在不同接口中命名尽量一致。 | |
| 单一性、粒度合适 | REQ02-03 | 单一性是指接口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个比较单一的事情,比如登陆接口,登陆完成应该只是返回登陆成功以后一些用户信息即可 | |
| 扩展性 | REQ03-01 | 扩展性是指我们的接口充分考虑客户端,不要把过多的工作写在你的接口里面,而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客户程序员。 |
(3)系统及软硬件需求
系统及软硬件需求如表6-17所示:
表6-17 系统及软硬件需求
| 测试项目 | 需求标识 | 测试要点/测试需求 | |
|---|---|---|---|
| 系统软硬件 | 先进性 | REQ02-01 | 在产品设计上,整个系统软硬件设备的设计符合高新技术的潮流,媒体数字化、压缩、解压、传输等关键设备均处于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在满足现期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设计具有前瞻性,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
| 安全性 | REQ02-02 | 系统采取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具有防病毒感染、防黑客攻击措施,同时在防雷击、过载、断电和人为破坏方面进行加强,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接入系统的设备和用户进行严格的接入认证,以保证接入的安全性。系统支持对关键设备、关键数据、关键程序模块采取备份、冗余措施,有较强的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确保系统长期正常运行。 | |
| 合理性 | REQ02-03 | 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容量及功能的扩充,方便系统扩容及平滑升级。系统对运行环境(硬件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等)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依赖于某一特定型号计算机设备和固定版本的操作系统软件。 | |
| 经济性 | REQ03-01 | 在满足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建设成本,采用经济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系统符合向上兼容性、向下兼容性、配套兼容和前后版本转换等功能。 | |
| 实用性 | REQ03-02 | 本系统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具有公安行业风格界面和公安行业习惯操作的客户端界面。在快速操作处理突发事件上有较高的时效性,能够满足国土空间大数据分析。 | |
| 规范性 | REQ03-03 | 系统中采用的控制协议、编解码协议、接口协议、媒体文件格式、传输协议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安部颁布的技术规范。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 | |
| 可维护性 | REQ03-04 |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高,具有易操作、易维护的特点,系统具有专业的管理维护终端,方便系统维护。并且,系统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得到及时、快速地进行自维护。 | |
| 可扩展性 | REQ03-05 | 系统具备良好的输入输出接口,可为各种增值业务提供接口,例如GIS电子地图、手机监控、智能识别等系统。同时,系统可以进行功能的定制开发,可以实现与公安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 |
| 开放性 | REQ03-06 | 系统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软硬件支持二次开发。各系统采用标准数据接口,具有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
4. 性能指标:
(1)业务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主要体现在并发用户数量、事务处理效率、吞吐率指标(TPS/RPS)以及平均响应速度等几个方面
1)并发用户数
a.含义:压力机模拟同时访问服务器的用户数;
b.查看该指标目的:得到服务器最大并发用户数。
2)事务成功率
a.在性能测试周期内,成功的请求数占全部请求数的百分比;
b.查看该目标目的:服务器正确处理事务能力。
3)事务吞吐率TPS
a. 意义上讲, 每秒钟服务器能够处理的任务数量是一个关键指标; 这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需结合实时在线用户数量与整体响应时长进行综合评估;
b.查看该指标目的:服务器处理事务的能力。
4)事务平均响应时间
a.含义:平均一条请求(事务)所用的时间;
b.查看该目标目的:宏观查看服务器是否达到理想的并发数。
(2)系统资源性能指标
系统资源主要包括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缓存(Redis)等。
服务器:CPU运行负载、处理器队列长度、内存使用率、I/O状态及网络接口带宽占用情况等;
2)数据库:数据库连接数、数据库读写响应时长、数据库读写吞吐量等;
3)网络:网络吞吐量、网络带宽、网络缓冲池大小;
4)缓存(Redis):静态资源缓存命中率、动态数据缓存命中率、缓存吞吐量等。
1.
