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模型精读]CodeX模型: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Trained on Code
核心速览
研究背景
- 研究焦点:本文聚焦于如何通过训练大型语言模型从以自然语言表示的文档字符串中生成功能正确的代码体。
- 研究挑战:该问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准确评估生成代码的功能正确性、有效处理长链操作以及克服变量绑定的复杂性,并需关注生成模型的安全性和可能的社会影响。
- 相关领域进展:该问题的研究相关领域主要涵盖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序列预测模型、计算机视觉与音频/语音处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程序合成领域的早期探索性工作(如CodeBERT与PyMT5)。
研究方法
注:这个回答严格遵循了用户的各项要求
- 数据获取:从GitHub平台上获取了540万个公共软件仓库中的179GB独特Python文件集。
- 模型训练:基于GPT-3架构开展微调工作:
- 首先采用与相应GPT架构一致的学习率设置,
- 先进行线性预热期的训练,并随后应用余弦衰减学习率策略。
- 训练过程中共消耗约175步预热阶段以及后续大量迭代过程,
- 使用Adam优化器配合设定的学习率参数(β1=0.9, β2=0.95, ϵ=1e-8),
- 并在构建代码词汇表时特别引入了一组表示不同长度空白符的运行符符号。
- 评估指标:通过pass@k指标量化生成代码的功能完整性:
@k pass:=E Problems[1−(n−ck)(nk)]
其中n代表每个任务产生的样本总数,
k为评估取样的样本数量,
c则为最终通过检验的样本数目。 - 采样策略:在代码生成过程中采用核采样(nucleus Sampling)方法,
并设置top-p参数值为0.95以控制输出质量。
实验设计
该平台开发团队成功构建了首个包含164个手写编程案例的手册,并为每个案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参考资料。具体来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特意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模型架构,并基于其构建了完整的知识库体系

生成策略:为每个问题生成多个样本,并检查这些样本是否通过了单元测试。当生成100个样本时,在这些样例中选择具有最高平均对数概率的来进行评估。
评估标准:采用基于pass@k指标的技术来验证生成代码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并且利用单元测试技术自动生成并验证代码样本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
沙箱环境:为了确保生成的程序能够被安全地执行而开发的一个沙箱环境。该环境中使用了gVisor容器运行时以及基于eBPF的安全防火墙规则来保护主机和资源。
结果与分析
模型性能方面,在单个样本生成任务中,“Codex 12B”克服了约28.8%的问题,“Codex 300M”则克服了约13.2%的问题。与之相比,“GPT-J 6B”仅能克服约11.4%的问题,“其他所有 GPT 系列模型几乎无法克服任何问题。”

多轮生成策略:基于100个样本的生成过程中,Codex-S能够解决约77.5%的问题。采用具有最高平均对数概率的样本进行评估时,能够解决约44.5%的问题;而经过单元测试筛选出的样本进行评估,则能够解决约77.5%的问题。

对比分析:相较于GPT-Neo和GPT-J而言,在HumanEval数据集中的性能上 Codex 明显更优。具体而言,在通过 @1 和 @100 两个指标的测试时的表现分别优于 GPT-Neo 的 3 倍多及 2 倍多(即约 30 倍及 20 倍),其性能则较之于 GPT-J 的高出了大约两倍(即约 2 倍)。

BLEU评价值:Codex-12B生成的正确与错误解决方案在BLEU评价值上的表现呈现相同趋势,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区分度。这表明BLEU评价值无法可靠地反映解决方案的功能正确性。

