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链路层 2.2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以太网:由三个公司于1982年共同发布的一个标识符,在当今TCP/IP体系中被视为主要的局域网技术之一。该技术采用了基于冲突检测机制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CSMA/CD),其传输速率为10兆比特每秒,并采用48位地址编码方案。
IEEE 802标准集合是由IEEE委员会公布的标准体系,在其中特定的标准如 IEEE 802.3 则专门针对 CSMA/CD 类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MAC),而 IEEE 802.4 则用于 token bus 型局域网中的通信管理。此外还有 IEEE 802.5,则专注于以太网等基于 token ring 机制的局域网通信。这些规范共有的特性则由 IEEE 802.1 所规范化。
在TCP/IP协议框架下,在基于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包中的IP地址字段采用分组格式进行打包(即被称作分组格式),这一分组格式的具体实现细节可在参考文献[894]中找到对应说明,并注明该文献编号为RFC 794;而在基于IEEE 802标准构建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时域multiplexing技术的应用场景下,在参考文献[1024]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对IP地址字段进行打包处理,并注明其对应的文献编号为RFC 1024;注:此过程即为将IP地址字段打包成帧。
主机需求RFC要求每台Internet主机都与一个10Mb/s的以太网电缆相连接。
1.必须能发送和接收RFC 894封装格式的分组
2.应该能接收RFC 894混合的RFC 1024封装格式的分组
通过按照RFC 1024规定进行封装能够实现数据传输。当发送时具备可配置性以适应不同的网络需求。此外在默认情况下,默认选择的是RFC 894格式以确保兼容性。
下面看两种封装格式

两种帧格式都采用48bit的目的地址和原地址(也就是硬件地址)
802长度字段:其后面数据的字节长度,不包括CRC检验码
以太网类型字段:其后面数据的类型
由于802定义的有效长度字段与以太网定义的有效类型字段完全不同,从而得以将这两类帧格式加以区分
802的类型字段:由子网接入协议(SNAP)首部给出
802:目的服务访问点(DSAP):设为0xaa
源服务访问点(SSAP):设为0xaa
Ctrl字段:设为3
三个org code:都设为0
类型字段:同以太网
CRC字段:用于帧内后续字节差错的循环冗余码检验(和检验)
两种帧格式都有最小长度要求
802.3:38字节
以太网:46字节
为保证这一点,在不足的空间插入填充(pad)字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