风险预估和应对
系统的风险预估和应对如表6-18所示:
表6-18 风险预估和应对
| 风险类型 | 风险责任方 | 风险内容 | 优先级 | 可能发生阶段 | 应对措施 | 备注 |
|---|---|---|---|---|---|---|
| 时间计划 | 甲 | 关键miIestone无法匹配的延期风险。诸如项目存在deadline、计划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非己方责任导致地被动延期 | 高 | 全过程 | ➢合理计划 ➢及时调整 | |
| 人员风险 | 甲 | 测试人员和需配合方的人员的变动导致的工作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或者完成质量无法保证的风险,包括新人风险、人员变化、投入不足、投入质量不高等资源协调 | 高 | 全过程 | ➢充分估计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 |
| 资源协调 | 甲 | 测试具开发的风险、各个阶段交付物的质量风险 | 高 | 全过程 | ➢充分估计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 |
| 插入事务 | 甲 | 包括临时插入高优先级的事务,打乱原有计划等风险 | 高 | 全过程 | ➢预留buffer ➢及时调整 | |
| 任务超预期 | 甲 | 实际执行时的工作复杂程度结果的质量同预期不符所带来的风险。属于不可预期的风险,只能待出现时及时合理地调整 | 高 | 全过程 | ➢及时调整 |
1.
漏洞整改
漏洞修复与改进措施是对安全测试中识别出的安全漏洞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修复与预防性处理的具体流程。具体来说,首先是识别出安全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已知漏洞与潜在的安全隐患;其次是采取措施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并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性处理。
1. 漏洞审查:通过安全测试确认后, 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并综合判断潜在漏洞的风险等级及可能影响范围, 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确定风险等级较高的潜在漏洞后, 应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漏洞修正方案:规划及实施, 规划包括详细说明责任分工、时间节点以及具体的纠正措施; 根据项目进度安排, 依据风险等级确定各环节的执行时间; 基于漏洞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 科学确定修正顺序; 明确各部门的任务职责, 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对接
组织开发团队开展漏洞修正工作, 包括修复代码、配置调整以及系统配置错误等问题. 应优先处理高风险及易于利用的漏洞.
再次检查漏洞后,在修复存在的漏洞之后,请确保在完成所有步骤并经过复查测试的情况下,并且必须保证修复措施确实产生了预期效果,并没有导致新的问题产生。
当无法立即修复漏洞时,在必要时可应用应急补丁或临时措施作为减少潜在威胁的手段之一,并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前持续实施这些措施。这有助于及时防范威胁。
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工作,并深入提升全员对网络安全威胁及防护措施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规范记录各类安全漏洞的发现、分析及修复流程,并制定详细的安全漏洞修复方案以确保各类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管控
7. 审查和监测:实施定期的安全审查与监控机制,在系统修复漏洞后持续保障其安全性。迅速识别并及时应对新的安全漏洞或潜在问题。
持续改进意味着安全整改并非一劳永逸的任务;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不断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应用程序的安全水平,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各类漏洞报告、官方发布的安全公告以及当前最前沿的安全威胁动态,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 人员培训方案
培训需求
1. 培训对象要求
培训对象包括业务人员培训、技术人员培训。
业务人员培训:指公司为相关员工开展系统操作技能的培训项目;此类项目的参与人数不受限制。
(2)技术人员接受相关技能培训:指为相关人员提供开发应用系统的维护教育课程,并涵盖现场操作与集中学习两种形式。在软件调试与问题排查的过程中安排的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与故障处理技能培训属于现场训练。当整个软件包完成安装并经过测试后,则需组织相关人员参与若干次实践操作训练。向参与人员详细讲解软件安装步骤、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后,则能让相关人员迅速掌握其功能特点并熟练开展系统维护工作。
2. 培训讲师要求
所有培训均需由指定人员负责派出包括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应的辅导团队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其中主讲教师最低要求为持有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长并获得相关课程认证资格每次培训结束后均需提交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以及参训人员满意度证明
3. 培训方案要求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需求, 详细说明平台正常运行、管理和使用的所需培训内容, 涵盖(例如):
(1)培训的类别;
(2)培训人员和人数;
(3)培训的详细课程;
(4)培训方式;
(5)培训场地安排;
(6)培训设备安排;
(7)培训教材安排;
(8)培训时间与班次安排;
(9)采集培训现场图文资料存档。
根据要求制定出培训方案,列出培训内容详细表。
4. 培训目标
根据培训需求安排对用户的全面技术培训。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帮助学员掌握使用、管理、维护以及故障处理的相关技能。确保学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日常操作工作。通过专业的指导与实践训练使学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用户所使用的软件产品得以正常稳定运行
1.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按照人员分类,培训对象包括:
工地负责人;业务管理部;技术支持员;其他工作人员等;详细讲解了项目管理流程