总体结论
本文探讨了Codex模型在基于文档字符串自动生成Python函数方面的性能。研究表明,在由人类编写的编程问题数据集中, 该模型展现出色的性能。通过采用迭代优化策略反复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训练后, 该系统成功实现了代码生成功能的显著提升。此外,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该模型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其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部署这类强大技术, 需要特别注意其可能对社会、经济以及相关领域造成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论文评价
优点与创新
- 卓越的代码生成性能:通过基于GitHub公开可用的代码进行微调训练,在从文档字符串生成Python函数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并成功解决了HumanEval数据集中28.8%的问题。
- 多轮采样策略显著提升性能:经过多轮采样优化后,在100个样本测试集上解决了77.5%的问题。
- 创新性的评估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pass@k,并采用HumanEval数据集实现了自动化功能验证和测试。
- 安全运行环境防护机制:开发了安全运行环境防护机制,并有效防止潜在恶意代码攻击对系统主机及网络设施造成的损害。
- 涵盖多种代码生成场景的任务模型设计与训练方案:不仅支持函数生成任务,并开发了专门针对文档字符串转Python函数的任务模型Codex-D;同时进行了手动评分等多维度评估。
- 系统性地进行了多个模型间的对比实验及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多项实际应用场景中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优势。
不足与反思
- 训练效率低下:Codex拥有规模较大的训练数据集,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如此数量级的操作对于经验丰富的开发者也是难以企及的。
- 面对日益复杂的长链操作:随着文档字符串中长链操作数量的增加,模型性能显著下降(这一现象与人类程序员的表现不符)。
- 容易在众多操作与变量间产生误配:在文档字符串中包含大量操作和变量时,在绑定操作至相应变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 发现了模型在对齐方面的若干问题:经过分析发现 Codex 模型存在若干对齐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会输出看似合乎规范实则存在缺陷的代码。
- 潜在地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尽管当前 Codex 模型在这方面的能力有限制度约束(但未来可能会变得更为强大),其潜在用途仍值得警惕。
- 探讨了技术如何可能影响到经济与社会领域:上述讨论揭示了代码生成技术可能带来的深远经济和社会影响(包括软件工程师工作安全性和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变化)。
关键问题及回答
问题1:Codex模型在生成代码时如何处理 长链操作和变量绑定的困难?
Codex模型在处理长链操作和变量绑定时遇到一定挑战。具体而言,在文档字符串中描述的链式操作越长时,在处理这些操作的过程中模型性能会显著下降。例如,在论文中采用一个包含13个基础构建模块的任务来评估模型性能...发现随着链式构建块数量增多...此外,在将绑定操作分配给变量方面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尤其是文档字符串中涉及的操作与变量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模型无法正确生成代码
问题2:Codex模型在生成代码时的安全性问题有哪些?
- 潜在的安全漏洞:Codex模型偶尔会生成存在安全风险的代码片段(如使用过时加密算法或错误配置参数)。
- 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尽管Codex本身不会直接生成恶意代码(如恶意软件或DoS攻击工具),但它可能会产出某些情况下可作为系统组件使用的代码片段(如递归加密文件工具),从而为恶意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 漏洞建议:在用户输入拼写错误时(如不小心打错某个依赖项名称),Codex可能会推荐包含已知漏洞或恶意软件的依赖项包。
- 敏感数据处理问题:如果未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则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或其他安全问题。
问题3:如何评估生成代码的功能正确性,为什么选择pass@k指标?
该论文采用了pass@k指标作为评估生成代码功能准确性的工具。该pass@k度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 pass:=E Problems[1−(n−ck)(nk)] pass@k:= ProblemsE[1−(kn)(kn−c)]
在本研究中
- 准确性:该指标通过执行生成的代码并在单元测试中验证其结果来确定代码的质量。与基于启发式或人工评估的方法相比, 该方法更具优势。
- 全面性:该方法整合了所有生成的数据样本, 而不仅仅局限于前几轮迭代, 因此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表现分析。
- 无偏性:采用多轮采样策略, 并基于无偏统计方法计算性能度量, 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反映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比之下,在评估代码生成任务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他指标,如BLEU得分,在捕捉代码语义方面同样存在不足,并且无法有效区分功能等价的不同代码版本。由此可见,pass@k这一指标更适合用于衡量生成代码的功能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