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a Recipe for Training Giant N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时,你是否曾为耗时耗力而感到沮丧?即便面对微小的数据集也难以应对。难免感到惋惜的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挑战。作为一名AI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棘手的问题。然而,请记住,并非所有的困境都不可解决。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并善用工具与技巧,则问题迎刃而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头开始探索如何训练一个大型神经网络——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操作步骤完整解析。无论你是刚开始接触神经网络的学习者还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深入理解神经网络原理与实现》都将为你提供详尽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经过阅读本文后您将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其数学本质掌握构建深度前馈网络所需的必要技术实现高效训练模型所需的优化策略具备构建复杂深层架构的能力并能应对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挑战
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和术语, 涉及神经网络. 激活机制. 损失评估标准. 优化算法以及训练流程等;
掌握现代神经网络的架构及其特性,并具体来说: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自动编码器(AE)以及生成对抗网络(GAN)等。
深入熟悉多种优化器的设置方式及其表现特点,并具备合理选择合适优化器来进行模型训练的能力。
-
具备识别并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这些常见问题包括数据扩增、过拟合、梯度消失或爆炸等。
-
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搭建起自己的神经网络系统;
-
熟练掌握技术文档的撰写技巧,并具备快速准确地记录和分享心得体会的能力。
这本书不仅包含对神经网络的兴趣领域内容,还涉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强化学习等领域的高级内容。
期待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并共同促进进步。
2.背景介绍
深度学习是一门研究基于大量训练数据建立并优化机器学习模型以实现高效预测与决策的学科。自2006年Hinton及其团队提出以来,深度学习已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涵盖图像信息、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和视频分析等多个方面,并且其四个主要特点是模型架构复杂性高,参数数量庞大以及对计算资源需求大
模型架构的深度与宽度: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单元构建的多层次学习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对复杂数据模式的学习能力。
以数据为驱动:基于大量训练数据的学习过程,使模型具备学习能力,并能更有效地处理和预测新的数据样本。
端到端训练;全自动化地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整体训练;无需人工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架构设计;这将大幅减少项目周期所需的人力投入。
- 概率特性方面:深度学习模型不仅能够提取数据的内在特征,并且具备高度概率性的推断能力。因而,在多个领域中这些方法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深度学习非常火爆,所以它的性能怎么样呢?这里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我们就一个一个来探讨。
分类准确率:即模型在不同类别间的分类正确率。普遍认为人类在同类别的区分上能够达到95%以上的识别准确率;相比之下,深度学习模型的表现通常略高于这一水平。例如,在ImageNet分类竞赛中,AlexNet实现了92.7%的识别准确率。
-
过拟合现象指的是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出色但在测试数据上则表现不佳的情况。深度学习模型由于其复杂的参数结构和高度非线性特征往往容易陷入这种状态导致泛化能力较弱。在实际应用中过拟合问题可能导致模型泛化能力下降甚至严重失真。
-
推理时间即模型对新输入所施加的预测延迟。深度学习模型在获得较为优异性能之前通常需要接受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因此在此过程中其推理速度往往较为缓慢然而随着硬件性能水平的进步这一现象正逐渐得到改善
总体而言,在过去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并深刻改变了传统机器学习模型无法处理的一些关键问题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亟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有效地训练大型神经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3.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首先,我们要明白几个基本的概念和术语:
神经元(Neuron):构成基本单元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轴突、轴盘和突触依次连接形成的结构。
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节点的输入信号,并通过加权求和并施加偏置后产生特定的激活函数值作为输出信号。
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神经系统将大量输入信息传递至输出端。
-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activation function refers to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that transforms the output value of a neuron. Different activation functions will exhibit distinct behaviors in neural networks. Commonly used activation functions include S型 sigmoid function, 双曲正切 tanh function, and Rectified Linear Unit (ReLU) function, among others.
-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评估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并表征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该指标涵盖以下几种典型形式: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ross-Entropy)、KL散度等。
-
优化器(Optimizer):作为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关键组件之一,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迭代更新神经网络参数来最小化损失函数的值。作为机器学习算法训练的基础性技术之一,在实现高效模型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见的优化器包括随机梯度下降法(SGD)、动量法(Momentum)、AdaGrad、Adam等。
-
正则化项(Regularization term):该正则化项用于防止模型过拟合。它通过施加对模型复杂性的惩罚来限制其自由度,并最终实现降低模型风险的目的。常见的正则化手段包括L1 norm, L2 norm以及Dropout等技术。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即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模型。它通常包括输入层、多个隐藏层以及输出层,并且其中包含多个隐藏层结构以增强处理能力。
训练数据集(Training Dataset):即为此处所指的用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数据和其对应的输出标签。
模型的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代表了训练样本所属的整体概率分布情况。该模型的目标函数主要包含损失函数以及正则化项两部分。
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Minimizing Objective Function):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一组参数值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出一组能够最有效地拟合训练数据的模型参数。
- Training Error Metric: The training error metric represents the error frequency during the training period. It reflects the system's ability to predict training samples within the current iteration phase.
