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肺癌检测系统(PyQt5界面+数据集+训练代码)
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肺癌检测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PyQt5框架构建人机交互界面,并集成肺部影像数据集进行训练与图像分类任务。该系统具备识别并区分三种主要类型的判断能力:肺部非癌性肿块(无恶性特征的肿块)、肺癌(恶性肿瘤)以及肺部正常情况(无病变发现)。其中,肺部非癌性肿块特指形态学上不具恶性的边界清晰肿块形态特征
该系统经过对海量标注医学影像数据的学习与训练,在短时间内就能快速识别并分类出不同类型的肺部病变区域,并能实现精准的诊断结果输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提取图像特征并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在整体表现上该系统表现得非常出色。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早期肺癌检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yQt5界面设计友好且操作便捷,在功能上支持便捷地上传及浏览胸部X光片等影像资料,并能在处理完成后即时获取检查报告内容。
本研究的成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开发出了一种高效可靠且操作简便的技术方案,并显示出显著的应用潜力。该方法预期将在医学影像学和智能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算法流程
Tipps:详细分析项目的算法流程,并系统性地探讨其核心逻辑。从数据加载及预处理阶段入手,在核心算法设计与优化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在最终结果展示过程中通过清晰结构和简洁语言进行呈现,并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及实现思路。



项目数据
Tipps: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处理图像识别等问题时仅需少量图像样本即可进行研究。其中搭建适合的神经网络架构是关键之一;另一个关键点是必须拥有高质量的数据集,在经过充分标注并反复训练后,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后,则可使模型能够实现可靠的分类性能。由此可见,在构建高效的模型时拥有优质的数据资源至关重要。
数据集介绍: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深度学习架构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共计包含3543幅图像,并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肺部非癌性肿块、肺癌以及肺部正常状态。该数据集不仅可用于训练与验证相关模型的技术方案(如深度学习算法),还可以结合常见的图像增强技术(包括翻转、裁剪以及噪声添加等)来提升模型性能,并有助于推动肺癌研究及临床诊断的发展

数据集已预先完成标注工作,并为各类别图像数量分布较为均衡,在确保训练与验证过程的稳定性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基准。经过划分得到的是训练集合测试集合。
数据集划分
该划分方案旨在保障模型训练与评估过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严格的验证机制来解决过拟合问题,并防止各数据集之间相互影响以及信息泄露风险。
实验超参数设置
这些超参数设置经过反复调试,以确保模型在验证集上表现良好。
硬件环境
我们采用基于两种硬件架构的系统进行测试与优化过程:
(1)配备有性能优越的处理器及大容量存储空间的 Alienware M16 笔记本电脑:

(2)惠普 HP暗影精灵10 台式机:

上面的硬件环境具备了充足的计算能力,并能够处理大量图像数据的训练,并显著提升计算效率。GPU 的引入大幅减少了模型训练所需的时间。
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硬件平台用于调试与训练。
采用这两种硬件平台能更加全面地验证系统的性能、适应性以及稳定性。
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并且降低了开发成本并提高了效率。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Tipps:请评估VGG16和ResNet50两种模型在肺癌检测分类任务中的实验结果。涵盖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变化与准确率变化、性能对比分析、混淆矩阵及其热力图的分析,并讨论过拟合问题及欠拟合现象的同时,请考察计算效率的表现。
为了评估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我们持续跟踪记录每个 epoch 的训练损失值与训练准确性, 同时也收集相应的验证损失值与验证准确性数据。借助这些指标信息, 我们能够观察并分析模型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稳定收敛, 并且判断是否存在过拟合或欠拟合的现象发生
1.1 VGG16模型训练过程
VGG16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和准确率曲线如下所示:

