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之路】前端技术简介,大前端的发展史
前言
看了很多前端发展史,大多数前端大牛们都将前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网页制作”、“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其实最长看到的还是“三剑客”,大多数人还浅显的认为,只要掌握了三剑客就掌握了前端,可笑的是他们可能还分不清,“网页三剑客”和“前端三剑客”。
目录
前言
一、 从“网页制作”到“前端开发”
一、Web 1.0时代的“网页制作”
二、Web 2.0时代的“前端开发”
二、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
一、 从“网页制作”到“前端开发”
一、Web 1.0时代的“网页制作”

1991年,WorldWideWeb 浏览器发布,这款由 Web 之父 Tim Berners-Lee 亲手设计的图形化浏览器还包含一个所见即所得 HTML 编辑器。谁能想到这一小小的创举,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网络世界。“浏览器后来改名为 Nexus.”
1993年,Mosaic 发布,这款浏览器将 Web 带向了大众。
1994年,Netscape 成立,发布了第一款商业浏览器 Netscape Navigator。
1995年,微软的IE 发布,也为后来著名的“浏览器大战”也开始埋下了伏笔。
1996年,Opera 发布。
1998年,Mozilla 项目成立。
1998年, IE 征战的失利,Netscape 市场份额急剧下降,Netscape 浏览器走向开源,以期重整山河。
2002年,IE 开始主导浏览器市场。IE 赢得第一场浏览器之战。借助操作系统的捆绑优势,市场份额达到95%,这一举动也为后来IE称为程序员最头疼的浏览器埋下伏笔。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微软发布了它的IE浏览器,和网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大打出手,最后网景不得不将公司卖给AOL一走了之。世界由此平静了。但平静并没有能够持续太久,日益壮大的Mozilla Firefox从2004年又开始重新叫板微软地位。
2003年,苹果 Safari 浏览器登场。推出自己的 Webkit 引擎。
2004年,Firefox 引发第二场浏览器之战
第二次大战并不像第一次那么简单。这次不只是IE和火狐狸的斗争了。一些新的基于不同引擎的浏览器也加入了阵营,比如挪威的Opera (基于Presto引擎)和中国的Maxthon。
2005年,不管浏览器如何革新,但是网页的技术还是老样子,主要都是静态页面Web 1.0时代。没有后台数据库、不含程序和不可交互的网页,静态页面能使用户浏览网页但不能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仅仅停留在向用户输出信息。那个时候前端主要三剑客,或者说网页三剑客还是: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也算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小白我表示都没学过,不过有部分本科,或是其他院校计算机文化课还是开放了这类课程。

二、Web 2.0时代的“前端开发”
“前端开发”是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的。互联网于十多年前进入了Web 2.0时代,在Web 2.0时代,网页分为两种:“静态页面”,“动态页面”。仅使用“网页三剑客”来做开发,是不能满足大量数据交互开发需求的。现在的“页面开发”,更接近传统的网站后台开发。因此,不再叫“网页制作”,而是叫“前端开发”。

进入Web 2.0时代,就需要“新三剑客”了。前端三剑客分别是HTML、CSS和JavaScript(简称JS)

接上文。
2006年,IE7 发布
2008年,Google 携 Chrome 参战
2013年,IE浏览器走向巅峰,占全球市场95%份额。
2016年,Chrome市场份额超越IE浏览器,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浏览器,IE的霸主地位也因此终结。

2022年6月15日彻底终止支持IE浏览器。同年,微软发布Windows 11,IE浏览器被彻底从Windows操作系统中移除,替代它的正式全新的Microsoft Edge浏览器。27年不仅见证了IE浏览器时代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也是许多网友青春的见证。IE的称霸和IE时代的落幕,都是垄断的结果,第一次垄断,结束了网景时代,第二次垄断,自己失去了浏览器这一重量级的流量入口。属于前端程序员的噩梦似乎还是没有结束。
二、从“前端开发”到“后端开发”
在Web开发世界中,大多数后端开发人员从事于构建他们正在工作的应用程序背后的实际逻辑。后端开发使用 Ruby 、 Apache 、 Nginx 、 PHP 、 MySQL 、 MongoDB、JAVA 、 NodeJs 、 C# 、 GO 、 Python 。 等技术。

其实PHP听说也开始走下坡路了,Java还是屹立不倒,但是作为前端开放,还是建议去了解下NodeJs核心是js的语法很适合前端程序员,但听说也有东西要挑战他的地位。其实就和浏览器一样,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势而为,不然终将被时代抛弃。 没有永远的语言,学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