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hy You Should Use Oculus Medium for Enhancing Your VR

阅读量: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VR技术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VR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创新性产品不断涌现,然而,这并未完全满足当代人对于三维世界认知的需求。例如,360度全景摄影、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效满足了用户的视觉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提升图像质量对于增强现实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传感器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Oculus Medium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专为增强现实设计的数字化照相机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减少像素密度,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Oculus Medium的优点:

  1. 配备高动态范围光圈和自动曝光功能
  2. 图像质量得以通过增强其光学特性而得到提升
  3. 支持亮度自动调节功能,从而减少了用户在设置曝光时的不确定性
  4. 内置3D认证系统,允许进行3D建模训练,从而提高3D模型的精确度
  5. 支持多种显示模式,包括Side-by-Side模式和2D投影模式等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2.1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各自都是一种视觉体验。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功能,即让用户体验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并沉浸于真实场景中。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虚拟现实通过将真实环境投射到虚拟空间,使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的现实效果远超真实环境。

增强现实一般指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虚拟现实环境。这种技术允许用户与真实世界产生互动,从而获得新颖的体验。相比之下,虚拟现实则是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模拟出虚拟的人物、场景和设施,使用户能够在其中沉浸,与现实世界融合,产生独特的体验。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实环境的真实度。在使用增强现实时,用户能够体验到他所想要的物品,仿佛这些物品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然而这些物品却位于虚拟环境中。相比之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时,用户只能在虚拟环境中移动,且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2.2 人眼视网膜屏

人眼视网膜屏由约15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即眼球外围的神经网络系统,专门用于识别不同颜色和纹理的光线。视网膜屏不仅能够迅速识别每一个微小的光线波长变化,还能通过调整血管渗透性来应对光线波长的变化,从而协助人类感知视觉信息并完成肢体运动。

目前,人类的视网膜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 全瞳:全瞳屏幕可辨别低至零度至+80度之间的任何颜色,对于识别复杂的纹理十分有效。
  2. 大瞳:大瞳屏幕通常采用红蓝过滤器,只能辨别红色或蓝色的光源,适用于简单的场景和任务。
  3. 小瞳:小瞳屏幕以眼睛后部作为中心,具有很大的分辨率,只能识别眼前物体的某些特征。
  4. 深网膜瞳:深网膜瞳屏幕的结构更为复杂,甚至包括多个层次的网膜,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捕捉光线并进行反应。

2.3 混日照效应

该效应(Mild Synchrotron Radiation Effect)描述了由于电脑显示器像素数量不足所导致的某些颜色区域呈现出类似条纹的视觉效果,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这种现象通常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出现,而不局限于特定型号的显示器。

受计算资源的限制,显示设备制造商通常会采用巧妙的设计方案来降低其影响程度。例如,他们可能会在显示芯片上引入增益电路以减少亮度,或者采用特殊显示技术来消除混日照现象。

然而,即便如此,混日照仍然是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在显示设备处于消费级状态时。

2.4 高动态范围光圈

高动态范围光圈技术(High Dynamic Range Aperture,HDR)专为显示覆盖了广度的动态范围的摄影图像而设计。它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达成极高的亮度和饱和度,并能保持色彩的丰富性,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摄影图像中曝光过高的问题。

高动态范围光圈的技术基础在于采用了大量收集光线的镜头组。这些镜头组能够通过整合所有颜色的光线,构建出比单个显示器显示更多的色彩。这样一来,就能实现比单个显示器显示更多的色彩。

2.5 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Auto Exposure)是一种相机或监控系统的技术,基于场景的复杂程度和环境光线变化,相机能够自动优化曝光参数。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调整相机的曝光参数,以实现最佳成像效果。数学公式AE = f \times \text{pixel}描述了自动曝光的计算关系。

自动曝光有助于摄像机优化图像质量,降低手动曝光对拍摄者的工作负担,从而提升整体照片质量。自动曝光系统可以根据拍摄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优化调整参数,以确保用户获得更舒适的拍摄体验。

2.6 数字化照相机

数字化照相机(Digital Camera)是指实现全部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它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进行拍摄,并将数据存储至内存卡或存储设备。

具有卓越图像捕捉能力的数字化相机能够生成超清图像。通过数据压缩、带宽限制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整个系统能耗。这种先进的成像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成像质量,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创作空间。

2.7 3D认证系统

虚拟现实(VR)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依赖对真实环境的预设,而3D认证系统则以其主要作用是验证虚拟现实模型的准确性而存在。3D认证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建模、扫描、渲染、评估等环节,其中建模阶段主要负责构建虚拟场景,扫描阶段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环境数据,渲染阶段通过光线追踪技术生成高精度图像,评估阶段则对生成的图像进行多维度分析。

旨在验证虚拟现实模型的精确度和真实性,同时增强模型作者和用户对内容真实性的信心。通过搭建3D认证系统,模型作者能够确保虚拟物品的布置精确无误,而用户则能够通过系统验证,快速确认物品的真实性。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3.1 基础知识