训练准确率与验证准确率:
(1)训练准确率(蓝色线条)随着训练周期的增加稳步提升至接近1.0,并表明模型在训练集上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2)验证准确率(橙色线条)在最初的几轮出现轻微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并最终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水平。
(3)整体趋势显示尽管验证准确率在初期存在一定波动性,但模型最终能够在测试集上实现约92.2%的高分类准确性这一显著的结果表明模型展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
(1)随着训练的深入发展(1),L_{train}持续减少的趋势非常明显。
(2)而L_{val}则经历了前期较大的波动(2),尤其是在第2和第4周期时出现了短暂的增长现象。
然而,在经过大量迭代后(3),我们观察到L_{val}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最终结果表明:
L_{train}收敛至 0.004,
L_{val}收敛至 0.022,
这说明所采用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 training误差,
而且也能较好地控制 validation误差,
这充分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总体趋势:
(1)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轻微波动现象,在训练精度方面实现了明显的稳步上升,在验证精度方面也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在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方面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是较为稳定的。
(2)在验证集的表现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指标需要注意,在数据分布或噪声水平上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不过随着模型的持续迭代更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指标的变化表现趋于平稳状态。
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准确率为92.2%,该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ResNet50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1)训练精度(蓝色线条)逐渐攀升,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稳定后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接近 0.98),这表明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色,并且学习效果趋于稳定。
(2)验证精度(橙色线条)则从初始阶段表现较弱(大约 0.86)开始,在随后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大的振荡与不稳定性。
(3)尽管验证精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波动与不确定性,在整体趋势上它逐渐趋近于与训练精度相一致。
比较关注的两个指标是训练损失与验证损失:
(1)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损失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约0.1水平。
(2)相比之下,在验证阶段的表现则相对不稳定,在第7和8个周期出现较大的波动。
尽管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在后续周期中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表明模型在处理验证集数据时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
经过长期训练后,验证损失稳定在了约0.4水平
总体趋势:
(1)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表现为稳定的优化轨迹的持续改进现象表明该模型在训练集上获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2)尽管经历了轻微波动但在经过一定周期后验证指标趋于稳定并呈现出良好的收敛性特征特别是在后续训练周期中验证集的表现变得更加稳定。
(3)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入在第8个周期之后观察到验证集上的性能指标开始出现明显的提升迹象即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逐步提高的同时对应的损失函数值也在不断下降。
(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初始阶段两者的差异相对较大但在中后期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反映出模型泛化能力随着经验积累而不断提升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ResNet50模型在肺癌分类任务中展现出显著的能力,在测试集上的验证集准确率达到92%,该模型在训练与验证过程中展现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分析损失函数与准确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在训练过程中 ResNet50 相较于 VGG16 不仅展现出更快的收敛速度 而且也具备更高的训练稳定性 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其在处理复杂分类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1)ResNet50的训练损失下降至最低值为0.022,同时在验证集上的表现也达到了- 最低点- 约为- ](此处保留原文中的数值),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收敛性。 (2)尽管VGG16的训练损失同样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至- 最低点- 约为- ](此处保留原文中的数值),但在验证集上的表现相对较差(约达 )。
(1)ResNet50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其验证准确率较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显示出良好的收敛性能。
(2)VGG16的收敛速度相对缓慢;在验证集上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经过更多的训练周期后才趋于稳定。
(1)ResNet50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在得益于其残差连接机制以及GPU加速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高效的训练效果。
(2)尽管VGG16网络架构较为简洁明了,但其较大的计算量导致了较低的训练速度,在经过较长的训练周期后其计算效率相对降低。
综合评估
(1)ResNet50 在深度网络的优化方面展现出色性能,在训练速度和泛化能力上均表现出色,并适用于处理复杂场景。
(2)VGG16 在训练精度方面表现出色,在训练准确度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并能够有效应对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然而其泛化能力相对有限。
总结:当目标追求高精度且计算能力较强时,则建议选用ResNet50;若面临计算资源受限或任务相对简单的情况,则建议选用VGG16。
通过系统性地评估模型的分类能力,我们开发并呈现一个基于热力图的混淆矩阵可视化工具。该工具不仅展示了各类别之间的分类关系,还能清晰地区分出模型在不同类别上的优势与不足。
1.VGG16的热力图:

(1)优势:该模型在肺癌患者和健康个体上的判别能力突出,并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2)优化策略:为了提高模型性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增加非癌案例数据集或优化特征提取方法以降低良性的误诊率。
2.ResNet50的热力图:

(1)优点:该模型在肺癌患者数据上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7%,而在健康个体分类精度同样维持在较高水平(95%),展现出良好的识别能力。
(2)改进方向:通过对非肺癌患者数据的分析表明,当前模型的分类精度仅为63%,建议通过优化模型结构来实现对非肺癌患者数据特征提取能力的提升,并尽量降低误诊现象。
计算效率分析
(1)相较于VGG16,在计算效率、训练速度以及内存占用等方面ResNet50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尽管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但由于残差连接机制的存在,在训练过程中梯度消失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使得ResNet50能够更快地收敛并实现较好的性能水平。
(2)相比之下,VGG16因其复杂的参数配置及较浅的网络结构,在训练过程中消耗的计算资源及内存需求显著高于ResNet50。对于硬件资源受限的场景而言,相对于ResNet50而言则相对逊色一些。
若计算效率被视为项目的核心考量之一,则ResNet50相较于其他模型而言,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更为高效;尤其在时间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
效果
– MainProgram.py
1.ResNet50模型:
(1)主界面

(2)肺部非癌性肿块

(3)肺癌

(4)肺部正常

2.VGG16模型:
(1)主界面

(2)肺部非癌性肿块

(3)肺癌

(4)肺部正常

3.检测结果保存
当按下保存按钮时, 会被用来保存当前选择的图检测结果.
检测的结果会被存储在save_data目录中.