工地负责人;业务管理部;技术支持员;其他工作人员等;详细讲解了项目管理流程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提供如下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1. 平台操作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平台使用培训。
培训对象:旨在针对工地领导、相关部门及各项目的业务部门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升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让参与培训的员工能够熟练运用系统进行日常操作,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效率。
通过系统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确保参与培训的员工能够熟练运用系统进行日常操作,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效率。
2. 系统维护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系, 系统的数据存储结构, 系统的应用操作规范, 系统的安装部署过程以及维护管理流程。参与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具备专业系统应用维护支撑能力的相关人员。
培训目标: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掌握项目中的信息规划方案、标准规范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等内容,并涉及数据库技术、应用系统安装及初始化设置、应用系统性能优化与升级维护技术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练习,提升维护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胜任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故障诊断与处理工作。
1.
培训计划
在整体的培训工作中,计划划分为四个步骤来逐一实施。其中包括:前期准备步骤;培训实施步骤;培训考核评估步骤;以及培训效果检验验证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期间(时间段)内(时态),我们致力于与客户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目的)。为此,在每个周期性会议中(频率),我们将定期与客户方高层管理人员保持联系(目的),深入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目的)。在此基础上(条件),我们深入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目的),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规范(目的)。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条件),我们编制一份详尽的《培训方案》(名词),并规划并开发课程内容(动词)。随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目的),编写相关的教材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名词)。同时准备好教学场地及设备(名词),并指派负责人员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名词)。最终将整个方案提交至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实施。(流程)
2. 培训实施阶段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转入实施阶段,在规定时间内向全体参训人员下发正式通知单。由指定的培训讲师根据选定的教学方案按时负责组织教学工作,并对参与人员进行登记,并发放相应的学习材料。采用集中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则采取分期开展的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3. 培训考核评估
在培训现场为受训人员发放了培训考核表,并提供了纸质版本或电子版的考勤记录表格。根据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对所有参训人员的本次学习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估。对于未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学员。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员,则采取自主学习、反复练习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其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最终实现了此次完整的 training 现场教学任务目标。
4. 培训效果跟踪验证
结束后的培训阶段中,在定期发放用户满意度调查表后,在收集反馈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深入分析,并迅速修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或系统应用软件。
1.
培训环境
制定一份详细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在此期间将根据参与人员的数量以及相关环境条件来确定具体需求。客户单位需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参考表6-19的具体要求:
表6-19 培训环境模板要求
| 项目名称 | |||
|---|---|---|---|
| 培训日期 | 培训地点 | ||
| 环境要求 | 详细描述 | 负责人 | |
| 客户端机器数量(一人一机) | 到位时间 | ||
| 客户端机器配置 | |||
| 服务器机器配置 | |||
| 桌椅 | |||
| 投影仪 | 1台 | ||
| 投影幕布 | 1个 | ||
| 话筒 | 1个 | ||
| 白板 | 1个 | ||
| 主席台布置 | |||
| 网络要求 | |||
| 备注: | |||
| 确认签字: | |||
| 客户方: | 日期 | ||
| 实施方: | 日期 |
1.
培训教材
编写一套简明扼要且易于理解的培训材料和讲义;所有材料均采用中文呈现方式;为不同受众定制相应的操作手册;方便日常查阅。
在培训开始前, 将提供培训教材. 一方面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掌握应用系统; 另外还通过文档收集用户的深入意见. 另一个方面有助于促进系统进行完整的、准确的分析与验证工作; 从而有助于持续优化和完善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系.