测试误差(Test Error):测试误差表示模型在测试阶段的错误率。其表现能力则体现在该模型对真实世界的适应性上。
超参数(Hyperparameter):hyperparameters是指用于调节模型训练过程的各种设置。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学习率、迭代次数以及每层的神经元数量等。
4.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基于梯度的学习过程:在机器学习中,基于梯度的学习过程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来进行模型参数更新,在每次迭代过程中都会沿着目标函数下降的方向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BP(Backpropagation)算法、RMSprop以及ADAM等优化方法的结合应用。
- 无导数学习方法:未依赖于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的传统学习方法通常会采用替代方法推导出方向导数或差分近似值。这类无导数学习方法中包含诸如Expectation-Maximization (EM) 算法以及隐马尔科夫模型(HMM)等广泛使用的无导数学习技术。
接下来,我将以BP算法为例,详细解释大型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初始化模型参数:首先,随机初始化模型参数。
遍历训练数据集:在BP算法中使用训练样本对各层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和阈值进行推导。
-
更新模型参数:利用计算出的权重和偏置,更新模型参数。
-
计算损失函数:更新完参数之后,计算训练误差。
-
使用验证集验证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验证集验证模型的效果。
-
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最后,在测试集上测试模型的性能。
根据以上算法流程,BP算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输入样本依次传递至各隐藏层,并获得各隐藏层的输出值。
- 计算损失函数(Calculate Loss):计算输出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损失。
第3章 反向传播(Backward Propagation):计算各个参数相对于损失函数的导数,并由此获得每一层参数对应的梯度值。
-
参数更新(Update Parameters):根据梯度更新参数。
-
重复步骤1-4,直至训练结束。
学习完 BP 算法后, 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他核心算法的原理及其操作流程。
4.1 CNN 卷积神经网络
一种用于处理视觉数据的学习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构成了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像识别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执行卷积运算来提取图像的关键特征,并将其传递至后续的全连接层完成分类任务。CNN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1:CNN 结构示意图
相较于普通神经网络而言,在CNN架构中主要通过卷积核这一小矩阵来进行图像特征的提取。其本质是尺寸有限的小矩阵,并且仅与局部区域内的像素数据相关联。借助滑动窗技术,在图像中执行卷积操作能够有效识别并提取出图像中的局部特征信息。通过卷积操作能够有效地去除噪声干扰以及边缘等非关键信息,并聚焦于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CNN 中间的三个关键组件——卷积、汇聚以及全连接层层别有分工地协作工作。其中,在CNN架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这三个组件:卷积模块主要负责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空间化的特征;汇聚过程则会对这些提取到的图像信息进行系统性地优化与整合;而全连接网络则最终完成基于前两步所得出的关键信息向输出结果转化的任务。
4.2 RNN 循环神经网络
循环型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于建模序列数据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处理具有时间关联性的数据。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基于循环连接的架构来形成一个依赖上下文的模型,并从而能够捕获并分析长程依存关系。RNN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2:RNN 结构示意图
与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在RNN中存在独特的循环连接结构。每一次迭代过程中,在每一次迭代阶段中,在每一次迭代步骤中,在每一次迭代时刻中,在每一次迭代期间中,在每一次迭代期间内,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在每一次迭代期间里,在每一个时间步长内,在每一个时间阶段内,在每一个时间间隔里,在每个时间段内
RNN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基于词与词之间存在的复杂时序关系特征,在此背景下 RNN 可被有效应用以实现相关处理任务。
4.3 AE 自动编码器
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源自于深度学习领域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并被视为一种无监督学习模型,在其中的数据表示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架构能够被应用于执行模式识别任务、降维以及数据压缩过程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并通过神经网络的形式实现对输入数据的重构功能
图 3:AE 结构示意图
AE 基于对称的设计架构由编码器与解码器构成。其中编码器旨在通过学习输入数据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及相关的特征信息,并去除潜在噪声信息的作用而生成高效的编码表示。相应的解码部分则旨在根据训练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重建原始的数据内容。
4.4 GAN 生成对抗网络
深度学习领域中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半监督学习技术,在该框架下开发出能够合成高质量样本的方法,并且这种技术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GAN架构的设计理念如上所示。
图 4:GAN 结构示意图