3.1.1 曝光算法

曝光算法(Exposure Algorithm),亦称自动曝光算法或感光度算法。它核心任务是合理调节曝光时间参数,以确保图像质量。

曝光算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分析目标物体与环境光线的光照强度分布,以及目标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分布,来精确计算出最佳的曝光时间。受限于光照传播的传播距离限制,因此,曝光时间越长,图像质量就会越高。

曝光算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出与目标物体反射光线的平均值,并作为基准值。基于相机的特性,确定各波段的最小曝光时间和最大曝光时间。将目标物体的反射弧度分布和环境光线的光线量分布分别以两个向量的形式表示。从相机的波段列表中,依次选择一个波段,计算其参考曝光时间。通过拉格朗日函数求解目标物体的总亮度,并乘以相应的曝光时间。若总亮度超过该波段的最大亮度,则需优化曝光条件。反复执行步骤4至6,直至确定合适的曝光时间。

3.1.2 图像去噪技术

图像降噪技术(Image Denoising Technology),也可称为降噪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算法或技术手段对图像中的噪声点进行去除或减弱,从而实现图像质量的显著提升。

图像去噪技术基于将噪声像素替换为非噪声像素来实现。常见的图像去噪方法包括平均域滤波、中值域滤波以及双边域滤波。

3.1.3 浅色外观调整

该技术(Shading Adjustment),具体表现为通过简单的图像变换操作以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

在服装设计中,调整颜色明暗度的方案包括暖色调转换法、冷色调转换法、明度校正法及饱和度调整法,这些方法通过改变色调和明暗度来实现整体协调。暖色调至冷色调转换法是一种通过调节色调范围实现颜色协调的技术。冷色调至暖色调转换法是一种通过调节色调范围实现颜色协调的技术。明度校正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明度值实现颜色协调的技术。饱和度调整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色调饱和度实现颜色协调的技术。

3.1.4 色彩恢复技术

色彩恢复技术(Color Recovery Technology)是一种基于某种算法或技术手段,通过优化图像中的颜色分量使其更加鲜明和丰富,以提升图像的视觉效果为目标的技术。

常见的色彩恢复技术包括:Gamma校正法(Gamma Correction Method),盲域去卷积法(Blind Deconvolution Method),遮挡模糊化(Mask Smoothing Method)。

3.2 设置

3.2.1 开启功能

首先,需要将Oculus Medium功能开启。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开启:

进入Oculus Medium菜单,点击设置按钮。选择“启动Medium”。

3.2.2 设置屏幕分辨率

随后,需要对Oculus Medium的屏幕分辨率进行配置。该设备支持的分辨率包括:1920x1080、1280x720和640x360。

为了配置Oculus Medium的屏幕分辨率,只需进入该设置菜单,找到并选择“屏幕分辨率”选项即可完成设置。

3.2.3 拍摄效果选择

由于默认的拍摄效果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拍摄效果。例如,在对焦操作中,相机可能会将焦点位置偏离画面中心,导致最终成像出现边缘出现黑色边框的问题。

拍摄效果的配置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利用Oculus Medium的配置界面进行设置;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自定义配置文件进行参数调整。

方法一:通过Oculus Medium界面设置

点击“设置”按钮,选择“拍摄效果”。按照需要选择对应的拍摄效果。

方法二:通过自定义配置文件设置

为了实现多种拍摄效果类型,建议使用自定义配置文件。请首先创建一个配置文件,命名为custom.json,放置在Oculus Medium的配置文件夹中,即位于安装目录下的config目录。

配置文件的内容格式如下:

复制代码
    {
      "camera_settings": {
    "exposure": <float>, // 曝光值
    "gain": <float>     // 增益值
      },
    
      "effects": [
    {
      "type": "vignette",    // 暗角
      "intensity": <float>   // 强度
    },
    
    {
      "type": "bloom",       // 泛光
      "intensity": <float>   // 强度
    }
      ]
    }
    
      
      
      
      
      
      
      
      
      
      
      
      
      
      
      
      
      
    
    代码解读

通过配置文件,可以对相机的曝光值、增益值以及相机的效果进行设置。

比如,我创建一个自定义配置文件:

复制代码
    {
      "camera_settings": {
    "exposure": 0.3, 
    "gain": 1.0
      },
    
      "effects": [
    {
      "type": "vignette", 
      "intensity": 0.6
    },
    
    {
      "type": "bloom", 
      "intensity": 0.6
    }
      ]
    }
    
      
      
      
      
      
      
      
      
      
      
      
      
      
      
      
      
      
    
    代码解读

该配置的参数设置为曝光值0.3,增益值1.0,并同时打开了暗角效果,其强度值设置为0.6;同时,也打开了泛光效果,其强度值同样设置为0.6。

为了确保配置文件生效,Oculus Medium的重启是必要条件。在重启Oculus Medium后,用户只需点击设置选项,选择拍摄效果即可查看已保存的配置信息。