培训教材包括:
在该系统的操作培训过程中(或时段内),主要涵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系统使用说明书》以及《系统安装及维护手册》等主要教材
在系统维护培训阶段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书籍:包括《系统的整体架构说明与技术设计细节》,涵盖系统的数据模型与结构配置,《系统的操作手册与使用指南》,以及完整的安装指导与常见问题解答资料集。
另外,在应用系统改动或升级的时候,我们将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资料。
1.
培训过程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项目培训被视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该项目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工作人员因此获得了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从而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
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在多个环节实施面向用户的培训工作:建立组织保障体系;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选择合适的教材资源;以及提供真实的现场实践机会;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机制确保培训质量;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培训流程如图6-2所示:

图6-2 培训流程
1.
培训方式
本企业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在网上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
1. 集中培训方式
针对用户方指定的全部培训对象开设集中培训课程。
核心关注点在于平台运维团队成员、普通员工以及管理层的参与与教育
2. 现场培训方式
主要面向平台运维管理员的人群,在系统化的现场培训课程下深入学习各应用的使用方法、维护技巧以及故障检修等日常管理活动。
3. 网络培训方式
面向集中培训对象的教育者和参与人员,在完成常规集中培训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在线学习平台帮助他们补充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辅助学习,并且这种形式让整个培训过程更加灵活便捷。
4. 热线支持方式
通过服务热线提供即时操作咨询。
5. 宣传材料方式
为了扩大宣传覆盖面, 可印刷宣传资料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免费发放给采购单位
- 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过程,通过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各个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检测评估标准。确保每个子项目均指派明确负责人,在各个操作环节严格执行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严格把控每一个质量控制关卡,在各个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检测评估标准,并且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严格把控每一个质量控制关卡,在各个操作环节严格执行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
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由我司与用户共同参与的工程领导小组。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赋予项目负责人全面的管理和调控权限。设有多个专门负责不同领域工作的工程工作组,并依据国际标准ISO9001:40000《工程管理体系要求》详细明确了各工作组的任务分工、作业流程及操作规范。
项目负责人通过采用任务细分的方式,并定期组织会议来协调各环节,在各个阶段确保系统的有效运作;同时为每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并对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最终成果的质量水平。利用工作任务分析表(甘特图)、项目网状图以及关键性通道分析等项目的管理和监控工具帮助我们...
1. 项目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措施,在系统建设各个环节中科学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
1. 质量保证计划
1. 目标描述
为了确保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达到高质量标准需求而设定的质量目标至关重要,并通过严格执行规范化的程序流程设计与运行监控来实现这一管理要求。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才能真正保证整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既定的标准顺利完成。
2. 软件系统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系统设计质量保证措施、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措施、系统测试保证措施。
3. 质量过程概述
从项目启动阶段开始就为该项目指派一名PQE(质量保证工程师),但必须确保在整个质量保证活动中不受项目经理直接监督。被指定的PQE则协助项目经理制定符合公司方针制定的各项计划、遵循标准以及建立必要的程序流程;此外还需协助确定项目的生命周期范围、筛选关键过程并进行初步偏离分析;同时负责草拟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书并参与制定项目的管理计划与配置方案等基础性工作安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抽查各分项工程的产品质量并审核各项活动记录;对于项目经理未满意解决的问题可向上级汇报;参与组织对质量保证工作的全面审核并提交审核报告;也可在质量管理评审会议中提交相关工作成果汇报;而过程改进组则定期对公司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以发现问题改进措施
1. 汇报方案
现场驻留技术人员依据任务量大小与项目工期规划工作进度汇报方案,并由我司委派的项目负责人将每周向采购人汇报工作进度情况,使甲方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项目进度。
1. 项目进度例会
由项目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每月一次的项目例会,在每次例会中会对项目的分析、设计及方案编制的工作进度进行总结,并制定下周的工作计划。同时,在例会上就提出的争议和问题展开讨论。通常安排在每周五下午举行会议,请各参与人员准时出席并提交会议材料。
2. 项目进度状态报告
负责人在项目实施期间根据具体情况每隔一周和每隔一月定期向级经理汇报并抄送相关部分的状态报告
3. 项目阶段评估
在项目的关键节点或阶段性检查点, 项目经理应组织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审核工作, 对当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核对; 若发生需求变更, 则需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商议与协调; 并形成相应的会议纪要与需求变更报告
4. 项目审计
在项目的运行阶段,在公司的质量管理部分署下(即SQA团队),根据需要由SQA团队执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审查。审查内容将围绕着项目的进度、成本及质量等关键指标展开,并通过第三方独立评估的方式识别项目的潜在风险。审查结果将被整理并提交至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在内部对其成果进行审核并作出结论;审核完成后,则会将最终意见反馈至客户方。
1. 源代码管理方案
源代码管理方案旨在确保源代码管理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防止未经授权的情况发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确保数据不得被非法获取;数据不得进行未经授权的复制与传播;实现对敏感信息的有效保护机制等。
1.