GAN的核心概念在于设计一个判别器(Discriminator),用于识别输入数据的真实性(来自训练集)。同时设计一个生成器(Generator),用于创造看似真实的样本。经过协同训练过程后,在两种情况下:一是生成的数据被判定为虚假样本;二是由 Generator 产生的虚假样本则被正确识别为真实样本。通过持续优化和调整 Generator 的参数,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使 Discriminator 的识别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使整个 GAN 模型的整体性能得到显著增强。
5.具体代码实例和解释说明
1. 数据扩增
数据扩增技术(Techniques of Data Augmentation)是一种在深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数据增强方法。通过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和转换生成多样化的增强样本集合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在图像处理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裁剪调整图像大小旋转或翻转图像的位置来增加数据多样性。在文本处理方面常见的做法包括切割字符串插入或删除特定字符来丰富数据特征。
下面展示几种常用的数据扩增方法:
-
垂直翻转:将图像上下颠倒,生成新的样本。
-
水平翻转:将图像左右颠倒,生成新的样本。
-
裁剪:从图像中裁剪一块子图,生成新的样本。
-
旋转:旋转图像角度,生成新的样本。
-
缩放:改变图像大小,生成新的样本。
from keras.preprocessing.image import ImageDataGenerator
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
rotation_range=10, # 旋转范围
width_shift_range=0.1, # 横向平移范围
height_shift_range=0.1, # 纵向平移范围
shear_range=0.1, # 剪切变换的强度
zoom_range=[0.8, 1.2], # 缩放范围
horizontal_flip=True, # 是否进行水平翻转
vertical_flip=False # 是否进行垂直翻转
)
train_generator = 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
'data', # 数据目录
target_size=(224, 224), # 图像尺寸
batch_size=32, # 小批量大小
class_mode='categorical' # 图像分类任务
)
代码解读
2. 过拟合
过拟合(Overfitting)是指模型在训练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数据集上能够实现较高的准确性,在测试集上的泛化能力却较差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模型在数据集上进行过度学习的过程中,在新的、 unseen 的数据输入时无法准确进行预测或分类。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模型过拟合的方式:
当数据集规模较小时:若模型的数据集规模较小,则可能导致模型性能下降。可以通过收集更多数据来改善模型性能。
-
设置的学习速率过高:当设置的学习速率过高时,可能导致训练过程出现过快的现象。可以通过降低学习率来解决问题
-
正则化项设置过于严厉: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正则化项设置过于严厉导致模型过于依赖正则化项而出现过拟合现象,则可以通过调低正则化强度或采用更为鲁棒的正则化策略来规避这一问题。
-
神经网络层数过多:如果神经网络层数过多;模型可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难以适应足够的训练数据;导致欠拟合现象。可以通过适当减少神经网络的层数来缓解这一问题。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256, input_dim=input_shape))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for i in range(n):
model.add(Dense(units[i]))
model.add(Activation('relu'))
if dropout > 0:
model.add(Dropout(dropout))
model.add(Dense(num_classes))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optimizer = Adam(lr=0.001, beta_1=0.9, beta_2=0.999, epsilon=None, decay=0.0, amsgrad=False)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optimizer, metrics=['accuracy'])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validation_split=0.2, epochs=epochs, batch_size=batch_size)
代码解读
3. 梯度消失或爆炸
梯度趋近于零或急剧增长(Gradient approaching zero or exploding)是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在神经网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来说,在某些层中由于权重更新幅度过小而导致的梯度趋近于零状态会影响模型的学习效率显著降低;而当出现梯度急剧增长的情况时,则可能导致神经网络无法稳定收敛进而出现训练不稳定甚至崩溃的现象。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梯度消失或爆炸的方式:
在激活函数的选择上存在失误:若选用ReLU或sigmoid等激活函数时,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可能面临梯度消失(消失梯度)或数值不稳定的问题。为此建议采用LeakyReLU或ELU等改进型激活函数以解决上述问题。
-
Batch Normalization:Batch Normalization 被称为一种增强模型鲁棒性的技术。建议试着在每层前面插入Batch Normalization操作。
-
网络结构不合理:存在网络结构设计的问题,并非所有层都必要性。例如有多余的层可能导致模型过于复杂而难以收敛。同时跳 skip连接可能会干扰梯度传递而导致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模型架构包括剪枝操作和引入残差块以解决这些问题
-
学习率设置不当:可能因学习率设置不当而导致模型收敛困难。若设定过高或过低均可能使模型出现梯度消失或爆炸现象。建议采取动态调整策略,并可配合使用梯度裁剪措施以优化训练效果
def generator():
while True:
noise = np.random.normal(0, 1, size=[batch_size, z_dim])
yield noise
def discriminator(x):
with tf.variable_scope("discriminator", reuse=tf.AUTO_REUSE):
x = layers.dense(inputs=x, units=512)
x = layers.leaky_relu(features=x, alpha=alpha)
