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hat is the Role of Machine Learning in Protecting User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近年来,由于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信用卡信息等)日益成为犯罪分子获取的主要凭据之一,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难题,更是一个领域内复杂且多元的任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支付账单、购物消费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一直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机器学习技术的出现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机器学习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自动提取用户行为特征,并建立基于这些特征的模型,从而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本文将会对此展开讨论,阐述其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2.1 概念定义

什么是“机器学习”?它是指让计算机能够自主学习、改进和优化的科学领域。具体来说,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就是让计算机具备“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输入的数据或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性,以达到预测、决策、分类、关联等目的。它是建立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优化方法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和工具都很广泛,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强化学习、集成学习、概率图模型、贝叶斯网络、核方法、遗传算法、遗传编程、激活函数、梯度下降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2.2 相关术语

  • 数据:用于训练模型的实值输入数据集合,通常来自于经过大量手动标记的数据或者算法输出结果。
  • 模型:由一组参数向量及其权重构成,用于刻画输入数据的关系或映射,比如线性回归模型等。
  • 样本:一个特定的输入向量及其对应标记(标签)。
  • 标记:数据中每个输入实例的类别或输出值,用于训练和测试模型。
  • 损失函数:一个度量方式,用于衡量模型在给定数据上的预测误差。
  • 目标函数:描述了模型应该尝试最小化的损失函数,也就是模型的性能评估标准。
  • 训练样本:一个给定的输入集合及其对应的标记,用于训练模型。
  • 测试样本:一个给定的输入集合及其对应的标记,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
  • 超参数:在模型训练前设置的参数,如网络层数、学习率、正则项系数等。
  • 推断:模型对新输入的预测过程,称为推断(inference)。
  • 交叉熵:常用的损失函数,它 meas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P and Q. It is defined as follows:
    • H(P,Q)=-∑pi*log(qi), where pi is the probability of i_th class in P and qi is the predicted probability for the same.

2.3 技术模型

机器学习的基本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

(1)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的目标是在给定有限的训练数据时,使模型能够对输入的实例做出正确的预测或分类。例如,在垃圾邮件过滤系统中,训练数据由邮箱中的邮件及它们是否被标记为垃圾所组成,而模型需要确定新的邮件是否也是垃圾邮件,即输出是否“Yes”。在图像识别中,输入是一张图片,输出则是图片中是否包含某个特定对象,比如一辆汽车或狗。监督学习还可以处理回归问题,如房价预测。

(a)算法流程
  1. 数据收集:收集训练数据(训练样本)和测试数据(测试样本),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规范化、过滤、转换等处理,以便模型训练顺利进行。
  3. 拟合过程:利用训练数据训练模型,使模型能够拟合已知的数据。
  4. 性能评估:通过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性能表现满足要求,则可以部署到实际环境中使用。
(b)常用模型
  • KNN:K Nearest Neighbors,kNN 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来分类和回归。该算法在训练时,保存了所有的训练样本,在分类时,计算输入实例与每一个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选取距离最小的 k 个点作为 k 个邻居,根据邻居的类别来决定当前实例的类别。可选择不同的距离度量,如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距离等。另外,还有一种改进版本——局部加权版本,该方法赋予不同邻居不同的权重。
  • SVM(支持向量机):SVM 是另一种流行的监督学习模型,它利用样本数据中的内在结构,找到最优的分割超平面,从而可以最大化地将输入实例划分到不同的类别。SVM 的关键是找到一组超平面,这些超平面能够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尽可能完全隔离开来。具体来说,对于二维空间上的点,存在许多直线能够将两类样本完全分开。因此,可以寻找一系列的直线,使得它们能够将所有可能的分类正确地划分开。SVM 的求解采用了核函数的方式,即在超平面上的点间使用高斯核函数,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数据。
  • Naive Bayes:Naive Bayes 是一个朴素贝叶斯算法,它假设各个特征之间相互独立,并根据先验概率 P(class|features),将输入实例分到某一类。其思想是先验概率可以表示出一定的信息,然后将输入实例乘上相应的特征概率,再求和,取 log 后得到条件概率,最后乘上相应的先验概率。该算法适用于文本分类问题,如新闻评论过滤。
  • Decision Tree:Decision Tree 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它使用树状结构表示数据,在每个节点处根据样本的特征选择最佳的切分方向,递归地分割数据,直到所有叶结点均属于同一类,或者没有剩余切分的特征。它具有很好的解释性,并且可以处理连续型变量。另外,它也具有高鲁棒性,能够处理缺失值。
  • Random Forest:Random Forest 是多个 Decision Trees 的集合,它对每个 Tree 使用 bootstrap 方法采样训练数据,并通过投票来决定最终的输出结果。它能够处理噪声数据,并且可以处理高维数据。
  • Gradient Boosting:Gradient Boosting 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类模型,它首先初始化模型并为每个样本分配初始预测值,然后依次迭代地计算出残差,并拟合新的弱模型,直到整体的预测误差降低为足够小。它能够处理噪声数据,并且可以处理高维数据。
  • 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循环神经网络)的序列模型,它能够自动地学习输入数据的时序特性,并保留之前的信息,帮助模型理解序列数据中的上下文信息。