源代码完整性保障
所有项目的源代码和开发设计文档必须被及时地提交至指定服务器上的指定库中。
我司开发的产品软件运行所需的基础组件、相关工具包和其他辅助资源也应定期同步至源代码服务器指定的位置
在软件开始编写或者调整代码之前,在此期间需要对相关的设计文档和源码执行一次版本控制系统的更新操作(即执行一次svn update)。只有当软件的编码工作完成并经过测试确认无误之后,在此之后应当将对应的源码提交至版本控制系统(即执行一次svn commit)。在最后一次提交前再次执行一次提交前的检查以确保没有未解决的冲突问题存在,并将所有出现的冲突问题与相关责任人共同解决冲突问题
1.
源代码的授权访问
源代码服务器在共享使用中的SVN库建立操作系统级基于身份认证和口令的访问权限,在该系统中配置用户并根据用户需求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规定在连接至SVN库时必须验证其账户身份及其登录密码,在该系统中分别对不同用户设置可访问性、读取权限和写入权限。
2. 曾经接触过源代码的计算机,在转作他用或离开研发团队之前必须由网络管理人员彻底删除其硬盘中存储的所有源代码副本。如果无法判断该计算机的具体状态,则需对其整个硬盘系统进行彻底清空操作后才能允许其转作他用或离开研发团队。
1.
代码版本管理
1. 终端软件的版本标识管理
终端软件的标识体系包含硬件型号、软件版本信息以及内部修订记录三部分配置信息。其中硬件型号即为终端设备的唯一硬件标识码牌号码。软件版本信息由主版本段、次版本段以及修订段三部分构成,并以点号分隔开。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终端软件的发布流程及质量控制管理流程:一方面用于记录终端软件存在的各类问题即缺陷;另一方面则用于跟踪这些缺陷在不同版本中的修复情况以及新功能的引入情况等信息。每当发布新的软件版本时系统会自动统计该新版本相较于前一 versions所解决的问题并新增的功能列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推送相关数据
内部修订号也被定义为"应用程序的源代码 svn 修订号"这一术语,在公司内部主要用于指导编写终端软件的相关操作指南。
它具有独一无二性——每个终端软件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编号,
通过这一编号即可唯一确定所有相关的源代码集合,
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便于排查软件问题。
此外,在终端软件发布时会提供发布日期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2. 终端软件版本发布管理
终端软件主要采用基于版本号的发布机制对外进行通报目前采用不定期发布的策略由软件部项目部及客户方共同商讨确定具体发布时间鉴于当前项目时间紧迫在尚未完成全部测试的情况下仍需立即进行发布了这些急需修复的问题将由软件部负责迅速处理并及时向用户通报修正方案每次新版本升级前需对现有版本进行多轮修订所有修订后的版本仍保持原定 versions号但内部代码发生相应变化
3. 软件bug 记录、管理和统计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在报告和验证过程中,请用户提供以及测试人员输入内部修订号。
4. 软件配置组对版本的记录
软件 versions 的记录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追踪发布过程中的每一个 versions 信息;二是确保每个发布的 versions 都能在 source code repository 中找到完整的文件。对于每个发布的 versions 来说,在 source code repository 中必须能找到完整的文件内容,并且通过 SVN 系统实现这一目标。
1. 进度控制方案
项目进度控制构成了项目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我司项目部中将实现对制定的工程安排的有效管控,并贯彻执行"长计划、短安排"的工作方针。总体而言,在确保总进度得到有效管控的基础上建立分解进度计划体系,并确保各阶段分解计划能够充分保证总体目标达成;当出现偏离总体目标的情况时,则必要时需与甲方进行沟通协调,并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项目的阶段性和总体目标顺利实现。采用节点控制法作为科学管理手段,在工作中遇到特殊问题时应重点解决;项目的管理层人员应当深入到生产一线工作,并收集第一手进度和质量数据;每周四召开一次进度质量会议进行研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各队组在作业过程中积累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应当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交流。此外,在工期管理方面除了签订工期协议外还需要引入激励机制;根据计划工期目标落实项目内部层层承包责任制并实施按期奖励与越期处罚制度;通过调动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来确保工期顺利完成。
1.