3.3 录制视频和图片

Oculus Medium支持视频录制和图片拍摄。

3.3.1 视频录制

可以对手机或PC端的视频进行录制。

进入“设置”页面,选择“视频录制”项。按提示信息操作,可以完成视频录制。

3.3.2 图片拍摄

可以拍摄手机或PC端的图片。

点击右上角菜单图标,点击“拍摄”,即可进行图片拍摄。

3.3.3 编辑图片

图片编辑(Image Editing)是指经过修饰处理后,使摄制的照片获得更细腻视觉效果的过程。具体而言,编辑人员通过调整明暗、色彩饱和度以及明暗层次等技术参数,对图像进行更细致的修饰处理,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点击右上角菜单图标,点击“编辑”,选择对应的效果,即可对图片进行编辑。

3.4 用光学位移模型提升图像质量

改写说明

该光学位移模型通过研究不同像素位置的色偏、色温、孔径等光学参数来推导出相应的形变模式,从而能够呈现逼真的光学畸变图像。

Oculus Medium采用了光学位移模型来优化图像质量。首先,用户需要先设置相机的参数,如快门速度、曝光时间、ISO等。然后,根据用户设置的参数,Oculus Medium会计算出不同的光学位移模式,从而生成逼真的光学畸变图像。

4.具体代码实例及解释说明

4.1 Python代码示例

以下的Python代码示例旨在演示如何安装和导入Oculus Medium库,初始化后与相机建立连接,捕获一张图片并进行存储处理。

首先,使用pip命令安装Oculus Medium库:

复制代码
    !pip install oculus-medium
    
    
    代码解读

然后,导入Oculus Medium库:

复制代码
    import oculus
    
    
    代码解读

最后,初始化并连接到相机,捕获一张图片并保存:

复制代码
    def capture():
    # 初始化相机
    camera = oculus.Camera()
    
    # 连接到相机
    camera.connect()
    
    # 获取当前时间
    timestamp = datetime.now().strftime('%Y%m%d_%H%M%S')
    
    # 捕获图片
    image = camera.capture()
    
    # 保存图片
    cv2.imwrite(filename, image[:, :, ::-1])  # 将BGR格式转为RGB格式
    
    print('Captured:', filename)
    
    # 断开连接
    camera.disconnect()
    
    capture()
    
      
      
      
      
      
      
      
      
      
      
      
      
      
      
      
      
      
      
      
      
      
    
    代码解读

在本段代码中,我们通过调用cv2库的imread函数来读取图片,并将获取的BGR格式图像转换为RGB格式。其中,capture()函数整合了相机连接、捕获图像、保存文件以及断开连接等操作的逻辑流程。

4.2 C++代码示例

下面的C++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Oculus Medium API捕获一张图片并保存。

复制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hrono>
    #include <opencv2/core.hpp>
    #include <opencv2/highgui.hpp>
    #include <Oculus/OculusAPI.h>
    
    int main()
    {
    std::cout << "Initializing..." << std::endl;
    
    // 创建相机对象
    Oculus::Camera* pCamera = new Oculus::Camera();
    
    if (!pCamera->isAvailable())
    {
        delete pCamera;
        return -1;
    }
    
    // 连接到相机
    std::cout << "Connecting to the camera...";
    bool bResult = pCamera->connect();
    
    if (bResult == false)
    {
        std::cerr << "Failed." << std::endl;
        return -1;
    }
    else
    {
        std::cout << "Success." << std::endl;
    }
    
    while (true)
    {
        auto start = std::chrono::system_clock::now();
    
        // 捕获一张图片
        cv::Mat matImage;
        bool bSuccess = pCamera->captureFrame(matImage);
    
        if (bSuccess)
        {
            // 当前时间戳
            time_t t = std::chrono::system_clock::to_time_t(start);
    
            // 保存图片
            char szFilename[MAX_PATH];
    
            cv::imwrite(szFilename, matImage);
    
            std::cout << "Saved image as \"" << szFilename << "\".";
        }
        else
        {
            std::cerr << "Failed to capture frame.";
        }
    
        const double dDurationMSec = 1000 * ((std::chrono::system_clock::now() - start).count() / 1e9);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long long)(1000 - dDurationMSec)));
    }
    
    // 断开连接
    std::cout << "Disconnecting from the camera..." << std::flush;
    pCamera->disconnect();
    
    // 删除相机对象
    delete pCamera;
    
    std::cout << "Done" << std::endl;
    
    return 0;
    }
    
      
      
      
      
      
      
      
      
      
      
      
      
      
      
      
      
      
      
      
      
      
      
      
      
      
      
      
      
      
      
      
      
      
      
      
      
      
      
      
      
      
      
      
      
      
      
      
      
      
      
      
      
      
      
      
      
      
      
      
      
      
      
      
      
      
      
      
      
      
      
      
      
    
    代码解读

在这里,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Oculus::Camera指针,并使用isAvailable()方法检查其可用性。随后,我们调用connect()方法完成相机连接,并输出连接结果信息。

在捕获图片的过程中,循环条件始终成立。通过std::chrono::system_clock捕获图片的时间点,计算出持续时间后,将线程延迟剩余时间等待。

每次捕获到图片后,我们采集当前时间戳,对字符串进行格式化处理以生成文件名。完成图片的本地磁盘生成。

最后,断开连接并删除相机对象。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