(2)非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是指对数据进行无监督学习,不需要任何标签或真实的输出,通过对数据进行聚类、模式挖掘等方式,找到隐藏的结构和模式。

(a)算法流程
  1.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规范化、过滤、转换等处理,以便模型训练顺利进行。
  2. 拟合过程:利用训练数据训练模型,使模型能够拟合已知的数据。
  3. 性能评估:通过其他手段(如图形可视化)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判断模型的好坏。
  4. 运用模型:运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或聚类。
(b)常用模型
  • DBSCAN: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是一种用于无监督学习的经典算法,它通过局部密度、两个样本之间的连接度来判定数据样本的簇,将相似的数据样本聚集到一起。该算法的实现比较简单,可以有效地处理异常值。
  • K-Means:K-Means 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最小化各类簇中心与各个数据样本之间的距离来迭代地更新各类的中心位置。该算法适用于含有少量数据、无法标记的情况。
  • Hierarchical Clustering:Hierarchical Clustering 是一种层次聚类算法,它通过构造一颗树形结构,将相似的样本聚集到一层,然后把相似的层级结构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聚类结果。
  • GMM(高斯混合模型):GMM 是一种多元高斯分布的聚类模型,它能够自动地检测出模型内部的模式变化。该模型的每个组件都是高斯分布,并可以通过参数估计来确定其各方差及均值,并可以做到平滑处理。

3.核心算法原理及具体操作步骤

(1)KNN算法

KNN 是一种基于分类的算法,它通过比较目标实例与最近邻的k个实例的距离来确定目标实例的类别。KNN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被较近的邻居的特征所赋值,那么该样本也很可能属于某个类。它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四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距离计算:将待分类的实例与训练数据集中的实例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有欧氏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汉明距离等。
  3. 排序:将计算出的距离按照升序排列,得到k个最近邻的实例。
  4. 分类:根据k个最近邻的实例的类别进行投票,得出待分类的实例的类别。可以采用多数表决或平均值投票的方式进行。

KNN 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只需要将待分类的实例与训练集中的实例进行计算,不需要知道数据的类别信息,因此其准确性较高。但是,KNN算法有一个缺点是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因为它对数据中的小变化不敏感。另外,KNN 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为 O(n^2), 因此,对于大数据集,计算代价可能会很大。

(2)SVM算法

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s,支持向量机) 是一种二类分类器,它通过构建最大边距分离超平面来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其他算法不同的是,SVM直接优化对偶问题,通过硬间隔最大化来求解最大边距分离超平面。

SVM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五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拟合过程:利用训练数据训练 SVM 模型。首先,求解原始最优化问题:

\begin{equation} \min_{\alpha}\quad\frac{1}{2}\left(|\mathbf{\alpha}|{2}{2}-\sum_{i=1}{m}\alpha{i}\right)+\sum_{i=1}{m}\sum_{j=1}{m}\alpha_{i}\alpha_{j}\left[y{(i)}y{(j)}\left(\mathbf{x}{(i)}{\top}\mathbf{x}^{(j)}\right)-1\right] \end{equation}

上式第一项是规范化项,第二项是拉格朗日因子,第三项是杰拉德范数。

通过求解对偶问题,得到对偶问题

在求解最大化对偶问题时,使用KKT条件:

将约束条件代入KKT条件,得到

\begin{align } \alpha{i} &=(\sum_{j=1}{m}y{(i)}y{(j)}\alpha_{j})\frac{y{(i)}}{| w{T}\mathbf{x}{(i)}|} \ &=\eta y^{(i)}k(\mathbf{x}, \mu_{w,y}) \end{align_}