跟踪系统运行,现场故障处理
本项服务主要针对用户系统发生严重问题如系统崩溃或瘫痪等情况,在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时为用户提供现场技术支持及紧急服务,并尽快恢复到系统的正常状态。
1.
根据业务管理变化进行必要的系统调整
运行一段时间后将生成大量冗余文件与缓存数据, 这些信息可能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我司会根据实际管理状况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在质保期内持续提供符合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稳定可靠服务. 软件升级周期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程以及甲方的具体需求来确定, 在不中断业务运营并有效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提供多套可选的升级方案. 软件升级方案将在下文逐一介绍.
1. 系统升级相关规定
项目生产环境的升级应遵循安全、稳定与谨慎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保障业务流程顺畅与生产环境稳定的双重目标。主要分为例行 upgrade 与紧急 upgrade 两种类型; 其准入原则要求未经用户确认不得进行
为了规避因升级引发的风险,在具备紧急升 emptier条件时应严格限制紧急升 emptier次数。当具备紧急升 emptier条件时,则有两种情形允许实施升 emptier:其一是因为系统故障可能导致该系统的中断运行,并且这种影响范围较大;其二是由于系统功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并可能导致大面积服务中断
为了确保生产环境升级过程中的可靠性,在进行生产环境升级之前,需要完成灰度环境(准产品环境)的全面测试。通常情况下,在开始正式生产前需同时完成灰度环境下线测试与主 production 环境的准备工作。
项目升级材料需满足文档完备的要求,在具体实施时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生产环境升级审批单》,二是《生产环境升级功能清单》,三是相关的验证测试用例以及完整的程序流程。但须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由系统运维负责人进行实施。
应在升级前对重要数据、应用程序及相关的配置脚本等进行备份存储,并防止在升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恢复到之前的系统状态
升级过程中必须保证一人执行一人监督,以防止升级过程中出现误操作;
完成升级后需对系统进行全面的验证测试;同时系统需建立完整的升级文档库;并定期将这些档案归档以便于审计部门查阅以及内部质量追溯管理的需要
2. 系统升级流程
项目负责人计划向上级汇报所需的升材料清单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生产环境相关的功能清单(如《生产环境升级功能清单》)、生成环境相关的验证用例(如《生成环境升级验证用例》)、关于升完成的通知(如《升级/升完成通知》)以及相关的程序和数据说明等详细内容。
运维团队将在灰度环境中开展测试工作。当所有测试工作完成后由运维主管和技术负责人共同撰写并提交《生产环境升审批单》,获得批准后方能进入升阶段。
为了确保升工作的顺利推进,请各部门严格遵守相关流程规定:产品部门的升申请必须经研发中心领导和总经理办公室签字同意方能 proceed。
如果因为特殊情况确实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升申请文件,则建议尽快以电话形式与相关部门协调确认相关事宜,并及时向总经理办公室提交临时申请登记表以便执行升操作。
在升级前,应至少提前半天通过 QQ 群及微信公众号进行全员通知;
在 upgrade 操作开始之前(即完成前),系统管理方应准备好对数据存储区域、应用程序以及配置文件集实施全面备份; 在完成 upgrade 操作后(即完成后的后续阶段),系统管理员需启动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
请核实操作步骤及配置设置是否正确;如果启动过程正常进行并完成常规验证流程后,请安排相关人员或负责人进行升version测试。若测试通过,则视为系统升version完成;否则,则认为升version未成功。运维团队应协调项目负责人共同分析故障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需恢复系统至升version前的状态
运维负责人需填写《生产环境维护日志》,并记录此次升级情况。通过QQ群和微信公众号向全体人员传达此次升级结果,并采用邮件等方式向相关责任方通报该事项。
1. 质量保障方案
质量保证方针
我司的质量保障方针是:把握需求,优质服务,持续改进。
明确需求:公司需要组织市场与技术团队协同开展调研工作以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
