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在各大机器人顶会顶刊发文的中国第一人

阅读量:

机器人领域目前被视为科技领域的最前沿领域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持续发展,在早期的基础上逐步扩展的应用场景已涵盖服务、医疗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

此次梳理部分机器人领域的顶级会议(顶会)与顶级期刊(顶刊)中的中国第一人研究事迹,并以飨读者

如有疏漏之处,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标题:
A soft robotic hand equipped with photodomino electrically delivered neural interfaces through the use of flexible optical waveguides.

发表日期:2016年

赵慧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工程系的副研究员、博导,在2012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与经济学双学位,在随后的5年中专注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担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访问学者,在此期间进一步深化了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自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致力于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项目、“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腾讯Roboics X lab犀牛鸟计划等多个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7篇(包括Nature、Science Robotics创刊号、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T-RO)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其中有多篇高质量研究成果被谷歌学术系统收录超过1500次。具体而言有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列表(Top 1% Highly Cited),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列表(Top 1% Hot Paper List)。其相关领域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16项,并成功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新35人中国榜"等多个重要榜单。自2021年起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T-RO)期刊副主编一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标题:(TRO)

(IROS) 层级式球体模型(HSM)及其用于检测移动机器人之间冲突的应用

刘云辉教授是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在香港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国防科技大学担任兼职席位。他曾在1985年接受北京理工大学培养,并于随后获得东京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从1992年至1995年期间,在日本国立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主要负责相关研究工作。自1995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担任正教授职位。刘云辉教授是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专业专家,并拥有IEEE会士身份及香港工程师协会会士头衔。他是《机器人与仿生学》等多家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以及日本《先进机器人学》的编辑委员,并曾担任《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论文集》编委。

刘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机器人控制技术方面,并特别注重机器人运动学与视觉感知的结合。他在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如机器人抓取理论、机器人定位技术、自适应控制方法以及机器人视觉反馈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200篇,并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如SCI和Google Scholar引用超5000次;2013年获得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Author称号;数度荣获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奖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获得多项优秀论文认定。

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运行工作,包括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科研资助项目。刘教授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产业化,并创办了多个科技公司如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VisionNAV Robotic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e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grasp and coordinated control of a multifingered robot hand.

李泽湘学府学者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担任要职并发起多项创新产业项目;自2017年起担任香港政府"创新、科技与再工业化"委员会成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标题:
Shape detection using range data
发表日期:1985年

林先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在中国上海市出生。他曾在1962年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林先生分别在时间段内担任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客座教授。他专长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三个领域发表了超过百篇论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n Effective Method of Guided Feature Transformation (GFT): A Neural Language Grounding Module to Enable Embodied Agents

余昊男学者目前在地平线北美团队工作。他在之前曾在百度研究院及Facebook AI研究院任职。他的早期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如目标分割技术、多模态视觉任务探索、视频描述生成技术的进步以及具身语言理解与彩票假设相关的研究。自2019年起加入地平线年起 joined the team at Horizon North America. Since then, he has been dedicated to exploring robot autonomous learning.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yer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ameworks, particularly emphasizing safe control strategi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标题: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Meso-scale Manipulation Tasks with Uncertainties
发表日期:2007年

PengCheng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爱荷华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专业授予了PengChen于2001年。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专业授予了PengChen于2005年。随后,在2005年至2008年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MathWorks物理建模领域专业目前由他承担工作

结语

除了外,在机器人领域中也持续改进其关键部件。具有先进水平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微型集成系统等成为新型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模块,在实现其柔性化与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文中所提及的大佬们为中国的机器人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的机器人事业以及世界机器人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

深蓝AI

深蓝AI

深蓝AI

深蓝AI

全部评论 (0)

还没有任何评论哟~