logits = layers.dense(inputs=x, units=1)
return logits
noise_placeholder = tf.placeholder(dtype=tf.float32, shape=[None, z_dim])
real_images_placeholder = tf.placeholder(dtype=tf.float32, shape=[None] + image_shape)
fake_images = generator(z=noise_placeholder)
logits_fake = discriminator(x=fake_images)
logits_real = discriminator(x=real_images_placeholder)
d_loss_real = tf.reduce_mean(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tf.ones_like(logits_real), logits=logits_real))
d_loss_fake = tf.reduce_mean(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tf.zeros_like(logits_fake), logits=logits_fake))
d_loss = d_loss_real + d_loss_fake
g_loss = tf.reduce_mean(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tf.ones_like(logits_fake), logits=logits_fake))
tvars = tf.trainable_variables()
d_vars = [var for var in tvars if 'discriminator/' in var.name]
g_vars = [var for var in tvars if 'generator/' in var.name]
global_step = tf.Variable(initial_value=0, name="global_step", trainable=False)
learning_rate = tf.train.exponential_decay(lr, global_step, lr_decay_steps, lr_decay_rate, staircase=True)
optim = tf.train.AdamOptimizer(learning_rate=learning_rate).minimize(d_loss, var_list=d_vars)
optim = tf.group([optim, tf.train.AdamOptimizer(learning_rate=learning_rate * gan_weight).minimize(g_loss, var_list=g_vars)])
clipper = tf.assign(discriminator.variables[-2], tf.clip_by_norm(discriminator.variables[-2], clip_value))
sess = tf.Session()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if restore_path is not None:
saver = tf.train.Saver()
saver.restore(sess, restore_path)
for epoch in range(epoch_num):
_, step = sess.run([optim, global_step])
if step % 10 == 0:
losses = []
fakes = []
for _ in range(test_num // batch_size):
noise = np.random.normal(0, 1, size=[batch_size, z_dim])
fake = sess.run(fake_images, feed_dict={noise_placeholder: noise})
loss = sess.run(d_loss_real, feed_dict={real_images_placeholder: X_train[np.random.choice(len(X_train), test_batch)]}) / (2 * batch_size)
loss += sess.run(d_loss_fake, feed_dict={fake_images: fake[:batch_size]}) / (2 * batch_size)
loss += sess.run(g_loss, feed_dict={noise_placeholder: noise})
losses.append(loss)
fakes.extend(fake)
print('[%d/%d] D_loss=%.3f | G_loss=%.3f' % ((epoch + 1), epoch_num, np.mean(losses), np.mean(losses)))
plt.figure(figsize=(10, 10))
plt.subplot(1, 2, 1)
plt.hist(losses, bins=50, color='blue')
plt.title('Losses Distribution of Discriminator and Generator During Training Epoch %d' % (epoch+1))
plt.xlabel('Losses')
plt.ylabel('Frequency')
plt.grid()
plt.subplot(1, 2, 2)
plt.imshow(fakes[0].reshape((28, 28)), cmap='gray')
plt.title('Fake Images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ive Model During Training Epoch %d' % (epoch+1))
plt.axis('off')
plt.show()
代码解读
4. 模型结构
不同深度的模型架构可能会影响到训练过程的效果。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模型架构类型:
-
小型模型:小型模型往往参数少,训练快,易于调试。
-
中型模型:中型模型参数多,训练慢,易于调参。
-
超大型模型:超大型模型参数非常多,训练缓慢,易错过局部最优解。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Activation, Flatten, Conv2D, MaxPooling2D
def build_cnn():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2D(filters=3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 input_shape=input_shape))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Conv2D(filters=64,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padding='same'))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28,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
model.summary()
return model
代码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