图片文件保存的csv文件内容如下:

这段代码的主要功能是,在直接运行该脚本时,从指定路径中加载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并初始化一个MainProcess实例用于启动训练过程。该代码会利用ResNet50模型架构来进行模型训练,并配置总共有15个周期的循环迭代以完成整个训练任务。

数据集路径设置:
(1)train_dir = r”D:\Dataset\train”: 设置训练集数据的路径。
(2)test_dir = r”D:\Dataset\test”: 设置测试集数据的路径。
(1)将 model_name0 配置为 r'models/resnet50.pth':配置为该模型的位置。
其位置位于此处。
该位置可被用来加载预训练的 ResNet50 权重并存储经过训练后的模型。
(1)通过指定训练集路径、测试集路径以及模型路径参数值对MainProcess对象进行构造实例操作。
启动主程序main执行训练任务:其中cnn对象的main方法被调用(epochs参数设为15),启动模型训练流程。当设置epochs为15时,则表示模型将在每个周期中遍历整个数据集49次(每个周期遍历一次数据集)。整个算法将涵盖从模型优化到损失评估以及性能验证的关键环节
训练日志结果
ResNet50日志结果

这张图展示了使用ResNet50进行模型训练的详细过程和结果。
配置信息:
(1)模型经过15轮的持续训练后,在总耗时方面取得了9.35分钟的记录。
(2)本次训练基于GPU设备运行,并具体采用了CUDA设备0。
(1)随着训练周期的推进,训练损失持续下降。这预示着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学习效果日益提升。最初记录的训练损失为0.196,在最后一个周期时降至0.020,并反映出模型通过不断优化降低了预测误差。
(2)随着损失下降趋势明显增强,模型预测精度逐步提高。从初始值到最终值的变化过程表明其优化效果较为显著。
(1)经过训练后,验证准确率经历了逐步提升,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具体而言,在初始阶段的验证准确率为92.8%,而后逐步增长至最终值为93.4%。
(2)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在未见过的数据集上获得的表现同样稳定且可靠,并且模型得以实现了对各类数据的有效分类能力。
训练速度:
(1)每个周期的训练速度波动较小,在2.6至3.1 it/s之间保持稳定水平。尽管各个周期所需时间略有差异,但整体来看该方法的训练效率较高,并且得益于GPU加速技术的支持而表现优异。
(2)各个周期所需时间为36至41秒不等,在这基础上展现出较为稳定的训练性能。
模型表现:
(1)该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上的性能均表现出色。导致训练损失下降的同时使验证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平,并提取了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2)训练损失的下降与验证准确率的提升共同展示了该模型优异的泛化能力,并能精确识别肺部的不同病变情况如良性肿块、恶性肿瘤以及正常肺部。
整个验证过程以退出码0顺利完成,并且表明整个验证过程成功无误地完成。
ResNet50模型在肺癌检测任务中展现了卓越的效果,在验证集上的分类精度达到93.4%,并展现出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段代码的主要功能是在运行该脚本时从指定路径加载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初始化一个 MainProcess 实例进行 VGG16 模型训练以完成 15 次的训练任务。

请设置数据集路径:
(1)请配置训练数据文件夹的位置为r"D:\Dataset\train"。
(2)请配置测试数据文件夹的位置为r"D:\Dataset\test"。
(1)model_name0 = r"models/vgg16.pth":这一步骤指示了训练模型的位置设置。该文件位于 models 目录下的 vgg16.pth 文件中,并用于加载预存权重或存储完成后的模型。
构造MainProcess类的一个实例cnn。
该类能够完成数据加载、模型训练及验证等任务。
启动主函数main以执行训练任务:启动cnn对象的main方法,并传递参数epochs=15。其中epochs=15表示该过程将经过50个完整的周期(每个周期均遍历全部的训练数据集一次)。该过程涵盖模型的训练阶段、损失函数计算以及验证机制等多个关键步骤
训练日志结果
VGG16日志结果

这张图展示了使用VGG16进行模型训练的详细过程和结果。
配置信息:(1)模型经过15轮训练后所用时间为2.45小时。(2)本次训练基于GPU设备进行加速计算,并具体采用了CUDA设备0
训练损失:
(1)随着训练周期的推进,在每个周期中 training loss 均呈现递减趋势,并且这种趋势表明 model 在 training set 上的表现持续提升。
(2)training loss 从初始值 0.166 开始逐步降至最低值 0.004 的过程展现了 model 在整个 optimization 过程中不断降低了 prediction error 的能力。
(1)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验证准确率持续增长,并且表现出了稳定的提升趋势。其中,在初始阶段达到约85.2%,最终达到了92.2%。
(2)该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展现出卓越的泛化性能。
各个周期的训练速度有所差异,在2.15至3.61 it/s之间运行。(各段落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
模型表现:
(1)在训练过程中,损失值持续下降并伴随验证准确率的稳步提升,则显示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性能均有所增强。
(2)最终验证准确率达到92.2%,则说明该模型已有效提取数据特征并具备较强的分类能力;能够清晰地区分三种类型:非肺癌病变、肺癌以及正常组织。
该进程以成功退出状态(exit code 0)完成任务:意味着整个验证过程顺利完成且无错误发生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