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笔记】Spectral-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SSAN(Spectral-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HSI分类)。SSAN由光谱模块和空间模块组成,并引入了注意力机制,以更好地捕捉光谱和空间特征。论文详细描述了实验设置,包括数据预处理(如最大最小值标准化、均值减除和数据增强)、模块配置、对比实验以及不同参数下的分类精度。实验结果表明,SSAN在多个数据集上表现出较高的分类精度和较快的训练/测试时间效率。
H. Sun等,提出了一种名为"Spectral–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的网络架构,该架构在处理高光谱图像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色。该研究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期刊,具体为第58卷第5期的3232-3245页,2020年5月出版。文章的唯一标识符为10.1109/TGRS.2019.2951160。
1.贡献点
基于光谱模块与空间模块的整合,首先提出了一种SSN(Spectral-Spatial Network)网络。在此框架下,进一步引入了attention module,从而提出了一种改进型SSAN网络。
2.论文细节
本文对文献的分类综述挺好的,文章思想也很简单。
- SSAN(3D卷积)

Attention module
Non-local Neural Networks及自注意力机制思考
可以认为该机制即为Non-local注意力机制。

- 不同数据集的超参数细节

3.实验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最大-最小值标准化处理;其次,从每个光谱波段中减去均值;最后,执行数据增强操作,包括水平/垂直翻转、90度、180度、270度旋转,经过这些操作后,训练数据量将增加至原来的6倍。

“实验一”:确定spectral module(M)和spatial module(N)的个数。

实验二:判断在确定spectral module和spatial module之后是否引入attention module,同时涉及的模块包括spc、spa1和spa2。

“实验三”:与多种2-D CNN、SMBN、DFFN、DHCNet、SSRN、Spectral module、Spatial module、SSN等算法的对比实验。其中,patch size为7,batch size为100,epoch为200,使用Adam optimizer。本算法采用学习率lr=0.01,每20个epoch后逐步减半,其余算法则按照原文设定。训练集占10%,验证集和测试集各占2%。文章不仅展示了分类精度和分类图结果,还比较了不同算法在各数据集上的训练时间和测试时间。
“实验四”:本算法在不同patch size下的分类精度表现如何。

“实验五”:提出算法不同training ratio的分类精度。

(为啥patchsize不用9 * 9,而要用7 * 7呢,9 * 9精度比较高呀)
4.单词(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这篇文章看完仅需半天时间。
今日推荐: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Every man’s life interacts with numerous other people’s lives.
2020年5月29日15: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