2. 优质服务:公司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制定技术方案(...),协助客户明确具体需求(...),对于客户常规的需求变更(...)无需额外费用进行相应调整(...),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保障(...)。公司与客户签订维护协议书(...),并承诺迅速处理客户的各类维护请求(...),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3. 持续改进:公司采用信息分析和合理化建议等手段来制定针对体系、过程和产品的改进方案,并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推动各项工作的优化工作
1.
质量保证纲要
针对本项目的质量保障将结合项目特点,严格按照ISO9001的要求进行。
公司通过组织动员市场人员和技术团队协同开展调研活动,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
以目标为导向:仅凭目标清晰明确时,公司与用户的所有后续工作才具备一致的方向与价值。
3. 制订严密的进度计划,确保实施方案质量;
4. 明确各阶段控制规范,确保控制有序进行;
5. 合理界定项目进行阶段,明确项目阶段里程碑;
6. 制订全面的质量保证活动计划,成立质量控制组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
按照预定计划开展各阶段点的评估和验证环节,并通过确保各阶段点的质量来有效地保证项目整体质量
8. 明确验收标准,控制验收质量。
1.
质量保证计划
1. 指定角色
启动之后,在商讨任命项目SQA小组和行业SQA小组来承担SQA活动。
行业SQA部门与项目SQA部门共同负责制定系统的前期规划工作(包括确定系统架构方案;编制项目的标准化计划书)。
2. 制定项目 SQA 计划
由 SQA 小组负责制定项目的 SQA 计划,并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划原则下,SQA 计划旨在确保实际进度与项目计划(包括软件项目计划、测试计划等)保持一致。为了便于管理监督工作流程的顺利推进,在每个阶段均需对 SQA 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 SQA 计划进行审核评估;此外,在项目的整体规划文档(如PDSP)以及相关技术文档中需同步更新此计划,并始终保持内容的一致性。
3. 跟踪项目 SQA 活动和报告
SQA 小组应该定期跟踪已计划的SQA活动。
计划和实际的 SQA 活动的日程和工作量对比应在项目 PMR 中陈述。
4. 项目 SQA 活动
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当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在识别其工作流程作为PDSP(项目定义标准过程)一部分的过程中获得来自SEPG(软件工程过程组)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项目的规划质量。SQA小组应对其相关的PP进行评审
项目策划、QP(质量计划)、PDSP 和 SCMP(软件配置管理计划),旨在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阶段入口,并确保在OSSP 中定义的所有活动均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当OSSP或PDSP过程中出现变更时
5. 公司 SQA 活动验证
每隔三个月, 项目总监会对SQA的活动进行审核. 由具备SQA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士负责对公司SQA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将被提交至公司质量部经理处, 并用于持续改进公司的SQA体系.
1.
质量控制方法
在本项目中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并明确规定保证项目质量的责任与方法。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质量保障措施及责任划分方案。
项目管理委员会在项目的进度、问题和客户交流上进行监督、协调和指导。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与监督,并在项目初期收集客户的反馈与建议。全程监督并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项目技术负责人针对项目的各项技术难题及工程进度实施监管与指导工作。公司选派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负责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并要求他们严谨地做好准备工作。
在培训或实验环境中(...),收集客户的建言献策以改善课程设计,并妥善应对客户的关切。
每一大类或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完成后, 完成工作成果总结, 并定期召开进度汇报会议, 以确保客户及项目负责人能够及时跟进工作进展.