其中,\eta 是拉格朗日乘子,k(\cdot,\cdot) 是核函数,\mu_{w,y} 是权重为 w 和标签为 y 的分割超平面的一阶支持向量。

  1. 支持向量:在求解完成后,为了保证模型的效果,需要识别出支持向量。支持向量是处于边界间的点,在之后的计算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可以用来判断测试样本的类别。可以设置核函数为非线性函数,引入核技巧,使得支持向量机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

  2. 预测:在训练结束后,可以使用测试集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3. 微调:可以对 SVM 算法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3)Naive Bayes算法

Naive Bayes 是一种基本的分类算法,它假设各个特征之间相互独立,并根据先验概率 P(class|features) 对输入实例进行分类。与其他算法不同的是,Naive Bayes 不依赖于具体的距离度量,因此,速度快而且易于实现。

Naive Bayes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四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计算先验概率:对于给定的训练数据集 D ,计算类条件概率分布 P(Ci|X) ,其中 Ci 为类标签,X 为输入向量。
  3. 分类:对于给定的测试样本 x ,计算 P(C|x) 。
  4. 性能评估:通过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性能表现满足要求,则可以部署到实际环境中使用。

(4)Decision Tree算法

Decision Tree 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它使用树状结构表示数据,在每个节点处根据样本的特征选择最佳的切分方向,递归地分割数据,直到所有叶结点均属于同一类,或者没有剩余切分的特征。Decision Tree 有着良好的解释性,并且可以处理连续型变量。另外,它也具有高鲁棒性,能够处理缺失值。

Decision Tree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四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创建决策树:基于训练数据集 D,创建一颗决策树,它分割数据的特征属性和区域,生成一系列的规则。
  3. 决策树学习:基于训练数据集 D,通过选择最佳的切分方向、停止划分的条件,对决策树进行学习。
  4. 性能评估:通过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性能表现满足要求,则可以部署到实际环境中使用。

(5)Random Forest算法

Random Forest 是一种分类方法,它是一组 Decision Tree 的集合,它对每个 Tree 使用 bootstrap 方法采样训练数据,并通过投票来决定最终的输出结果。它能够处理噪声数据,并且可以处理高维数据。

Random Forest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四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训练阶段:在训练数据集 D 中,利用 bootstrap 方法对数据集进行采样,产生 m 个训练数据集。利用每个训练数据集训练一个 Decision Tree。
  3. 预测阶段:对 m 个训练好的 Decision Tree 执行投票,选择得票最多的类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
  4. 性能评估:通过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性能表现满足要求,则可以部署到实际环境中使用。

(6)Gradient Boosting算法

Gradient Boosting 是一种机器学习中的一类模型,它首先初始化模型并为每个样本分配初始预测值,然后依次迭代地计算出残差,并拟合新的弱模型,直到整体的预测误差降低为足够小。它能够处理噪声数据,并且可以处理高维数据。

Gradient Boosting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六步:

  1. 初始化模型:首先,对每一组训练数据,计算其损失函数的值,也就是对训练数据的预测值的残差值。然后,对每个样本赋予一个初值,作为第一次迭代时的预测值。
  2. 更新模型:根据残差,拟合出新的弱学习器,加入到模型中。
  3. 预测阶段:在第 t 次迭代的时候,利用第 t-1 次迭代得到的模型,对训练数据集进行预测,得到第 t 次迭代的输出结果。
  4. 组合模型:将前 n-1 次迭代的预测结果作为输入,与第 n 次迭代的输出结果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5. 计算损失函数:计算每一个弱学习器的错误率,并累加起来作为全局的损失函数。
  6. 终止条件:当损失函数的变动小于指定阈值时,认为模型训练结束。

(7)LSTM算法

LSTM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循环神经网络)的序列模型,它能够自动地学习输入数据的时序特性,并保留之前的信息,帮助模型理解序列数据中的上下文信息。

LSTM 算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包含如下七步:

  1. 准备数据:首先要获得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其中训练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测试数据用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2.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规范化、过滤、转换等处理,以便模型训练顺利进行。
  3. 特征提取:通过拼接、缩放等方式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特征抽取,得到输入向量 \boldsymbol{X}_t
  4. 门控机制:为了控制单元的状态,引入门控机制。
  5. 参数更新:根据上一步的计算结果,更新模型参数。
  6. 预测阶段:在测试集上,根据模型计算输出结果 \hat{Y}_{t+1}
  7. 性能评估:通过测试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如果模型的性能表现满足要求,则可以部署到实际环境中使用。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