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架构和CS架构
目前用户对PC端应用的两种开发模式(即C/S架构和B/S架构)的理解较为浅显。
CS架构:(1)优点:①能够充分展示客户端PC处理能力,并非所有工作都需要提交给服务器即可完成,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的情况下响应速度更快;②界面美观且形式丰富,并非仅仅满足表面要求,在个性化需求方面表现更为突出;③具备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并且在事务处理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能力;④安全控制能力强,并非仅仅面向固定用户群,在程序设计上更加注重过程控制,在权限管理上实现了多层次校验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信息安全;通常情况下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会选择C/S结构。(2)缺点:①必须安装客户端程序才能运行,在面对多点或多面且不具备网络条件的用户群体时无法快速部署配置;②兼容性较差,在不同开发工具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选择不同的工具,则需要对程序进行较大的修改;③开发及维护成本较高,并非只需要一般技术人员即可完成开发工作,在发生升级时所有客户端程序都需要重新配置;④用户群体较为固定,并非面向广泛的应用场景而是更适合局域网环境中的应用
BS架构:(1)优点:①具备良好的分布式特性,在不增加客户端维护的情况下(无需客户端维护),通过拥有网络资源和浏览器即可随时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操作。②在业务扩展方面非常便捷简单,在通过增加网页的方式即可轻松地添加服务器端功能。③架构设计极为简便,在只需修改网页信息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所有用户数据的同步更新操作;同时该架构还特别强调了其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2)缺点:①缺乏足够的个性化能力,在无法满足某些特定功能需求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支持基于用户需求定制化服务的情况较多。②跨浏览器兼容性存在局限性,在不同浏览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往往难以完全统一;动态页面加载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但仍然无法完美支持分页展示功能的需求,并且这对数据库的操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③在性能优化方面投入的成本较高,在速度和安全性的综合考量下需要付出较大的开发和维护代价;另外该架构在某些功能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在难以满足传统系统中某些特殊需求时表现得尤为不足。(小结)CS架构在响应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局域网内的应用需求;但在开发成本和维护费用方面相对较高,并且难以满足某些复杂的功能需求。因此许多单位倾向于采用BS架构作为日常办公系统的底层支撑结构,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则普遍采用CS结构作为主要的技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