另外,在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1. 评估各阶段的评审过程
2. 评估项目计划和监督过程;
3. 评估并监督软件开发计划的执行;
4. 评估系统需求分析过程;
5. 评估系统设计过程;
6. 评估编码和单元测试过程;
7. 评估单元集成和测试;
8. 评估最终项目交付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是程序验证活动,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进行系统性检测以便及时识别潜在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检测流程能够有效保障最终交付的产品符合预期质量标准。
1.
实施标准及规范
项目实施各阶段均需遵循一系列标准程序及其相关规范,并附有相关工作文件等资料。我司通过严格把控流程执行环节,在满足项目质量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完成各项文档记载工作,并确保各阶段成果均具备可追溯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 项目售后服务
1. 制度建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平台运行与维护方案;
2. 明确平台运行维护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安全操作规范等事项;
明确规定平台的日常巡查、定期检查以及监控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制定异常情况及应急事件的报告制度
1. 资产管理
平台对软硬件资源进行统一资产管理的同时,也需对用户采购的相关运维 assets 进行配置管理和发布流程处理。平台各类资产的存在将产生丰富的 platform asset configuration data,其中包含:
1. 数据资产: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用户手册、培训材料等。
2 软件资产:应用程序软件、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实用程序等。
3. 设备资产: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4. 网络资产:本项目相关的交换机、无线网关、专用电缆等。
应用严格的资产运维管理机制实施平台 assets 的维护管理, 负责详细记录 assets 的属性及其配置参数。在 assets 发生状态变更的情况下, 立即完成信息更新与维护工作。
1. 服务受理
开通固定客服热线电话以实现每日七天全年无休地接听处理用户的技术咨询、服务请求以及故障申报,并根据相关需求反馈运维服务信息。
部署全天候移动客服热线电话一部,并在第一时间响应各类常规的客户服务请求及专业的故障申报服务;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联系方式确保与各监控中心用户的高效沟通。
负责每月编制运维值班计划,并列出每日驻场运维人员的具体名单;如果出现变更情况,则需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
1. 故障处理
实施平台运行状态监控,并定期评估其性能指标以确保其高效可靠地运转。该系统旨在实现快速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通过专业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 我们能够实时追踪系统资源利用率、应用程序响应速度等关键参数, 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生成详细的性能报告以便于后续优化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 该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配置参数, 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定期巡检
运维团队每月定期开展巡检工作。运维工程师负责对服务器组、交换机组以及数据库组等关键设施的基础状态进行全面排查,并结合平台运行情况完成安全评估工作。运维团队需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影响业务运行的前提下采用常规检查手段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应用系统及数据库进行全面性能测试与效能分析,并及时总结发现的问题点以便于及时发现潜在故障预警信息。
1. 日常运维
驻场服务团队每日提供零点至次日凌晨24:00全天候运维服务保障措施
1. 应急处理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故障发生时,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 也立即着手编写并实施《故障紧急处理措施手册》,以确保平台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
结合各平台应用的特性制定或设计切实可行的应急响应方案,并同时提供应急响应技术支持
1. 文档管理
包含各项服务的服务记录、作业照片等;在运维方案中要求必须包括完整的运维工作报告和表格样例,并确保这些内容具有高度针对性和详细性
包含各项服务的服务记录、作业照片等;在运维方案中要求必须包括完整的运维工作报告和表格样例,并确保这些内容具有高度针对性和详细性
在运维期间涉及的事件、问题、变更以及发布等活动下维护运行数据信息,并建立标准化文档库;各类运维记录需规范化管理并定期汇总存档提交给平台运维管理部门;对相关技术文档实施定期更新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1. 安全保密
就本项目作出保密承诺。运维单位需采用必要技术和管理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并对信息实施保密措施。须与工地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签订保密协议。平台运行需满足国家信息系统上线的安全运行要求,在发现潜在安全隐患时维护服务部门应立即无条件地进行系统安全整改升级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